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梅雨季節或大雨過後,許多人會在家中牆角、庭院或盆栽周圍,發現一種體節繁多、緩慢爬行的細長生物,牠們就是俗稱「千足蟲」的馬陸,也有人稱之為「馬路蟲」。由於其獨特的外觀與成群出現的特性,馬陸常引起人們的好奇甚至恐懼。然而,這種古老的陸生生物在生態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牠們究竟是不是昆蟲?真的擁有一千隻腳嗎?對人類的生活和環境又會造成什麼影響?本文的內容將深入探討馬陸的生物學、生態習性,並提供一套從預防到根治的完整管理策略,幫助您全面瞭解這位「最熟悉的陌生鄰居」。
馬陸的生物學特徵
分類與正名
許多人誤以為馬陸是昆蟲的一種,但事實並非如此。從生物分類學來看,馬陸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多足亞門(Myriapoda)中的倍足綱(Diplopoda)。昆蟲則屬於六足亞門的昆蟲綱,其基本特徵是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並擁有六隻腳。馬陸不具備這些特徵,牠們與蜈蚣、蚰蜒的親緣關係反而更近。
外型構造:千足蟲的真相
馬陸的身體呈長圓筒形或扁平狀,由眾多體節構成,其體色多樣,從常見的紅褐色、黑色到鮮豔的橘黃色都有。頭部有一對短而靈敏的觸角,是牠們探索環境的主要工具,作為最早登陸的節肢動物之一,牠們透過體側的氣孔進行呼吸。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徵,莫過於數量驚人的步足。
「倍足綱」這個名稱的意思源自其獨特的身體結構:除了靠近頭部的幾個體節外,大部分的體節都是由兩個體節癒合而成,因此每個「體節」上都長有兩對腳,這也是牠們與每體節只有一對腳的蜈蚣最顯著的區別。
儘管俗稱「千足蟲」,但絕大多數馬陸的腳都未達到一千隻,常見物種的步足數目約在80到400隻之間。例如,被譽為體型最大馬陸的非洲巨馬陸(Archispirostreptus gigas),其足數也僅約256隻。然而,這個稱號在2021年終於名符其實。科學家在澳洲地底深處發現了名為「冥後真千足蟲」(Eumillipes persephone)的新物種,其中一隻雌性個體竟擁有高達1306隻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擁有最多腳的動物。
與蜈蚣的區別
馬陸與蜈蚣雖然外型相似,但兩者在生理結構與生態習性上截然不同。透過下表可以清楚比較其差異:
特徵 | 馬陸 (倍足綱) | 蜈蚣 (脣足綱) |
---|---|---|
分類 | 倍足綱 (Diplopoda) | 脣足綱 (Chilopoda) |
每體節足數 | 兩對 (除少數體節外) | 一對 |
體型 | 多為圓筒形,行動緩慢 | 多為扁平形,行動迅速 |
食性 | 主要為腐食性,以枯枝落葉、腐植質為食 | 肉食性,捕食昆蟲、蜘蛛等小型動物 |
防禦方式 | 身體蜷曲成球狀或螺旋狀,分泌刺激性臭液 | 具毒鉤,會主動攻擊並注射毒液 |
性情 | 性情溫和,不會主動攻擊 | 較具攻擊性 |
生態習性與在生態系中的角色
棲息環境
馬陸是典型的陸生節肢動物,偏好陰暗、潮濕且富含有機質的隱蔽處。牠們通常棲息在森林底層的土壤、落葉堆、朽木與剝落的樹皮下方、石頭縫隙或田園雜草堆中。在住家環境中,也可能出現在浴室內或污水坑附近等潮濕角落。由於體壁缺乏蠟質層,抵抗乾燥的能力較差,因此水分與適宜的溫度對牠們的生存至關重要。這也解釋了為何大雨過後,牠們會為躲避過於潮濕的土壤而爬到地面、牆壁甚至侵入住宅。
食性與生態貢獻
絕大多數馬陸是生態系中重要的分解者。牠們以枯枝落葉、腐爛的植物、腐菜和腐植質為主要食物,透過取食與消化,將有機物質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加速養分回歸土壤,供植物再利用。可以說,馬陸是大自然裡辛勤工作的「清道夫」。僅有少數種類會啃食植物的幼苗、嫩根或嫩莖,對農作物造成輕微損害。
生命週期與防禦機制
馬陸的壽命可達一年以上,部分種類甚至能活過七年。雌性馬陸會將卵成堆產在潮濕的表土中。當牠們感受到威脅時,會立即採取防禦姿態。最常見的行為是將身體蜷曲成緊密的螺旋狀或球形,用堅硬的背部保護脆弱的腹部與步足。此外,許多馬陸的體側擁有防禦腺,能分泌出具有強烈異味或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如苯醌),用以驅退捕食者。這種分泌物不具致命毒性,但若直接接觸人體皮膚,可能引發紅腫、水泡性皮膚炎;若不慎觸及眼睛,更可能導致嚴重發炎,因此應避免徒手抓取。
