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揚是做什麼的?為何從300元傳奇淪為下市危機股?股東該懂的3大地雷

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2314),這家在台灣微波及衛星通訊領域耕耘超過四十年的老牌大廠,曾因在波灣戰爭中以攜帶式衛星通訊設備一戰成名,股價一度飆破300元大關,成為市場傳奇。2012年,在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欽點下,鴻海集團攜手建漢入主,使其搖身一變成為「鴻家軍」的一員。

然而,昔日的光環褪去,近年來台揚卻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淖,更在2025年宣佈大幅減資以彌補虧損,其股價行情慘淡,跌至個位數,市值大幅縮水,面臨下市風險。本文將深入拆解台揚的核心業務、由盛轉衰的關鍵,以及此一個股未來的挑戰與機會。

台揚(2314)的核心業務與產品

台揚科技成立於1983年,長期專注於微波及衛星通訊設備的研發與製造。雖然近年因低軌衛星題材而受到關注,但其業務範圍遠不止於此。公司的核心產品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產品類別 主要項目與說明
衛星通訊系統及器材 寬頻衛星通訊設備 (VSAT):為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提供衛星網路的數據、語音、影像即時傳輸服務。近年積極拓展低軌道(LEO)與高軌道(GEO)衛星的地面接收設備。
直播衛星電視接收設備 (LNB):接收Ku或Ka頻段衛星訊號,供家戶直接收看電視節目。
地面微波通訊系統及器材 無線寬頻頭端設備 (LTE/5G NR Remote Radio Head):協助電信客戶建置4G/5G行動通訊網路的射頻單元(RU),特別是在開放式無線接取網路(O-RAN)架構下的產品。
數位微波通訊系統:應用於行動通訊的後置傳輸網路(Back-haul)、交通運輸及緊急通訊等。
無線射頻識別 (RFID):提供超高頻RFID讀取器,應用於庫存管理、供應鏈追蹤等領域。

從產品結構來看,台揚具備從衛星到地面行動通訊的完整技術佈局,並非僅有單一題材。然而,近年公司積極押寶的5G O-RAN與低軌衛星兩大新興市場,卻未能及時轉化為穩定的獲利來源。

由盛轉衰的關鍵:三大地雷與外部衝擊

台揚從股價高點墜落,其背後反映了深刻的財務與營運危機。根據近期財經新聞與市場專家的分析,主要可歸咎於「三大地雷」:

  1. 財報持續惡化:自2020年第三季以來,台揚已連續19季虧損。2024年每股虧損(EPS)高達4.55元,創下歷史紀錄。截至2025年第一季,每股淨值已跌至3.23元,不僅被打入全額交割股,導致成交量與外盤掛單量能萎縮,更逼近證交所規定的「每股淨值低於3元」下市觀察線,財務狀況極度嚴峻。
  2. 庫存高漲與資金卡關:財報顯示,台揚的存貨周轉天數高達263天,遠高於同業平均的67天。這意味著大量資金卡在倉庫的存貨中,無法有效流動,對公司的現金流造成巨大壓力。其資本額雖有25.2億,但營運資金的壓力顯而易見。
  3. 大股東與內部人信心潰散:作為台揚轉型的關鍵推手,鴻海集團早在2021年就已出清台揚科技股份。最大股東建漢的持股比例也從高峯期的26%降至約8%,並在2025年初因持股低於半數而解任董事。全體董監事持股僅剩1%,顯示連公司內部人對前景都缺乏信心,嚴重衝擊了市場投資人的信任,許多投資會員也在網路平台留下失望的留言。

除了內部問題,台揚也面臨嚴峻的外部客戶衝擊。過去倚賴的高軌衛星客戶ViaSat因衛星發射失敗,導致地面設備訂單延後;O-RAN的主要客戶Dish Network自身陷入財務困境;而4G基地台的大客戶Nokia也停止下單。儘管低軌衛星市場火熱,台揚卻未能成功打入龍頭Starlink的供應鏈,訂單相當有限,導致「有題材,沒業績」的窘境。

未來展望:減資求生與鴻準的救援之手

面對生存危機,台揚採取了最直接的財務重整手段——減資57.89%。此舉旨在一次性打銷高達27.69億元的累積虧損,美化財務報表,以健全的財務結構爭取喘息空間,避免下市的命運。

市場的焦點如今全部集中在「鴻家軍」是否會再次伸出援手。目前,鴻海集團旗下的另一家公司鴻準(2354),已透過私募無擔保轉換公司債的方式,預計在未來轉換後持股約10%,可能成為台揚的前兩大股東。這筆資金能否及時紓解台揚的現金流危機,以及鴻海集團是否會藉此更深入地介入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營運轉型,將是決定台揚能否走出谷底、重返成長軌道的關鍵。

常見問題 (FAQ)

Q1: 台揚是做什麼的?

A1: 台揚科技是一家微波及衛星通訊設備製造商,主要產品包括寬頻衛星通訊設備(VSAT)、5G O-RAN射頻單元、數位微波通訊系統及RFID讀取器等。

Q2: 台揚為何股價從300多元跌至個位數?

A2: 主要原因包括:連續多年嚴重虧損、每股淨值過低被打入全額交割、重要客戶訂單流失(如ViaSat、Dish Network)、未能打入Starlink等主流低軌衛星供應鏈,以及鴻海、建漢等大股東持續減碼導致市場信心崩盤。

Q3: 台揚宣佈減資近六成的目的是什麼?

A3: 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高達數十億的累積虧損,改善公司財務結構。透過減資打銷虧損後,可以讓每股淨值回升,避免觸及下市條款,為公司爭取營運轉型的時間與空間。

Q4: 所謂的「鴻家軍」還會繼續支持台揚嗎?

A4: 雖然鴻海本身已出清持股,但集團旗下的鴻準(2354)已計劃透過認購私募可轉債的方式對台揚進行投資,未來可能成為主要股東之一。市場正密切關注,這是否代表鴻海集團將重啟對台揚的救援與整合,但前景仍有待觀察。

總結

台揚的故事是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它擁有輝煌的歷史與深厚的技術底蘊,卻在快速變遷的市場中迷失了方向。空有熱門題材,但缺乏穩定的現金流、具競爭力的客戶訂單以及內部人的經營信心,再美好的夢想也只是畫餅充飢。

對台揚的七萬名股東而言,公司的未來繫於減資後的財務結構改善、鴻準的資金能否到位,以及最重要的——能否將O-RAN和低軌衛星的技術實力,真正轉化為能貢獻營收的具體訂單。這次的危機是終點,還是轉機的起點,仍有待市場的嚴格檢驗。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