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散熱三雄就落伍了!這幾檔潛力散熱概念股法人正在買

只知道散熱三雄就落伍了!這幾檔潛力散熱概念股法人正在買

自從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如ChatGPT橫空出世,全球科技產業便掀起了一場劇烈的軍備競賽。從NVIDIA、AMD到各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無不競相推出更高算力的晶片與伺服器。然而,這場算力競賽的背後,一個受到市場關注的關鍵物理瓶頸日益凸顯——散熱。

當晶片功耗從數百瓦飆升至上千瓦,一個AI伺服器機櫃的總功耗甚至高達100kW以上時,傳統的散熱方式已然捉襟見肘。這場「高熱危機」不僅催生了散熱技術的革命,更為台灣完整的散熱族群產業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龐大散熱商機。

本文將深入剖析ai產業的關鍵技術演進,盤點台灣供應鏈中的核心廠商,並提供2025年的投資選股策略,助您掌握這波「高熱」下的「冷」商機。

為何散熱成為AI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

電子設備在運作過程中,因電流通過具有電阻的半導體材料,必然會產生熱能,這就是所謂的「焦耳熱效應」。過去,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功耗與發熱量相對可控,但AI時代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

AI模型的訓練與推理需要進行巨量的平行運算,導致AI晶片(GPU)的電晶體密度與運作時脈,在台積電等先進製程的助攻下大幅提升。這直接反映在「散熱設計功耗」(Thermal Design Power, TDP)上。以NVIDIA的產品為例,其H100 GPU的TDP已達700W,而最新發表的GB200超級晶片,其gb200 nvl72機櫃的總功耗更是飆升至驚人的116kW。

高溫是電子元件的頭號殺手,它會直接導致晶片效能下降(降頻)、運算不穩定、資料出錯,甚至永久性損壞,大幅縮短伺服器的使用壽命。因此,一套高效、可靠的散熱解決方案,已從過去的選配角,躍升為決定AI基礎設施成敗的關鍵主角,各大企業無不投入資源尋求最佳解方。

主流散熱技術大比拼:氣冷、液冷與浸沒式

為了應對不斷攀升的TDP,散熱技術正經歷從氣冷到液冷,再到液冷浸沒式散熱的快速迭代。

氣冷散熱(Air Cooling)

這是最傳統、最普及的技術,常見於筆電與桌機。其原理是透過散熱導管(Heat Pipe,又稱導熱管)或均熱板(Vapor Chamber, VC)將晶片產生的熱能迅速傳導至大面積的散熱鰭片,再利用風扇強制空氣對流,將熱量帶走。

  • 優勢:成本低廉、技術成熟、維護簡單。
  • 劣勢:散熱效率有其物理極限,通常在單一伺服器功耗20kW左右已達瓶頸,難以應對高功率AI伺服器的散熱需求,且風扇會產生大量噪音與耗能。

液冷散熱(Liquid Cooling)

當氣冷不敷使用時,液冷便成為當前的主流解決方案。它利用液體(通常是水或特殊冷卻液)優於空氣的高比熱與高導熱性來轉移熱能。

  • 直接液冷(Direct Liquid Cooling, DLC):這是目前最常見的液冷形式。透過將一塊內部有微小流道的「冷板」(Cold Plate)直接貼附在CPU、GPU等高發熱元件上,冷卻液流經冷板吸收熱能,再由管路輸送至遠端進行散熱。
  • 分類:根據熱交換方式,可分為「水對氣(Water-to-Air)」與「水對水(Water-to-Water)」。前者是將熱能透過機櫃後方的風扇牆排出,是現有機房升級的過渡方案;後者則是將熱能傳導至資料中心的中央冷卻水系統,散熱效率更高,是未來新建AI資料中心的首選,也是GB200採用的模式。
  • 優勢:散熱效率遠高於氣冷、更節能、噪音低。
  • 劣勢:建置成本較高、系統複雜、存在漏液風險,對元件的可靠性要求極高。

浸沒式散熱(Immersion Cooling)

