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多大?答案藏在2萬億個星系之外,解密你看不到的90%宇宙

宇宙有多大?答案藏在2萬億個星系之外,解密你看不到的90%宇宙

自古以來,人類便仰望繁星點點的星空,心中充滿敬畏與好奇。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在這浩瀚無垠的黑暗中是孤獨的嗎?關於宇宙有多大?它的內容由什麼構成?其中包含了多少星辰、星體、彗星與星系?這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詩人和科學家不斷探索。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哈伯望遠鏡、普朗克衛星等精密儀器的升空,人類的目光得以穿透前所未有的時空深度。我們不再只是憑藉想像來揣測宇宙的輪廓,而是能夠用數據和觀測來描繪一幅日益清晰的宇宙圖景。然而,這幅圖景越是清晰,其展現的尺度與複雜性就越令人震撼,甚至超乎想像。

本篇文旨在綜合當前最前沿的科學觀測與理論模型,從您提供的豐富資料中汲取精華,為您詳細解構宇宙的真實尺度。我們將一同釐清「宇宙」與「可觀測宇宙」的關鍵區別,探究其令人困惑的尺寸之謎,盤點構成萬物的基本成分,並嘗試計數那片由數萬億星系組成的璀璨銀河之海。這是一場通往宇宙邊際的知識之旅,旨在以最詳盡、最嚴謹的方式,回答那個縈繞心頭的終極問題:宇宙有多大?

定義我們的宇宙——尺寸的困惑與真相

在探討宇宙的大小之前,我們必須先精準定義我們所談論的「宇宙」究竟是什麼。在現代宇宙學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別。

宇宙 vs. 可觀測宇宙

宇宙(The Universe)

指的是所有存在的一切,包括所有的空間、時間、物質、能量以及支配它們的物理定律。根據目前主流的宇宙暴脹理論,整個宇宙的真實大小可能是有限的,也可能是無限的。如果暴脹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整個宇宙的尺度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觀測能力,其大小可能是可觀測宇宙的數萬億倍,甚至更大。由於光速的限制和宇宙的年齡,我們永遠無法觀測到它的全貌。

可觀測宇宙(The Observable Universe)

這是一個以觀測者(也就是我們)為中心的球形空間。這個球體的邊界被稱為「粒子視界」,代表了自宇宙大爆炸以來,光線所能傳播到地球的最遠距離。

換言之,任何位於這個球體之外的天體,其發出的光至今尚未有足夠的時間抵達我們這裡。因此,我們討論宇宙的具體「大小」時,通常指的就是這個我們可以實際觀測和測量的「可觀測宇宙」。宇宙中的每一個點,都有一個以其自身為中心、大小相同的可觀測宇宙。

可觀測宇宙的真實大小:為何不是138億光年?

宇宙的年齡是我們測量其大小的基礎。根據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精確測量,我們宇宙的年齡約為 137.98 ± 0.37 億年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既然宇宙年齡為138億年,那麼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就應該是138億光年。這個想法是基於一個靜態宇宙的直觀推断,但它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宇宙的膨脹

想像一下,在宇宙誕生早期,一個遙遠的光子開始向我們飛來。在它漫長的旅途中,它所穿越的空間本身也在不斷地伸展和擴張。當這個光子最終抵達地球時,它出發的那個點已經被膨脹的時空帶到了比138億光年遠得多的地方。

因此,考慮到宇宙自大爆炸以來的持續膨脹,科學家計算出:

  • 可觀測宇宙半徑約為:465億光年
  • 可觀測宇宙的直徑約為:930億光年(約 8.8 × 10²⁶ 公尺)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尺度。為了幫助理解,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其直徑也僅僅約為10至20萬光年。

表格:關於宇宙尺寸的常見誤解

由於這個概念較為複雜,歷史上和媒體報導中出現了許多關於宇宙大小的錯誤數據。下表整理了其中一些常見的誤解及其原因:

誤解的尺寸(直徑) 來源與解釋
276億光年 這是最直接的錯誤,即簡單地將宇宙年齡(138億年)乘以2。這種計算完全忽略了空間膨脹的效應。
780億光年 這個數字源自於一篇文獻研究,該研究試圖透過尋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的重複圖案來判斷宇宙有沒有一個有限但拓撲複雜的結構與形狀(例如一個環面)的情況。研究的結論是,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其直徑下限為780億光年。這是一個關於「整個宇宙」最小可能尺寸的推論,而非「可觀測宇宙」的測量值,且未被證實。
1560億光年 這是一個被廣泛報導的錯誤數字,它錯誤地將上述780億光年的直徑當作半徑,然後再乘以2得出的結果。
1800億光年 該數字基於一次對哈伯常數的修正估計,並錯誤地應用在已經不正確的1560億光年數據上,導致了錯上加錯的結果。

宇宙的組成成分——暗色的主宰

了解了宇宙的大小後,下一個問題是:這個巨大的空間裡都裝了些什麼內容?答案同樣出人意料。我們所熟悉和能感知的一切,只佔據了宇宙的極小一部分。

根據最新的觀測數據(主要來自普朗克衛星),宇宙的總質能構成如下:

表格:宇宙質能成分

成分 佔比 描述
暗能量 (Dark Energy) 約 68.3% 一種神秘的、遍布於空間中的能量形式。它具有負壓強的特性,是導致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的驅動力。其本質仍然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
暗物質 (Dark Matter) 約 26.8% 一種不與光發生任何交互作用(既不發光也不吸光)的神秘物質。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但可以通過它對可見物質(如星系)產生的引力效應來推斷其存在。它構成了宇宙的「引力骨架」,是星系、黑洞和更大尺度結構形成的基礎。
普通物質 (Baryonic Matter) 約 4.9% 這就是構成我們所知世界的一切:原子、恒星、行星、星雲、氣體、塵埃,以及生命本身。宇宙中所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都屬於這一類。
其他成分 < 0.1% 包括微中子和電磁輻射(光子),它們對宇宙總質能的貢獻微乎其微。

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即使在那微不足道的4.9%的普通物質中,絕大部分(約90%)也是「暗」的,它們以稀薄的星系際介質形式存在,只有大約10%的普通物質凝聚成了我們能直接觀測到的恒星和星系。

星系之海——計數無垠的宇宙島嶼

宇宙並非均勻地散佈著物質,而是在大尺度上呈現出一個巨大的網狀結構,被稱為「宇宙網」。在這個網絡中,物質匯集成巨大的纖維狀結構和星系團,它們之間則是廣袤的宇宙空洞。而構成這些結構的基本單位,就是星系。

那麼,在我們可觀測的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個星系呢?

哈伯的凝視:從深空到極深空

這個問題的答案來自於天文學家一種巧妙的觀測模式。他們將哈勃太空望遠鏡對準天空中一塊看似完全黑暗、沒有任何亮星的微小區域,進行極長時間的曝光。

  • 哈伯深空(Hubble Deep Field, HDF):在1990年代中期,哈伯望遠鏡的觀測首次揭示了這片黑暗天區中隱藏著數千個前所未見的遙遠星系。
  • 這些深空觀測資料,特別是哈勃極深空(Hubble eXtreme Deep Field, XDF):2012年,NASA發布了這張集大成的照片。它是在10年時間裡,對準一塊僅佔全天面積三千二百萬分之一的天區,累計曝光超過200萬秒(約23天)的成果。在這張小小的「郵票」上,天文學家識別出了約5500個星系。

通過將這一小塊天區的星系密度外推至整個可觀測宇宙,天文學家最初估計,宇宙中大約有 1000億到2000億個星系,這就是當時估算的星系數量。

演進的數字:從億到兆的飛躍

然而,故事並未就此結束。2016年,由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科學家Christopher Conselice領導的團隊,利用新的3D模型重新分析了哈勃的數據和其他觀測資料。他們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可觀測宇宙中的星系總數至少是2萬億(2,000,000,000,000)個。

這個數字暴增10倍的原因在於,過去的估計只計算了當前望遠鏡所能觀測到的、亮度足夠的星系。 Conselice的團隊推斷,在宇宙早期,存在著大量體積微小、光芒暗淡的矮星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星系透過不斷的碰撞和合併,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較大的星系的樣子。