台灣常見種類與特殊現象
常見物種與群聚現象
在台灣,馬陸的種類繁多。居家環境周遭較常見的包括磚紅厚甲馬陸(Trigoniulus corallinus)、常成群活動的粗直形馬陸(Asiomorpha coarctata),以及偶爾會入侵室內的擬旋刺馬陸(Pseudospirobolellus avernus)。在郊山地區,則常能見到體型較大、黑紅相間的本土物種——福爾摩沙山蛩(Spirobolus formosae formosae)。
民間流傳著「馬陸大量出現是地震前兆」的說法,但目前並無任何科學證據支持此論點。馬陸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季節轉換、氣壓變動或土壤含水量的劇烈改變,都可能刺激牠們集體遷徙至地表,屬於自然現象,無需過度恐慌。
馬陸作為珍奇寵物
近年來,特定種類的馬陸因其碩大的體型與獨特的體色,已成為珍奇寵物市場的新寵。其中,非洲巨馬陸因其飼養難度不高,且性情溫和,成為相當受歡迎的入門選擇,吸引了不少愛好者投入飼養。
馬陸防治與管理全攻略
雖然馬陸對生態有益,但當牠們大量入侵居家環境時,確實會造成困擾。防治馬陸應以預防為主,化學手段為輔。
第一步:環境管理與預防 (治本之道)
這是最有效且最根本的方法。透過改變環境,使其不再適合馬陸生存。
- 降低濕度:檢查並修復室內外的漏水問題,如水龍頭、水管等。保持地下室、浴室內、廚房等區域的通風與乾燥,必要時可使用除濕機。
- 清除孳生源:定期清理房屋周圍的落葉、田園雜草堆、腐爛的木材、稻草堆和任何有機廢棄物。這些不僅是馬陸的食物來源,也是牠們絕佳的隱蔽處。
- 物理性阻絕:仔細檢查房屋地基、牆壁、門窗的縫隙,並用填縫劑或水泥將其封堵,杜絕馬陸的入侵通道。
第二步:物理防治 (安全直接)
對於已經進入室內的馬陸,可採用以下方式處理:
- 直接清除:使用掃帚、畚箕或吸塵器將其直接移除。
- 人道處理:由於馬陸的有益性,建議將其掃集後,釋放至遠離住宅的草地或樹林中,讓牠們回歸自然。
第三步:化學防治 (最後手段)
當馬陸數量過多,且環境管理無法有效控制時,才考慮使用化學藥劑。
- 戶外屏障:可在房屋四周、牆角、門框等馬陸可能路過的地方,撒上一圈生石灰粉或噴灑殘效性的殺蟲劑(如含擬除蟲菊酯成分的可濕性粉劑),建立一道防護帶。
- 室內施藥:若室內情況嚴重,可在牆角、裂縫等隱蔽處噴灑稀釋後的殺蟲劑(如敵敵畏乳油)。務必嚴格遵守產品說明,並注意通風,避免對人體和寵物造成危害。
常見問題 (FAQ)
Q1: 馬陸是昆蟲嗎?
A1: 不是。馬陸屬於節肢動物門的「倍足綱」,而昆蟲屬於「昆蟲綱」。兩者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足的數量,昆蟲固定為六隻腳。
Q2: 馬陸有毒嗎?會不會咬人?
A2: 馬陸不具備毒鉤,不會主動咬人。牠們的防禦機制是分泌具有刺激性的液體,可能造成皮膚過敏,但本身不具攻擊性與致命毒性。
Q3: 為什麼家裡會突然出現很多馬陸?
A3: 通常是因為外部環境變化,例如連續大雨導致土壤過濕,牠們為避難而集體遷移。這也表示您家附近有適合牠們棲息的潮濕環境與孳生源(如落葉堆)。
Q4: 如何最有效地清除家中的馬陸?
A4: 最根本的方法是做好環境管理。保持居家周圍的乾燥與清潔,清除落葉、雜草等有機物,並封堵所有可能的入侵縫隙。對於室內的馬陸,直接用掃帚或吸塵器清除即可。
Q5: 在庭院撒石灰粉對防治馬陸真的有效嗎?
A5: 是的,撒佈生石灰粉是一種有效的戶外防治方法。石灰粉可以改變土壤酸鹼度並造成乾燥環境,形成一道馬陸不願意跨越的屏障,從而降低牠們接近房屋的機率。
總結
馬陸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陸生動物之一,是生態系中默默付出的重要分解者。牠們並非昆蟲,也對人類不具攻擊性。下一次當您再見到這些「千足蟲」時,不妨換個角度欣賞牠們獨特的樣貌與在自然界中的價值。若牠們的出現造成了您的困擾,請優先採取環境管理與物理阻絕的治本之道,不僅能有效解決問題,更能維護一個健康、平衡的居家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