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網路戲言,反映了部分民眾對新聞媒體行業的刻板印象,然而,對許多懷抱熱情與理想的社會新鮮人而言,記者仍是一份充滿吸引力的夢幻職業。他們渴望親臨第一線、揭露真相、發揮第四權的影響力。但夢想的背後,是「新聞記者薪水低、養不活自己」的殘酷現實傳聞。究竟在2025年的台灣,記者的薪資待遇實況如何?
本篇文章將整合多家求職平台的大數據、資深媒體人的評論,以及來自第一線工作者的真實心聲,為您揭開記者薪資的神祕面紗,其目的就是提供一份最詳盡的分析。
官方數據揭示的薪資樣貌:穩定成長的可能性
首先,我們來看看主流人力銀行根據大量會員履歷樣本所統計出來的數據。這些數據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瞭解在不同職務類別下,記者的薪資發展潛力。
根據104人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25年8月的最新資料,記者的薪資確實會隨著年資增長而有明顯提升。
表一:記者依年資薪資行情 (資料來源:104薪資情報)
工作年資 |
月薪中位數 |
平均月薪 |
薪資範圍 (P25 ~ P75) |
---|---|---|---|
1年以下 |
31,000 元 |
35,000 元 |
31,000 ~ 37,000 元 |
1~3年 |
33,000 元 |
38,000 元 |
33,000 ~ 41,000 元 |
3~5年 |
35,000 元 |
40,000 元 |
35,000 ~ 45,000 元 |
5~10年 |
41,000 元 |
47,000 元 |
41,000 ~ 52,000 元 |
10年以上 |
46,000 元 |
58,000 元 |
46,000 ~ 65,000 元 |
此外,1111人力銀行的資料也顯示,學歷和所處的產業別會對薪資產生影響。擁有碩士學歷的文字記者,在職涯初期的起薪略高於大學學歷者。
表二:文字記者依學歷與年資平均月薪 (資料來源:1111薪資公秤)
工作年資 |
大學學歷平均薪資 |
研究所學歷平均薪資 |
---|---|---|
1年以下 |
32,700 元 |
39,300 元 |
1~3年 |
41,400 元 |
(資料不足) |
3~5年 |
42,200 元 |
(資料不足) |
5~7年 |
45,700 元 |
(資料不足) |
7年以上 |
57,100 元 |
(資料不足) |
有趣的是,不同產業領域對於文字工作者的需求與給薪標準也大相逕庭。在大眾傳播產業工作的記者,其薪資水平反而不如在教育藝文或旅遊休閒相關領域的同業。
表三:文字記者依產業別薪資比較 (資料來源:1111薪資公秤)
產業別 |
1年以下 |
1~3年 |
3~5年 |
5~7年 |
7年以上 |
---|---|---|---|---|---|
大眾傳播相關 |
35,000 元 |
38,500 元 |
42,000 元 |
45,500 元 |
49,000 元 |
教育/出版/藝文 |
39,500 元 |
43,500 元 |
47,400 元 |
51,400 元 |
55,300 元 |
旅遊/休閒/運動 |
36,000 元 |
39,600 元 |
43,200 元 |
46,800 元 |
50,400 元 |
一般服務業 |
35,000 元 |
38,500 元 |
42,000 元 |
45,500 元 |
49,000 元 |
電子科技/資訊 |
33,500 元 |
36,900 元 |
40,200 元 |
43,600 元 |
46,900 元 |
從上述數據來看,記者的職涯似乎有著一條清晰的成長軌跡,資深記者平均月薪可達5.8萬元,若能進入高薪產業,例如在台北市的某些公司,待遇更為可觀。然而,這些冰冷的數字,是否反映了第一線記者的真實處境?
