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燈火漸次熄滅,夜空成為宇宙最壯麗的畫布。在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上,從高聳入雲的山脈到靜謐的東海岸,隱藏著無數觀賞璀璨銀河的絕佳地點。每逢夏日,那條橫跨天際、由億萬顆恆星匯聚而成的光帶,總吸引著無數攝影愛好者與追星族徹夜守候,許多旅遊部落格都分享過令人嚮往的夢幻銀河照。
您是否也曾對網路上那些夢幻的銀河照心生嚮往,卻不知從何開始?或者,您已是攝影愛好者,但對於「銀河怎麼拍」、「何時拍」、「去哪拍」等問題感到困惑?
這份「2025年銀河拍攝終極指南」將為您一次解答所有疑惑。我們將從銀河的基本知識談起,提供詳盡的年度拍攝時間表、台灣北中南東各地的觀星聖地口袋名單,並一步步拆解完整的相機設定與拍攝流程。無論您是剛入門的新手,還是希望精進作品的攝影老手,本攻略都將是您在2025年規劃銀河之旅的最佳夥伴。準備好您的相機與熱情,讓我們一同踏上追逐星光的壯麗旅程!
揭開銀河的神秘面紗
在開始實戰拍攝之前,讓我們先建立一些關於銀河的基本觀念,這將有助於您更有效率地規劃行程。
銀河 vs. 銀河系: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銀河系」(Milky Way Galaxy)是指我們所在的整個龐大星系,它是一個直徑超過十萬光年的螺旋狀星系,包含了數千億顆恆星、行星、氣體與塵埃,太陽系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員。
而我們在夜空中用肉眼或相機所能觀測到的那條亮帶,被稱為「銀河」(The Milky Way),它其實是我們從地球這個視角,向銀河系最密集、最明亮的中心區域(銀心)看過去的景象。因為該區域的恆星密度極高,無數星光匯集在一起,便形成了我們眼中這條如夢似幻的乳白色光河的身影。
台灣的四季銀河:不只夏天能看見
雖然夏季是公認觀賞銀河的最佳季節,但其實在台灣,幾乎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看到銀河,只是其形態、亮度、方位與最佳觀賞時間皆不相同。
銀河季節 | 特徵與形態 | 最佳觀賞時機 | 方位 |
---|---|---|---|
春季銀河 (2-4月) | 亮度較暗,呈橫向的「銀河拱橋」形態,從東南方地平線升起。是拍攝的地景大景絕佳時機。 | 冬季黎明前、春季午夜後 | 東南至南方 |
夏季銀河 (5-8月) | 一年中最亮、最壯觀的時刻。銀河中心區域高掛夜空,橫跨東北方,細節豐富。從橫向拱橋轉為斜向,最後接近垂直。 | 春季日出前、夏季午夜、秋季日落後 | 東南方至西南方 |
秋季銀河 (9-10月) | 銀河轉為垂直的「銀河瀑布」形態,亮度開始減弱,可觀賞時間也大幅縮短。 | 夏末秋初日落後、冬季黃昏 | 南方至西南方 |
冬季銀河 (11-1月) | 我們面向銀河系較稀疏的外圍,因此銀河非常暗淡,幾乎難以用肉眼辨識,通常不適合拍攝。 | 秋末冬初日出前、冬季午夜 | 東南方橫跨西北方 |
掌握黃金時機:2025年銀河觀測與拍攝時間表
選對時間是成功拍攝銀河的關鍵第一步。除了季節,每個月銀河升起落下的時間,也就是銀河出現時間,以及月光的影響,都必須納入考量。
2025年銀河升落與形態月份總表
銀河在不同月份的升起時間會隨著季節推移,大約每個月提早兩個小時。以下是為您整理的2025年台灣地區銀河觀測參考時間表,讓您能輕鬆規劃行程。
月份 | 銀河約略升起時間 | 最佳觀賞時段 | 銀河主要形態 | 拍攝建議 |
---|---|---|---|---|
1月 | 約 05:30 | 日出前短暫可見 | 冬季銀河 | 不建議拍攝,過於暗淡。 |
2月 | 約 03:30 | 04:00 – 05:00 | 橫向銀河拱橋 | 黎明前的黃金時刻,可拍出帶有晨曦色溫的銀河。 |
3月 | 約 01:30 | 02:00 – 04:30 | 橫向銀河拱橋 | 可拍攝時間拉長,是追逐銀河拱橋的好時機。 |
