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管理」是所有企業不論規模大小,都必須面對的核心課題。許多主管與企業管理層感到困惑:為何投入了大量心力,員工依然「教不會、管不了」?為何業績增長總會碰到無形的天花板?答案往往在於,有效的管理方法不僅僅是制定既定的標準作業流程(SOP)或分析財務報表,它是一門結合了人性洞察、制度建構與策略思維的複雜藝術與科學。這個觀念至關最重要。
本文將從「人性」的根本出發,逐步深入探討管理制度的建立、主管應具備的核心職能,以及現代企業治理的宏觀視野,為您提供一套完整且詳盡的管理框架。
管理的核心 — 始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許多管理困境的根源,來自於對「人」的誤解。與其試圖改變人的本性,不如學會如何善用其天性,這才是管理人的智慧。
一、 「才能」與「技能」的黃金法則
管理者必須精準區分員工的「才能(Talent)」與「技能(Skill)」。
-
技能 (Skill):可以透過後天學習、訓練和重複練習而精通的能力。如同《賣油翁》的故事,一位廚師可以透過標準化的食譜和流程,將番茄炒蛋做得完美無瑕。這是可以被教授和複製的。
-
才能 (Talent):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特質,難以透過訓練改變。例如,內向的個性、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或戰略思維。你無法將一位平凡的人訓練成貝多芬。
管理的智慧在於成為一名「伯樂」,辨識出員工的潛在才能,並將他們放在最能發光發熱的位置。強迫一條魚去爬樹,不僅徒勞無功,更會摧毀員工的自信心,最終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面。管理者應專注於拔擢員工的才能,並透過培訓強化其技能與專業能力。
二、 管理的智慧:有所為,有所不為
優秀的領導者會將寶貴的時間和心力,投資在最值得的人身上,而非僅僅扮演「救火隊」的角色。面對表現不佳的員工,可以將其歸為四種類型來應對,並做出相應的決定:
-
不知道「該做什麼」(Don't know WHAT to do):通常是新人或接觸新任務的員工。
-
對策:清晰地溝通工作職責、目標與組織規範。提供明確的指引和方向。
-
-
知道該做什麼,但「不會做」(Don't know HOW to do):缺乏完成任事所需的能力、技術或經驗。
-
對策:針對性地提供教育訓練與資源協助,例如簡報技巧、外語能力或專業軟體課程,幫助其提升技能。
-
-
知道如何做,但「不想做」(Attitude):具備相應能力,但工作態度出現偏差,不願配合。
-
對策:這是管理的挑戰。需要深入溝通,瞭解其背後原因。若價值觀與公司文化嚴重衝突,且經輔導後仍無改善,管理者需果斷做出取捨,以免負面情緒影響整個團隊。
-
-
知道且願意做,但「就是做不到」(Personality):態度積極,能力也足夠,但天性或個性(如懶散、缺乏紀律)使其無法履行承諾。
-
對策:這同樣是極大的挑戰。在嘗試輔導並設定明確的改善期限後,若情況依舊,為了團隊的公平性和紀律,讓不適任的夥伴下車,或許對雙方都是更好的選擇。
-
三、 避免誤觸每個人的「情緒按鈕」
每個人因其成長背景和經歷,都有獨特的「情緒按鈕」或「禁忌按鈕」。這些是個人內心的敏感區域,一旦被觸碰,就可能引發強烈的負面情緒,使溝通完全失效。智慧的管理者會細心觀察,瞭解團隊成員各自的「雷區」,並在日常管理中有意識地避開,而不是試圖去改變它。建立在尊重與理解上的互動,才是高效溝通的基礎,並能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建立穩固基石 — 管理制度與治理結構
如果說理解人性是管理的「軟實力」,那麼建立制度就是確保組織能穩定運行的「硬支撐」。
一、 為何即使是小公司,也迫切需要管理制度?
許多微型或新創企業的老闆認為:「公司才十幾個人,靠人治就好,何必麻煩建立制度?」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企業的發展如同人的成長,會經歷不同階段。從創辦人說了算的「非正式組織」,到出現部門分工,再到跨部門的專案合作,每一步都對組織的協調性提出更高要求。
若在規模尚小時,未能建立起一套合理且明確的管理系統,企業將很難突破「人治」的瓶頸,陷入成長停滯。一套好的制度能帶來:
-
一致性與公平性:無論是客戶服務、績效考覈還是請假流程,都有章可循,不因人而異。
-
效率提升:減少重複的溝通與指示,員工能自主依循規範作業。
-
知識傳承:將成功的經驗固化為流程,即使人員流動,核心運作模式依然穩定。
-
擴展潛力:標準化的運營模式是企業規模化、開設分店或拓展新業務的基礎。
二、 「公司管理」與「公司治理」的層次之別
在探討制度時,必須區分兩個重要概念:
-
公司管理 (Company Management):更偏向「經營權」層面,核心是效率與獲利。它運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對企業的生產、行銷、財務、人事等日常運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與控制,目標是以最低成本追求最大利潤。
-
公司治理 (Company Governance):更偏向「所有權」層面,核心是監督與價值。它是一套確保公司能被有效監督、符合倫理、對所有利害關係人(股東、員工、客戶、社會)負責的機制。其執行者通常是董事會,目的在於追求股東權益的長期最大化與企業的永續經營。
可以說,「法律」是公司管理的基石,而「自律」則是公司治理的靈魂。一個管理方式良好但治理不佳的公司,或許短期獲利可觀,但可能因潛在的管理風險而無法獲得市場的長期信任與較高的價值評價。這個原則非常最重要。
