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問德微做什麼的!看懂它如何從二極體廠,蛻變為AI時代的IDM潛力股

別只問德微做什麼的!看懂它如何從二極體廠,蛻變為AI時代的IDM潛力股

德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675)是台灣半導體產業中一家專業的整流二極體製造商,並作為美國上市公司達爾科技(Diodes Inc.)在台灣的重要子公司,長期深耕於分離式元件領域。然而,面對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快速變遷、中國大陸產能的競爭壓力,以及終端應用市場的典範轉移,德微近年來已不再滿足於單純的代工角色。

公司正積極透過一系列關鍵的併購與策略佈局,啟動一場深刻的轉型,目標是從專業製造廠(OEM)蛻變為擁有自主研發、製造到銷售能力的整合元件製造廠(IDM),並將發展重心鎖定在前景廣闊的人工智慧(AI)與車用電子等高階應用市場,為其未來十年的成長奠定嶄新的基石。

公司沿革與核心業務

回答關於德微做什麼的,公司成立於1995年,初期以二極體晶圓的貿易與代理為主要業務,是台灣首家引進並代理蕭特基(Schottky)晶圓的業者。隨著德國SeCoS團隊技術的引進,公司逐步跨入晶片設計,並在2003年正式轉型為二極體專業製造商。

目前,德微的核心業務範疇非常明確,主要就是專業整流二極體之研究、設計、檢測、製造及國內外銷售業務。這其中再細分為數個板塊,涵蓋了整流二極體零組件之及國內外銷售業務,以及晶圓檢測及相關產品之國內外銷售業務。

  1. 二極體及電晶體:此部分為公司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佔比約73%。其完整的研究、設計、檢測、製造流程,產品線涵蓋蕭特基二極體、一般整流二極體、超快速整流二極體、穩壓二極體及瞬態電壓抑制二極體(TVS)等。其中,蕭特基二極體因具備低導通電壓、高切換速度與低功耗的優勢,是公司的核心利基產品,從二極體之研究設計到最終製造及國內外銷售,廣泛應用於電源管理、消費性電子及工業控制等領域。
  2. 晶圓:佔營收比重約25%,主要為蕭特基晶圓、矽整流晶圓與TVS晶圓等。這部分業務也包含從晶圓檢測及相關產品的開發到之國內外銷售業務。

公司的產品是構成所有電子系統不可或缺的基礎元件,其二極體零組件之及國內外銷售,應用範圍遍及工業電腦、汽車電子、個人電腦與消費性電子產品。

關鍵轉型:邁向 IDM 整合製造廠的策略佈局

為應對產業變局並提升長期競爭力,德微近年展開了積極的垂直整合,其目標是成為一家全面性的IDM廠。關鍵的策略性佈局包括:

上游整合(晶圓製造)

  • 收購亞昕科技:取得4吋與5吋晶圓的生產能力。
  • 併購母公司達爾基隆廠:此為德微轉型中最關鍵的一步。該廠擁有4吋與6吋的晶圓製造能力,其生產的產品已通過世界級大廠認證,更是汽車電子與AI伺服器控制線路中的關鍵晶圓。這次併購不僅帶來了產品線的互補,更讓德微掌握了高階製程技術與產能,是其IDM之路的堅實後盾。

下游延伸(品牌與通路)

  • 投資喜可士(Sysgration):透過取得這家電子零組件通路商40%的股權,德微得以將其業務觸角直接延伸至國內大型電子代工廠(ODM)、散熱元件客戶以及AI高階運算伺服器供應鏈,打通了產品的出海口。

透過這一系列的整合,德微已成功串聯起從上游晶圓設計與製造,到下游成品封裝、品牌建立與市場銷售的完整價值鏈。這使得公司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優化生產流程,並直接面對市場需求,從而提升整體毛利率與獲利能力。

未來十年新藍圖:鎖定 AI 應用爆發商機

德微董事長張恩傑指出,面對車用、工控及消費性電子市場成長趨緩的現實,公司已啟動新一輪的十年轉型計畫,將目光精準地投向正處於爆發前夕的AI邊緣運算裝置。

  • 目標市場:鎖定AI邊緣端應用的高成長領域,如AR眼鏡、AI耳機、智慧運動手環、人形機器人及無人機等。這些新興裝置對高效能、小型化的保護元件有著強勁需求。
  • 核心產品:全力發展高階的靜電保護元件(ESD)及瞬態電壓抑制二極體(TVS)。此外,公司也將閘流體(Thyristor)視為重點發展產品,其成本相較於IGBT(絕緣柵雙極電晶體)更具優勢,控制線路簡單,在智能家居等需要遠程控制的應用場景中潛力巨大。
  • 戰略目標:憑藉整合後取得的先進製程技術(如LOW VF GPP低損耗整流器)與IP授權,德微目標搶下全球AI行動裝置保護元件市場超過10%的佔有率,成為此領域不可或缺的供應商。