這意味著,宇宙中超過90%的星係因為過於暗淡和遙遠,而處於我們現有技術的觀測極限之外,這個數量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這個發現也為一個古老的天文悖論──奧伯斯佯謬──提供了新的解答。該佯謬問道:如果宇宙無限大且充滿了恆星,為什麼夜空是黑暗的?除了宇宙膨脹導致的紅移效應外,現在我們知道,那數億個星係發出的光,有相當一部分被宇宙間的塵埃氣體吸收,或者因為過於暗淡,其光芒根本無法抵達我們的視網膜,從而維持了夜空的深邃。

宇宙的質量與原子總數

在了解了宇宙的尺度與星系數量後,我們可以進一步估算可觀測宇宙中普通物質的總質量和原子數量。

估算普通物質的質量

科學家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來估算:

根據臨界密度估計

  • 臨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 是指在宇宙學模型中,能使宇宙保持平坦(不大爆炸也不大坍縮)所需的平均密度。觀測表明,我們的宇宙非常接近平坦。
  • 當前的臨界密度約為每立方米5個氫原子的質量。
  • 已知普通物質佔總質能的4.8%,可觀測宇宙的體積約為 3.58 × 10⁸⁰ 立方米。
  • 通過計算(體積 × 臨界密度 × 4.8%),得出普通物質的總質量約為 1.46 × 10⁵³ 公斤。

根據恆星數量推斷

  • 假設宇宙中有2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有1000億顆恒星(這是一個非常粗略的平均值),那麼總恒星數約為 2 × 10²³ 顆。
  • 考慮到恆星的平均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51.5%),可以計算出所有恆星的總質量。
  • 再考慮到恒星質量僅佔普通物質總質量的約5.9%(其餘為星際和星系際氣體),反推出普通物質的總質量約為 1.7 × 10⁵³ 公斤。

綜合來看,兩種方法得出的結果相當接近。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普通物質的總質量大約在 1.45 × 10⁵³ 公斤 左右。

點算宇宙中的原子

有了總質量,我們就可以估算原子的總數。假設宇宙中的普通物質絕大多數是氫原子(約佔74%),每個氫原子的質量約為 1.67 × 10⁻²⁷ 公斤。

總原子數 ≈ 總質量 / 氫原子質量 ≈ (1.45 × 10⁵³ kg) / (1.67 × 10⁻²⁷ kg) ≈ 10⁸⁰ 個

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數字,1後面跟著80個零。作為對比,地球上所有沙灘的沙粒總數也「僅僅」在 10²¹ 左右。宇宙中的原子數量,遠遠超出了人類的任何計數經驗。

我們在宇宙中的地址

面對如此浩瀚的時空,我們地球的位置在哪裡?現代天文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宇宙地址」,它以層層遞進的結構,展示了我們生活的渺小與獨特。

  • 地球 ⊆ 太陽系
  • 太陽系 ⊆ 獵戶臂(銀河系的一條旋臂)
  • 獵戶臂 ⊆ 銀河系(直徑約10-20萬光年,擁有約1000-4000億顆恒星)
  • 銀河系 ⊆ 本星系群(包含約50多個星系的星系群)
  • 本星系群 ⊆ 室女座超星系團(一個超星系團,包含數百個星系團)
  • 室女座超星系團 ⊆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跨度超過5億光年,包含約10萬個星系)
  •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 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宇宙大尺度纖維狀結構的一部分)
  • 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 ⊆ 可觀測宇宙

每一層「⊆」都可以理解為「被包含於」。這個地址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的星球、我們的恒星系統,都只是宇宙宏偉結構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

常見問題 (FAQ)

Q1: 宇宙真的在膨脹嗎?我們如何知道?

A: 是的。主要證據來自於對遙遠星系光譜的觀測。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星系的光都發生了「紅移」,即光波波長變長。根據都卜勒效應,這表明這些星系正在遠離我們。並且,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其遠離的速度越快(哈伯定律),這是空間本身在膨脹的最有力信息

Q2: 如果宇宙在膨脹,它在膨脹到什麼「裡面」?

