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口號!台灣「地方創生」如何用熱血與創意,鋪一條回家的路?

不只是口號!台灣「地方創生」如何用熱血與創意,鋪一條回家的路?

台灣正處於一個關鍵的人口轉型期。少子化、高齡化浪潮,以及青壯年人口向六大主要都市集中的趨勢,共同交織成一道嚴峻的國安課題,導致鄉村地區的活力流失、產業空洞化,城鄉發展失衡日益加劇。

面對持續的人口外移與總人口減少的挑戰,為了應對此一挑戰,並尋找一條讓島嶼永續發展的道路,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概念於2019年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級,成為一項關鍵的國家政策,其願景是實現「均衡台灣」。本文將深入剖析地方創生的定義、政策演進、具體挑戰與行動方案,並透過豐富的在地案例,完整呈現其在台灣為家鄉遍地開花的真實樣貌。

一、 什麼是地方創生?定義與核心目標

「地方創生」(英文:Regional Revitalization)一詞源於日文漢字,是日本政府為解決人口過度集中東京及地方經濟衰退所提出的國家級政策。其核心精神在於,讓地方根據自身的地理特色、人文風情與產業DNA,發展出最適合的永續經濟模式與地方產業,從而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回流或移居,最終減緩高齡少子化與城鄉發展不均的問題。

台灣面臨著相似的困境。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人口於2020年首度出現負成長,並已邁入「高齡社會」,預計將在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與此同時,近七成的人口集中在六都,導致非都會區的產業勞動力嚴重不足,地方的公共服務與文化傳承面臨消失的危機。

因此,行政院於2019年正式宣告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其終極目標是促進「島內移民」,讓人才與資源能在城鄉間更均衡地流動,為地方注入成長動能,形成正向循環,達成「均衡台灣」的理想。

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差異

地方創生常與始於1994年的「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造)相提並論,但兩者在範疇與目標上存在顯著差異:

  • 社區總體營造:此概念由文化部前身的文建會所提出,更著重於「由下而上」凝聚居民的共同體意識,透過文化活動、環境改善等方式,提升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使生活環境變得更好。其行動範圍通常以單一「社區」為單位。
  • 地方創生:建立在社造的基礎上,但目標更為宏大且務實。它關注的範圍擴大至跨鄉鎮的「地方生活圈」,不僅強調文化保存,更要求導入商業模式與產業思維,旨在解決人口外流、城鄉失衡等更結構性的問題,創造能讓人「留下來生活」的地方創生事業與實質條件。

二、 台灣地方創生政策的演進:從1.0到3.0

台灣的地方創生政策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透過階段性的計畫不斷深化與調整,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運用政府資源。

地方創生元年 (2019年起):行政院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確立其國家安全戰略的定位,開始整合中央部會資源,協助地方發掘DNA,形成事業提案。

地方創生2.0 (2021-2025年):為加大推動力道,核定「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此階段的核心策略是建立更完善的支持體系,以促進青年留鄉,主要成果包括:

  • 設置青年培力工作站:鼓勵在地深耕者發揮「母雞帶小雞」的功能,陪伴返鄉青年創業。至2024年初,已累計核定106處。
  • 活化公有空間:補助地方政府修繕閒置的公有建築,為創生團隊提供實體經營場域。
  • 成立分區輔導中心:於北、中、南、東四區設立專責輔導機構,提供專業諮詢與陪伴。
  • 建置中興新村地方創生育成村:將閒置空間轉型為國家級的創生培力與創業基地。

地方創生3.0 (2025-2028年):最新推出的「打造永續共好地方創生計畫」,以「永續、公益、共好」為核心精神,預計四年投入60億元預算,推動五大重點工作:

  1. 培力在地青年:透過系統性課程與支持,養成地方創生種子。
  2. 擴增多元途徑:結合各部會資源,支持觀光、農業、文化等不同領域的事業提案。
  3. 完善基礎建設:強化偏鄉的交通、網路、環境整備等硬體設施。
  4. 促進跨域合作:引導企業透過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資源與地方團隊合作,擴大社會影響力。
  5. 深化國際連結:透過國際論壇、參訪交流,讓台灣的創生經驗與世界對話。

三、 地方創生的多元實踐途徑

為支持不同類型與階段的創生團隊,政府建立了多元的申請與補助管道。這些計畫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擔任總平台,整合各部會資源,共同推動。

計畫類型 核心目標 主要申請對象 內容摘要
鄉鎮提案 整合地方公私部門力量,提出區域性的總體創生計畫。 鄉、鎮、市、區公所 由地方政府主導,盤點地方需求與資源,彙整公部門建設與民間事業提案,共同爭取支持。
多元徵案 鼓勵民間力量由下而上自主提案,更具彈性與創新。 民間企業、社團法人等 由民間事業體發起,可跨越多個鄉鎮,直接向國發會或分區輔導中心提案,發展創新商業模式。
青年培力工作站 建立在地支持系統,陪伴與輔導初階創生青年。 在地深耕多年的民間單位 補助已具備實戰經驗的團隊,成立工作站,提供諮詢、資源連結、社群支持等服務。
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 支持具實驗性或創新性的早期創生構想。 青年團體或個人 提供啟動獎勵金與專業培力課程,協助青年將初步的創生想法付諸實踐。
公有建築空間整備活化 提供創生事業所需的實體空間。 地方政府 補助地方政府修繕閒置或老舊的公有建物,轉化為創生基地、展售空間或交流中心。
企業個案輔導 協助中小企業結合地方特色進行轉型與創新。 符合資格的中小企業 例如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的「配合地方創生推動城鄉特色產業發展計畫」,提供企業輔導經費。

