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吉·瓦殊戴夫(Jaggi Vasudev),以其尊稱「薩古魯」(Sadhguru)聞名於世界,是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也最富爭議的靈性人物之一。他創立了非營利組織「Isha基金會」,其足跡遍布全球,透過「內在工程」(Inner Engineering)等課程,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追隨者,其中不乏來自加拿大、美國等地的國際名流與企業鉅子。
他發起的「拯救河流」(Rally for Rivers)等環保運動,更為他贏得了國際讚譽,甚至獲頒印度2017年第二高等級的公民榮譽獎「蓮花賜勳章」。然而,在巨大聲望的光環之下,針對他的批評與質疑也從未停歇。批評者指控他竄改印度教傳統、過度商業化、傳播偽科學,甚至將他與其妻子神秘的死亡這事情聯繫在一起。
本篇文將全面解析薩古魯這位瑜伽老師的生平、核心教導,並探討環繞他的重大爭議,試圖描繪出一個更立體、更完整的形象。
從叛逆青年到靈性導師:薩古魯的崛起之路
薩古魯於1957年出生在印度邁索爾的一個泰盧固人家庭,父親是鐵路部門的眼科醫生。他從小就展現出對自然與冒險的熱愛,對制式教育則抱持懷疑態度,這位日後的作家更相信親身體驗。13歲時,他初次接觸瑜伽,但僅視之為健身活動。大學時期,他主修英國文學,但更熱衷於騎著摩托車遊歷印度,這段經歷培養了他獨立不羈的性格,也讓他結交了許多朋友。畢業後,他憑藉敏銳的商業頭腦,成功經營了家禽養殖場、磚廠和建築公司,迅速累積了財富。
他人生的轉捩點發生在1982年,25歲的薩古魯獨自登上邁索爾市郊的查蒙迪山,據他自述,在那裡他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無可言喻的靈性體驗,感覺「自己無處不在」。這次體驗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結束了所有生意,將時間投入到深度的內心探索與旅行中。
1983年,他在邁索爾開設了第一個僅有七名學生的瑜伽班。他騎著摩托車在南印度各地免費授課,並將學員的捐款全數捐給當地慈善機構。1992年,他正式成立Isha基金會,並於1994年在南印度哥印拜陀市郊的維靈吉瑞山麓建立了Isha瑜伽中心,此地方也成為他全球活動的總部。
「內在工程」:一門通往幸福的「科技」?
薩古魯教導的核心,可以濃縮為他設計的「內在工程」課程。他強調,這並非一種宗教或哲學,而是一門「生命的科技」,旨在提供一套實用的工具與方法,讓人們能夠掌控自己的身體、頭腦、情緒與生命能量(Prana),從而達到內在的平衡,由內在創造喜悅與幸福。
其核心教導可分為三大面向:
身體(Body)
薩古魯認為,身體是我們體驗生命的唯一工具,應被視為一份神聖的禮物。他提倡順應身體的自然需求,例如飲食的關鍵在於「與身體的相容性」,而非道德或哲學教條;睡眠的重點是「放鬆」,而非固定的時長。他認為,現代人的壓力並非源於工作,而是源於無法有效管理自己的身心系統,導致狀態不佳。
頭腦(Mind)
他指出,人類的一切痛苦,無論大小,都是由自己的頭腦製造出來的。因此,瑜伽的真正目的,是創造一個空間,讓你能夠將自己與頭腦的無盡活動區分開来。一旦達成這種區分,外在情境便無法輕易擾動內在的平靜與心情。
能量(Energy)
這是薩古魯教導中最為深奧的部分。他認為,宇宙萬物皆是能量的不同顯化。透過特定的瑜伽練習,尤其是他傳授的「香巴維大手印克里亞」(Shambhavi Mahamudra Kriya),也就是isha kriya——一個據稱能觸及造物之源的21分鐘強大練習——人們可以直接作用於自己的生命能量,這股力量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根本性地轉化生命體驗,將命運的終極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套課程以現代、易懂的語言包裝,結合線上自學與線下指導,並輔以名人推薦和科學研究數據(如宣稱能減少50%壓力、提升天然抗憂鬱劑水平),用這種方式成功地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其繁體中文課程費用約為新台幣6,500元。
光環背後的陰影:四大核心爭議
儘管追隨者眾多,但針對薩古魯的批評聲浪也異常洶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這些爭議點構成了理解薩古魯現象不可或缺的另一面,也是許多人討厭他的原因。
爭議類別 | 具體指控/批評 | 資料來源與細節 |
---|---|---|
宗教與傳統的扭曲 | 竄改印度教儀式、經文與神祇形象;自創無根據的宇宙觀。 | 來自印度教社群的批評者指出,薩古魯對「Pran Pratishtha」(神像開光儀式)的解釋完全錯誤,並指控他曾腳踩濕婆林伽(Shiv Linga),此舉被視為極大的不敬。他聲稱其所創造的拜拉維女神(Bhairavi Devi)僅有3.5個脈輪,而傳統上所有神祇均以完整的7個脈輪祝聖。此外,他還被指控任意修改《Mahishasura Mardini Stotram》等神聖讚美詩與佛教經典的故事,並對「Yuga」(時劫)等宇宙觀提出沒有任何經文根據的個人理論。 |