A: 這是一個經典的誤解。宇宙的膨脹並非像一個氣球在一個更大的空間裡吹大。它指的是宇宙的時空結構本身在拉伸。因此,並不存在一個「外部空間」讓宇宙去膨脹「到」裡面。宇宙包含了所有的空間,它的膨脹是內在尺度的變化。

Q3: 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在哪裡?

A: 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就是觀測者本身,也就是我們。這是因為可觀測宇宙是根據光能否到達我們來定義的。對於宇宙中任何其他位置的智慧生命而言,他們同樣會看到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可觀測宇宙。從這個意義上說,宇宙沒有一個特殊的、絕對的中心。

Q4: 宇宙會永遠存在嗎?它的終極命運是什麼?

A: 這取決於暗能量的性質,目前仍是未解之謎。主流的幾種理論包括:

  • 大凍結(Big Freeze)/ 熱寂(Heat Death):如果暗能量持續推動宇宙加速膨脹,星系將彼此遠離,恒星燃盡,宇宙最終會變成一個寒冷、黑暗、空無一物的空間。這是目前數據最支持的假說。
  • 大撕裂(Big Rip):如果暗能量的排斥力隨時間增強,最終可能會強大到撕裂星系、恆星、行星如太陽系,甚至原子本身。
  • 大擠壓(Big Crunch):如果暗能量的效應減弱或反轉,引力將重新佔據主導,導致宇宙停止膨脹並開始收縮,最終塌縮回一個奇點。

Q5: 既然有2萬億個星系,為什麼我們用肉眼在夜晚只能看到幾千顆星星?

A: 原因有幾個:首先,我們肉眼看到的絕大多數亮點都是我們自己銀河系內的恒星,而非其他星系。其次,那2萬億個星系絕大部分都極其遙遠,它們發出的光非常微弱,遠超人眼甚至普通望遠鏡的探測能力。最後,如前文所述,宇宙膨脹的紅移效應和宇宙塵埃的吸收,進一步削弱了它們的光芒,使它們在可見光波段變得「不可見」。

Q6: 宇宙這麼大,真的有外星生命嗎?

A: 這是一個科學界最引人入勝的問題之一。考慮到宇宙有數億個星系,每個星係又有數千億顆恆星,其中許多恆星都擁有行星系統,從統計學上看,存在適合生命發展的環境的可能性非常高。然而,至今我們尚未發現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外星生命的存在。

科學家正透過射電望遠鏡監控宇宙訊號、探索太陽系內可能存在過生命的星球(如火星),以及分析系外行星大氣成分等方式,積極尋找外星生命的蛛絲馬跡。這個問題的答案仍有待未來的探索來揭曉。

總結

我們的宇宙探索之旅暫告一段落,讓我們回顧一下那些令人震撼的關鍵數字與事實:

  1. 尺度:我們能觀測的宇宙直徑長達 930億光年,這個尺度是因宇宙自誕生138億年以來的持續膨脹所致。
  2. 成分:宇宙的絕大部分由神秘的 暗能量(68.3%) 和 暗物質(26.8%) 主宰,我們所熟悉的普通物質僅佔 4.9%。
  3. 星系:在可觀測宇宙中,至少存在 2萬億個星系,其中超過90%因過於暗淡和遙遠而無法被現有技術直接觀測。
  4. 原子:構成所有普通物質的原子總數,約為一個天文數字——10⁸⁰ 個
  5. 結構:宇宙在宏觀上呈現出一個由星系、星系團和超星系團構成的巨大網絡,而我們僅是其中一個微小節點。

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是一段永無止境的旅程。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新一代觀測設備,延續哈勃望遠鏡的使命,正將我們的視野推向更遙遠的過去,去窺探第一代恒星和星系誕生的黎明。我們學到的每一個新知識,似乎都在揭示一個更為廣闊、更為複雜的未知領域。宇宙之浩渺,不僅定義了我們存在的物理邊界,也激勵著我們永不停歇地思考、探索與前行。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