四、 在地實踐:從挑戰到遍地開花的案例

地方創生的道路充滿理想,卻也伴隨著現實的挑戰。許多團隊面臨著大眾認知度不足、成功經驗難以複製、與地方政治磨合、缺乏永續商業模式,以及創業者身心挫折等共同難題。然而,正是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湧現出許多動人的故事,成功打造出獨特的地方品牌。

文化保存:台南新化|把老街當作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在新化,一群守護老屋的團隊,不單單是修復硬體,更是透過文創商品、深度導覽和特色餐飲,讓歷史街區重新活絡起來。他們在社會使命與屋主利益間找到平衡點,證明文化保存本身就能成為一門永續的地方事業。

傳產創新:雲林西螺「御鼎興」|讓黑豆醬油成為風土的代言人

返鄉接班的謝家兄弟,不僅堅守古法釀造醬油,更發起「飛雀餐桌行動」,將產地、料理、食器美學與農村議題結合。他們將一瓶醬油的價值從產品延伸至文化體驗,成功讓傳統產業與現代消費者對話,為地方注入新活力。

漁業復興:花蓮七星潭「洄遊吧」|從食魚教育到找回漁村生機

創辦人黃紋綺回到故鄉,從食魚教育著手,推廣符合永續精神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並開發自有品牌鮮魚產品。她的行動不僅為傳統漁業帶來行銷助力,更喚醒大眾對海洋文化的重視,讓凋零的漁村因為「懂吃魚」而重現生機。

設計加值:新竹「鴻梅文創」|用美學點亮城市的驕傲

執行長陳添順以「讓在地人驕傲,讓旅行者憧憬」為目標,透過「或者」品牌,在新竹舊城區打造藝文空間、書店與餐廳。他將城市視為一座「分散式美術館」,用設計串連在地,激發居民的光榮感,成功塑造了新竹的文化品牌ip

品牌建立:台中新社「薰衣草森林」|一個品牌帶動一個地方

走過二十年,薰衣-草森林不只是一個成功的景觀餐廳,它的成功更將「新社香菇」從無名乾貨推向知名品牌,顯著提升了當地菇農的收入。它證明了單一企業的成功可以產生巨大的「長尾效應」,成為地方創生的重要引擎,並為整個區域帶來繁榮。

生態共好:台南七股區|打造鹽地裏海的永續生活

在台南七股區,已有創生團隊透過「鹽地裏海地方發展創生計畫」,結合當地特有的鹽業文化與潟湖生態,發展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展現了地方創生在守護獨特生態環境上的巨大潛力。

五、 多方協力:如何參與及支持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是一場全民運動,需要不同角色的共同參與。

  • 一般大眾:可以從「旅人」開始,透過深度旅遊,親身走訪、消費、並分享在地的美好。每一次有意識的選擇,都是對地方創生的支持,真正「讓旅行成為改變的力量」。
  • 有志團隊:在投入前,需深入了解地方的優劣勢與問題,並與在地居民充分溝通。善用政府的「地方創生資訊共享交流平臺」與各類支持計畫,並在實踐中尋找「共好」的永續商業模式。
  • 企業組織:企業的角色已從傳統的慈善捐款(CSR)進化到更深度的「企業投資故鄉」。透過成立如「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等組織,企業能將資金、技術、管理經驗與行銷通路等資源,精準地挹注給有潛力的地方團隊,創造企業與地方的雙贏。

常見問題 (FAQ)

Q1: 地方創生和社區營造到底有什麼不同?

A: 簡單來說,社區營造更像「文化扎根」,專注於凝聚社區共識,範圍較小;而地方創生則是在此基礎上的「產業升級」,目標是透過發展永續產業來解決人口外流等問題,關注的地理範圍更廣,更強調商業模式的建立。

Q2: 聽起來很理想,但地方創生面臨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A: 主要挑戰包括:

  • 1. 社會關注度仍侷限於同溫層,大眾普遍無感;
  • 2. 每個地方的條件不同,成功案例難以直接複製;
  • 3. 與地方既有政治、社群的磨合困難;
  • 4. 許多團隊過於依賴政府補助,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 5. 創生者在過程中容易因挫折而感到身心俱疲。

Q3: 我只是一般民眾,可以怎麼參與地方創生?

A: 您可以透過「有意識的消費」來參與。選擇到創生團隊經營的店家旅遊、用餐或住宿;購買他們開發的在地產品;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您的美好體驗,幫助他們擴大能見度。您的每一次支持,都是他們持續下去的動力。

Q4: 政府有哪些具體的補助或計畫可以申請?

A: 政府提供多元的補助方案,例如針對團隊的「青年培力工作站」、針對個人的「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針對企業的「多元徵案」等。所有相關資訊與申請辦法,都可以在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資訊共享交流平臺」網站上查詢。

總結

地方創生不僅是一系列政策或計畫的總和,它更是一場深刻的價值運動,是在尋找一條「回家的路」。它試圖為台灣長期以來的城鄉發展失衡提供解方,讓每一個鄉鎮,無論大小,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與驕傲。這條路需要長時間的蹲點與實踐,仰賴政府的政策引導、企業的資源投入,以及無數在地創生團隊的熱情與堅持。當三方力量有效匯聚,我們有理由相信,「均衡台灣」的願景將不再遙遠,每片土地都能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所在。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