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買高賣」是所有投身金融市場想投資股票的人們奉為圭臬的最高準則,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卻是知易行難的終極挑戰。現實中,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反覆上演的劇本卻是「追高殺低」:在市場一片狂熱、股票價格屢創新高時,深怕錯過財富列車而奮勇追價;當市場風雲變色、股價反轉下挫時,又因恐懼虧損擴大而倉皇殺出,最終沒賺到理想的價差。這種源於人類天性的行為模式,正是導致投資績效不彰、甚至黯然畢業的根本原因。
為何理智上都明白的道理,在實際操作時卻總是被心魔左右?本文將深入剖析「追高殺低」背後的心理陷阱,並整合多位專家的實戰心法,提供一套從心態建設到具體策略的完整框架。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系統化、紀律化的方法,在市場恐懼時找到價值的「低買」時機,並在市場貪婪時保持理性的「高賣」智慧,助您真正擺脫散戶宿命,穩健地在台股股海中航行。
心魔剖析:為何我們總是追高殺低?
在探討策略之前,必須先誠實面對那位住在我們內心,總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決定的「敵人」。追高殺低的行為,根源於幾種強大的心理偏誤。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急於兌現獲利,死抱虧損部位
行為財務學家發現,投資人普遍存在一種「處置效應」:傾向於太快賣掉正在上漲的股票(贏家),卻又太久持有正在下跌的股票(輸家)。
對虧損的強烈痛苦感:
心理學研究指出,賠錢所帶來的痛苦感,遠大於賺到同等金額金錢的快樂感。為了逃避「承認自己犯錯」的痛苦,投資人會選擇性地忽略帳面上的虧損。
「沒賣就不算賠」的心理帳戶:
許多投資人心中都有一個謬誤的心理帳戶。如同本文參考資料中一位作者提到的阿姨真實案例,即使她手中的庫存虧損金額高達上千萬,她依然堅信「我又還沒賣,所以沒有賠!」她只看得到已實現獲利,卻將帳面虧損視為暫時的、總有一天會回本的「資產」。
這種心態使人錯失了停損的黃金時機,讓小傷口惡化為需要截肢的重傷害。我們必須建立新的認知:資產淨值的每日增減,才是真實的輸贏。無論賣出與否,只要帳面獲利從10萬變成9萬,那就是真實地輸了1萬,而不僅僅是「少賺1萬」。
害怕錯過(FOMO)與恐懼的雙重夾擊
- 追高源於FOMO:當媒體、社群都在熱烈討論某檔飆股,例如近年的台積電,身邊的朋友也因此獲利時,一種「再不上車就來不及了」的焦慮感便油然而生。這種害怕錯過的心態,驅使我們在不理性的高點投入資金。
- 殺低源於恐懼:市場下跌時,未知的不確定性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就像走在漆黑的巷子裡,不知道前方走勢是懸崖還是出口。大部分人的直覺反應是「趕快逃離」,因而選擇在相對低點賣出持股,事後卻發現那往往只是虛驚一場的「洗盤」。
人性中的「趨吉避凶」本能
投資本身是反人性的。看到股價上漲,直覺是「趨吉」,所以想買進;看到股價下跌,直覺是「避凶」,所以想賣出。然而,專業的投資思維正好相反,應秉持「上漲準備賣;下跌準備買」的心法,才能克服與生俱來的慣性,脫離散戶的宿命。
「低買」的藝術:在眾人恐懼時累積價值
成功的買低並非盲目地在下跌時接刀,而是建立在一套清晰的策略與紀律之上。以下歸納出幾種有效的低買方法:
方法一:定期定額法—對抗心魔的紀律武器
此方法適合每月有穩定現金流投入的投資人。在空頭市場或股價盤整下跌時,定期定額的效益最為顯著。
- 核心原理:透過紀律性的分批投入,在股價下跌時,同樣的金額可以買到更多的股數,從而有效拉低整體持股成本。
- 心理優勢:它能幫助投資人克服「下跌時不敢買」的恐懼心態。當市場悲觀時,正是累積廉價籌碼的最佳機會,而定期定額的自動化機制,能確保您在關鍵時刻沒有缺席。
- 適用情境:特別適合對特定ETF(如0050)或績優股進行長線投資,相信其長期趨勢必然向上,並利用景氣循環的低谷來累積部位。
