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會存日圓!用這5檔日本基金,搭上失落三十年後的黃金復興列車

別只會存日圓!用這5檔日本基金,搭上失落三十年後的黃金復興列車

日本,這個曾經沉寂了三十年的經濟巨龍,正以驚人的姿態重返全球投資舞台的中心。2024年,日經225指數不僅突破了塵封35年的歷史高點,更一舉站上40,000點大關,宣告「失落的時代」正式終結。這股熱潮不僅吸引了股神巴菲特的目光,更讓全球投資人重新審視這個國家的潛力。在多變的經濟情勢下,投資人可藉此機會深入了解日本市場。

然而,股市創高也帶來了甜蜜的煩惱:現在進場是否為時已晚?2025年的日本市場,究竟是機會還是陷阱?對於手握因匯率貶值而兌換的大量日圓的投資者,又該如何善用這筆資金,讓它在異鄉發揮最大效益?

本文將深入剖析2025年日本市場的結構性機遇與潛在挑戰,提供三大核心選基策略,並整合市場上備受關注的基金標的,為您打造一份全方位的日本基金投資地圖。無論您是想搭上日本經濟復興的列車,還是尋求活化手中日圓資產的良方,這篇文章都將為您提供清晰的指引。

2025 日本市場展望—機遇與挑戰並存

一個投資標的的價值,取決於其內在的成長性與外在的競爭環境。2025年的日本,正處於一個內外因素交織的關鍵轉捩點,機遇與風險並存。

三大投資機遇(Opportunities)

結構性改革與企業獲利增長

過去,日本企業為人詬病的痛點在於僵化的公司治理與低落的股東回報。如今,情況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東京證券交易所(TSE)自2023年起強力推動改革,要求股價淨值比(P/B)低於1的企業提出具體改善計畫,迫使管理層正視股東權益。同時,企業也積極響應,透過增加股息發放、實施庫藏股等方式回饋股東,這直接提升了股市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自2024年起大幅提高「新NISA」(日本個人儲蓄帳戶)的免稅投資額度,旨在將日本家庭高達1,100兆日圓的龐大現金儲蓄引導至資本市場,這無疑為日股注入了長期的內在活水。儘管股市已達新高,但從估值來看,MSCI日本指數的本益比(P/E)約17倍,相較於美股的24.7倍和台股的20.9倍,仍具備相當的吸引力(資料截至2024年3月)。

地緣政治紅利與半導體復興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複雜的國際政治浪潮下,日本的地緣戰略價值被重新定義。尤其在半導體領域,美國意圖扶植台灣以外的第二個生產基地,而日本憑藉其在半導體上游材料(如光阻劑)和精密設備的關鍵地位,成為了不二之選。

從台積電(TSMC)熊本廠的迅速建成投產,到日本八大商社聯手成立的次世代晶片公司「Rapidus」— 這家甫成立便獲得NVIDIA下單承諾的新創,目標直指2027年量產2奈米晶片 — 種種跡象都顯示,日本正傾全國之力,在美國的支持下重振其半導體雄風。這場「半導體復興」不僅是產業政策,更是可能重塑日本未來三十年經濟格局的巨大契機。

貨幣政策正常化與日圓升值潛力

隨著國內通膨逐漸由內需驅動,日本央行(BOJ)已正式告別負利率時代,並預期在2025年逐步將政策利率提升至1%。與此同時,美國聯準會(Fed)則進入降息週期。美日之間的利差收窄,將大概率推動長期疲軟的日圓迎來升值週期。

對於手持台幣或美元的海外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除了賺取基金本身的資本利得外,還有機會獲得額外的匯兌收益(匯差),形成「股匯雙賺」的潛力。

兩大潛在風險(Risks)