商業化與斂財指控 | 課程與活動收費高昂,法會(Puja)依貧富分區,被指責為專為富人服務的「古魯」。 | 許多前學員及批評者認為,Isha基金會的運作模式高度商業化。其課程、靜修營和周邊書籍產品價格不菲。有參與者描述,在某些大型法會中,場地會依據票價劃分,富有的外國人坐在靠近聖壇的舒適座椅上,而本地信眾則被安排在較遠的地方,這種差別待遇與靈性導師應有的平等精神背道而馳。 |
個人操守與妻子之死 | 妻子Vijayakumari於1996年的「三摩地」死亡事件,引發謀殺疑雲與長期爭議。 | 根據Isha基金會的說法,薩古魯的妻子Vijji是一位高度進化的瑜伽修行者,她透過「三摩地」(Mahasamadhi)——一種有意識地、自願地脫離肉體的最高修行成就——離開了人世,這個故事聽起來就像是通往天堂的過程。然而,此事件在當時引發了其父親的報警,指控薩古魯涉嫌謀殺。由於沒有進行屍檢,真相成謎。這一事件至今仍是批評者攻擊他的主要論點之一,認為這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疑點,為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也影響了他與岳家的關係。 |
偽科學與危險建議 | 提倡攝取水銀等具有潛在危險的「另類」健康建議,教學內容被批空泛。 | 有網友指出,薩古魯曾在公開談話中提及攝取經過特定處理的水銀對健康有益。這種言論在現代醫學看來極其危險且毫無根據,被視為偽科學。此外,許多人反映,雖然他的演講充滿魅力與幽默,但內容往往籠統、迴避核心問題。當被問及具體的修行道路時,他常以「除了這裡,還有哪裡可以去?」之類充滿禪意的回答帶過,令尋求具體指導的聽眾感受到失望與困惑,他使用的語句雖然巧妙,卻缺乏實質意思。 |
常見問題 (FAQ)
Q1: 薩古魯的教導屬於印度教嗎?
A: 薩古魯的教導根植於瑜伽科學,而瑜伽與印度教有著深厚的淵源。然而,他本人刻意與傳統宗教劃清界線,自稱並非經文學者,並強調他所教的是一套超越宗教的「生命科技」。許多印度教傳統主義者批評他曲解教義,認為他的教導已偏離甚至違背了印度教的經典精神。
Q2: 參加「內在工程」課程真的有效嗎?
A: 效果因人而異。Isha基金會提供了大量正面的學員見證與部分研究數據,來支持其課程的有效性,許多人表示在減輕壓力、提升情緒方面獲得了顯著幫助。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反映,付費課程的內容與其免費的線上演講相比,並無太多實質性增值,且未能帶來長期的轉化或提供一條清晰可循的修行道路,也感受不到活力的提升。
Q3: 關於薩古魯妻子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A: 至今沒有定論,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官方說法是他的妻子Vijji達到了瑜伽修行的最高境界「三摩地」,有意識地離開了身體。而另一種說法則來自於當時的質疑與指控,認為其死因可疑,甚至可能涉及謀殺,這一說法因當時未進行屍檢而無法被證實或證偽,成為一樁懸案,也讓他身邊的人感到不解。
Q4: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稱薩古魯為「騙子」或「偽君子」?
A: 這些指控是多方面的,主要源於:
- (1) 高度商業化的運作模式,被認為與靈性導師的形象不符;
- (2) 對印度教傳統的任意詮釋和修改,引發傳統信徒的不滿;
- (3) 提出如「食用水銀」等缺乏科學根據且可能有害的建議,這種事讓人難以接受;
- (4) 圍繞其個人生活的爭議,特別是妻子之死的謎團;
- (5) 教學風格被批評為空泛和迴避問題,讓尋求深度指引的人感到失望,即使是像對待小孩那樣簡單的比喻,也無法掩蓋內容的空洞,這與《聖經》等經典提供的清晰指引形成對比。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批評者認為他並非真正的開悟者,而是一個善於自我包裝的品牌創立者,而非真正的靈性作者。
總結
薩古魯無疑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對他身邊的追隨者而言,他是一位充滿智慧、魅力非凡的開悟者,他所提供的「內在工程」是通往內在平靜與喜悅的實用藍圖。他成功地將古老的瑜伽智慧,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包裝,使其跨越了文化和宗教的藩籬,觸及了全球數百萬尋求心靈慰藉的現代人。
然而,對於批評者來說,他更像一個精明的商人與行銷天才。他被指控將深奧的靈性傳統簡化、商品化,甚至為了建立個人權威而不惜扭曲傳統。圍繞他的種種爭議,尤其是他妻子的死亡之謎和那些危險的健康建議,使得他的「開悟」形象備受質疑。
最終,如何看待薩古魯,取決於個人的判斷。他所建構的靈性帝國及其引發的社會效應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無論是將他視為指引迷津的明燈,還是包藏禍心的騙子,在接觸其教導之前,進行廣泛的資料搜集與批判性思考,權衡其所承諾的益處與潛在的風險,或許是每一位探索者應有的審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