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爆炸性成長,全球對電力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攀升,引發了對現有能源結構的普遍焦慮。在此背景下,被譽為「終極潔淨能源」的核融合能源技術,正從科幻概念加速走向現實。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言:「過去我說得AI者得天下,但現在我會說『得核融合者,得天下』。」這句話精準點出了核融合的顛覆性潛力。
2022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實現了能量的「淨增益」,證明了技術的可行性,點燃了全球的投資熱情,也帶動了核能概念股的討論。本文將深入探討核融合的原理、優勢,介紹引領台灣研究的聚界潔能公司,並全面解析目前市場上值得關注的核融合概念股。
核融合是什麼?為何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核融合與目前核電廠使用的核分裂技術截然不同。核融合是模仿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將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如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如氦),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相較於核分裂(傳統核電),核融合這種清潔能源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 本質上的安全性:核融合反應的條件極為嚴苛,需要持續不斷地從外部輸入能量來維持超高溫電漿狀態。一旦外部條件中斷或發生偏離,反應會立即自動終止,不存在核分裂反應堆那樣的連鎖反應失控或爐心熔毀風險。
- 極低的放射性廢料:主要產物是穩定無害的氦氣。即使使用具放射性的氚作為燃料,其半衰期也僅約12.3年,遠低於核分裂產生的高階核廢料(半衰期可達數萬年),放射性廢料處理問題大幅簡化,有助於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 燃料來源幾乎無限:核融合的主要燃料「氘」可以從海水中大量提取,而「氚」可由鋰反應生成,地球上的燃料儲量足以供應人類數億年的全球能源需求。
- 無武器擴散風險:核融合過程不產生可用於製造核武器的鈽等材料。
AI浪潮下的電力焦慮:核能成為新解方
AI模型的訓練與運行需要龐大的算力,這使得資料中心成為了驚人的「吃電巨獸」。傳統的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雖然潔淨但具有間歇性,無法提供AI所需的全天候穩定電力。因此,能夠24/7不間斷供電的核能,這種低碳能源成為了滿足AI巨大胃口的理想選項。
目前,科技巨頭已開始行動。亞馬遜(Amazon)和谷歌(Google)等公司紛紛宣布投資新一代核能技術,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和核融合新創公司,以確保其未來資料中心的能源供應穩定、可靠且低碳。這也解釋了為何市場對核能(包含核融合)的關注度在近年來急遽升溫,並影響著股市的走向。
台灣之光:聚界潔能(Polyworld Clean Energy)的挑戰與機遇
在全球核融合的競賽中,台灣並未缺席。聚界潔能(Polyworld Clean Energy)是台灣目前唯一一家專注於核融合能源技術研究的公司。
該公司由美商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Group)投資成立,其執行長為劉宇環,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其母公司在美的名稱為alpha ring,並在台灣的內湖與台南沙崙設有實驗室。其在台南沙崙的位置,正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學術機構緊密合作,企圖打造台灣的核融合產官學研基地,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
聚界潔能的設計與業務核心:
- 技術研發:專注於開發先進、高效且安全的非傳統核融合反應堆。
- 教育與應用:已開發出名為「Alpha E」的桌上型核融合教育設備,能讓使用者親眼觀測到核融合反應,並已與巴西聖保羅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此技術未來也有潛力應用於醫療領域的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
- 商業化目標:雖然其核融合發電反應爐仍處於實驗階段,但公司目標是在未來5到10年內,將實驗室的成功模型放大,從科學問題轉化為工程問題,最終實現商業化發電。
儘管前景可期,聚界潔能仍面臨技術、人才與國際合作等挑戰。但作為台灣在該領域的先行者,其發展動向備受矚目。
核融合概念股有哪些?一文看懂投資佈局
必須強調的是,目前全球尚無任何一家「純」核融合公司公開上市交易。因此,市場上所謂的「核融合概念股」,主要是指那些已投資或與核融合新創公司深度合作的上市企業。投資這些股票,相當於是間接參與核融合的未來發展。
