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單位如何撼動世界?從基礎貨幣到國際儲備,深度剖析其全球化征程

人民幣(Renminbi,縮寫:RMB),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不僅是國家經濟主權的象徵,更是全球經濟格局中日益重要的參與者。它的官方貨幣代碼為CNY(Chinese Yuan),而在中國大陸以外的離岸市場,則以CNH(Chinese Yuan Offshore)的代碼進行交易。

其獨特的貨幣符號「¥」,承載著從歷史走向現代的文化印記。人民幣的單位體系以「元」為主幣,輔以「角」和「分」,構成了日常交易的基礎。從1948年在戰火中誕生至今,人民幣經歷了第五套人民幣等五套紙幣的更迭、匯率制度的數次重大改革,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步從一個封閉的國內貨幣,邁向國際儲備與結算貨幣的行列。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人民幣的各個層面,從其基本的單位與符號,到波瀾壯闊的發行歷史,再到其在岸與離岸市場的獨特結構,以及其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國際化進程,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人民幣的詳細全景圖。

人民幣的基本要素

法定名稱與貨幣代碼

人民幣的完整名稱為「中國人民銀行幣」,由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發行。其名稱本身蘊含著「為人民服務」的深刻意義。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ISO 4217標準中,人民幣的標準代碼被定為 CNY,這是「Chinese Yuan」的縮寫,主要用於中國大陸境內的在岸市場,其匯率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嚴格管理與指導。

與此相對應的是 CNH,即離岸人民幣(Offshore Chinese Yuan)。CNH最初的「H」指代香港(Hong Kong),因為香港是全球第一個,也是至今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CNH的匯率主要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較少受到官方幹預,因此更能反映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預期與信心。CNY與CNH雖然本質上都是人民幣,但由於市場機制不同,兩者之間常存在匯率差價。

此外,RMB 是「Renminbi」的縮寫,是國際上對人民幣更為通俗的稱呼,它涵蓋了CNY和CNH,是對整個貨幣體系的總稱。

貨幣符號「¥」的由來與相關討論

人民幣的符號「¥」廣為人知,但其起源與寫法細節值得探究。

  • 起源:該符號的設計源於人民幣主幣單位「元」(Yuán)的漢語拼音首字母「Y」。為了避免在記帳時與阿拉伯數字「1」或「7」混淆,並增加其作為貨幣符號的獨特性與防偽功能,便在「Y」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或兩條橫線,形成了「¥」。讀音上,該符號仍讀作「元」。

  • 橫線之爭:關於「¥」的橫線數量,一直存在討論。最初的設計以及正式規定中,普遍認為是兩條橫線,象徵著穩定與公平。然而,在計算機字體設計和日常書寫中,一條橫線的版本「¥」也極為常見。例如,在微軟系統的「中易宋體」中,全形和半形均顯示為兩橫的「¥」;而在「微軟雅黑」字體中,則統一為兩橫。部分英文字體如Arial則不包含全形「¥」。根據1994年《中國銀行關於統一使用人民幣貨幣符號的通知》,兩橫的¥在電腦中被¥取代,因此在正式的財經文件和銀行系統中,兩橫版本更為規範。

  • 與日圓的區別:人民幣符號「¥」與日本法定貨幣日圓(Yen)的符號完全相同。日本早在19世紀便開始使用此符號。為了在國際金融交易中明確區分,通常會在符號前加上國家代碼,如 CNY¥ 表示人民幣,而 JPY¥ 表示日圓。

  • 「圓」與「元」的用字之爭:2015年,曾有觀點指出人民幣紙鈔上使用的「圓」字為錯字,應為「元」。對此,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回應稱,「圓」作為貨幣單位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自清末《幣制條例》起便已確立。在現代漢語辭典中,「圓」與「元」在貨幣單位上被視為同義通用字。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的通告也明確主幣單位為「圓(元)」,因此紙幣上使用「圓」字符合歷史與法規。