4月 | 約 23:30 | 00:00 – 04:00 | 橫向銀河拱橋 | 子夜即可見,拍攝條件更為輕鬆。 |
5月 | 約 21:30 | 22:00 – 03:00 | 橫向轉斜向 | 最佳橫向銀河觀測期,天色黑後不久銀河即升起。 |
6月 | 約 19:30 | 天色黑後至凌晨02:00 (整晚) | 橫向轉斜向 | 年度最佳月份,拍攝時間最長,銀河姿態萬千。 |
7月 | 約 17:30 | 天色黑後至午夜00:00 | 斜向銀河 | 天色黑時銀河已高掛,輕鬆拍攝,但橫向拱橋已不易見。 |
8月 | 約 15:30 | 天色黑後至22:00 | 斜向轉垂直 | 銀河逐漸轉為直立,可拍攝時間縮短。 |
9月 | 約 13:30 | 天色黑後至20:00 | 垂直銀河瀑布 | 日落後短暫的拍攝窗口,需把握時機。 |
10月 | 約 11:30 | 天色黑後至18:30 | 垂直銀河瀑布 | 拍攝季末,銀河落下得早,機會稍縱即逝。 |
11-12月 | 白天升落 | – | 冬季銀河 | 銀河與太陽同升落,無法觀測。 |
溫馨提示: 表格中的升起時間為海平面時間。若您在高山地區(如合歡山),因受山脈遮擋,實際看到銀河出現的時間需再延後約30分鐘至1小時。
月光的影響:夜空中最強大的「光害」
除了城市光害,月亮是影響銀河觀測的最主要因素。明亮的月光會像一盞巨大的探照燈,將銀河的細節完全掩蓋。因此,規劃拍攝時程一定要避開月光。
- 最佳時機: 農曆「朔」(初一)前後的數天,此時整夜無月光干擾。
- 次佳時機: 農曆上弦月(初七、初八)月落後,或下弦月(廿二、廿三)月出前。
- 絕對避免: 農曆「望」(十五、十六)前後,滿月高掛整夜,基本無法拍攝。
建議出發前使用中央氣象局網站或手機App(如 Star Walk 2、太陽測量師)查詢當天的月相及月出月沒出現時間。
必備神兵利器:銀河攝影器材與裝備清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準備齊全的裝備能讓您在野外更從容,專注於創作。
- 相機: 具備手動模式(M模式)且高ISO(感光度)表現較佳的相機。全片幅相機在高ISO下的雜訊控制通常優於APS-C或M4/3機種,但現代的非全幅相機也已相當堪用。
- 鏡頭: 廣角、大光圈鏡頭是首選。
- 焦段: 建議使用等效焦距24mm以下的超廣角鏡頭,才能將壯闊的銀河與地景一併納入。
- 光圈: 光圈越大越好(f值越小),如 f/2.8、f/1.8、f/1.4。大光圈能在相同時間內捕捉更多光線,讓您使用較低的ISO,獲得更純淨的畫質。
- 穩固的腳架: 銀河攝影需要長時間曝光,任何微小的晃動都會導致影像模糊。一支穩定、抗風的腳架是絕對必要的投資。
- 快門線或遙控器: 避免在按下快門時造成相機晃動。若沒有,可使用相機內建的2秒或10秒倒數計時自拍功能替代。
- 備用電池與記憶卡: 低溫環境會加速電池電力消耗,長時間曝光也更耗電,務必攜帶至少1-2顆充飽電的備用電池。
- 鏡頭除霧帶: 在高濕度或溫差大的高山環境(如合歡山、阿里山),鏡頭非常容易起霧。除霧帶能持續為鏡頭加溫,防止霧氣凝結,是高山拍星的必備神器。
- 個人裝備:
- 保暖衣物: 即便是夏季,高山夜晚的溫度也常降至10度以下,一定要穿著防風、保暖的外套、毛帽、手套。
- 頭燈或手電筒: 建議使用具備紅光模式的頭燈,紅光較不影響人眼暗部視覺,也能減少對其他攝影者的干擾。
- 糧食與熱水: 漫長的等待需要補充能量,一杯熱飲能帶來極大的慰藉。
實戰攝影技巧:從相機設定到拍攝心法
器材準備就緒,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拍攝流程。請按照以下步驟設定您的相機。
Step 1:相機基礎設定
- 上腳架: 將相機穩固地架設在腳架上。
- 關閉防手震: 無論是鏡頭防手震(IS/VR/OS)還是機身防手震(IBIS),在使用腳架時都必須關閉,否則防震系統的微小運作反而會造成影像模糊。