主管的核心職能與應避免的管理誤區
一位稱職的管理者,不僅需要掌握理論,更要能在實踐中避開常見的陷阱。
一、 現代主管必備的六大管理能力
根據學術研究,一位全面的管理者應具備六大方面的能力:
-
個人能力:邏輯思考、情緒控制、自我調適等。
-
人際能力:溝通協調、建立關係、解決衝突等。
-
一般管理能力:涵蓋計劃、組織、用人、領導、控管五大基本功能。
-
作業管理能力:針對特定職能部門(如生產、行銷)的專業管理知識。
-
專案管理能力:有效管理有明確起訖時間的跨部門任務。
-
商業能力:事業經營與策略規劃的宏觀視野。
二、 各級主管核心管理職能需求比較
不同層級的主管,對上述管理職能的需求程度也不同。企業在進行人才培育時,應根據其層級提供差異化的訓練。
核心管理職能 |
領導功能 |
組織功能 |
用人功能 |
計劃功能 |
控管功能 |
---|---|---|---|---|---|
高層主管 |
★★★ |
★★★ |
★★ |
★★★ |
★★ |
中層主管 |
★★ |
★★ |
★★★ |
★★ |
★★★ |
基層主管 |
★ |
★ |
★★ |
★ |
★★★ |
(註:★ 越多代表需求程度越高) |
三、 五種摧毀團隊的常見管理壞習慣
成為管理者後,應時刻警惕以下可能扼殺團隊潛力的行為與管理手段:
-
事必躬親的微觀管理 (Micromanagement):過度監督員工的每個細節,要求所有郵件都要副本給自己。這會嚴重打擊員工的自主性與創造力,讓他們變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機器人。
-
用恐懼作為激勵手段:試圖以高壓或威脅來驅使團隊達成目標。這種方式短期也許看得到些許效果,但在知識密集型的工作中,恐懼只會讓員工隱藏錯誤與問題,扼殺創新與協作。
-
讓「能者」無限多勞:習慣性地將所有重要或困難的任務都交給最能幹的員工,卻忽略了其工作負荷,這會快速消耗掉最寶貴的人才,甚至逼他們出走。
-
無效的年度績效考覈:將所有關於績效的溝通全部累積到年底一次性完成。有效的績效管理應是持續性的,最好能以更高頻率(如每週或每月)進行一對一溝通,及時給予回饋與指導,才能有效提升工作協調的順暢度。
-
冗長且低效的會議:召開人數過多(超過7-10人)或時間過長(超過一小時)的會議。這類會議往往難以產生有價值的討論,大部分與會者會因為事不關己而自動放空。
常見問題 (FAQ)
Q1: 我的公司規模很小,真的有必要建立複雜的管理制度嗎?
A1: 絕對有必要,但關鍵在於「合適」而非「複雜」。小公司不需要照搬大企業龐雜的制度,但應從最常發生問題或最關鍵的流程著手,建立簡單、清晰的標準化流程。例如,可以先從「客戶投訴處理流程」、「報價與合約流程」或「請假與費用報銷規則」開始。建立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一致性和效率,讓創辦人能從日常瑣事中解放出來,專注於更有價值的事情,並為未來的成長打下基礎。
Q2: 如何區分員工是「才能」不足還是「技能」不夠?
A2: 區分的關鍵在於「可訓練性」和「可遷移性」。技能問題通常可以透過清晰的指導和重複練習來解決。若員工在接受多次培訓後仍無法掌握某項具體操作(如使用特定軟體),則可能是學習能力或意願問題。而才能則體現在需要應對新情況或解決未知問題時。一個有才能的員工,能將學到的技能靈活運用到不同的場景中;而僅有技能的員工,在面對超出SOP範圍的問題時可能會不知所措。
Q3: 主管應該花更多時間在表現好的員工還是問題員工身上?
A3: 這是一個資源分配的策略問題。問題員工需要管理者投入時間去處理(滅火),以維持團隊的穩定。然而,從長遠發展來看,管理者應將其主要的、發展性的時間和精力,投資在表現優異和高潛力的員工身上。他們是推動組織前進的核心動力。長期忽略他們,只會圍著問題員工打轉,這種方式對於管理人來說是一個常見盲點,不僅會讓明星員工感到被忽視而離職,也會限制整個團隊的成長上限。
Q4: 何謂「公司管理」與「公司治理」的主要差別?
A4: 主要差別在於範疇和目的。「公司管理」關注的是內部運營,由執行長(CEO)和管理團隊負責,目標是提升效率和獲利,是「把事情做對」(Doing things right)。而「公司治理」關注的是外部監督與方向,由董事會主導,目標是確保公司運營合法合規、符合倫理,並為股東等利害關係人創造長期價值,是「做對的事情」(Doing the right things)。管理是執行層面,治理是監督與戰略指導層面。
總結
成功的企業管理,是一場在「人性」、「制度」與「策略」之間尋求最佳平衡的動態過程。它始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要求管理者扮演好伯樂的角色,適才適用,並懂得將時間精力投資在對的地方。接著,它需要建立一套清晰、公正且能支持企業成長的管理制度,這是從「人治」邁向「法治」,實現規模化擴展的必經之路。
最後,管理者自身必須不斷學習,提升涵蓋個人、人際到商業策略的多元能力,同時警惕那些足以摧毀團隊信任與活力的管理誤區。本文的探討可作為一個起點,對於各個主題的深入研究,則有待讀者進行更廣泛的延伸閱讀與實踐。
歸根結底,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創造一個能讓員工發揮最大潛能、讓組織高效運轉且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最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僅能生存下來,更能脫穎而出,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