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321),一家在台灣塑膠產業深耕超過半世紀的塑膠上市公司,不僅是國內主要的PVC(聚氯乙烯)製造商之一,近年來更因其龐大的土地資產開發計畫而備受市場關注。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大洋塑膠的核心業務、產品組合、財務狀況,以及其備受矚目的土地資產活化計畫,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企業視角。
核心業務與產品
大洋塑膠創立於1965年,初期工廠位於當時的台北縣中和市,即為大洋廠,主要生產PVC硬質膠管、pvc膠布及膠皮等塑膠加工品。後續透過與日本廠商技術合作,開發生產高級乳皮及PU合成皮,並逐步擴展至PVC塑膠粉的製造,以滿足客戶需求。為整合營運,亦曾合併關係企業。目前公司主要分為四大事業部,並於中國東莞等地設有據點:
事業部 | 主要產品 |
---|---|
原料事業部 | PVC粉、塑膠粒 |
加工事業部 | 塑膠布、塑膠皮 |
建材事業部 | PVC硬質管、塑膠板、耐震管、塑膠接頭配件 |
合皮事業部 | 水性PU合成皮、無溶劑預聚合PPU合成皮 |
值得一提的是,大洋塑膠在環保產品的研發上不遺餘力。自1998年起,公司便投入水性PU合成皮的研發,並於2005年開始研發無溶劑PU(PPU)技術系統,旨在取代傳統含有DMF(二甲基甲醯胺)溶劑的製程,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其環保PU產品不僅獲得美國USDA生物基認證,更結合鳳梨纖維葉布料等永續材料,展現其在綠色製造領域的努力。
財務狀況與薪資水平
從財務面來看,大洋塑膠的本業獲利狀況呈現一定程度的波動,這與台塑等傳統產業易受原物料價格及印度等外銷市場需求影響的特性有關,也連帶影響公司eps表現。然而,公司透過業外轉投資,如持有台灣氯乙烯、富致科技這類上市櫃公司股份,以及多筆債券基金,為公司帶來穩定的股息收入,彌補了本業收入的不足。根據比薪水網站的資料內容,大洋塑膠的平均月薪約為41.2k,並提供年終等獎金,多數員工表示公司工作環境單純、加班頻率低,能準時上下班。
土地資產與開發計畫
大洋塑膠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其龐大的土地資產。公司在台北、桃園、高雄等地持有多筆土地,總面積達13萬坪左右,其中又以新北市中和廠的開發案最具潛力。
中和廠開發案
位於中和中山路與板南路口,原為大洋塑膠的生產基地,在2016年產線遷移至桃園市新屋區後,便積極推動資產活化。此開發案與冠德建設及馥華集團合作,預計興建住宅及商業大樓,總銷金額上看600億元,大洋塑膠可分回約300億元,潛在利益相當可觀,也成為影響股價的重要題材。
其他土地資產
除了中和廠外,大洋塑膠在台北市文山區、桃園蘆竹、中壢、新屋以及高雄前鎮區皆擁有大面積土地,其中中壢廠主要生產塑膠建材,公司另設有台北營業所,未來的開發潛力同樣不容小覷。
常見問題
Q1:大洋塑膠的主要產品有哪些?
A1:身為塑膠材料廠商,其主要產品包括PVC塑膠粉粒、塑膠布、塑膠皮、塑膠管材及PU合成皮等。
Q2:大洋塑膠的薪資福利如何?
A2:根據比薪水網站的資料,視個人工作經驗與職務,平均月薪約為41.2k,提供年終獎金、三節禮金、員工宿舍等福利,是部分求職者想加入的原因。多數員工表示可準時上下班。
Q3:大洋塑膠最重要的土地開發案是哪個?
A3:新北市中和廠的合建案,預估總銷金額高達600億元,為公司潛在獲利帶來極大的想像空間。
Q4:大洋塑膠的環保產品有哪些特色?
A4:公司的經營政策致力於發展無DMF的水性PU及無溶劑PPU合成皮,並結合生質、可分解、回收等永續元素,其核心價值可以「綠」這個字來說明,旨在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總結
大洋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憑藉其在塑膠本業的穩固基礎,以及積極推動的土地資產開發計畫,展現出多元化的經營策略。儘管本業面臨市場波動的挑戰,但透過業外投資及龐大的土地資產,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能。隨著中和廠開發案的逐步落實,大洋塑膠的資產價值有望進一步提升,值得投資人長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