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前一天流程、禁忌有哪些?法事要做多久?要守靈嗎?

出殯前一天流程、禁忌有哪些?法事要做多久?要守靈嗎?

在台灣及其他華人文化中,當人死後依照民間習俗親屬會為其豎靈、誦腳尾經(開魂路),在頭七會進行第一次法事,之後每七天會做七,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之後就是準備出殯。現代人因為工作繁忙,因此可能簡化流程只做頭七,並在此期間把塔位看好,同時安排百日、對年祭祀,並規劃返主安靈和祖先牌位和爐的事宜。

本篇將探討出殯前一天的重要準備與傳統儀式,包括法事、守靈、禁忌及細節安排,深入了解這些習俗的意義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出殯前一天叫什麼?

出殯前一天通常稱為「出殯前夕」。這一天,家屬會為往生者的最後旅程進行各項準備和喪禮流程。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是「移柩」,即將靈柩從喪宅或靈堂移至庭院或殯儀館,為翌日的出殯做好準備。

此外,家屬可能會在這天舉行「作功德」的法事,延請道士或和尚為亡者進行超度和供養,以期為其贖罪,祈求靈魂得以安息。這些法事通常在出殯前一晚開始,可能持續至天明,讓亡者靈魂安心前往下一階段。

在這段期間,家屬還會進行靈堂佈置、家祭、公祭等活動,並注意各項習俗和禁忌,以表達對往生者的尊敬和哀思。在喪禮儀式中,親屬通常會準備白米飯、腳尾飯和其他祭品。某些家庭會安排治喪協調的專業生命禮儀公司協助完成治喪流程,包括遺體安置、冰櫃冰存提取以及準備火化許可證等相關事項。

出殯前一天流程有哪些?要做什麼?

在臺灣傳統喪禮中,出殯前一天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準備工作:

禮廳佈置

禮儀團隊會在出殯前一天開始佈建禮廳,設置靈堂、靈桌,準備相關祭祀用品,確保告別式的場地莊嚴肅穆。

遺體退冰與入殮準備

為確保遺體的完整與莊重,會在出殯前一天將遺體從冰櫃中取出,進行必要的整理和化妝,為小殮與大殮做準備。在此過程中,禮儀人員可能會為亡者穿戴衣服,同時安排遺體的入棺安靈儀式,並使用魂帛進行傳統安置。

家祭與公祭安排

家屬需確認家祭和公祭的流程與時間,通知親人好友參加,並準備相關的祭品和致詞內容。依據信仰,可能會安排特定的奠祭儀式或奠禮儀式。家祭(家奠)時,家屬需準備手尾錢來放手尾錢或腳尾錢,目的是為後人祈福能夠財源滾滾。辭生也是這時進行是讓亡者吃人間最後一頓飯,之後就是家屬與亡者做最後的道別。

宗教儀式準備

根據亡者的宗教信仰,安排適當的宗教儀式,如誦經、祈禱等,並與相關宗教人士確認時間和流程。

訃聞與通知

確認訃聞的內容和發送對象,確保所有親友都已收到告別式的相關資訊,並安排好接待人員。

交通與流程確認

與禮儀公司確認出殯當日的文件資料(死亡證明書、火化證、骨灰罈寄存證)、車輛安排、火化場的火化時間、火化後的靈骨塔晉塔路線,以及各項流程的細節,確保當天儀式順利進行。另外,家屬需提前與專業禮儀師或禮儀公司確認整體喪事流程費用,確保各項準備妥善安排,避免臨時疏漏。

出殯前一天法事要做多久?

在台灣的傳統喪葬習俗中,出殯前一天的法事,通常稱為「做司公」,是家屬向亡者進行最後告別的重要儀式。這項法事的時間並非固定,通常在晚上7點至9點之間舉行,但會根據當地習俗、亡者的年齡和身份,以及家屬的時間安排而有所調整。

法事的具體時長也會因宗教信仰和地區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整個儀式可能持續1至2小時,但這並非絕對,仍需視實際情況而定。建議家屬提前與禮儀師或親友確認,了解當地的習俗和流程,以便妥善安排法事的時間和細節。

在法事前,家屬應準備好香燭、金紙、水果等祭品,並穿著素雅的衣服,以示哀悼。在儀式過程中,保持心情平靜,遵循傳統禮儀,讓亡者安詳離去。此外,提前與相關服務人員溝通,確定法事的具體時間和流程,能夠確保儀式順利進行。

出殯前一天要守靈嗎?