日圓升值對出口產業的衝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日圓升值是海外投資者的蜜糖,卻可能是日本出口企業的砒霜。一個更強勢的日圓,會削弱日本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形成顯著的匯率風險。尤其是佔據日股權重相當比例的汽車產業,其股票型基金的波動性可能因此加劇,因為該產業正同時面臨中美電動車的強力擠壓與匯率升值的雙重挑戰,多家日本車廠已預警2025年銷量可能下滑,這將直接衝擊相關企業的獲利。

股市高檔回檔與大型股成長趨緩

任何市場在經歷快速上漲後,都面臨著技術性回檔的風險。此外,過去投資人習慣投資的日經225指數,其成分股多為大型商社等權值股。這些企業的業務與海外貿易高度相關,在日圓升值的大背景下,其成長動能可能放緩。若2025年仍以傳統大型股指數為主要投資工具,其預期回報率可能會遜於過去幾年。

如何挑選日本基金?三大策略全解析

面對複雜的市場前景,投資人應避免盲目追高,而是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與市場判斷,採取更為精準的策略。

策略一:避開出口、擁抱內需—聚焦中小型股機會

鑑於日圓升值對出口導向型大型企業的潛在負面影響,一個明智的策略是將目光從「海外」轉向「國內」。尋找那些主要服務日本國內市埸,受匯率波動影響較小的企業,同時也需考量其投資標的產業風險。

中小型股基金便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這些企業通常更為靈活,但投資人也需注意其市場流動性可能不如大型股。它們能更快地抓住國內消費復甦、不動產市場回溫以及政府刺激內需政策所帶來的商機。法巴投信便指出,日本央行的升息預期將吸引大量資金回流日本,過去一年國內不動產價格的顯著上漲即是證明,這股趨勢將持續帶動內需企業的前景。

  • 關注方向:零售消費、服務業、資訊科技、醫療保健等內需驅動型產業。
  • 基金類型:專注於日本中小型企業的基金。

策略二:善用日圓計價基金,活化閒置日圓

過去幾年,許多台灣民眾趁日圓匯率處於歷史低點時大量換匯。然而,將這些日圓閒置於利率趨近於零的銀行帳戶中,實質上是一種資產浪費。投資「日圓計價」的基金,是活化這筆資金的絕佳途徑。由於基金交易係以長期投資為目的,不宜期待短期獲利。

投資「日圓級別」基金的優勢:

  1. 創造額外回報:將閒置資金投入全球股債市場,爭取遠高於存款利率的潛在報酬。
  2. 投資標的多元化:如今的日圓級別外幣計價基金,早已不局限於投資日本股市。眾多境外基金提供了多元選擇,從全球AI科技主題的股票型基金到佈局全球的債券子基金,可讓您用日圓輕鬆佈局全球,分散風險。在投入特定投資金額前,應詳閱金管會相關規定。
  3. 資金流動性高:基金具備良好的流動性,當未來有旅遊或其他日圓需求時,可隨時贖回,兼顧投資與生活彈性。

策略三:貨幣避險級別的選擇—2025年的關鍵決策

在挑選基金時,您會看到「避險」(Hedged)或「非避險」的級別。這在2025年尤其重要,因為選擇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基金淨值與最終的投資報酬。

  • 核心觀念:匯率避險是為了消除基金計價貨幣與投資人本國貨幣之間的匯率風險。
  • 2025年應用:如前文分析,市場普遍預期日圓在2025年將走強。在這種情況下,若您投資的是日本股票基金,應該「避開匯率避險級別」。選擇非避險級別,才能在享受日股上漲的同時,額外賺取日圓升值帶來的匯兌收益。簡單來說,您希望您的投資部位能享受到日圓變強的好處。

反之,在過去幾年日圓走貶的環境下,有匯率避險的級別表現會優於非避險級別。了解這個機制,才能根據市場風向做出正確選擇。

2025 精選日本基金推薦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從市場上眾多選項中,依據不同策略屬性,整理出5支值得關注的日本基金。部份基金可能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以下基金資訊統計至2025年2月9日,僅供參考,實際投資前請查閱最新資料及公開說明書。

