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讚嘆臺灣山林的壯麗,享受攻頂的喜悅時,背後往往有一群沉默的身影,他們用頭帶與雙肩,扛起數十公斤的行囊,行走在我們看不見的崎嶇與陡峭之間。他們是臺灣登山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高山協作員」。這個詞彙,取代了過往帶有些許階級意涵的「背工」或「挑伕」,更準確地描述了他們專業、多元且充滿挑戰的工作內涵。
他們不僅是登山客完成夢想的推手,更是山林建設、學術研究得以實現的無名英雄。本文將深入探討這群山林勇者的世界,從他們的工作內容、薪資結構、身心代價,到整個產業的轉變與挑戰,描繪一幅真實而深刻的「靠揹」人生畫卷。
協作的工作:不只是背工,「揹、帶、煮」的全方位專家
高山協作員的工作,遠比字面上的「背負」來得複雜。資深協作全志平(Sazu)將其精煉為三個字:「揹、帶、煮」,這涵蓋了他們的核心職責。
揹(背負)
這是外界最熟知的部分,但其工作範疇內容包羅萬象。除了登山客的公糧、帳篷、睡袋等裝備,他們的背架上還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東西。在國家公園或林務局的專案中,他們負責運送步道指示牌、建造山屋所需的水塔、水泥、木條,甚至是架設在斷崖上的「魚骨梯」建材。當山難不幸發生,他們也肩負起將罹難者大體運送下山的沉重任務。更有甚者,為了改善山區通訊,重達百公斤的發電機也曾由協作員一步一腳印地揹上山。像協助電視節目《MIT台灣誌》的拍攝工作,也是他們的重要任務之一。
帶(引導與確保)
雖然與高山嚮導的職責有別,但許多協作員在必要時也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他們熟悉地形,能在路況不佳或天氣惡劣時,走在隊伍前面確保安全,或在隊伍後方壓陣,防止隊員脫隊迷途。面對經驗不足、體力透支的山友,他們會陪伴在側,透過聊天轉移其注意力,並在關鍵時刻給予迫降或路線選擇的專業建議。這份信賴,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僱傭關係。
煮(炊煮)
在高海拔的山屋中,能享用一頓熱騰騰的晚餐是莫大的幸福。這背後的功臣,正是許多身兼廚師的協作員。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變魔術般地端出七菜一湯甚至八菜一湯的「五星級料理」。為了將廚餘量降到最低以利背負下山,他們會精準計算食材份量,將前晚的剩飯煮成隔日早餐的粥品,展現對山林環境的尊重與智慧。
為了完成任務,協作們的工作時間極不規律。一次前往九九山莊的補給任務,可能在前一晚八點就開始在山下整理物資,午夜於部落集結出發,凌晨兩點多在林道管制站將貨車上的百餘公斤貨物分裝至每個人的背架上,接著便是長達數小時的摸黑前行與攀登。為了減輕自身重量,他們的個人裝備往往精簡到極致,一件短袖、一雙布鞋,依靠著對山徑的熟悉與身體的意志力來完成使命。
薪資與代價:一趟4800元的汗水與血淚
高山協作是一項高風險、高勞動強度的專業工作,其薪資結構也逐漸走向透明化與制度化。然而,每一筆收入的背後,都伴隨著巨大的身心代價。
薪資結構演進與現況
過去,協作的薪資並無公定價,一天約2,500至3,500元,還可能被公司抽成,且負重沒有上限。如今,在如「布農卡里布灣企業社」等領頭羊的推動下,業界逐漸建立起更為合理的制度。
以下是綜合數家登山服務團隊後,整理出的2025年市場行情參考價目表:
服務項目 | 每日費用(新台幣) | 負重限制(公斤) | 備註 |
---|---|---|---|
一般嚮導費 | 4,000 – 5,000 | 不適用 | 通常有分級(如初級/高級),需額外補貼車資與餐費,費用內含行政事務費。 |
不隨隊協作 | 4,800 – 5,000 | 25 – 30 | 協作提前將公裝公糧送至山屋,不與隊伍同行。 |
隨隊協作(陪走) | $4,800 | 15 | 全程跟隨隊伍,背負較輕的重量,提供即時協助。 |
私請背工(縱走路線) | 4,500 – 5,000 | 20 – 25 | 專為個人或小隊服務,費用可能因路線天數遞減或固定。 |
包餐揹工 | $4,800 | 30 | 負責協作揹負所有餐食並提供炊煮服務。 |
單趟單攻(玉山等) | $7,000 起 | 25 | 依路線難度與長度計算,費用較高。 |
超重費用 | 每公斤 +200-300/天 | – | 在協作同意下,於基本負重之上額外增加的費用。 |
註:以上價格均未含稅,且多數需額外補貼協作的交通費(約1000-2500/趟)、餐費及保險費。聘僱雙方也建議擬定書面契約,保障權益。
身體的耗損
每一塊錢,都是用汗水與健康換來的。根據勞動部研究,高達87%的協作員認為這項工作極易造成肌肉骨骼不適。
- 長期傷害:過去動輒背負50、60公斤的陋習,讓許多前輩在40多歲時,膝蓋、腳踝、脊椎便已不堪負荷,提早結束職業生涯。全志平就感嘆,體力真的差很多,並告誡晚輩「能不要揹過重、就不要揹太重」。
- 急性損傷:為了彌補疫情造成的收入短缺,全志平曾在胃出血、血色素僅有常人一半的情況下,硬撐著背負50公斤重物上山,全程暈眩、心跳加速,險象環生。
- 女性挑戰:女性協作巫瑪芙則分享了生理期背負重物的痛苦經歷,那是男性難以體會的生理極限挑戰,讓她一度痛到邊走邊哭,萌生退意。
