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將探討媒體識讀的概念與核心能力,並分析各國媒體識讀政策與教育方式,以幫助讀者更全面地了解如何在現代媒體環境中做出理性決策。
媒體識讀是什麼意思?
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的基本概念與定義
「媒體識讀」的英文為「media literacy」,亦稱為「媒體素養」或「媒體識讀素養」。它指的是現代人應具備辨識、分析、評估與理解媒體訊息內容的能力,強調對媒體資訊的批判性思考。另一方面,媒體素養涵蓋更廣泛的能力,不僅包括理解與解析媒體內容,還強調閱聽人主動參與媒體創作與應用,並對內容進行多角度檢視。
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的區別與重疊
部分學者認為,媒體識讀主要關注於辨識不當資訊與假訊息,藉此幫助一般的閱聽人避免受到誤導;而媒體素養則是一個更全面的概念,強調閱聽人不僅要具備分析新聞報導的能力,也應主動參與內容的創作與傳播,成為負責任的傳播者。因此,兩者在實際應用上往往難以明確區分,因為它們共同強調了批判思考與實踐創作的重要性。
然而,在實際教育與應用層面,許多專家認為區分兩者的意義並不大,因為它們在學習與教學上密切相關。無論是媒體識讀還是媒體素養,都強調閱聽人對媒體的主動參與、批判思考以及應用媒體資訊的能力。
新素養與媒體素養的關聯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識讀能力已不足以應對數位時代的挑戰,因此「新素養」(New Literacy)應運而生。新素養涵蓋多種能力,如數位資訊處理、社交媒體應用、跨平台溝通與知識創新等資訊內容,並辨識媒體背後的商業與政治立場。新素養強調閱聽人能夠在多模式的資訊環境中理解、反思與應用媒體資訊,並且能夠獨立思考,具備分析與創新的能力。
媒體素養作為新素養的一環,要求個體不僅能理解與分析媒體內容,還要具備製作媒體內容的能力,使其能夠在知識型社會中有效表達觀點,並應對各種資訊挑戰。
媒體識讀的核心能力
根據美國加州媒體識讀中心的定義,媒體識讀包含以下四大核心能力:
- 近用(Access):能夠有效地取得各類型的媒體資訊,包括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
- 分析(Analyze):能夠針對媒體內容進行批判性分析,辨識其中的偏見、目的與影響。
- 評量(Evaluate):能夠判斷媒體內容的可信度與價值,檢查消息來源與使用各項事實查核工具,從而分辨真偽消息。
- 創作(Create):具備使用各種媒介工具進行創作的能力,並在製作過程中遵循責任編輯的原則,以撰寫優質文、製作影片或其他形式表達個人觀點。
媒體識讀與社會參與
在當代社會,媒體識讀已不僅限於被動理解與分析媒體內容,而是進一步強調閱聽人的積極參與。例如,閱聽人可以透過社群媒體表達意見、創作內容,甚至參與公民監督媒體。許多學者與教育者鼓勵學生對媒體現象發表觀點,例如投書報社、製作影片,或透過網路平台分享對媒體內容的觀察與分析。
此外,台灣的教育機構與社群組織也積極推動媒體識讀教育。例如,在2022年暑假,由翻轉教育與教師社群噗浪客合作舉辦的數位教育研習中,媒體識讀成為重要議題。媒體工作者分享如何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數位習慣,避免受到錯誤資訊的影響,而教育專家則提供實用的資訊判讀方法與應用策略。
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在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成為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一環。學者吉安法蘭柯•波里西(Gianfranco Polizzi)指出,當資訊流通速度加快且來源多元化時,閱聽人更容易受到錯誤訊息與有意操縱的媒體影響。
因此,媒體識讀不僅是幫助年輕人和其他群體學習如何核查消息來源,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更包含對數位環境運作的理解,例如社群媒體如何賺錢、資訊傳播如何影響公民參與民主制度等。同時,余陽洲等學者的研究顯示,透過正確的媒體識讀教育,公民可提升批判性思考,進而在生活中做出明智判斷。