績效表現總覽

基金名稱 近 3 月 近 6 月 近 1 年 近 3 年
摩根日本基金 2.98% 20.46% 20.49% 39.82%
富蘭克林坦伯頓日本基金 1.41% 16.65% 17.66% 60.85%
法巴日本小型股票基金 3.97% 22.63% 15.33% 44.21%
貝萊德日本特別時機基金 0.65% 12.20% 11.00% 36.65%
野村基金日本策略價值基金 1.16% 10.49% 9.47% 61.58%

資料來源:Roo.Cash,統計至2025年2月9日,以原幣別計算。過去的投資績效不保證未來的報酬率。

基金深度解析

1. 摩根日本基金 (JPMorgan Funds – Japan Equity Fund)

  • 策略屬性:綜合/靈活型
  • 基金簡介:成立於1969年,是市場上歷史最悠久的日股基金之一。其操作策略保持高度彈性,不拘泥於特定市值或產業,能靈活佈局於大型、中型及小型股之間。當前主要持股集中在日本電器產品與運動用品產業,展現其對特定消費趨勢的看好。本基金的長期經理績效值得關注。
  • 適合投資人:尋求均衡佈局、相信基金經理公司主動選股能力,並看好日本消費電子及運動相關產業前景的投資人。

2.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日本基金 (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 Funds – Franklin Japan Fund)

  • 策略屬性:價值/策略型
  • 基金簡介:該基金主要投資於日本的工業與消費性耐久財。經理人卓兆源(Ferdinand Cheuk)的核心觀點是,全球圍繞半導體、供應鏈重組、能源轉型等大趨勢,將為日本相關企業帶來歷史性的投資契機,並創造可觀的投資收益。他認為過往美國資助台韓的態勢可能逆轉,日本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 適合投資人:認同全球宏觀趨勢將有利於日本,特別是看好日本工業與半導體供應鏈重組潛力的長線投資人。

3. 法巴日本小型股票基金 (BNP Paribas Funds Japan Small Cap)

  • 策略屬性:中小型股
  • 基金簡介:此基金明確聚焦於市值低於5000億日圓的日本中小型企業,是實踐前述「擁抱內需」策略的直接工具。基金團隊認為,資金回流將持續推升以內需為導掛的企業,特別是在不動產、零售和服務業領域,預期報酬率可期。
  • 適合投資人:積極型投資者,希望捕捉日本內需市場爆發力,並願意承受中小型股相對較高波動性的風險。

4. 貝萊德日本特別時機基金 (BlackRock Global Funds – Japan Special Situations Fund)

  • 策略屬性:中小型股
  • 基金簡介:該基金同樣專注於發掘日本中小企業的「特別時機」。其投資組合中,市值低於20億美元的企業佔比高達60%,主要佈局在工業與資訊科技領域。基金名稱中的「特別時機」意指發掘那些因特定事件、產業轉型或市場忽略而價值被低估的公司。
  • 適合投資人:對日本中小型股有深入研究,尋求透過發掘特殊投資機會以獲取超額報酬的投資人。

5. 野村基金(愛爾蘭系列)-日本策略價值基金 (Nomura Funds Ireland – Japan Strategic Value Fund)

  • 策略屬性:價值/策略型
  • 基金簡介:野村是日本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其對日股的理解深度不言而喻。此投信基金是台灣投資人能接觸到的規模最大的野村日股基金。其投資風格側重於發掘具有長期價值的企業,前三大佈局為工業、科技與金融。野村投信特別看好2025年升息環境對金融股的正面效益。
  • 適合投資人:偏好價值投資,相信日本本土最大投行的研究實力,並看好金融、工業等核心產業在經濟復甦中表現的穩健型投資人。

常見問題 (FAQ)

Q1: 日股已經漲了這麼多,現在進場還來得及嗎?

