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比是什麼?定義、計算公式、多少算高一次搞懂

在申請銀行貸款或評估投資標的時,「負債比」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財務比率。透過負債比,可以快速衡量一個人或企業的總負債、借貸壓力、償債能力與財務風險。無論是銀行在核准個人信用貸款,還是投資者分析一家公司的財務體質時,都會用到負債比相關概念。本文將詳細解釋各種財務結構中與負債相關的類型、計算方式,以及高負債比對個人財務及企業營運的影響與因應策略,幫助大家徹底理解負債比的意義與應用。

一、什麼是負債比?

「負債比」(Debt Burden Ratio, 簡稱 DBR) 一般可定義為負債佔收入或資產的比例。視情況不同,負債比也常被稱為「資產負債率」、「負債比率」或「債務比率」;而其負債比率公式,主要用意是衡量:

  1. 個人的債務總額是否過高、是否在可負擔範圍內。
  2. 企業在資產構成中,有多少是來自外部借貸。

從銀行角度來看,若借款人或企業的負債狀況顯示負債比率過高,償債壓力相對升高,可能導致金融機構放貸意願降低、或提高利率以補貼風險。從投資人角度來看,若的負債比率遠高於同業,容易因景氣波動或資金斷鏈而產生財務危機。

二、負債比公式和常見分類

負債比可依照不同應用情境分為好幾種,常見的有個人負債比、月負債比、負債比率(DBR) 22 倍以及總資產負債比。以下將分別介紹其計算方式與意義。

1. 個人負債比 (一般概念)

計算公式:個人負債比=負債總額 ÷ 個人資產總額 ×100%

應用:主要用於判斷個人財務狀況是否健全,包括個人現金、存款、不動產、市值投資商品等資產與負債的比例。數值越低表示財務風險越低、剩餘資金較充裕。若數值過高,建議先檢討是否需要清償高利貸款或增加額外收入。

2. 月負債比

計算公式:月負債比=每月需償還負債平均月收入 ÷ 平均月收入×100%

(其中「平均月收入」可用 (月薪×14)÷12 估算)

解析:

  • 「每月需償還負債」包含所有固定需償還的月供負債支出,如房貸、車貸、信貸、學貸以及信用卡分期等。
  • 銀行通常把 70% 視為安全門檻,若負債比率過高到超過 70%,容易出現「月光」甚至無法足額償還的風險。

3. 負債比率(DBR)與「22 倍」規範

計算公式:DBR=無擔保負債總額平均月收入÷ 平均月收入

DBR 22 倍意義:

  • 依據金管會規定,銀行在核發無擔保的貸款時,通常會檢視申貸人是否超過「月收入的 22 倍」。
  • 「無擔保負債」包含信用貸款、信用卡預借現金、卡債、信用卡循環利息、信用卡分期付款、現金卡等。
  • 一旦無擔保負債總額 > (月收入 × 22),銀行就可能不予放貸,因為被認定為高風險。

實例說明:

假設 A 君平均月薪為 3 萬元,則其無擔保負債最高不得超過 3 萬 × 22 = 66 萬元;若 A 君目前已有 50 萬元的無擔保負債,則剩餘可借額度至多約 16 萬元(66 萬-50 萬)。

4. 總資產負債比

計算公式:總資產負債比=負債總額總資產 ÷ 總資產×100%

涵蓋範圍:

  • 個人擁有的所有資產:包括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動產、基金、定存等
  • 全部債務金額:房貸、車貸、信貸、學貸及其它所有需償還金額

通常門檻:

  • 一些金融機構或個人投資理財觀念上,建議小於 60% 算是相對合理範圍。若超過該值,應仔細評估未來還款可行性。
  • 有些銀行會把「資產負債比 > 1.5 倍」(相當於負債總資產佔比約 66.6%)作為貸款條件考量之一。

三、負債比與貸款審核

在申請個人信用貸款時,銀行通常會同時參考月負債比以及DBR來評斷申貸者是否具備還款能力。除了薪資收入證明(如薪轉證明、扣繳憑單、所得清單等)外,若名下尚有不動產或足額定存、股票基金等資產,也能提高信用評分,降低銀行對「你負債過高」的疑慮。

銀行審核重點:

DBR 不可高於 22 倍:若已超過,通常無法再申請新的無擔保貸款方案。

月負債比建議 < 70%:確保申貸者每個月現金流足以生活並按時還款。

資產負債比:若能證明自己有相當資產,銀行可能增加額度或給予較佳利率,亦有利於提升核貸率。

四、負債比與企業財報

不僅是個人,企業也會利用負債比來衡量財務結構是否穩健。一般而言,公司需對外舉債以購置原料、設備或擴充廠房,這些負債若能帶來後續的營收與利潤成長,則屬於有效運用。然而,若負債比太高而營運狀況不佳,可能引發「財務槓桿風險」,資金斷鏈的機率較高,進而增加經營風險。

衡量企業負債比的常見門檻:

40~60%:多數「一般製造業」或「傳統產業」在此範圍內屬於健康水準。

>60%:可能代表企業利息支出偏高、償債壓力較大。投資人應觀察公司是否屬於資本密集或高槓桿型產業(如金融保險業、營建業、航運業、半導體等)。

行業差異:高負債並不一定就是不好,金融保險業天生就依賴高額槓桿才能賺取利差;營建業必須買地蓋房、資金需求也大。但若同業負債比普遍較低,卻出現某家的公司比其他更高,就需特別留意。

同時,也可參考企業的其他財務比率如流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自由現金流量等,綜合判斷企業償債能力。

五、負債比過高的影響

當個人或企業的負債比過高,往往衍生以下問題:

貸款受阻:個人申請新信用貸款可能被銀行拒絕,企業則難以再發行公司債、取得融資。

利率成本攀升:銀行或其它金主為補償更高風險,往往會提高貸款利率。

信用評分下滑:信用紀錄中心會顯示債務過重狀態,使後續的金融交易都更加困難。

財務壓力巨大:每個月光是還款就占了大部分收入;企業則要支付更多利息,獲利空間被侵蝕。

應急能力降低:若突發意外需要資金周轉,過高的負債比可能讓人無法籌措額外資金,或被迫高成本融資。

六、如何有效降低負債比?

若發現負債比已明顯偏高,以下為常見的調整方法:

借低利償還高利

先優先清償或整合利率最高的信用卡循環利息、預借現金等,避免利息越滾越高。以低利信貸或抵押貸款去支付多筆高利率債務,減少月付利息支出,也能間接降低每月負擔。

債務整合

若名下有多筆不同銀行的信貸、卡債、學貸,可將它們整合到「同一個貸款」中,利率較低且還款期數較長。有助於掌握還款進度並減少手續費。

債務協商

當負債過高、已無法負擔時,可嘗試與銀行提出協商,降低利率、延長還款期,集中於單一管道繳款。但需留意銀行端可能在聯徵紀錄上做「協商」註記,影響未來貸款或辦卡。

增加收入、精簡開支

雖然在短期內提高收入較不容易,但長期來看,提高主動收入或發展副業、兼職,都能讓整體償債能力增強。省下不必要支出也能釋出更多現金流來償還債務,逐步降低負債比。

七、實用對照表:各種負債比與常見標準

下表彙整了個人及企業常用的四種負債比概念與常見評估標準,可作為自我檢視的參考:

負債比類型 計算公式 常見標準門檻 備註
個人負債比 (個人負債總額 / 個人資產總額) × 100% 建議小於 60%~70% 主要可評估個人資產健康度
月負債比 (每月償還負債 / 平均月收入) × 100% 70% 通常為貸款安全線 超過即影響生活和還款能力
DBR (22 倍) 無擔保負債總額 / 平均月收入 不可超過 22 倍(銀行法定限制) 超過則銀行幾乎不會再提供信貸
總資產負債比(企業/個人) (負債總額 / 資產總額) × 100% 企業約 40%~60% 為佳;個人小於 60% 風險較低 不同行業理想範圍有所差異,同時可參考其他財務指標,如流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等。

常見問題

Q1:負債比越低越好嗎?

一般來說,負債比例低意味著風險相對小,但也未必「越低越好」。對企業而言,適度槓桿能提升資金運用效率;對個人而言,在能負擔的範圍內運用貸款,也能提早買房或進行理財投資。

Q2:DBR 22 倍的限制僅適用於哪類貸款?

主要針對「無擔保貸款」,如信用卡循環利息、現金卡、信用貸款等。若有不動產抵押(如房貸、車貸),則不在 DBR 22 倍的限制內。

Q3:負債比已經超標,但仍想申請貸款該怎麼辦?

先檢討是否有機會縮減高利貸款或進行債務整合,將負債比壓回安全區後再向銀行申貸;或考慮以有擔保品的房屋貸款、土地貸款等方式辦理,降低銀行審核疑慮。

Q4:企業負債比高就一定不值得投資嗎?

不一定。高負債可能是企業擴充所需,也可能是金融保險等高槓桿行業的特性。還要綜合評估產業別、營收成長性、營運現金流狀況等指標。

Q5:月負債比與總資產負債比有何不同?

月負債比聚焦在「每月償還金額佔每月收入比例」,顯示短期財務壓力;總資產負債比則衡量「所有負債佔所有資產的比例」,顯示長期財務穩定度。

總結

負債比率是一項關鍵的財務比率,涉及個人與企業在資產、收入與債務三者之間的平衡。一個合理且健康的負債比能幫助我們在享有資金槓桿優勢的同時,維持足夠的安全緩衝。不論你是正要申請信用貸款的上班族,或是想評估代表公司體質的投資者,應深入了解「月負債比」、「DBR 22 倍」以及「總資產負債比」等指標,確保自己或投資標的的財務風險可控。

若已經感到債務壓力沈重,務必積極尋求債務整合或協商等方式,先度過財務難關,才能在未來更好地提升資產、開拓機會。掌握負債比、保持良好的財務紀律,是邁向穩健理財或經營企業的關鍵一步。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