這是最前沿的技術,也就是所謂的冷浸沒式散熱,直接將整台伺服器或所有發熱元件完全浸泡在不導電的介電液中。

  • 分類:分為「單相式」與「雙相式」。單相式是透過液體循環將熱帶走;雙相式則利用液體沸騰蒸發(相變)來吸收大量熱能,冷卻效率更高。
  • 優勢:散熱效果最佳、能源效率極高(PUE值可降至1.0x)、無噪音。
  • 劣勢:建置成本與維護成本極其高昂,需要重新設計機房基礎設施(如樓板承重),且介電液價格不菲,目前主要應用於超級電腦或小規模的尖端試驗。

散熱技術比較分析

技術類別 運作原理 優勢 劣勢 主要應用領域 預估毛利率
氣冷散熱 利用風扇、熱導管、散熱鰭片導出熱量。 成本低、技術成熟、維護簡單。 散熱效率有限,噪音與功耗高。 消費性電子、一般PC、傳統伺服器。 15% – 25%
液冷散熱 以冷卻液循環吸收熱能,透過冷板與管路將熱排出。 散熱效率高、噪音低、節省空間與能源。 建置成本高、系統複雜、有漏液風險。 AI伺服器、高效能運算(HPC)、資料中心。 30% – 50%
浸沒式散熱 將整個伺服器浸泡在不導電的冷卻液中直接散熱。 散熱效果最佳、極度省電、無噪音。 成本極高、需特殊基礎設施、維護困難。 AI資料中心、超級電腦、加密貨幣挖礦。 > 50%

台灣散熱產業鏈全景圖與關鍵廠商

台灣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散熱產業聚落,從上游的材料、零組件,到中游的模組設計與系統整合,再到下游的伺服器代工,環環相扣,能為全球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台灣散熱供應鏈代表廠商

產業鏈位置 主要產品/角色 代表公司(代號)
上游(材料/零組件) 冷卻液、導熱材料、散熱風扇、熱導管、均溫板、熱交換器。 台達電(2308)、業強(6124)、協禧(3071)、力致(3483)、高力(8996)
中游(模組/系統整合) 氣冷/液冷散熱模組、冷板、水冷背門、CDU、浸沒式系統。 健策(3653)雙鴻(3324)奇鋐(3017)、建準(2421)、廣運(6125)、泰碩(3338)
下游(應用/終端) 伺服器機殼、伺服器代工(ODM)、系統整合。 勤誠(8210)、營邦(3693)、技嘉(2376)、廣達(2382)、緯穎(6669)、晟銘電(3013)

核心個股深入剖析

散熱三雄 — 技術與市場的領航者

  • 奇鋐 (3017):全球PC與伺服器散熱巨頭,在3D VC高階氣冷方案市佔領先。近年積極轉向液冷,其液冷板、CDU(冷卻液分配裝置)等產品已成功打入NVIDIA、Google等一線大廠供應鏈,是液冷趨勢下的主要受惠者。
  • 雙鴻 (3324):以熱管與VGA散熱起家,技術底蘊深厚。在液冷領域佈局完整,客戶涵蓋NVIDIA、AMD、Supermicro及各大CSP廠,其水冷板、分歧管(CDM)等散熱器產品已開始放量出貨,水冷營收佔比持續攀升。
  • 健策 (3653):散熱股王,專注於利基型高階零組件。其CPU/GPU均熱片(ILM)在全球市佔率極高,技術門檻難以超越。隨著晶片功耗提升,其產品單價與需求同步增長,是AI硬體升級的穩定受惠者。

新興勢力 — 液冷與浸沒式的挑戰者

  • 廣運 (6125):從自動化設備廠跨足散熱領域,主攻技術門檻最高的浸沒式散熱。其兩相浸沒式散熱方案已送樣給多家客戶驗證,若未來浸沒式散熱成為主流,廣運有望成為市場黑馬。
  • 勤誠 (8210)、營邦 (3693):身為伺服器機殼領導廠商,為因應液冷散熱趨勢,積極開發能整合液冷管線、CDU的新世代機殼與機櫃,從被動配合轉為主動提供解決方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關鍵零組件專家

  • 建準 (2421):全球散熱風扇龍頭之一。無論是氣冷、液冷還是浸沒式系統,都需要高效能、高風壓的風扇輔助散熱,建準在伺服器與網通領域的市佔率持續提升。
  • 高力 (8996):專精於板式熱交換器技術,這是CDU與資料中心冷卻系統中的核心元件,隨著液冷需求爆發,其訂單能見度高。