- 關閉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 此功能會在拍攝後花費同樣長的曝光時間進行降噪處理(例如拍30秒,處理30秒),會讓您錯失寶貴的拍攝時機。建議關閉,雜訊問題留到後製處理。
- 拍攝RAW檔: 務必使用RAW格式拍攝,它能保留最完整的影像資訊,提供最大的後製調整空間。
Step 2:對焦
在漆黑的環境中,自動對焦(AF)基本無用武之地。請將鏡頭切換至手動對焦(MF)。
- Live View放大對焦法(推薦): 打開相機的即時預覽(Live View)功能,將畫面放大到最大倍率,對準夜空中最亮的一顆星星(或遠方的燈火),然後轉動對焦環,直到星點變得最清晰、最小、最扎實為止。
- 無限遠對焦法: 若鏡頭上有對焦尺,可先將對焦環轉到無限遠(∞)標記處,試拍一張並放大檢視,再微調直到最清晰。
- 固定對焦環: 對焦完成後,建議用一小段不殘膠的膠帶將對焦環固定住,避免在移動相機或操作時不慎碰到而跑焦。
Step 3:曝光參數設定(M模式)
銀河攝影的核心是「光圈開最大、快門別太慢、ISO來配合」。
- 光圈(Aperture): 設定為您的鏡頭最大光圈,如 f/1.8, f/2.8, f/4。
- 快門(Shutter Speed): 為了避免星星因地球自轉而拖曳成線條(星軌),快門速度不能過長。請遵循「500法則」來計算安全快門時間。
- 公式: 安全快門秒數 ≤ 500 ÷ 鏡頭等效焦距
- 範例(全片幅):
- 使用 16mm 鏡頭:500 / 16 = 31.25秒,建議快門設定在30秒內。
- 使用 24mm 鏡頭:500 / 24 = 20.83秒,建議快門設定在20秒內。
- 範例(APS-C,乘1.5倍):
- 使用 16mm 鏡頭(等效24mm):500 / 24 = 20.83秒,建議快門設定在20秒內。
- ISO(感光度): ISO決定了照片的亮度。在光圈和快門固定後,透過調整ISO來獲得理想的曝光。
- 建議起點: 從 iso 1600 或 ISO 3200 開始試拍。
- 調整: 拍攝後檢視照片,若太暗則提高ISO(如 4000、5000、6400),若太亮則降低ISO。盡量在不過曝的前提下,讓拍攝的照片亮一些,有利於後製。
- 白平衡(White Balance): 拍攝RAW檔可在後製時任意調整。若想在相機上看到接近的顏色,可將白平衡設定為「日光」或自訂K值(約3200K – 4000K),會呈現較討喜的冷藍色調。
Step 4:試拍與調整
設定好初始參數後(例如:f/2.8, 25秒, ISO 3200),拍攝第一張照片。然後透過相機螢幕的直方圖(Histogram)來判斷曝光是否準確,並放大檢視對焦與星點是否清晰。根據結果微調參數,直到滿意為止。
台灣觀星聖地:從高山到海濱的銀河熱點指南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提供了眾多光害少、視野佳的觀星點。在規劃行程時,一定要將天氣因素考慮進去,選擇晴朗無雲的日子。
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南投)
海拔超過3000公尺,榮獲國際暗空協會認證,是繼韓國、日本後亞洲第三座暗空公園,也是台灣最知名的觀星天堂與新手的最佳選擇。若想住宿,附近的清境農場是個不錯的選擇。
- 武嶺停車場: 最熱門、最易抵達的地方,人潮眾多。可沿著主峰步道往上走一小段,避開停車場燈光,視野更佳。
- 昆陽停車場: 視野開闊,可拍攝搭配雲海的銀河。對面往合歡南峰的山坡是經典取景點。
- 馬蹄彎(台14甲30.5K處): 經典的S型彎道,可同時拍攝銀河與公路車軌,構成絕美畫面。
- 石門山步道口: 步道平緩,登頂只需約20分鐘,可獲得360度無死角的銀河環景。
- 合歡主峰碉堡: 廢棄的碉堡成為獨特的前景,適合拍攝人像搭配銀河的魔幻照片。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嘉義)
除了日出、雲海,阿里山的星空同樣令人屏息,是另一個絕佳的觀星點。