單位與換算

人民幣採用十進位制,結構清晰。

  • 主幣單位:元(Yuán),符號為 ¥。

  • 輔幣單位:角(Jiǎo)和 分(Fēn)。

  • 換算關係:1元 = 10角;1角 = 10分;1元 = 100分。

在民間口語中,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地區,「元」常被稱為「塊」,「角」則被稱為「毛」。而在粵語地區,「元、角、分」則分別對應「蚊、毫、仙」的說法。目前,分單位的輔幣單位硬幣和紙幣已極少在市場上流通,但理論上仍是法定貨幣,電子支付系統中則依然會計算到分。

人民幣的發行歷程

自1948年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每一套都反映了其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特徵。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 – 1955年):戰火中的統一貨幣

  • 發行背景:在解放戰爭後期,各個解放區的貨幣不一,嚴重阻礙了經濟往來和軍事供給。為迎接全國解放,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成立,同日開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旨在統一各解放區貨幣。

  • 特點

    • 版別繁多:共有12種面額,多達62種版別,是所有人民幣中版別最多的一套。面額從1元到50000元不等,反映了當時通膨尚未完全抑制的經濟建設狀況。

    • 設計主題:票面圖案多以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生產建設場景為主,如「帆船」、「牧羊」、「工人和農民」等,充滿新社會的建設氣息。

    • 印製工藝:由於戰爭條件限制,採用了石印、膠印、凹印等多種技術,紙張和油墨也多為就地取材,導致品質參差不齊。防偽手段相對簡單,主要依靠底紋和暗記。

  • 歷史意義: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成功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的法幣、金圓券以及各種外幣,結束了中國近百年混亂的貨幣史,為新中國初期的經濟恢復發揮了奠基性作用。

第一套人民幣代表性票樣

面額

10元

50元

100元

1000元

50000元

第二套人民幣 (1955年 – 1999年):新中國的幣制改革

  • 發行背景:為解決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品質不佳等問題,並配合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國務院於1955年3月1日發行第二套人民幣。

  • 特點

    • 幣值改革:實行幣制改革,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0000元。

    • 健全的幣制結構:首次發行了金屬分幣(1分、2分、5分),形成了主輔幣結構合理的貨幣體系。紙幣面額從1分到10元共11種。

    • 國際合作與自立:由於當時技術所限,3元、5元、10元三種大面額鈔票委由蘇聯代印。票面上首次同時印有漢、藏、蒙、維四種文字,體現了民族團結。

    • 設計與工藝:主景圖案如10元券的「工農像」、5元券的「各民族大團結」主題鮮明。除分幣外均採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防偽性能顯著提升。

  • 歷史意義: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標誌著新中國統一、獨立、穩定的貨幣制度正式確立。其中的3元券因中蘇關係惡化而被提前收回,成為收藏市場的珍品。

第三套人民幣 (1962年 – 2000年):自力更生的設計與印製

  • 發行背景:在經歷了經濟困難時期後,國家經濟開始調整恢復。同時,為防範由蘇聯代印票版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中國決定發行完全獨立設計和印製的第三套人民幣。

  • 特點

    • 完全自主:是中國首次完全獨立自主設計、雕刻和印製的一套貨幣,標誌著中國印鈔工業進入新紀元。

    • 時代烙印:設計主題緊扣「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方針,如1元券的「女拖拉機手」、2元券的「車牀工人」、5元券的「煉鋼工人」,以及10元券的「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俗稱「大團結」)。

    • 技術進步:票幅縮小,更便於流通。開始使用國產高級印鈔紙,並首次在主幣上採用了五星水印或天安門固定水印,防偽能力進一步增強。

第四套人民幣 (1987年 – 2018年):改革開放的象徵

  • 發行背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快速發展,商品交易額大幅增長,第三套人民幣10元的最大面額已不敷使用,迫切需要發行更大面額的貨幣。

  • 特點

    • 新增大面額:首次增加了50元和100元兩種大面額鈔票。

    • 設計創新:主景圖案採用了中國各民族人物頭像,從1角的高山族和滿族到100元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四位領袖浮雕,寓意中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大團結。背面圖案則選取了中國的著名風景名勝,如100元的井岡山、50元的黃河壺口瀑布。

