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運是什麼?一次看懂分級制度、台灣光榮戰績與生命鬥士的傳奇故事

帕運是什麼?一次看懂分級制度、台灣光榮戰績與生命鬥士的傳奇故事

當全球的目光在奧運盛會後逐漸轉移,另一場展現人類精神與體能極限的頂級國際體育賽事——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正接續上演。2024年的巴黎帕運會,不僅是這座城市史上首次主辦此盛會,更見證了台灣代表隊的卓越表現。

所有運動員用勇氣踏上夢想殿堂,都值得我們大聲讚揚。本文將深入探討帕運的起源、命名演變、獨特的分級制度,並詳細介紹2024年巴黎帕運中,台灣代表隊的參賽項目、選手的輝煌戰績、動人故事以及相關的獎勵制度等資訊,帶您完整認識這場與奧運並行的體育殿堂。

帕運是什麼?歷史與命名由來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常簡稱為「帕運」或「帕奧」,是一場專為身心障礙者舉辦的國際頂級綜合性運動賽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篇章。

1944年,英籍猶太裔神經科醫師路德維希・古特曼(Dr. Ludwig Guttmann)博士,為了協助因戰爭脊髓損傷的軍民復健,在英國的斯托克曼德維爾醫院(Stoke Mandeville Hospital)開設了脊柱損傷中心。他創新地將運動引入復健治療,發現不僅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肌力與協調性,更能重塑他們的自信心。

這項復健活動逐漸發展為競技運動。1948年,就在倫敦奧運開幕的同一天,古特曼醫生為輪椅運動員舉辦了第一屆「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Stoke Mandeville Games),當時僅有16名選手參加射箭比賽,這一天被視為帕運的濫觴。

1960年,這場運動會移師奧運主辦城市義大利羅馬舉行,吸引了來自23個國家、約400名運動員參賽,自此被公認為「第一屆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而從1988年漢城(今首爾)帕運開始,與奧運在相同城市、相同場館舉辦的傳統正式確立。

一個美麗的翻譯:「帕運」

「Paralympic」一詞的來源有其演變。最初,它被認為是「Paraplegia」(下半身癱瘓)與「Olympic」(奧林匹克)的結合。然而,隨著參賽選手的障礙類別日益多元,國際奧委會於1985年重新詮釋其意涵。現今的「Para」源於希臘語介詞,意為「旁邊」或「並行」(Alongside/Parallel),象徵著帕運是「與奧運平行」的運動會,兩者地位對等,共同彰顯運動精神。如同巴黎奧組委主席埃斯坦蓋(Tony Estanguet)所解釋,我們應該停止將差異視為障礙。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人世界中,僅有台灣將其音譯為「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帕運」。其他地區多稱為「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或「殘奧」。台灣早期也曾使用「殘障奧運」的稱呼,但在2004年,為了尊重身心障礙者,避免將焦點置於「殘缺」,改採更具包容性與平行意義的「帕運」,這一改變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與溫暖。

帕運幾年一次?與奧運的連結

與奧運會相同,夏季與冬季帕運皆為四年一度的盛事。自1988年夏季帕運與1992年冬季帕運起,賽事固定於奧運閉幕後一個月內,在同一個主辦城市舉行。國際帕拉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IPC)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在2001年簽署協議,正式確立此模式,此舉不僅共享了頂級的賽事資源,也提升了帕運的國際能見度。2024年的巴黎奧運與帕運,更是史上首次共用會徽與吉祥物「弗里吉」(Phryges),帕運吉祥物的其中一隻腳是義肢刀鋒,完美傳達了「 Games Wide Open」(帕運更開放)的核心理念。

公平競爭的基石:帕運分級制度

為了確保競賽的公平性,帕運的核心精神之一便是其精密複雜的「分級制度」。由於每位運動員的障礙類別與程度各不相同,必須透過分級,將功能限制程度相近的選手分在同一組別中競爭。

分級評估由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團隊執行,過程嚴謹。

符合帕運參賽資格的障礙類別主要分為三種,共十項:

  • 1. 肢體障礙(8項):包含肌力喪失、被動關節活動度受限、肢體缺失、腿長差異、身材矮小、高張力、共濟失調、徐動症。
  • 2. 視覺障礙
  • 3. 心智障礙

每個運動項目會再根據其運動特性,發展出獨立的分級代碼。代碼通常由代表運動的英文字母與代表級別的數字組成,數字越小,通常代表障礙程度越重

運動種類 分級代碼範例 說明
桌球 (Table Tennis) TT1-5 輪椅組選手
  TT6-10 站立組選手
  TT11 心智障礙組選手
羽球 (Badminton) WH1 / WH2 輪椅組 (Wheelchair)
  SL3 / SL4 站立下肢障礙組 (Standing/Lower)
  SU5 站立上肢障礙組 (Standing/Upper)
  SH6 站立身材矮小組 (Standing/Short stature)
田徑 (Athletics) T / F T代表徑賽 (Track),F代表田賽 (Field)
  數字 數字代表不同障礙類別與程度,如11-13為視障,20為智障,31-38為腦性麻痺等。

此外,帕運還有兩項獨有的競賽項目:

  • 地板滾球 (Boccia):專為重度腦性麻痺或重度肢體障礙的輪椅選手設計。
  • 盲人門球 (Goalball):專為視覺障礙運動員設計的團隊球類運動,選手需聽聲辨位來攻擊與防守。