公開交易的核融合概念股
公司名稱 | 股票代碼 | 投資亮點 |
---|---|---|
雪佛龍 (Chevron) | NYSE: CVX | 對美國核融合公司 TAE Technologies 進行了2.5億美元的重大投資,並投資了 Zap Energy。 |
Alphabet (Google) | NASDAQ: GOOGL | 早在2014年就與 TAE Technologies 合作,利用其AI與計算能力優化電漿物理。近期更首次直接投資核能領域,與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簽署電力購買協議。 |
Eni (義大利石油) | NYSE: E | 作為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 的主要早期投資者,大力支持其發展。 |
Cenovus Energy | NYSE: CVE | 加拿大能源巨頭,自2014年起持續支持加拿大的核融合公司 General Fusion。 |
亞馬遜 (Amazon) | NASDAQ: AMZN | 雖然其公開投資以SMR為主,但其創辦人貝佐斯是 General Fusion 和 Helion Energy 的重要私人投資者,顯示其對核融合賽道的強烈興趣。 |
全球領先的未上市核融合公司與企業家
以下這些是目前全球核能領域的明星級新創,它們吸引了大量來自科技巨頭和富豪企業家的資金,是觀察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
公司名稱 | 核心技術與特色 | 主要投資者 |
---|---|---|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 | MIT分拆出來的公司,利用創新的高溫超導磁鐵技術,目標是建造更小、更便宜的托卡馬克(Tokamak)反應爐。 | 比爾·蓋茲、Google、Eni、淡馬錫 |
TAE Technologies | 專注於開發更潔淨、無中子放射的「氫-硼」燃料核融合技術。 | Google、雪佛龍、高盛 |
Helion Energy | 技術路徑獨特,目標是直接發電而非透過蒸汽渦輪機。已與微軟簽署協議,目標在2028年開始供電。其商業化進程備受矚目。 | OpenAI CEO 薩姆·奧爾特曼、傑夫·貝佐斯 |
General Fusion | 採用「磁化目標融合」(Magnetized Target Fusion)技術,結合了磁性约束與慣性約束的優點。 | 傑夫·貝佐斯、Cenovus Energy |
常見問題
1. 核融合與現有的核能(核分裂)有什麼根本不同,為何其特性更安全?
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原理。核分裂是「分裂」重原子核(如鈾)來釋放能量,會產生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廢料且有連鎖反應風險,其碳排放雖低,但安全疑慮仍存。核融合是「聚合」輕原子核(如氫)來釋放能量,產物主要是無害的氦氣,反應條件嚴苛,一旦中斷即停止,本質上更安全。
2. 在股市投資核融合概念股,我實際上是在投資什麼?
由於目前沒有純粹的核融合公司上市,投資概念股(如雪佛龍、Google)實際上是投資一家業務多元的大型公司。這些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仍是其核心業務(如石油、搜尋引擎),對核融合新創的投資佔其整體市值的比例非常小。因此,這是一種低風險、間接參與未來趨勢的方式,短期內股價主要受其本業影響。
3. 台灣在核能發展領域的潛力如何?
台灣擁有強大的半導體、精密機械與材料科學產業鏈,這為核反應爐所需的精密元件、真空技術和特種材料等領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基礎,有望在全球核能產業鏈中佔據一席之地。以聚界潔能為代表的本土企業,若能成功將國外先進的物理概念與台灣的工程製造能力結合,將有機會在全球核融合供應鏈中佔據一席之地。然而,人才培育與國際合作(例如與美國、中國等技術先進國家合作)將是其發展的關鍵。不同地區的發展策略也值得關注。
總結
核融合無疑是人類能源的終極夢想藍圖。過去,商業化似乎遙遙無期,但隨著AI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全球淨零碳排的壓力以及近年來的技術突破,這場能源革命的商業化進程正在被急劇縮短。從Google、微軟等科技巨擘的爭相布局,到雪佛龍等能源巨頭的轉型投資,再到台灣聚界潔能的默默耕耘,都顯示出核能發展已不再是紙上談兵。
儘管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發電仍需克服諸多工程挑戰,可能還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投資的浪潮已經湧現,全球許多國家包含美、日、歐盟與中國等都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相關研究。對於投資者而言,關注那些積極佈局的「概念股」以及頂尖新創公司的發展,將是參與這場未來能源變革的重要方式。誠如童子賢所預言,誰能率先掌握可控核融合,誰就可能掌握下一個世代的全球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