業界現實:數據背後的辛酸與真相
當我們將目光從統計數據轉向社群論壇與媒體人的親身分享時,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浮現了。
一、起薪的巨大落差
許多線上討論區(如Dcard、Threads)的在職或前任記者,甚至是剛入門的菜鳥記者都指出,官方數據的起薪顯得過於樂觀。不少人的第一份薪水落在28,000元至32,000元之間,尤其在電視台,這個數字可能更低。
一位擁有碩士學歷的女性媒體工作者在Threads上分享,七年前她的起薪僅有29,000元,遠低於公司對外宣稱的32,000元。鏡新聞的評論文章更直指,三十年過去了,記者的起薪竟與1990年代的3萬元相去不遠,當時若加上特稿費與照片費,收入還算不錯,但在物價飛漲的今日,這份錢在台北市中山區或大安區等都會區顯得捉襟見肘。
二、「跳槽」才是主要加薪之道
幾乎所有來自業界的聲音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論:在同一家媒體公司,年度調薪的幅度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沒有。一位在台北市內湖區某家電視台工作十多年的資深員工在Mobile01論壇上表示,公司近十年來僅調薪過一次4%。因此,「跳槽」成了記者們尋求更高薪酬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每一次成功的跳槽,薪資可能增加數千元甚至上萬元,這也解釋了為何媒體業的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這個職務的薪資成長系統似乎就是如此。
三、媒體類型決定薪資高低
不同類型的媒體,其薪資結構存在明顯差異。根據Dcard上新聞系或專科畢業生的經驗分享,薪資待遇普遍呈現一個不成文的階梯:報社 > 雜誌/網路媒體 > 電視台。
-
報社:特別是財經類報紙,因其專業性,通常能提供較高的薪資,有10年資歷的編輯月薪可達5萬元。
-
雜誌與網路媒體:薪資範圍較廣,知名商業雜誌或分眾明確的網媒,能給予對此領域有興趣的新鮮人35,000元至40,000元的起薪。此外,稿費、流量獎金或業配獎金也可能成為額外收入來源。許多實習記者在體驗過電視台的生態後,便打消了入行的念頭。
-
電視台:常被視為薪資結構的末段班。新鮮人編輯的起薪可能低至28,000元,且工時長、壓力大,這些基層員工被形容為需要大量「免洗筷」來填補人力缺口的血汗工廠。
四、熱情消磨與職業倦怠
低薪只是問題的一環。更讓許多記者感到無力的是,工作內容逐漸偏離新聞理想。為了追逐點閱率,他們被迫製作聳動的影片來報導特定事件;真正耗費心力完成的深度報導,其新聞價值卻常被讀者忽略,觀看數遠不及抄來的網路趣聞或八卦。
這種對無意義流量的追逐,加上長官的KPI壓力與僵化的媒體派系文化,讓許多滿懷熱情的年輕人感到空虛與失望,最終選擇了離開這個位置。部份激進的網友留言也常對基層記者造成壓力,許多人為了兼顧家庭,最終不得不轉職。
常見問題 (FAQ)
Q1: 2025年記者新鮮人起薪大概多少?
A: 根據人力銀行的數據,月薪中位數約為31,000元,平均薪資約35,000元。然而,根據大量業界人士的實際經驗,特別是在電視台,起薪往往落在28,000元至32,000元之間,不同的選項會影響最終的薪資水準,且台北與其他地方的薪資水準也存在差距,可能會低於官方數據。
Q2: 記者的薪水會隨著年資穩定成長嗎?
A: 在同一家公司內,薪資穩定成長的可能性較低,年度調薪幅度非常有限。業界普遍的共識是,主要的薪資成長動力來自於「跳槽」。透過換工作,通常能爭取到較大幅度的加薪。
Q3: 不同類型的媒體(報社、電視台、網路媒體)薪水有差別嗎?
A: 是的,有明顯差別。一般而言,傳統報社的薪資待遇最好,其次是雜誌社和網路媒體,而電視台記者的起薪通常是最低的。不過,這也取決於媒體的規模、知名度及專精領域。
Q4: 當記者有機會達到高薪嗎?薪資天花板在哪裡?
A: 有機會,但充滿挑戰。根據數據,擁有10年以上資歷的資深記者平均月薪可接近58,000元,若晉升為主管(如組長、主任)或成為知名主播,薪資會更高。在外媒或專精於高需求領域(如財經、科技)的新聞記者,薪資天花板也相對較高。但對大多數一般路線的記者而言,在沒有晉升的情況下,月薪要突破6萬至7萬元是一大關卡。
總結
綜合來看,2025年台灣新聞記者的薪資狀況呈現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官方數據描繪了一幅隨著年資穩定成長的美好藍圖,但第一線的真實情況卻是起薪偏低、加薪困難,且高度依賴跳槽來實現薪資三級跳。
對於有志投身新聞業的人來說,這份工作無疑能提供快速成長的養分、拓展人脈的機會,以及實現作品影響力的巨大成就感。然而,入行前必須有清晰的認知:這是一條需要用熱情去鋪墊,同時也要面對殘酷財務現實的道路。想在這行生存下去並獲得理想的報酬,除了堅守初衷,更需要有策略地規劃職涯,例如選擇薪資結構較佳的媒體類型、深耕特定專業領域(如財經、科技、外語),或在累積足夠經驗後勇敢地「跳槽」到更合適的平台,甚至考慮轉換職務。
最終,如資深媒體人所感嘆的,一個健康的媒體產業,需要有合理的薪資結構來留住優秀的人才。唯有如此,才能產出真正優質、具備事實之美的新聞,捍衛得來不易的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