2024巴黎帕運:台灣健兒展現光輝

本屆巴黎帕運是身心障礙選手的最高競技夢想舞台,賽事時間從8月28日至9月8日舉行。台灣代表隊共取得7種運動、13席參賽資格,由6位男性運動員及7位女性運動員組成,最終斬獲 3銀2銅 的佳績,是近20年來的最佳成績。

台灣代表隊獎牌榜

獎牌 運動員 運動種類 競賽項目
銀牌 田曉雯、林姿妤 桌球 女子雙打 WD20
銀牌 程銘志 桌球 男子單打 TT5
銀牌 陳柏諺 桌球 男子單打 TT11
銅牌 蕭翔文 跆拳道 男子 K44級 58公斤以下
銅牌 田曉雯 桌球 女子單打 WS10

台灣代表隊完整名單

運動種類 選手姓名
桌球 程銘志、陳柏諺、田曉雯、林姿妤
羽球 方振宇、胡光秋、楊伊宸、蔡奕琳
跆拳道 蕭翔文
射箭 曾隆煇
田徑 劉雅婷
健力 林資惠
柔道 張少豪

選手焦點與背後故事

每一面獎牌背後,都是運動員們超越身體限制、以鋼鐵意志寫下的動人篇章。

  • 跆拳道「無畏勇者」蕭翔文:身為跆拳道選手的蕭翔文,國小就踏上訓練之路,原以奧運為目標,卻在21歲時因一場嚴重車禍導致右臂神經叢損傷,選手夢碎。在家人的鼓勵與教練的建議下,他轉戰帕拉運動賽場,不僅在杭州亞帕運奪金,更在巴黎為台灣踢下首面獎牌。他說:「沒有生來英勇,只有選擇無畏。」這句話成為他生命的最佳註解。
  • 桌球「黃金搭檔」田曉雯 & 林姿妤:桌球女將田曉雯因出生時的醫療疏失導致右手神經萎縮,曾遭同儕霸凌,卻在桌球找到一片天,上屆東京帕運也摘下銅牌;林姿妤則是國中時遭遇車禍,右手腕韌帶斷裂,憑著對桌球的熱愛與毅力重返賽場。兩人亦敵亦友,在巴黎女雙賽場上相互扶持,開心抱回銀牌。
  • 桌球「輪椅戰神」程銘志:曾是桌球神童、青少年國手的他,一度高居輪椅桌球TT5級世界排名第一。32歲時被酒駕者撞上,導致左腿截肢。命運的殘酷沒有擊倒他,他在輪椅上重拾球拍,曾在里約帕運團體奪銀,本屆更在單打項目中證明自己,勇奪銀牌。
  • 健力「傳奇女王」林資惠:身為代表隊的五朝元老,林資惠是台灣帕運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她曾在雅典與北京帕運奪下金牌,至今累積2金2銅的輝煌戰績,是無數後輩的榜樣。
  • 射箭「輪椅神射手」曾隆煇:本屆代表隊最年長的65歲選手,1996年因意外下半身癱瘓。他在射箭中找到新人生,曾拿下兩屆帕運反曲弓銅牌,老而彌堅的精神令人動容。

政府獎勵與後勤支援

為了讓選手無後顧之憂,體育署提供了完善的後勤支援,安排選手進駐國訓中心長期集訓,並在賽會期間安排商務艙直飛、租用膳食公寓、提供村外物理治療等服務。在獎金方面,依「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帕運選手的獎金比照奧運等級:

  • 金牌:新台幣 600 萬元
  • 銀牌:新台幣 210 萬元
  • 銅牌:新台幣 150 萬元

常見問題 (FAQ)

Q1: 帕運和奧運有什麼不同?

A1: 主要有三點不同:

  • (1) 參賽者帕運會專為符合特定障礙類別的身心障礙運動員舉辦。
  • (2) 分級制度:帕運有獨特的運動分級制度,以確保比賽的公平性。
  • (3) 部分項目:帕運有如地板滾球、盲人門球等奧運沒有的獨特比賽項目。

Q2: 帕運的名稱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台灣不叫「殘奧」?

A2: 「Paralympic」現今意指與奧運「平行(Para)」的運動會。台灣在2004年後,為表達尊重並避免標籤化,將過去的「殘障奧運」正名為音譯的「帕運」,是華人世界中唯一不以「殘」字為翻譯的地區,彰顯其平等與包容的價值。

Q3: 帕運選手如何分級?

A3: 分級是根據運動員因障礙所造成的「功能限制」程度,而非障礙的「病因」。由醫療與技術專家評估後,將功能相近的選手分在同一級別。不同運動有不同的分級系統,通常代碼中的數字越小,代表障礙程度越重。

Q4: 2024巴黎帕運台灣隊的獎金是多少?

A4: 依據國光獎章獎勵辦法,金牌選手可獲得新台幣600萬元,銀牌210萬元,銅牌150萬元。

Q5: 下一屆夏季帕運在哪裡舉行?

A5: 2028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將在美國洛杉磯(Los Angeles)舉行。

總結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競賽,更是一扇讓我們看見生命韌性與無限可能的窗。從古特曼醫生的仁心善舉,到今日全球矚目的體育盛典,帕運的每一步都象徵著包容與平等的進步。

台灣選手們在2024巴黎帕運的卓越表現,不僅為國爭光,他們背後那份不向命運低頭的堅持與努力,更是對「運動家精神」最深刻的詮釋。當我們為他們喝采時,也為台灣選擇以「帕運」這個美麗的名字稱呼這場專為身心障礙者舉辦的盛事而感到驕傲,它代表著我們對每一位生命鬥士最崇高的敬意。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