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存底是什麼?台灣外匯存底有多少錢?排第幾名?

外匯存底是什麼?台灣外匯存底有多少錢?排第幾名?

外匯存底是一個國家經濟穩定的重要指標,涉及國際金融市場的信心與國家貨幣政策的執行。它不僅是一國在國際交易中的後盾,也在匯率穩定和應對經濟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台灣作為全球第四大外匯存底經濟體,其龐大的存底規模與經濟結構密不可分。本文將深入探討外匯存底的定義、組成、功能,以及台灣外匯存底的現況與影響因素,並分析其對匯率、經濟的作用與潛在風險。

外匯存底是什麼意思?

外匯存底、外匯儲備或外匯準備金(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是指一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幣資產、國外資金,包括現金、存款、支票、本票、匯票,以及外幣有價證券(如政府債券、國庫券、股票、公司債等)、黃金,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等。這些資產主要用於應對國際支付需求、維持匯率穩定、增強國際市場信心,以及在經濟危機時提供緊急資金支持。

外匯存底的組成

外匯存底通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 外幣現金與存款:包括政府或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幣現金,以及存放於國外金融類似機構的外幣存款。此外,這些存款可以涵蓋支票、本票、匯票等形式,方便靈活運用。
  • 外幣有價證券:如外國政府或企業發行的債券,包括公債、國庫券、股票、公司債等,這些證券具有流動性,可在需要時變現。
  • 黃金儲備:作為傳統的保值資產,黃金在外匯存底中仍占有一定比例。
  • 特別提款權(SDR):這是IMF創設的一種國際儲備資產,成員國可以兌換成貨幣的有價證券,以滿足國際支付需求。

根據中央銀行資料,台灣「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高達新台幣 44 兆元,折合逾 1 兆美元,遠超外匯存底。然而,經查詢後確認,官方準備資產僅包括「外匯存底」與「黃金」。

資產負債表中的數據涵蓋中央銀行、各類金融機構及保險公司等,可能存在重複計算,因此僅外匯存底與黃金為官方準備的實際項目。

外匯存底的功能

外匯存底在台經濟中扮演多重角色:

  • 維持匯率穩定:當本國貨幣面臨貶值壓力時,中央銀行可動用外匯存底買入本國貨幣,支撐匯率穩定。
  • 應對國際支付:包括支付進口商品費用、償還外債或支持出口產業,充足的外匯存底能確保國內金融及國際經濟活動正常運作。
  • 增強國際信心:高水平的外匯存底可提升國際投資者和貿易夥伴對該國經濟的信心,降低投資風險。
  • 應急資金來源:在金融危機或經濟泡沫時,外匯存底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可避免內需產業和外貿市場恐慌或資金流失。

外匯存底的來源

外匯存底的主要來源包括:

  1. 貿易順差:當一國出口商品或服務的收入超過進口支出時,會產生貿易順差,累積外匯資產。企業或個人在獲得外匯後,通常會透過指定銀行將外匯兌換為本國貨幣(如新臺幣),而這些銀行為了保持資金平衡,會將外匯賣給中央銀行,形成外匯存底。
  2. 資本流入:外國直接投資(FDI)或投資於本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入,會增加外匯供給。這些外資進入本國後,若需兌換成本國貨幣,相關外匯也會進入中央銀行的存底。
  3. 央行市場操作:為了調節匯率,中央銀行可能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幣,賣出本國貨幣,以影響匯率走勢。這些操作會直接影響外匯存底的規模。
  4. 外匯資產收益: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匯資產(如外國政府公債)所產生的利息收入,也會增加外匯存底。這些收益在考量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原則下進行投資運用。

外匯存底的管理

外匯存底的管理涉及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三大目標:

  • 安全性:確保投資的外匯資產不受損失,選擇信用評級高的投資標的。
  • 流動性:確保在需要時能迅速將資產變現,以應對緊急支付需求。
  • 收益性:在保證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追求適當的投資收益,以增值外匯資產。

各國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政策目標,制定適合的外匯存底管理策略,以平衡上述三大目標。

台灣外匯存底有多少錢?台灣外匯存底第幾名?

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國外匯存底金額為5,766.77億美元,較上月底減少12.97億美元,但全年累計增加60.82億美元,實現連續27年的增長,穩居全球第四多外匯存底經濟體,僅次於中國、日本和瑞士。

外匯存底的變動因素

台灣外匯存底的變動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 外匯投資收益:中央銀行通過投資外匯資產獲取收益,這是外匯存底增長的來源之一。
  • 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匯率波動會影響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存底價值。
  • 央行的市場調節行動:為維持外匯市場秩序,央行可能進行干預,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影響外匯存底的規模。

外匯存底的國際排名

根據最新數據,中國的外匯存底約為3.27兆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以下是全球外匯存底前五名的國家:

  • 1. 中國:32,659億美元
  • 2. 日本:10,838億美元
  • 3. 瑞士:8,220億美元
  • 4. 台灣:5,766.77億美元
  • 5. 印度:5,741億美元

為什麼台灣外匯存底這麼多?