- 小笠原山觀景台: 擁有360度環景平台,是觀星、賞日出的絕佳地方,視野無遮蔽。
- 對高岳車站: 古樸的木造車站與鐵軌,搭配璀璨銀河,構成充滿故事感的畫面。
- 祝山觀日平台: 雖然主要是日出點,但在無光害的夜晚,這裡的星空同樣壯麗。
- 芙谷莪橋(阿里山公路): 位於阿里山公路上的紅色鋼拱橋,是近年極受歡迎的攝影點,紅橋與銀河的搭配極具視覺衝擊力。
其他精選銀河景點
地區 | 景點名稱 | 特色 |
---|---|---|
北部 | 新北 瑞芳不厭亭 | 經典的寂寞公路場景,可拍攝銀河下的公路。 |
新北 貢寮三貂角燈塔 | 台灣極東點的燈塔,可拍攝燈塔與銀河,但需注意燈塔光線。 | |
新北 坪林南山寺 | 可將茶園與涼亭作為前景,充滿禪意。 | |
桃園 復興巴陵大橋 | 紅色橋體在夜空中格外醒目,是北部山區的熱門點。 | |
東部 | 台東 成功三仙台 | 最具代表性的東海岸銀河點,八拱跨海步橋是絕佳前景。 |
屏東 墾丁龍磐公園 | 遼闊的草原與崩崖地形,光害極少,可躺在草地上欣賞銀河。 | |
南部 | 屏東 滿州八瑤灣 | 有著獨特的裝置藝術與漁船,可搭配銀河創作出不同風格。 |
數位暗房的魔法:後製讓銀河更璀璨
請記住一個重要觀念:一張出色的銀河照片 = 成功的實地拍攝 + 恰當的後製處理。
由於現場環境光線微弱,相機感光元件記錄下的RAW檔原始影像,看起來往往是灰濛濛的。透過後製軟體(如 Adobe Lightroom 或 Photoshop),我們可以將隱藏在數據中的細節與色彩「還原」出來。
後製的重點在於:
- 調整白平衡,還原夜空應有的色彩。
- 增加對比度與清晰度,讓銀河主體更突出。
- 調整亮部與暗部,使地景與天空的曝光更均衡。
- 進行雜訊抑制,提升畫面的純淨度。
學習基礎的RAW檔後製,是讓您的銀河作品從「拍到」晉升為「拍好」的必經之路。
常見問題 (Q&A)
Q1:銀河跟銀河系有什麼不同?
A: 銀河系是我們所處的整個星系。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那條亮帶「銀河」,是我們望向銀河系中心方向時,看到的無數恆星匯集而成的景象,可以說是銀河系最壯麗的一部分。
Q2:2025年拍攝銀河的最佳月份是?
A: 6月和7月是年度最佳月份。6月的可拍攝時間最長,幾乎整晚可見;7月雖然時間稍短,但天色黑後銀河就已高掛,非常適合新手輕鬆拍攝。
Q3:為什麼我拍的星星會變成一條線(星軌)?
A: 這是因為您的快門時間過長,超過了「500法則」計算出的安全秒數,導致相機記錄下了星星因地球自轉而移動的軌跡。請嘗試縮短快門時間,並對應提高ISO來維持亮度。
Q4:拍攝銀河一定要用很昂貴的全片幅相機嗎?
A: 不一定。雖然全片幅相機在高ISO畫質上有優勢,但現代的APS-C或M4/3相機搭配一顆大光圈廣角鏡頭,同樣能拍出非常出色的銀河照。鏡頭的重要性往往大於機身。
Q5:在有月光的情況下完全不能拍銀河嗎?
A: 微弱的月光(如新月或殘月)有時能為地景補光,創造出不同的效果。但若是接近滿月的強烈月光,則會完全蓋過銀河的光芒,基本無法拍攝。重點是查詢月出月沒時間,在月亮升起前或落下後進行拍攝。
Q6:推薦給新手的銀河拍攝地點是哪裡?
A: 合歡山無疑是新手的最佳起點。交通相對便利,光害極少,且有多個容易抵達的拍攝點(如武嶺、昆陽停車場)。高海拔也帶來了更清澈的空氣,能看到更清晰的星空。
總結
拍攝銀河是一場結合了天文知識、攝影技巧與耐心的旅程。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我們不僅是在捕捉光影,更是在感受宇宙的浩瀚與自身的渺小。
2025年的銀河季即將來臨,這份攻略為您提供了詳盡的計畫藍圖。請記住成功的四大心法:精密規劃(時間、地點、月光)、充分準備(器材、保暖)、反覆練習(對焦、曝光)與保持耐心。現在,就開始規劃您的追星之旅,親手記錄下那片感動人心的璀璨星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