方法二:指標加碼法—跟隨數據的理性決策
此方法適合會關注總體經濟指標與長期技術線圖的投資人。在首批資金投入後,利用特定的客觀指標作為後續加碼的依據。
- 景氣燈號低分加碼:以國發會發布的景氣對策信號為例。當燈號分數降至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區(例如16分以下)時進場,若後續月份分數持續走低,則繼續加碼。這種策略的邏輯是,景氣有其循環週期,在最悲觀的時刻進場,往往能抓住反轉的契機。
- 大盤十年線加碼:十年移動平均線(年線)常被視為長期投資者的成本線。當大盤指數跌破十年均線時,意味著市場進入超賣區域,是價值投資者眼中難得的加碼良機。將「景氣藍燈」與「跌破十年線」兩個訊號結合,可視為「低上加低」的絕佳買點,勝率與預期回報都會大幅提升。
方法三:政府救市訊號法—搭上政策的順風車
在台灣台股市場,政府的態度是個不容忽視的指標。當股市出現非理性的崩跌行情時,政府往往會依循一套標準作業流程(S.O.P)來穩定市場。
政府救市S.O.P流程 | 對應行動 | 投資人解讀 |
---|---|---|
第一階段 | 信心喊話、精神護盤 | 政府開始關注,市場氣氛不佳,可開始留意。 |
第二階段 | 邀請金融機構、法人配合 | 開始有實質力量介入,但市場可能尚未止穩。 |
第三階段 | 動用四大基金、國安基金進場 | 明確的官方資金進場訊號,是相對可靠的底部區。 |
第四階段 | 市場管制(如限制漲跌幅) | 情況極度危急,非到最後關頭不會使用。 |
從歷史經驗來看,國安基金的進場護盤,往往是市場相對安全的轉折點。投資人若在執行投資計畫的過程中,從媒體上獲知國安基金決議進場的訊息,可將其視為一個強而有力的加碼訊號。
「高賣」的智慧:在市場狂歡時理性退場
相較於買進,賣出往往更考驗人性。多數人不是賣得太早,錯失後續一大段漲幅,就是因為貪婪而抱到反轉,將獲利回吐。一個好的賣出策略,應與當初的買進理由環環相扣。
策略一:基本面檢視法—理由消失就賣出
這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賣出原則。當初買進的理由是否依然存在?
案例對比:
- 正面例子(不該賣):若因看好某公司基本面與財務狀況而買入,即使股價因大盤拖累而大跌20-30%,但如果公司的營運狀況、競爭優勢等核心條件未變,此刻反而是價值浮現的「加碼」時機,而非停損時機。
- 反面例子(應該賣):若當初因看好宏達電(2498)的營收高成長而買進,當後續財報顯示其營收成長動能消失時,就應果斷賣出,無論帳面是賺是賠。若此時還抱持「當定存股」的僥倖心態,後果將是巨大的虧損。
策略二:系統化獲利了結法—克服貪婪的機制
對於不知何時該獲利了結的投資人,以下幾種機械化的方法能幫助您克服人性。
取回成本法:
此方法非常適合害怕獲利回吐的投資人。假設投入100萬本金,當股票市值上漲至200萬時,賣出一半的持股,將100萬本金取回。如此一來,剩下的部位成本為零,無論後續市場如何波動,您已立於不敗之地,可以安心地讓獲利繼續奔跑。
蜘蛛網投資法:
這樣的操作方式適合喜歡波段操作、滿足交易感的投資人。
- Step 1:建立基礎部位。例如,用70萬買入7張100元的股票。
- Step 2:設定網格間距。例如,設定每上漲或下跌5%(5元)為一個交易節點。
- Step 3:執行策略。股價漲到105元時賣出1張,漲到110元再賣1張,以此類推。反之,若股價跌至95元,則動用預留的30%資金買進1張。此法能讓您在盤整區間來回操作,累積小獲利,並在趨勢向上時逐步分批出場。
技術面出場法:
對於採用技術分析進場的投資人,出場也應依循技術指標。例如,當日線KD指標從高檔區(如70以上)死亡交叉向下,且MACD柱狀體由紅翻黑,便可能是趨勢反轉的訊號。一個設計良好的技術分析策略,其均線與指標設定,很少會讓虧損金額擴大到15%以上還沒出現出場訊號。
當日沖銷:極致的低買高賣藝術
當日沖銷(當沖)是將「低買高賣」的週期縮短到一天之內完成的極短線交易。它雖然看似誘人(無需本金、高槓桿),但風險與對投資人的要求也最高。
當沖的優勢:
- 資金門檻低:理論上無需交割本金,只需承擔交易成本與損益。
