「手機竊聽」是真的?資安專家揭開廣告追蹤黑幕,教你一鍵自保!

您是否曾有過這樣的類似經驗:才剛和朋友在飯局上聊到想去露營,或是在電話中討論某款新車產品,轉眼間,您的 Facebook、Instagram 或其他網頁上就開始出現帳篷、露營用品或該品牌汽車的廣告?這種宛如「心想事成」的精準廣告投放,讓許多民眾心中浮現一個巨大的問號:「我的手機,真的在偷聽我說話的對話內容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遠比「是」或「否」更為複雜。它牽涉到語音助理的運作原理、應用程式的權限索取、以及科技巨頭們背後龐大且精密的數據分析生態系。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個爭議,結合資安專家、媒體報導與官方聲明,為您揭開廣告背後的真相,並提供一套適用於 iPhone 與 Android 系統的完整設定教學,幫助您奪回個人隱私的主導權。

竊聽疑雲:是真實監聽還是高明預測?

關於手機是否竊聽,業界與使用者間存在兩種主流的解釋。這兩種說法並非完全互斥,甚至可能同時並存。

論點一:不只是巧合,竊聽真實存在

儘管蘋果、Google 等公司一再否認會利用麥克風進行竊聽以投放廣告,但一些事件和技術原理讓使用者難以完全信服,而這個重點也常被討論。

  • 語音助理的「隨時待命」:為了能即時回應「Hey Siri」或「Ok Google」這類喚醒詞,您手機上的語音助理功能,其麥克風本質上就處於「隨時聆聽」的狀態。3C 達人林小旭指出,這種隨時監測環境聲音的機制也被應用於「車禍偵測」等功能,以聲音資訊輔助判斷。雖然官方聲明這些處理多在裝置本機完成且經過匿名化,但這道隱私的防線有多牢固,始終是個問號,也讓台灣民眾感到憂慮。
  • 法律訴訟與媒體揭露:2019年,美國蘋果曾面臨一起集體訴訟,指控其 Siri 功能會在未經使用者同意下進行錄音對話。最終蘋果雖未承認任何不當行為,卻同意支付高達9500萬美元進行和解,此舉引發外界諸多聯想。此外,根據記者報導與科技媒體《404 Media》、風傳媒等揭露的消息,一家名為 Cox Media Group (CMG) 的媒體集團,其服務項目中竟包含一項名為「主動聆聽 (Active-Listening)」的功能,宣稱可利用帶有麥克風的設備(如手機、智慧音箱)收集用戶對話,以進行精準廣告投放,其簡報中更提及與 Google、Facebook 等巨頭的合作關係。

論點二:強大的數據分析,讓竊聽變得「多此一舉」

另一派說法則認為,科技公司根本「不需要」冒著極大的法律和商譽風險去直接竊聽您的對話,因為它們擁有的數據早已能精準預測您的生活需求與消費趨勢。

全球資安顧問 Jake Moore 指出,廣告商透過演算法,將您看似零散的數位足跡拼湊成一幅完整的用戶畫像。這些數據包括:

  • 您的個人行為:Google 搜尋紀錄、瀏覽過的網頁、點擊過的廣告、在社群媒體上按讚或停留較久的貼文內容類型。
  • 您的社交圈:與您在社群上有互動的朋友、他們的興趣和網路行為,也常有網友在文章底下留言分享類似經驗。
  • 您的地理位置:透過手機 GPS 定位,系統知道您和朋友曾待在同一個地點。如果您的朋友在與您見面前後搜尋了某樣商品,系統便會「猜測」你們可能聊過這個話題,進而也將該廣告推送給您。
  • 綜合數據配對:結合您的人口統計資料(年齡、性別、職業)、購物習慣、日常生活模式等,廣告系統能以極高的準確率推斷出您和您社交圈可能感興趣的事物。

簡單來說,您之所以看到露營廣告,可能不是因為手機「聽見」您說話,而是因為您最近搜尋過登山步道、您的朋友是戶外活動愛好者、並且您們剛在一家戶外用品店附近一起吃過飯。這一切數據串連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廣告投放理由。

奪回您的隱私:手機防偷聽設定全攻略

無論真相為何,主動管理手機的隱私設定,限制不必要的數據分享,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以下提供 iPhone 與 Android 兩大系統的詳細設定步驟。