所幸,勞動部近年擬定了首份「高山協作勞動指引」,建議負重以30公斤為原則。這項指引被協作員們視為一大福音,認為這不僅是對他們勞動權益的保障,更能有效延長他們的職業生涯。
挑戰與轉變:從看天吃飯到產業專業化
高山協作員的生計,深受外在環境與產業內部結構的影響,近年來正經歷著劇烈的轉變。
外在挑戰
- 天氣因素:這是協作員最大的敵人。颱風季節一到,可能連續三、四個星期無法上山,等同於「放無薪假」。
- 經濟波動:2020年的COVID-19疫情是最好的例子。商業登山團銳減,許多協作頓失收入來源,不得不轉而從事開聯結車、打零工等臨時工作來維持生計。
- 客戶問題:部分登山客缺乏尊重,臨時取消行程卻不願支付任何協作費用,導致協作員預留的時間與推掉的工作兩頭空。討價還價、要求超重背負的情況也時有所聞。為此,業界開始討論建立更完善的取消與預付行政費用制度。
產業的專業化轉型
面對挑戰,一群有遠見的協作員正努力推動產業的轉型。
- 組織化經營:以全蔣清創立的「布農卡里布灣企業社」為代表,他們將協作員組織起來,成立公司,擺脫過去單打獨鬥、任人宰割的困境。
- 建立制度:率先喊出25公斤的負重上限、將日薪提高至4,000元甚至5,000元,並為協作員投保勞健保與意外險。這些舉措不僅保障了協作員,也提升了整個產業的服務水準與專業形象。
- 多元化服務:除了傳統的揹負與嚮導,更發展出定點伙食服務、客製化行程規劃、帳篷睡袋租賃等多元業務,滿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人文與尊重:山林需要謙卑,協作需要尊嚴
在臺灣,高山協作員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原住民,尤以布農族、泰雅族為多。例如知名的嘉明湖天馬登山隊,其成員便多來自台東海端鄉。他們自幼在山林間成長,對山的理解與情感,是教科書無法傳授的。這份工作對他們而言,不僅是謀生手段,有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自我認同的追尋。
然而,他們最需要的,並非溢美的讚揚,而是基本的尊重。全志平直言:「我們不期待被稱讚,只想獲得些基本的尊重。」這份尊重,體現在幾個層面:
- 專業認可:理解他們是付出專業技術與巨大勞力的工作者,而非僅是搬運工具。他們的薪資是合理的勞動所得,而非可隨意議價的服務費。
- 山林禮儀:在步道上相遇時,主動禮讓負重的協作員先行,一句簡單的「加油」,都是莫大的鼓勵。
- 登山教育:許多「報復性登山」的新手,缺乏基本常識,在山中詢問「有沒有垃圾桶、洗澡間、可以充電嗎?」等問題,不僅凸顯了登山教育的不足,也增加了協作員的困擾與山難風險。
資深協作員語重心長地提醒,登山前應做足功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怎麼對待山,山就怎麼對待你」,這句話不僅是對登山客的忠告,也是所有與山共生者應有的謙卑心態。
常見問題 (FAQ)
Q1: 高山協作員和嚮導有什麼不同?
A1: 簡單來說,高山嚮導(Guide)的主要職責是帶領隊伍、規劃路線、確保全員安全並進行解說。高山協作(Porter/Collaborator)的主要職責是背負公裝公糧、紮營與炊煮。協作員通常會比隊伍提前抵達營地或指定地點準備,而嚮導則會全程跟隨隊伍。不過在實務上,許多協作員也具備嚮導的能力,兩者角色有時會重疊。
Q2: 聘請高山協作員一天大約需要多少錢?
A2: 根據2025年的市場行情,聘請一位登山協作(背負25-30公斤)的日薪約在新台幣4,800至5,000元之間,這通常不包含給協作的交通、餐食與保險費用,這些費用需要額外計算。
Q3: 協作員的負重有規定上限嗎?
A3: 過去沒有明確規定,但現在業界普遍共識並依循勞動部的指引,以25至30公斤為原則。若有超重需求,需與協作協商並支付額外費用。這項規定主要是為了保護協作員的身體狀況,延長其職業壽命。
Q4: 為什麼大部分的高山協作員都是原住民?
A4: 許多高山協作員來自中央山脈兩側的布農族或泰雅族等部落。他們生長於山林環境,從小跟隨長輩打獵、認識山徑,對高山環境有著與生俱來的適應力與體能優勢,也傳承了豐富的山林知識,因此很自然地成為這個專業領域的主力。
Q5: 作為登山客,我應該如何與協作員互動?
A5: 核心是「尊重」。在步道上,請主動讓路給負重的協作員先行。對他們的專業服務給予合理的費用,不隨意殺價或提出超重等不合理要求。做好自己的登山功課,對自身安全負責,不將所有責任推給協作員或別人。一句真誠的「謝謝」或「辛苦了」,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肯定。
總結
臺灣的高山協作員,是一群在山稜線上用生命與汗水書寫故事的勇者。他們正從過去被動、缺乏保障的背工,蛻變為今日專業、有制度的「協作」。這條轉型之路,充滿了身體的傷痛、經濟的壓力與尋求尊嚴的吶喊。當我們下一次踏上登山步道,除了欣賞沿途風光,更應看見這群無名英雄的身影,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與支持。因為他們的每一次負重前行,不僅撐起了登山客的行囊與的食材,更撐起了臺灣獨特而珍貴的高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