透過媒體識讀,閱聽人能夠更慎重地解讀資訊,避免被假新聞或情緒化報導操縱,進而提升公民素養,使公民參與更具理性與批判性。此外,媒體識讀也有助於降低網路詐騙、個資外洩等風險。
媒體識讀與108課綱
台灣自108課綱實施後,正式將媒體識讀納入九大核心素養之一——「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課綱設計針對不同學齡階段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
- 國小:小學生應建立基本的科技與資訊應用能力,理解媒體內容的意義與影響。
- 國中:學習善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以增進學習,同時培養對影像媒體內容的思辨能力。
- 高中:進一步深化對科技、資訊與媒體的運用,並透過學校教育推動相關媒體素養課程,使學生能夠獨立判讀媒體資訊,並反思媒體倫理議題。
然而,目前教學現場仍面臨挑戰,例如課程設計多以理論為主,缺乏實作演練,導致學生無法將媒體識讀應用於日常生活。此外,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跨領域整合仍需加強,以確保媒體識讀教育能真正落實。
媒體識讀的學習方法
(1) 5W思考法:判斷資訊真偽
教育部推廣的「5W思考法」提供了一套簡單且有效的媒體識讀技巧,幫助閱聽人檢驗網路資訊的可信度:
- Who:資訊來源是誰?是否為專家?
- What:網站或訊息的目的為何?
- When:資訊發布時間?是否有更新?
- Where:資訊來源來自哪裡?是否可查證?
- Why:這則資訊對自己是否有幫助?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2) 事實查核與立場分析
媒體識讀可分為三個層次:
- 事實層次:利用搜尋引擎、事實查核中心(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驗證資訊真偽。
- 立場層次:分析媒體報導的框架與背景,辨識其隱含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
- 批判層次:反思媒體的選材與議題設定,理解其可能的社會影響。
各國媒體識讀政策
(1) 歐盟:整合政策與快速示警系統
歐盟自2015年起推動媒體識讀行動計畫,包括成立「假新聞高階專家小組」,制定「因應假新聞與網路不實資訊通報」行動計畫,並啟動快速示警系統,以協助會員國對抗不實訊息。
(2) 德國:媒體素養週與教育專案
德國每年舉辦「媒體素養週」,並透過學校專案計畫,例如「疫情期間的學習」,讓學生擔任記者,實際參與新聞製作,提升媒體識讀能力。
(3) 英國:法規與資金投入
英國政府制定「媒體素養教育行動計畫」,投入340萬英鎊發展數位安全課程,並建立「媒體素養教育論壇」,提供教師與學生更多學習資源。
(4) 瑞典:跨部會合作推動媒體素養
瑞典政府制定「全國媒體與資訊素養策略」,透過文化部、教育署及圖書館合作,提升學生與公民的媒體識讀能力。
(5) 韓國:結合數位科技推廣媒體素養
韓國教育部在課程中明訂六大數位媒體識讀能力,並設立「MediOn」數位學習平台,提供超過600種課程,幫助公民提升媒體素養。
媒體識讀新聞案例
案例一:假新聞的傳播與影響
假新聞是現代媒體環境中的一大挑戰。以台灣為例,曾有謠言稱「喝未煮熟的香菇水可以增強免疫力」,甚至引用所謂的「營養專家」之名進行傳播。然而,未經煮熟的香菇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直接食用可能導致過敏等不良反應。這類假新聞利用權威人士的名義,透過社交媒體和通訊軟體迅速傳播,對公眾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案例二:媒體建構與意識形態傳播
媒體不僅是資訊的傳遞者,還是意識形態的建構者。以某些國際新聞為例,媒體可能透過選擇性報導,強調特定事件以塑造公眾對某國家或地區的印象。例如,報導阿富汗女孩被割鼻的事件,可能旨在突出當地對女性的壓迫,同時彰顯其他國家的人道主義關懷。這種報導方式可能影響閱聽人對該地區的整體看法,進而影響國際關係和政策。
案例三:AI技術與深偽資訊的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進步,深偽(Deepfake)技術使得製作以假亂真的影音內容變得更加容易。這些偽造內容可能被用來散布虛假資訊,甚至影響政治選舉、商業決策等。因此,提升公眾對AI生成內容的識別能力,成為媒體識讀教育的新課題。
關於媒體識讀的常見問題
為什麼媒體素養很重要?