2025年散熱股投資策略與展望

優先關注「液冷含量」高的公司

AI伺服器散熱的升級趨勢明確,從氣冷轉向液冷是現在進行式。因此,投資策略應聚焦於在液冷技術(如冷板、CDU、分歧管等)佈局深厚、已獲國際大廠認證、且液冷產品營收佔比持續提升的公司,如奇鋐、雙鴻。

檢視客戶結構與訂單能見度

能否打入NVIDIA、AMD、Intel等晶片巨頭,以及Amazon (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GCP)等美股科技龍頭的供應鏈,是衡量一家散熱廠技術實力與未來成長性的關鍵指標。擁有穩固客戶關係的廠商,訂單能見度高,營運較不受景氣循環影響。

追蹤毛利率與營收成長

液冷與浸沒式散熱產品的技術門檻高,毛利率遠優於傳統氣冷產品。一家公司的毛利率能否持續提升,是其產品組合優化、成功卡位高階市場的重要訊號。同時,營收成長率也反映了其接單與擴產的實際狀況。

穩健與成長的資產配置

穩健型投資人可將資金集中在技術、客戶、產能皆具優勢的「散熱三雄」。而風險承受度較高的投資人,在研究散熱概念股有哪些之後,可適度佈局正在積極開發浸沒式散熱等前瞻技術、或在利基零組件市場具獨佔地位的公司,以追求更高的成長潛力。

常見問題 (FAQ)

Q1: 為什麼AI伺服器需要比傳統伺服器更強的散熱?

A: 主要原因是功耗大幅增加。AI伺服器搭載了多顆高性能GPU,專為大規模平行運算設計,其總功耗(TDP)是傳統以CPU為主的伺服器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更多的功耗產生更多的熱能,若不有效散熱,將嚴重影響AI運算的效能與穩定性。

Q2: 液冷和浸沒式散熱有什麼主要區別?投資上該如何看待?

A: 主要區別在於散熱介質與設備的接觸方式。液冷是透過「冷板」這個媒介間接接觸發熱元件;而浸沒式則是將整個伺服器直接泡入冷卻液中。從投資角度看,液冷是現在進行式,市場需求明確且正在高速成長,相關供應鏈已開始貢獻實質營收。浸沒式則是未來式,潛力巨大但成本與技術挑戰仍多,目前處於市場導入前期,適合風險偏好較高的長線投資人關注。

Q3: 散熱三雄(奇鋐、雙鴻、健策)各自的優勢是什麼?

A:

奇鋐(3017):優勢在於規模與完整性,從高階氣冷3D VC到液冷模組、CDU皆有佈局,客戶群廣泛,產能規模大。

雙鴻(3324):優勢在於技術領先與客戶深度,在VGA散熱與液冷技術上著墨已久,與NVIDIA及各大CSP關係緊密,水冷產品導入速度快。

健策(3653):優勢在於利基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其高精密均熱片技術門檻極高,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是晶片升級趨勢下最穩定的受惠者。

Q4: 除了散熱三雄,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潛力散熱股?

A:

系統整合廠:如廣運(6125)(主攻浸沒式)、勤誠(8210)(開發液冷機殼),它們代表了散熱應用的新趨勢。

關鍵零組件廠:如建準(2421)(高效風扇)、高力(8996)(熱交換器),它們是整個散熱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需求將隨整體市場成長而水漲船高。

延伸閱讀:建議投資人可持續追蹤相關法說會與產業報告以獲取最新資訊。)

總結

AI算力的競賽本質上也是一場與「熱」的戰爭。隨著晶片功耗不斷挑戰物理極限,散熱已從電腦零組件中的配角,躍升為價值千金的關鍵核心。這股由AI點燃的散熱需求並非短期題材,而是一個長達數年的結構性成長趨勢。

台灣憑藉著深耕多年的完整產業鏈與技術實力,在這場「冷卻」革命中佔據了絕佳的戰略位置。投資人應密切關注技術演進與供應鏈動態,以基本面為依歸,在股價波動中尋找穩健的佈局時機,方能搭上這班高速成長的AI列車。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