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曾是臺灣本土壽險業的代表之一,在金融市場佔有重要地位。然而,因高利率保單、資本適足率不足及增資失敗等問題,最終被金管會接管,並由全球人壽成功標下,完成併購過程。本篇將詳述國華人壽倒閉的原因、接管經過及全球人壽合併後的挑戰與成果,旨在探討金融業經營中的風險與機遇。
國華人壽被誰合併?由誰接管?
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華人壽)成立於1977年7月(民國66),曾是臺灣大型本土壽險公司,與華隆集團創辦人翁大銘家族有深厚關聯,保戶會員人數一度高達180萬人。然而,因財務問題,故國華人壽最終結束營運,對臺灣的政治和保險業業務版圖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9年,國華人壽因資本適足率不足且未能在限期內完成增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決定接管該公司,並委託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擔任接管人。當時,國華人壽的業主權益為負589億元(重編報表前數字,重編後為負658億元),已屬資不抵債。
經過多次延長接管期限和公開標售,2012年11月27日,標售結果是全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新臺幣883.68億元的補助金額成功標下國華人壽,概括承受其資產、負債及營業,並於不久完成簽約儀式。2013年3月30日完成交割作業,國華人壽的保戶權益由全球人壽承接。2015年,國華人壽正式清算退場。
全球人壽在併購國華人壽後,資產規模擴大,躋身臺灣壽險業前八大公司之列。目前更是在全球人壽董事長林文惠和全球人壽總經理馬君碩的帶領下讓公司持續成長。
在接管和清算過程中,金管會和保險安定基金依據相關法令規定監管,指定專業經驗人員擔任清算人職務,監督清理程序,確保原保戶的基本權益,所有理賠保障依國華人壽原保險契約責任處理。
此外,為了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主管機關依據保險法相關規定,對國華人壽進行了下列處分,包括接管、勒令停業清理處分等措施。在清理過程中,清理人依法催告債權人申報債權,並依規定辦理相關事項,俾利清算程序的順利進行。最終,國華人壽在主管機關的監督下完成清算程序,正式退出市場。
國華人壽倒閉原因
國華人壽成立於1993年,曾是台灣知名的壽險公司之一。然而,該公司因財務狀況惡化,最終被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接管。
財務惡化的原因理由
- 高利率保單的影響:國華人壽過去銷售許多高利率的長期保單。隨著市場利率下降,這些保單的利差損逐漸擴大,導致公司財務壓力增加。
- 資本適足率不足:根據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需維持一定的資本適足率(RBC)。國華人壽的RBC長期低於法定標準,顯示其風險承受能力不足。
- 增資計劃失敗:金管會曾要求國華人壽在指定期限內完成增資,以改善財務狀況。然而,該公司未能如期完成增資計劃,導致財務問題持續惡化。
全球人壽合併國華人壽後的挑戰
2013年,全球人壽正式接手因財務問題被安定基金接管的國華人壽,這項合併對全球人壽經營團隊帶來重大挑戰。兩家公司規模相當,但內部文化截然不同。全球人壽秉持外商導向,而國華人壽則具有濃厚的本土色彩,無論在員工薪資、企業文化還是經營風格上都存在巨大差異。
為了成功融合兩家公司,全球人壽採取了三大策略:
一、建立統一文化與核心價值
經營團隊致力於打造「One Team」的新全球人壽。透過與所有主管共同探討壽險的意義與價值,最終凝聚出五大核心價值:「誠實正直、彼此尊重、勇於負責、積極創新、卓越精進」。這些價值不僅成為企業文化的基石,也衍生出企業標語「因為愛,責任在」,沿用至今,成為公司品牌精神的象徵。
二、整合資訊系統
國華人壽擁有自家開發的系統,全球人壽則在先前合併繼承了多家外商壽險的系統。為整合兩方資源,全球人壽展開大規模的資訊系統整併工程,將原有的五套系統進行優化與整合。這項工程歷時四年完成,恰逢金融數位化浪潮,成功為全球人壽數位轉型奠定基礎。
三、調整薪資結構
合併後,薪資差異成為員工融合的主要挑戰之一。國華人壽因多年財務狀況不佳,員工薪資停滯,加上當時本土壽險普遍薪資低於外商壽險,導致同部門內「同工不同酬」現象嚴重,薪資差距甚至高達50%至60%。為解決此問題,公司重新制定績效考核指標,確保表現卓越的員工獲得公平調薪,尤其對低薪資但表現優異者給予較高加薪幅度。經過四至五年的努力,最終縮小了薪資差距,且高達八成以上的原國華員工選擇留下。
透過這三大舉措,全球人壽成功實現了文化融合、技術整併與員工激勵,為公司未來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總結
國華人壽因財務惡化被金管會接管,最終由全球人壽成功併購,完成資產與業務整合。透過統一企業文化、整合資訊系統及調整薪資結構,全球人壽克服了合併後的挑戰,並奠定了數位轉型的基礎。本案例凸顯了金融市場中的經營風險與監管重要性,也展現了成功併購與文化融合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