台灣的外匯存底規模龐大,長期位居全球前列。這主要歸因於以下幾個因素:

1. 出口導向型經濟

台灣以出口為主,特別是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領域,全球市場佔有率高。持續的貿易順差使得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存底。

2. 中央銀行的匯率政策

為維持新台幣匯率的穩定,台灣中央銀行經常在外匯市場進行干預,購買外幣以防止新台幣過度升值。這些操作直接增加了外匯存底的規模。

3. 外資投資的流入

台灣穩定的金融環境和良好的投資機會吸引了大量外國資金。外資的持續流入增加了外匯供給,進一步推升了外匯存底。

4. 外匯存底的投資運用

台灣中央銀行將外匯存底主要投資於安全性高、流動性強的資產,如美國公債等。截至2023年8月底,約94%的外匯存底配置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的高信用評等政府公債,其中以美國公債為主。這些投資的收益也有助於外匯存底的增長。

外匯存底如何影響匯率?

外匯存底是指一國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國貨幣資產,包括現金、存款和有價證券等。這些資產在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金融市場以及調節匯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外匯存底對匯率的影響機制

  • 1. 市場干預:當本國貨幣出現過度升值或貶值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買入或賣出外匯來調節市場供求,從而影響匯率走勢。例如,當新台幣面臨大幅升值壓力時,央行可能透過購買外匯(買匯)的方式增加市場中的新台幣供給,以穩定匯率。相反地,若新台幣出現快速貶值,央行則可能出售外匯(賣匯)以回收市場上的新台幣資金。然而,這樣的操作會導致市場上的新台幣流動性減少,進而推升利率水平。
  • 2. 市場信心:充足的外匯存底可以增強投資者和市場對該國經濟的信心,減少投機性拋售本國貨幣的行為,從而有助於匯率的穩定。
  • 3. 貨幣政策操作:外匯存底的變動會影響基礎貨幣供給,進而影響利率水平和匯率走勢。例如,中央銀行購買外匯會增加本國貨幣供給,可能導致利率下降,進而影響匯率。

外匯存底越多越好嗎?

外匯存底是指一國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國貨幣資產,用於應對國際支付需求、維持匯率穩定等。然而,外匯存底並非越多越好,過多的外匯存底可能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外匯存底過多的潛在問題

  • 1. 資源錯置:外匯存底的快速累積意味著輸出遠大於輸入,可能導致國內資源被大量輸出,減少國內投資和消費,影響經濟平衡發展。
  • 2. 通貨膨脹風險:中央銀行在市場上大量買入外匯,投放本國貨幣,可能增加貨幣供給,導致通貨膨脹壓力。
  • 3. 投資效率低下:外匯存底主要投資於安全性高、流動性強的資產,如美國國債,收益率較低。過多的外匯存底可能導致資金運用效率不高,影響國家財政收益。

適度的外匯存底有助於維持金融穩定和應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然而,過多的外匯存底可能帶來上述問題。因此,應根據國家經濟規模、貿易狀況和金融市場需求,確定合理的外匯存底水平,避免資源浪費和潛在的經濟風險。

央行總裁彭淮南對外匯存底的影響?

外匯存底是由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幣資產,主要用於穩定匯率、支付國際收支以及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在彭淮南擔任中央銀行總裁期間,他對外匯存底的管理和運用持謹慎態度,強調其安全性和流動性。

彭淮南多次表示,外匯存底可以使用,但必須以新台幣購買外匯的方式進行,不能無償撥用。他強調,若政府需要動用外匯存底,應透過編列預算,用新台幣來換取外匯,以避免直接印鈔票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風險。

此外,彭淮南反對以外匯存底設立主權基金,認為外匯存底與主權基金在設立目的、操作方式和風險承受度上有明顯差異。他指出,外匯存底主要用於提供國際支付的流動性,應保持高度的安全性和流動性,不宜承擔高風險投資。

在他任內,台灣的外匯存底規模穩步增長,至2013年底達到4,168億美元,較上年底增加136億美元。這使台灣的外匯存底位居全球前列,為國家金融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總結

外匯存底不僅是國家經濟韌性的象徵,也是一個穩定匯率與應對國際支付挑戰的工具。台灣憑藉其出口導向經濟與穩健的中央銀行政策,長期保持外匯存底世界前列。然而,外匯存底的管理需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避免因過多存底導致經濟資源浪費或效率下降。未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台灣仍需審慎調整外匯政策,以實現經濟與金融穩定的長期平衡。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