營運績效與財務狀況

儘管全球半導體景氣面臨修正,德微憑藉其轉型效益,依然展現出穩健的營運表現。

營收表現

年度/月份 當月營收 (億元) 月增減率 年增減率 累計年增減率
2025/06 2.15 +0.33% -10.66% -13.19%
2025/05 2.15 +0.70% -21.49% -13.69%
2025/04 2.13 +0.77% -13.44% -11.43%
2025/03 2.12 +0.08% -13.31% -10.73%
2025/02 2.11 +4.46% +7.14% -9.35%
2025/01 2.02 -8.82% -21.90% -21.90%

註:最新營收雖呈現年減,但公司在法說會上解釋,主因是舊有產品線進入調整期,而新產品及新事業體的成長動能強勁,為未來營收再創新高打下基礎。

獲利能力與股利政策

  • 每股盈餘 (EPS):2025年第一季EPS為1.35元。
  • 毛利率與淨利率:受惠於自動化及併購基隆廠的整合效益,公司毛利率持續攀升,在2024年第三季曾達到42%的歷史單季新高。公司的淨利率與毛利率同步受到關注,反映其最終的獲利成效。
  • 市值:截至2025年7月16日,公司市值約為79.59億新台幣,反映了市場對其轉型價值的評估。
  • 股利政策:公司維持穩定的股利發放政策。
發放年度 現金股利 (元) 股票股利 (元) 當年EPS (元)
2025 5.15 0 1.35 (Q1)
2024 5.00 0 8.34
2023 5.40 1.3 6.73

註:2025年除息交易日為7月21日,以2025年7月16日收盤價145.5元計算,現金殖利率約為3.54%。

市場競爭與估值分析

德微在全球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Rohm、Vishay、安森美(ON Semi)、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等國際大廠。在國內,則有台半、麗正、強茂等公司。

儘管競爭激烈,德微管理層對自身技術充滿信心,尤其在TVS等產品上,良率高達97-98%,使其在成本與品質上極具競爭力,甚至表示不擔心來自中國大陸的價格競爭。

在估值方面,根據部分投資分析平台的數據,德微的股價淨值比(P/B)與本益比(P/E)河流圖顯示其股價位於歷史相對偏低的位階。然而,也有數據分析指出,其股價與傳統的營收、EPS等指標關聯度較低,這可能反映了市場正在重新評估其轉型後的價值,傳統估值模型或難以完全捕捉其成長潛力。

常見問題 (FAQ)

Q1: 德微 (3675) 主要從事什麼業務?

A: 德微的核心業務為專業整流二極體之研究、設計、檢測、製造及國內外銷售業務。具體來說,這包括了整流二極體零組件之及國內外銷售業務,以及晶圓檢測及相關產品之國內外銷售業務。

其完整的業務鏈條是從之研究設計檢測開始,經過設計、檢測、製造及封裝等環節,最終進行成品的國內外銷售業務。近年來,公司正積極轉型為IDM(整合元件製造廠),業務範圍已涵蓋從相關產品之國內外銷售到上游的晶圓製造。

Q2: 德微未來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A: 未來成長主要來自三大動能:

  • 1) AI邊緣運算裝置,如AR眼鏡、AI耳機等;
  • 2) 汽車電子市場的高階應用;
  • 3) 新技術產品的開發與導入,特別是高階的ESD/TVS保護元件和具備成本優勢的閘流體(Thyristor)。

Q3: 德微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誰?

A: 在國際上,其競爭對手包括安森美(ON Semi)、Vishay、意法半導體(STMicro)等半導體巨頭。在台灣國內,則有台半(5425)、強茂(2481)、麗正(2302)等同業。

Q4: 德微的股利政策如何?

A: 德微有著持續且穩定的股利發放紀錄。以2025年為例,公司配發了5.15元的現金股利。投資人可以參考其歷史發放記錄與當下的殖利率,作為評估參考之一。

總結

德微科技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點。它不再是一家單純的二極體製造商,而是透過果斷的垂直整合與前瞻的策略佈局,蛻變為一家劍指AI與車用等高階市場的IDM廠。從併購上游晶圓廠掌握核心技術,到投資下游通路打通市場管道,每一步都顯示出其擺脫傳統代工模式、追求高附加價值的決心。

未來,公司的成長將高度依賴其在新興AI應用市場的滲透能力,以及閘流體、高階保護元件等新產品的放量速度。雖然短期內仍面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與市場庫存調整的挑戰,但德微清晰的轉型藍圖與已逐步顯現的整合效益,使其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中值得長期關注的潛力企業。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