在台灣的傳統喪葬習俗中,出殯前一天的守靈(或稱守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旨在讓家屬與親友陪伴逝者度過最後一夜,表達對亡者的敬意與哀思。

守靈的起源與意義

守靈的習俗源自早期科技不發達的時代,當時沒有殯儀館和冰櫃,遺體通常停放在家中。為防止野生動物破壞遺體,家人需要輪流守護。隨著時代演進,現代的守靈更多地象徵對逝者的陪伴與懷念。此外,保持靈堂香火不斷也被視為對亡者的敬意與傳承。

守靈的時間與方式

傳統上,守靈從豎立靈堂開始,持續至出殯前一天。然而,現代多數家庭僅在出殯前一晚齊聚靈堂,陪伴逝者度過最後一夜,象徵最終的告別與陪伴。

參與守靈的人員

傳統觀念認為,嫁出的女兒應侍奉夫家祖先,不能回原生家庭守靈。但隨著觀念開放,現今多數家庭允許女兒參與守靈,因為無論性別,都是家族的一份子。至於孕婦,因長時間熬夜可能影響健康,通常不建議參與守靈。

守靈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守靈期間應保持肅穆,避免喧嘩或不敬行為。此外,應遵循家族或地方的習俗,尊重長輩的意見。最重要的是,以真摯的心意陪伴逝者,這是對亡者最好的告別。

出殯前一天禁忌有哪些?

在傳統習俗中,出殯前一天(即守夜或設靈之日)有多項禁忌需注意,以表達對逝者的尊重並確保儀式順利進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1. 保持莊重與肅靜:在靈堂內,應避免大聲喧嘩、嬉笑或談論與喪禮無關的話題,保持莊嚴氛圍,以示對逝者的敬意。
  2. 飲食禁忌:守夜期間,建議食用素食,避免葷食,以示對逝者的尊重。
  3. 服飾要求:參加守夜的親友應穿著素色衣服,如黑色或白色,避免鮮豔或花俏的衣物。女性應避免佩戴金銀飾品,保持樸素。
  4. 避免參加其他活動:守夜期間,應避免參加其他婚喪喜慶活動,亦避免進入他人家中或前往廟宇祭拜,以免被視為不敬或帶來不祥。
  5. 孕婦注意事項:傳統上,孕婦被建議避免參加守夜或出殯等的喪禮活動,因為被認為可能對胎兒不利。若必須參加,建議在腰間繫上紅繩,以作化解。
  6. 靈堂佈置與供品:保持靈堂整潔,定期更換供奉的水果和鮮花,確保供品新鮮,以示對逝者的敬意。
  7. 避免殺生:守夜期間,如見到昆蟲或小動物,應避免驅趕或殺生,因為傳統上認為這些可能是前來帶領逝者的使者。
  8. 燈火通明:守夜時,家中應保持燈火通明,特別是靈堂,以照亮逝者的歸途,讓其靈魂得以安息。
  9. 避免言談不當:在守夜期間,應避免使用與死亡相關的忌諱詞語,如「再見」等,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聯想或不敬。

遵守上述禁忌和注意事項,有助於確保出殯前的各項儀式順利進行,同時表達對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尊敬。

常見問題

什麼是遮神或遮紅?

在古禮中,若病人即將過世而被移至家中大廳,大廳通常供奉神明與祖先牌位,基於對神靈的尊敬,需要避免遺體直接暴露於神明面前,此舉被稱為「見刺」。因此,在將病人從臥室移至大廳時,家屬會使用米篩或紅紙遮蓋神明與祖先牌位,這個過程稱為「遮神」。待病人去世後,進行沐浴、更衣等儀式,並於入殮完成後,方可移除遮蓋物。

依照習俗,是否執行「遮神」通常由家屬決定。如果家中長輩對此特別重視,會在遺體搬運期間以紅布遮蓋佛像或牌位,稱為「遮紅」,以避免可能的忌諱。然而,若家屬對此不以為意,則無需進行遮蓋動作。

在「遮神」的期間,家中的日常祭拜活動,例如早晚香火,會暫時停止。待入殮後即可恢復正常祭拜,並解除遮神的安排。

若往生者並非在家中去世,或遺體未被送回家,而是存放於殯儀館等地,則無需進行「遮神」。此外,若家中僅設靈堂而未停放遺體,也不需要執行此儀式。

報白是什麼?

當母親過世時(母喪),按照傳統習俗,長子或長孫應親自前往母舅家通報喪事,這一禮節被稱為「報白」。若是父親過世(父喪),則應向家族中的宗長、伯父或叔父等長輩報喪。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多改以電話或其他通訊方式通知相關親友。

嚴制、慈制和喪中是什麼意思?

當家中年紀最長的男性長輩辭世時,傳統上稱為「嚴制」;若是家中年紀最長的女性長輩過世,則稱為「慈制」。至於「喪中」則指的是在直系長輩(如父母或祖父母)尚在世的情況下,晚輩不幸先行離世的情形。

總結

出殯前一天的儀式與準備,不僅是對亡者的告別,更是家屬情感的寄託與傳統文化的延續。透過守靈、法事與細緻的喪禮安排,家屬展現對逝者的尊敬與哀悼。同時,遵循禁忌與習俗亦象徵對傳統的承接與對生命的敬畏。在現代喪禮中,儘管形式可能簡化,但對亡者的追思與情感始終不變,讓生命的最後旅程更為圓滿安詳。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