- 避免隔夜風險:收盤前了結部位,不受盤後消息影響。
- 交易稅減半:現股當沖的證券交易稅為0.15%,僅一般交易的一半。
當沖的風險與挑戰:
- 交易成本高:頻繁進出會累積可觀的手續費。
- 需時刻盯盤:對一般上班族構成壓力。
- 高槓桿風險:獲利與虧損都會被放大,其高槓桿特性容易影響交易者的心情。
- 券差風險:當沖「先賣後買」若當日行情被漲停鎖死無法回補股票,將面臨強制借券與隔日漲停價回補的巨大虧損風險,其衍生費用可能遠超想像。
要從事當沖交易,必須先向券商申請並符合資格(年滿20歲、開戶滿三個月、近一年交易滿10筆),並且強烈建議在具備完整的交易策略與嚴格的紀律後才可嘗試。
常見問題 (FAQ)
Q1: 股票套牢不停損,期待有一天能漲回來,這樣是正確的嗎?
A: 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觀念,源自於「沒賣就不算賠」的心理誤區。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回頭檢視您當初買進這檔股票的理由是否依然成立。如果公司基本面已經惡化或財務狀況前景不再,就應該果斷賣出,即使虧損也要執行,以避免更大的損失。如果買進理由依然健在,且目前價位低於其內在價值,則可考慮繼續持有甚至加碼。
Q2: 對於新手來說,「定期定額」跟「單筆投入」哪個比較好?
A: 這取決於市場環境和您的投資紀律。在明確的多頭行情中,單筆投入能越早參與市場,獲得的報酬率可能更高。然而,在空頭市場或無法判斷市場方向時,定期定額是更優越的策略。它能幫助您在下跌過程中持續降低成本,並透過紀律化投資來克服恐懼,抓住長期佈局的良機。
Q3: 當沖(當日沖銷)也算是「低買高賣」的一種嗎?它適合新手嗎?
A: 是的,當沖是「低買高賣」在極短時間週期內的體現。但它絕對不適合新手。當沖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方式,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快速的決策能力、對盤中價量變化的敏銳度,以及極其嚴格的停損紀律。其高槓桿特性會將人性的弱點放大,加上潛在的券差風險,新手若貿然嘗試,往往容易造成快速且巨大的虧損。
Q4: 如果我買的績優股一直漲,似乎沒有賣出的理由,我該什麼時候獲利了結?
A: 這是一個幸福的煩惱。您可以考慮採用系統化的方式,例如前文提到的「取回成本法」,當市值翻倍時賣出一半,讓剩餘的「零成本」部位繼續成長,消除心理壓力。或者,您可以設定一個技術性的出場條件,例如當股票價格跌破某條重要的移動平均線(如季線)時,再行減碼或出清,以避免在主升段中過早離場。您的賣出策略也應該回到您最初的投資目標,切忌僅因為「感覺賺夠了」而隨意賣出。
總結:投資是一場認識自己的旅程
「低買高賣」的真正精髓,並不在於找到一個能預測市場最低點和最高點的水晶球,而在於建立一套適合自己性格、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方式與系統,並持之以恆地執行。
從本文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基本面分析、均線等技術指標、或是系統化的定期定額與蜘蛛網法,其背後的核心都是「紀律」。紀律幫助我們在他人恐懼時敢於買進,在他人貪婪時懂得收手。
與其汲汲營營地複製他人的成功策略,不如靜下心來,誠實地認識自己。您是無法承受淨值波動的保守型投資人,還是願意承受高風險以換取高報酬的積極型投資人?您的資金狀況與生活模式,適合短線交易還是長線投資?
當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透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將其內化為一種交易信仰時,您就不再需要對抗心魔,因為策略與紀律將成為您在應對市場波動時最堅實的盟友。這趟旅程的終點,不僅是財富回報的累積,更是自我成長與掌握機會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