設定項目 iPhone (iOS) 操作路徑 Android 操作路徑 (各品牌介面可能略有不同) 說明
1. 關閉語音助理隨時聆聽 設定 > Siri 與搜尋 > 關閉 聆聽「嘿 Siri」。為求徹底,也可關閉「按下側邊按鈕來呼叫 Siri」。 設定 > Google > Google 應用程式的設定 > 搜尋、Google 助理和 Voice > Google 助理 > Ok Google 與 Voice Match > 關閉 Hey Google。 這是最直接的步驟,阻止手機為了等待喚醒詞而持續監聽環境音,避免對話內容外洩。
2. 管理 App 麥克風權限 設定 > 隱私權與安全性 > 麥克風。 設定 > 應用程式 > 權限管理員 > 麥克風。 逐一檢查清單中的 App,對於不需要語音功能的 App(如修圖軟體、計算機、部分遊戲)選擇「不允許」。對於需要使用的 App(如通訊軟體),可設定為「僅在使用該應用程式時允許」。
3. 限制廣告追蹤 設定 > 隱私權與安全性 > 追蹤 > 關閉 允許 App 發出追蹤請求。 Android 系統中,此功能整合在 Google 廣告設定內。可至 設定 > Google > 廣告 > 刪除廣告 ID。 此設定能大幅減少 App 跨平台追蹤您的行為,以建立個人化廣告檔案的能力。
4. 關閉個人化廣告 設定 > 隱私權與安全性 > Apple 廣告 > 關閉 個人化廣告。 設定 > Google > 管理您的 Google 帳戶 > 資料和隱私權 > 廣告設定 > 關閉 廣告個人化。 直接要求系統商停止根據您的數據為您量身打造廣告。
5. 停止分享分析數據 設定 > 隱私權與安全性 > 分析與改進功能 > 關閉 分享 iPhone 分析 及 分享 iCloud 分析。 此類選項通常在初次設定手機時詢問,或散見於各品牌設定中的「使用者體驗計畫」。 停止將您裝置的使用診斷數據傳送給開發商,減少數據外流的可能。
6. 檢查定位服務 設定 > 隱私權與安全性 > 定位服務。 設定 > 位置資訊。 如同麥克風權限,檢查哪些 App 正在取用您的位置。非必要的 App 可直接關閉,並可關閉「準確位置」的選項,只讓 App 取得大概位置。

常見問題 (FAQ)

Q1: 關閉這些設定後,會不會影響手機的正常使用?

A: 會對特定功能造成影響。例如,關閉「聆聽 Hey Siri」後,您將無法用語音喚醒助理;關閉某 App 的麥克風權限後,您可能無法在該 App 中使用語音輸入或錄製語音訊息。建議您根據自身使用習慣,權衡便利性與隱私性,做出個人化的設定。

Q2: 為什麼我關閉了麥克風權限,還是會看到相關廣告?

A: 這印證了「數據分析」的強大。即使沒有麥克風的數據,廣告商依然能根據您的搜尋紀錄、瀏覽行為、地理位置、好友關聯等眾多資訊來推測您的興趣。關閉麥克風只是保護隱私的其中一步,全面的防護需要結合管理所有權限。

Q3: 只有手機會「偷聽」嗎?

A: 不是的。任何具備麥克風且能連上網路的「智慧裝置」都存在類似的風險,這包括智慧音箱 (Amazon Echo, Google Home)、智慧手錶、智慧電視、平板電腦、甚至部分具備語音功能的家電。對待這些裝置也應抱持同樣的警覺心。

Q4: 使用 VPN (虛擬私人網路) 對防止竊聽有幫助嗎?

A: VPN 主要功能是隱藏您的 IP 位址並加密您的網路流量,能有效防止網路服務供應商 (ISP) 或駭客在公用 Wi-Fi 環境下窺探您的網路活動。它對於防止「網路層級」的追蹤非常有效,但無法阻止您手機上「已安裝的 App」在取得您授權後,去存取您的麥克風或位置資訊。因此,VPN 是多層次資安防護中的重要一環,但需與本文提到的裝置權限設定相輔相成。

總結

手機是否會「竊聽」的爭議,至今仍未有百分之百的定論。一方面,語音助理的技術原理與過往的案例,讓人無法輕易排除麥克風被用於數據收集的可能性與背後內容。另一方面,科技公司所掌握的龐大數據,確實足以透過精密的演算法,達到以假亂真的「預測」,讓我們產生被竊聽的錯覺。

作為使用者,我們或許無法改變整個數位廣告生態,但我們絕非無能為力。透過本文提供的設定指南,主動且定期地檢視並管理您手機的各項權限,特別是「麥克風」、「位置」、「追蹤」這三大關鍵,就能夠有效築起一道隱私防火牆,大幅降低個人資訊被濫用的風險,讓您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能更安心地保有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