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梯不僅是串連建築垂直空間的橋樑,更是影響日常行走安全、舒適度與空間利用效率的關鍵結構。一個設計精良的室內樓梯,能在滿足法規的基礎上,融入人體工學的考量,並兼顧美學與機能,這也是專業設計師的重點所在。然而,樓梯的尺寸設計並非隨心所欲,其寬度、級高、級深等每一項參數,都受到嚴格的建築法規規範,同時也牽動著使用者的行走體驗。
本文將深入整合《建築技術規則》的法律條文、無障礙設計規範以及室內設計的實務經驗,為您提供一份關於樓梯尺寸的完整指南。
一、建築法規的剛性要求:不可逾越的尺寸底線
在台灣,任何建築物的樓梯設計都必須遵循《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的規定。這份法規是確保公共安全的基本準繩,根據建築物的不同用途,訂定了明確的尺寸標準。
核心尺寸規定 (依據建築技術規則第33條)
用途類別 |
樓梯及平台最小寬度 |
級高尺寸 (Riser) |
級深尺寸 (Tread) |
---|---|---|---|
一、小學校舍等供兒童使用之樓梯 |
1.40 公尺以上 |
16 公分以下 |
26 公分以上 |
二、學校、醫院、戲院、商場 (1500㎡以上) 等大型公共場所 |
1.40 公尺以上 |
18 公分以下 |
26 公分以上 |
三、居室樓地板面積超過200㎡ (地面層以上或地下層) |
1.20 公尺以上 |
20 公分以下 |
24 公分以上 |
四、第一、二、三款以外之建築物 (含一般住宅) |
75 公分以上 |
20 公分以下 |
21 公分以上 |
其他關鍵法規要點:
-
平台設置 (第34條): 樓梯的高度應有所限制,以避免過長的連續階梯造成疲勞。法規要求,供兒童或大型公共空間使用的樓梯(上表一、二類),每三公尺高度內需設置樓梯平台;其他類型的樓梯則為每四公尺。平台的深度不得小於其樓梯的寬度。
-
垂直淨高 (第35條): 為防止使用者撞到頭部,自樓梯級面最外緣量測至天花板或上一層樓梯底面的垂直淨空距離,不得小於190公分。在整個樓梯間的設計實務上,通常建議保留200公分以上,以提供更舒適的空間感。
-
扶手與欄杆 (第36條、第38條):
-
扶手設置是安全性的基本要求,樓梯兩側原則上應裝設距梯級鼻端高度75公分以上的扶手。若一側為牆面,則可僅設一側。
-
寬度超過3公尺的樓梯,應在中間加裝扶手。
-
戶外樓梯、陽台、露台等處的欄杆扶手高度不得小於1.1公尺;若樓層在十層以上,則此部分不得小於1.2公尺。
-
二、住宅樓梯的人體工學:追求行走舒適感
雖然法規訂定了最低標準,但一個「好走」的樓梯,其尺寸往往會優於法規要求。舒適性主要取決於樓梯的坡度,也就是級高與級深的比例。
-
最佳級高與級深: 室內設計師與建築師普遍認為,最舒適的樓梯級高約在 16至18.5公分 之間,級深則建議在 25至30公分 之間,這樣的踏板深度能讓使用者以自然的步距上下,不易感到吃力或有踩空的風險。
-
理想坡度: 舒適的樓梯斜度通常介於 20至45度 之間,其中 30度 左右被認為是行走最無壓力的黃金角度。在空間不足的情況下,有時會以坡道取代,但其坡度限制更為嚴格。
-
住宅寬度建議: 法規對於一般住宅的樓梯通道要求僅為75公分以上,此寬度僅容一人通行。若空間允許,建議將寬度設計在 90公分以上,搬運大型傢俱時會更加便利。若希望兩人能錯身而過,寬度則應達到 110至140公分。
-
材質與造型的影響: 樓梯的材質選擇直接影響其設計造型、結構承重力與造價。
-
RC混凝土樓梯:以RC混凝土及鋼筋構成,承重力與耐用度最佳,但造型笨重,且會嚴重影響格局與採光,施工期也最長。
-
鋼構樓梯:以鋼構為主,型式輕巧多變,如常見的龍骨梯,其穿透感對空間採光影響最小。其結構承重力高,但造價也相對昂貴。
-
木作樓梯:木作材質溫潤,設計造型富於變化,造價較低。但其承重力和耐用度相對較弱,需慎選木料與施工工法。
-