    • 防偽升級:首次在1990年版的50元人民幣和100元人民幣券中加入了金屬安全線。主幣普遍採用固定人像水印或古錢幣滿版水印,雕刻工藝更為複雜。

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 – 至今):邁向現代化的貨幣

  • 發行背景:為適應經濟發展和金融電子化的需要,提高鈔票的機讀性能和防偽水平,中國人民銀行自1999年起發行第五套人民幣。

  • 特點

    • 統一主題:各面額紙幣正面主景首次統一採用開國領袖毛澤東的頭像,增強了貨幣的整體性和辨識度。

    • 面額優化:新增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貨幣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 持續升級:為應對偽鈔技術,第五套人民幣進行了多次改版升級,包括2005年版、2015年版(100元)、2019年版和2020年版(5元)。每一次升級都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防偽技術,如光彩光變數字、動感光變鏤空開窗安全線、凹印對印圖案等。

    • 設計現代:硬幣設計也進行了優化,如2019年版1元硬幣尺寸縮小,5角硬幣材質由銅合金改為鎳白色,並採用多邊形內緣設計,增強了辨識度。

流通中第五套人民幣主要版本

面額

100元

50元

20元

10元

5元

1元

在岸(CNY)與離岸(CNH)人民幣:一國兩價的市場

人民幣最獨特的特徵之一是其在岸與離岸兩個並行市場的存在,形成了「一國兩價」的現象。

  • 在岸人民幣 (CNY):指在中國大陸境內交易的人民幣。其匯率被稱為「在岸價」,由中國人民銀行每日設定匯率中間價,並允許在一個狹窄的區間內浮動。CNY匯率更多地反映了國家的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意圖,受到嚴格的資本管制。

  • 離岸人民幣 (CNH):指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交易的人民幣。其匯率被稱為「離岸價」,主要由香港、新加坡、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的外匯市場供需自由決定,波動性較大。CNH的存在是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人民幣交易和投資平台。

CNY與CNH的主要區別

特徵

在岸人民幣 (CNY)

離岸人民幣 (CNH)

適用市場

中國大陸境內

中國大陸境外(如香港、新加坡、倫敦)

匯率決定機制

受中央銀行指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市場供需決定,更自由的浮動匯率

市場限制

受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

資本流動相對自由

主要功能

反映國內經濟基本面與貨幣政策

反映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預期與信心

由於兩個市場的定價機制不同,CNY和CNH之間通常存在價差。當國際市場看好中國經濟時,CNH通常會強於CNY(即CNH升值幅度更大);反之,當市場存在悲觀情緒時,CNH則可能弱於CNY。理論上,這種價差為套利交易提供了可能,但由於中國嚴格的資本管制,資金在兩地市場間自由流動的渠道非常有限,使得大規模的無風險套利難以實現。

人民幣國際化之路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並成為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

  • 背景與起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元體系的脆弱性引發全球反思。中國於2009年正式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元年。

  • 重要里程碑

    • 跨境結算:從最初的試點擴展至全球,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中的佔比顯著提升,2023年3月首次超過美元。

    • 離岸中心建設:在全球範圍內指定了多家人民幣清算行,形成了以香港為首,覆蓋全球主要時區的離岸人民幣網絡。

    • 貨幣互換協議:中國人民銀行與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流動性支持。

    • 納入SDR: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2022年,其在SDR中的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位列第三,僅次於美元和歐元。

    • 金融基礎設施:2015年上線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為全球人民幣支付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清算結算服務。

  • 當前國際地位

    • 支付貨幣:截至2025年初,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

    • 貿易融資貨幣:已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

    • 儲備貨幣:位列全球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已有超過80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 使用範圍擴大:在俄烏衝突後,俄羅斯等國大幅增加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使用。巴西、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國也宣佈將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人民幣的「朋友圈」持續擴大。

特殊形態的人民幣

紀念幣

人民幣紀念幣是為紀念國內外重大事件、傑出人物或特定主題而限量發行的法定貨幣。分為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兩類。

  • 普通紀念幣:材質多為銅、鎳合金等,面額與流通人民幣等值,可直接流通。自1984年發行第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週年)以來,題材涵蓋了政治、體育、文化、珍稀動物等多個領域。