在現代社會,媒體已深刻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具備媒體素養能幫助我們辨識資訊的真偽,避免被誤導或操控。此外,媒體素養培養批判性思維,讓我們能客觀分析資訊,做出明智決策。在數位時代,媒體素養還有助於保護個人隱私,避免個人資料被不當利用。
什麼是新媒體素養?
新媒體素養是指在數位環境中,能夠有效地取用、分析、評估和創造媒體內容的能力。這包括理解數位平台的運作方式、評估網路資訊的可信度,以及負責任地創作和分享內容。新媒體素養強調主動選擇資訊來源,培養批判性思維,成為知情且負責的數位公民。
媒體素養有哪些?
媒體素養包含以下五大核心能力:
- 近用(Access):能夠有效地取得各種媒體和資訊。
- 分析(Analyze):能夠理解和解讀媒體內容,識別其背後的意圖和立場。
- 評估(Evaluate):能夠批判性地評估資訊的可信度和價值。
- 創造(Create):能夠製作和傳播負責任且有意義的媒體內容。
- 反思(Reflect):能夠反思自身在媒體環境中的角色和影響。
如何培養媒體素養?
要培養媒體素養,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 批判性思考:對接收到的資訊保持懷疑,尋求多方來源驗證。
- 學習媒體運作:了解媒體的製作流程、商業模式和背後的利益關係。
- 實踐創作:參與媒體內容的創作,如撰寫文章、製作影片,增進對媒體的理解。
- 參與討論:積極參與公共討論,分享觀點並聆聽他人意見,培養多元視角。
缺乏媒體識讀能力會發生什麼事?
缺乏媒體識讀能力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 易受誤導:容易相信假新聞或錯誤資訊,影響個人判斷和行為。
- 被操控:無法識別資訊背後的偏見或商業利益,可能被媒體或其他勢力操控。
- 隱私風險:不了解數位平台的運作,可能導致個人資料外洩或被濫用。
- 批判性思維不足:缺乏分析和評估資訊的能力,影響決策品質和公民參與。
如何正確使用媒體?
正確使用媒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 主動選擇資訊來源:避免被動接受資訊,主動尋找多元且可靠的來源。
- 驗證資訊真偽:對於重要資訊,透過多方查證確認其真實性。
- 負責任地分享:在未確認資訊真實性前,不隨意轉發或分享,避免傳播錯誤資訊。
- 保護個人隱私:謹慎分享個人資訊,了解平台的隱私政策,避免個資外洩。
- 培養批判性思維:對媒體內容保持質疑,分析其背後的意圖和立場。
總結
媒體識讀是一種綜合能力,涵蓋訊息分析、事實查核、創意表達與公民參與。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媒體識讀的範疇已從傳統媒體擴展至數位與社群媒體環境。各國政府與教育機構紛紛推動媒體識讀教育,以培養閱聽人的批判性思維與數位公民意識。然而,媒體識讀教育仍面臨挑戰,如課程設計、教師培訓與跨領域整合等問題。因此,提高公眾的媒體素養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更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以確保公民能夠在多變的媒體環境中理性思考、正確判讀資訊並做出明智選擇。
資料來源
- 媒體識讀是什麼?媒體素養議題例子、PPT教案一次看|翻轉教育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 To see is NOT to believe:媒體識讀能力決定你世界裡的實相
- 不只是事實查核:台灣高中教育現場沒教的「媒體識讀」三層次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