三、通用與無障礙設計:打造全齡友善的垂直動線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的理念日益重要。其目標是讓樓梯對於長者、兒童、孕婦及行動不便者都同樣安全易用。其尺寸與細節要求比一般法規更為嚴謹。
無障礙樓梯核心尺寸與規範:
-
級高與級深公式: 級高(R)應在 16公分以下,級深(T)應在 26公分以上。此外,兩者需滿足公式:55公分 ≤2R + T ≤65公分,這個公式確保了階梯的坡度處於最省力且安全的範圍,讓每個人都能安全使用。
-
梯級鼻端 (Nosing):
-
為防止絆倒,梯級邊緣的突沿(鼻端)表面應呈圓角,其彎曲半徑不得大於1.3公分。
-
突沿下緣應做斜角處理,避免勾到鞋尖。
-
-
防滑與警示設計:
-
梯級表面的邊緣應設置與踏面顏色有明顯對比的防滑條,且必須採用防滑材料並與踏面順平,不可突出。
-
在樓梯的起點與終點前30公分處,應鋪設材質或顏色不同的警示設施(如導盲磚),提醒符合規定者(如視覺障礙者)。
-
-
扶手設計:
-
樓梯兩側必須設置連續不中斷的扶手,此為扶手設置的關鍵重點。
-
扶手在樓梯的起點與終點處,應依固定的方向水平延伸30公分以上,方便使用者在開始或結束行走時能穩定身體。
-
扶手高度應介於75至85公分之間。若設置雙層扶手,高度應分別為85公分與65公分,以利兒童與輪椅使用者。
-
扶手應採用直徑介於2.8至4公分的圓形或管狀設計,且與牆壁的淨距離應在3至5公分之間,以確保握持的舒適性與穩固性。
-
-
禁止露空式樓梯: 梯級之間不得有空隙,必須有垂直板,以防物品掉落或造成視覺恐懼,並避免手杖或腳尖伸入空隙發生危險。這種設計雖然會影響格局的通透感,但安全性更高。
常見問題 (FAQ)
Q1: 我家是透天厝,樓梯級高20公分、級深24公分是否合法?
A: 根據《建築技術規則》第四類建築物的規定,級高20公分以下、級深21公分以上即符合最低標準。因此,您的尺寸是合法的。然而,級深24公分對於腳掌較大的成人而言可能稍嫌不足,行走時需稍微側身,舒適度會打折扣。
Q2: 樓梯扶手一定要做在兩側嗎?
A: 對於一般住宅(寬度小於3公尺),若一側是牆壁,法規允許只做一側扶手。但是,從安全與通用設計的角度,強烈建議在兩側都安裝扶手,這能為家中的長者和孩童提供更穩固的支撐。
Q3: 旋轉梯的尺寸應該如何計算?
A: 旋轉梯的級深並非均一。法規特別註明,其級深尺寸的計算標準,是在距離梯級最窄的一邊(內側牆面)30公分處量測,該處的深度必須符合該建築類別的級深規定。這是為了確保使用者在行走時,主要的踩踏區域擁有足夠的深度。
Q4: 為了讓空間看起來更通透,可以設計梯級之間有空隙的「露空式樓梯」嗎?
A: 在一般住宅設計中,露空式樓梯是常見的設計造型,只要其結構安全即可,這種造型通常是為了增加空間的採光與通透感。但請注意,在應符合「無障礙設計規範」的建築物中,此種樓梯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它對視覺障礙者、懼高者以及使用手杖的長者都存在安全隱患。若要兼顧通透感,可考慮採用強化玻璃作為欄杆材質。
總結
樓梯尺寸的設計是一門結合法規、科學與藝術的學問。《建築技術規則》是安全與合法的最低門檻,是設計時必須嚴格遵守的基礎。在此之上,融入人體工學的尺寸考量,則能大幅提升日常使用的舒適度與便利性。而採納通用與無障礙設計的標準,不僅是法規對特定公共建築的要求,更是打造一個能涵蓋所有年齡層與身體狀況使用者的友善居住環境的前瞻思維。
在規劃您家中的樓梯時,切勿只為節省空間而將尺寸壓縮至法規下限。多預留幾公分的寬度、適度降低級高、增加級深,並在扶手、照明與防滑等細節上多加用心,同時善用樓梯下方空間規劃櫃體增加收納,這些看似微小的投入,都將轉化為未來數十年安全、舒適且無礙的垂直生活體驗。如需更多相關資訊,建議可延伸閱讀有關建築安全與室內設計的專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