  • 貴金屬紀念幣:主要由金、銀、鉑等貴金屬製成,其面額僅為象徵符號,實際價值遠超面額。最著名的系列是自1982年起每年發行的「熊貓金銀幣」,因其精美的設計和投資價值而享譽國際,屬於金屬紀念幣的一種。

數字人民幣 (e-CNY)

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態的法定貨幣,是法定貨幣的數位化版本,其定位為現金類支付憑證(M0),與實物人民幣等價。

  • 性質與區別: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不同,數字人民幣是「貨幣」本身,具有國家法償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而第三方支付是「錢包」,只是支付工具,其背後依賴的是商業銀行賬戶中的存款貨幣。

  • 特點:支持「雙離線支付」,即在收付雙方都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也能完成交易。同時,它遵循「可控匿名」原則,在保障用戶隱私的同時,能夠防範洗錢等非法活動。

  • 發展現狀:自2020年起,數字人民幣已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上海等數十個地區開展試點,應用場景不斷擴大,涵蓋零售、交通、政務服務等多個領域。香港居民亦可透過「轉數快」為數字人民幣錢包增值,便利了跨境消費。

常見問題

問1:人民幣的符號「¥」和日圓的符號一樣嗎?如何區分?

答:是的,兩者符號完全相同。日圓(Yen)符號的歷史更早。在正式的國際金融文件或場合,為避免混淆,會使用ISO 4217貨幣代碼進行區分:CNY¥ 代表元人民幣,JPY¥ 代表日圓。

問2:什麼是CNY和CNH?我在香港應該用哪一個?

答:CNY是在中國大陸境內交易的人民幣,其匯率受央行管理。CNH是在中國大陸境外(如香港)交易的人民幣,匯率由市場自由決定。如果您身處香港,進行人民幣兌換、匯款或投資,您接觸和使用的都是離岸人民幣(CNH)的匯率。

問3:人民幣紙鈔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答:人民幣紙鈔的主要成分並不是木漿,而是棉花。具體來說,是高品質的短絨棉,約佔95%的成分。這使得人民幣紙鈔具有堅韌、耐折、挺括且不易被化學物質腐蝕的優良特性,能夠承受長時間的流通使用。

問:為什麼第五套人民幣的正面都是毛澤東的頭像?

答:第五套人民幣將各面額紙幣的正面主景統一為開國領袖毛澤東的頭像,主要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這是一種國際慣例,許多國家的貨幣都會選用對本國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領袖或君主作為統一的票面形象,以體現國家主權和民族認同。其次,統一的頭像有助於增強整套貨幣的系列性和整體感,也便於公眾快速識別,提高了防偽辨識的效率。

問5:數字人民幣(e-CNY)和支付寶/微信支付有什麼根本不同?

答: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其法律地位和本質。

法律地位:數字人民幣是國家法定貨幣(M0),由中央銀行發行,具有無限法償性,任何商戶都不能拒絕接收。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金融基礎設施,沒有法償性,商戶可以選擇不使用。

本質:數字人民幣是「錢」本身。而支付寶/微信支付裡的錢,實質上是用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M2)的數位化體現,支付過程是通過這些平台對銀行存款進行轉移,它們是「錢包」和支付工具。

依賴性:數字人民幣可以實現雙離線支付,不依賴網絡。而支付寶/微信支付必須在有網絡連接的情況下才能完成交易。

總結

人民幣的發展史,是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縮影。從第一套人民幣的初步統一,到第五套人民幣的高度現代化與國際化,其設計、技術與功能的不斷演進,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在岸(CNY)與離岸(CNH)市場的雙軌並行,構成了人民幣獨特的匯率形成機制,也為其穩步走向國際化提供了緩衝與試驗田。

如今,人民幣已不僅僅是14億中國人民的日常支付工具,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全球金融體系,成為國際貿易結算、投資融資和官方儲備的重要選擇。數字人民幣(e-CNY)的探索,更預示著其在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領先佈局。儘管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依然面臨資本帳戶開放、匯率市場化等深層次挑戰,但其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角色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人民幣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並將深刻影響著未來世界的經濟金融秩序。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