A: 這是最多人的疑慮。雖然短線市場漲多,存在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且投資人不應進行頻繁的短線交易,但支撐日股長期向上的結構性因素依然存在,包括:

(1) 企業治理改革持續深化;

(2) 相對歐美股市,日股估值仍具吸引力;

(3) 全球資金對日股的配置比例仍偏低,有持續流入的空間;

(4) 半導體復興等產業轉型帶來新的成長動能。

因此,與其擔心「是否太晚」,不如思考「如何進場」。建議可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分散進場時間點的風險,以參與日本市場的長期成長潛力。

Q2: 我應該選擇日圓計價的基金,還是台幣/美元計價的基金?

A: 這取決於您持有何種貨幣以及您對匯率的看法,選擇適合的外幣計價方式有助於保障您的投資權益。

  • 若您持有台幣/美元:您可以直接申購台幣或美元計價的日本基金。若您預期日圓將對您持有的貨幣升值,選擇「非避險」級別,就能同時賺取股市上漲和日圓升值的雙重收益。
  • 若您已持有日圓:直接申購「日圓計價」的基金是最直接的方式,可以避免換匯的成本與麻煩,讓您的日圓資產直接參與市場投資。

Q3: 投資日本基金時,我需要選擇「匯率避險」(Hedged) 級別嗎?

A: 針對2025年的市場預期,答案非常明確:若您投資的是日本股票基金,且您預期日圓將會升值,一般建議「不要」選擇匯率避險級別。因為避險會將日圓升值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對沖」掉,可能影響基金資產淨值的增長。選擇非避險級別,才能讓您的投資組合完整享受到日圓走強的好處。

Q4: 除了上述的主動型基金,是否有推薦的日本ETF可以參考?

A: 有的,ETF提供了一種成本較低且能緊貼大盤的選擇。投資人可至基金資訊觀測站或洽詢各投信基金公司查詢詳細資訊,並在完成商品適合度評估後進行投資。可關注的類型包括:

  • 市值型ETF:如「元大日經225 (00661)」,可追蹤日本整體市場表現。
  • 主題型ETF:針對特定趨勢,例如看好半導體可關注「中信日本半導體 (00954)」;看好股神巴菲特青睞的商社,可關注「中信日本商社 (00955)」;尋求股息收益可關注「中信日經高股息 (00956)」。這些ETF為投資人提供了更多元且策略清晰的被動式投資工具。

總結:告別舊時代,用新思維佈局日本

日本股市的再次崛起,並非單純的資金行情,而是由內部結構性改革、全球地緣政治變遷與貨幣政策正常化等多重因素驅動的深刻變革。2025年的日本,機遇與挑戰並存,投資人需要告別過去的刻板印象,用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整體基金投資風險依然存在,投資前應謹慎評估。

總結而言,在策略上應「重內需、輕出口」,適度關注具備爆發潛力的中小型股與受惠於政策扶持的半導體等主題。對於持有閒置日圓的投資者,善用日圓級別基金進行全球佈局是活化資產的明智之舉。最重要的是,在預期日圓升值的背景下,務必審慎評估是否需要匯率避險。投資人應注意,任何基金單位之價格及其收益均可能漲跌,而基金的配息可能由本金支付。

面對一個處於歷史高位的市場,採用「定期定額」分批投入,或以少量資金試水溫,待市場修正時再行加碼,將是更為穩健的投資之道。在關注日本這個外國證券交易市場時,也應留意其國家主權評等的變動情形。無論是投資亞太區域或是單一國家,都應了解其證券市場的特性,包括潛在的利率風險與信用評等。

特別是投資非投資等級債券市場時,需注意債券交易市場流動性不足的風險,以及發行機構違約或無擔保公司的潛在問題。部份基金可能投資於具私募性質的標的,其財務訊息揭露可能不完整。日本能否真正走出失落的三十年,再創輝煌,值得所有投資人拭目以待,並在充分了解投資風險後做出決策。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