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穩定工作」的框架:與其找份安穩事,不如打造一個不被取代的自己

「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這句話或許曾是我們父母輩奉為圭臬的人生哲理。在過去,一份穩定的工作意味著可預期的收入、清晰的升遷路徑,以及足以規劃未來五年、十年,甚至退休後的人生藍圖。

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經濟局勢的瞬息萬變,以及個人價值觀的日益多元,這個看似牢不可破的「鐵飯碗」概念,正在這個變動的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是否為了追求那份看似安穩的確定性,而不知不覺放棄了更重要的事物?

本文將深入剖析「穩定工作」的真實面貌,探討其背後的代價,並提供一個適應當代社會的全新職業生涯思維,希望讓讀者對未來的一切規劃有新的想法。

穩定的誘惑:可預測未來帶來的安心感

對許多人而言,穩定的吸引力是無可否認的。它代表著一種掌控感:知道自己每月能有多少收入,能累積多少資產,並據此規劃購屋、成家、育兒等人生大事。在一個穩定的組織架構中,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遵循既定的遊戲規則,便能預期獲得相對應的報酬,如穩定的薪水與年度獎金。這種「水到渠成」的順遂感,為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安心。

尤其在近年全球疫情、經濟動盪的衝擊下,穩定的價值被進一步放大。許多網友和職場觀察家指出,「公職」之所以成為許多求職者心中的熱門選項,正是因為它在各種不確定性中展現出的堅實穩定性。在私人企業可能面臨縮編、裁員風險的同時,公務體系提供了一種不受景氣循環影響的保障。這種「不會失業」的預期,成為許多人尋求安全感的終極避風港。

穩定的代價:當彈性與自主權成為交易籌碼

然而,世上萬物皆有代價。當我們選擇享受體制帶來的安全與庇護時,也必然需要做出妥協。而穩定工作最常見的代價,便是個人的時間與自主權。

為了讓龐大的組織高效運作,規則與制度是必要的。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規則往往會變得僵化、官僚,甚至不近人情。它預設了一個前提:所有員工在長達二、三十年的職涯中,其人生目標與個人需求都不會改變。但事實上,人是會變的。隨著年齡增長、家庭狀況改變,我們對工作的期待與需求,甚至工作型態也會隨之調整。

《商周》書摘中的一個故事深刻地揭示了這種僵化帶來的痛苦:一位朋友A先生的家人罹癌,需要頻繁請假陪病。他過去是個負責且鮮少請假的員工,但在家庭遭逢巨變時,老闆非但沒有給予體諒,反而冷漠地質問:「你難道沒有其他家人了嗎?」這句話徹底擊垮了A先生,也凸顯了穩定體制在面對個人突發狀況時的脆弱與缺乏彈性。制度本身沒有溫度,最終是身處其中的個人,被迫磨平自己的稜角,去適應那個不論工作內容為何、一體適用的框架,這是多麼令人難過的事。

此外,通勤時間的增加、辦公地點的變更,甚至是個人無法全天候為公司待命(如需承擔家庭照護責任),都可能讓我們在穩定的框架下,被迫從職場下車。這些有能力、有潛力的人才,僅僅因為無法滿足「朝九晚五,一天八小時」的僵化要求,就被體制犧牲和閒置,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重新定義穩定:從「穩定的工作」到「穩定的能力」

既然傳統的穩定充滿陷阱,那麼在新時代,我們該追求什麼?《遠見雜誌》的一篇文章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建議:「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這個觀點徹底顛覆了將安全感寄託於外部組織(如大公司)的舊思維。真正的穩定,並非源自於一間不會倒閉的公司,而是源自於你自身所具備、可隨時帶著走的核心競爭力與豐富的工作經驗。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一位碩士畢業生先後在騰訊、百度、華為等頂尖企業任職,每一次跳槽,年薪都大幅增長。旁人看來,他頻繁更換工作,似乎「不穩定」。但他自己卻認為:「我的薪資在穩定遞增,生活品質也在穩定提高,這就是我的穩定。」他的信心來源,正是他無論到哪裡都能迅速帶領團隊攻克項目的強大能力。他不怕公司倒閉,也不怕被辭退,因為他擁有隨時能找到更好機會的「穩定能力」。

相反地,那些缺乏核心競爭力,僅僅在安穩崗位上日復一日、無所事事的人,即便身處國營企業,也可能被邊緣化,做著打雜的活,最終陷入「穩定地窮著」的困境。當你的工作能輕易被他人取代時,你就失去了議價的權力,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穩定。

職涯規劃的年齡地圖:在不同階段打造你的價值

培養「穩定的能力」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個需要長期規劃與執行的過程。日本經濟評論家山崎元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職涯年齡地圖,這有助於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確立方向,避免長期處於待業狀態:

年齡階段

核心任務

目標與行動

28歲前

決定職業方向

這是學習力、體力與新鮮感最強的時期,如同剛畢業的學生。可以多方嘗試,但務必在此之前找到自己願意深耕的專業領域,為職涯巔峯打好基礎。

35歲前

確立人才價值

在這個年齡,無論是在組織內部還是業界,你「會不會做事」的評價基本定型。必須努力累積實績,在履歷上打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人才品牌與專業聲譽,確立明確的職涯目標。

45歲起

準備第二職涯

將人生完全託付給單一組織的風險極高。此時應開始思考與準備下半場的職涯。這需要提前累積新的能力,並建立對應的「客戶」或人脈網絡,以實現平滑過渡。

許多Dcard上的年輕網友在26歲左右就開始為頻繁換工作而焦慮,這正反映了在「30而立」的傳統觀念下,大家對於確立方向的渴望。這份年齡地圖提供了一個更具策略性的視角,幫助我們擺脫年齡焦慮,專注於每個階段的核心任務。

開闢新路:自由工作與自僱者思維的崛起

當傳統的穩定工作充滿不確定性時,自由工作(Freelancing)和自僱(Self-employment)成為了越來越多人追求彈性與韌性的選擇,也提供了更多元的工作機會。

正如《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書中所提,對曾經是家庭主婦的作者而言,自由工作是能兼具賺取收入、韌性職涯、彈性生活的「最小可行模式」。它最大的優勢在於,當人生遭遇突發狀況時(如書中作者的父親重病),你能擁有調配時間與精力的自主權,而無需為了請假看主管臉色,這也讓你有更多時間去思考金錢與人生的關係。從事個人生意也能累積寶貴的經驗,讓你知道如何跟錢打交道。

美國理財專家戴夫.拉姆齊(Dave Ramsey)更提出了一個極具洞察力的觀點:「其實,我們都應該為自己工作。」他犀利地指出:

– 在公司上班,你只有一個客戶(你的僱主)。
– 當你是自僱者,你有很多個客戶。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將所有收入來源押在單一客戶身上,無疑是風險極高的行為。一旦這位「客戶」(公司)決定裁員或倒閉,你的生計將立刻陷入困境。而擁有多個客戶的自由工作者,則具備了分散風險的韌性。

這種「自僱者思維」即便對於上班族也至關重要。當你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者,你的目標就不再只是「完成老闆交辦的任務」,而是「如何為我的客戶(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並藉此提升我自己的市場價值」。擁有這種心態,你會更主動地學習、承擔責任,並持續打磨自己的核心能力,最終,你將成為那個無論在哪裡都不可或缺的人。若對此議題有高度興趣,建議進行延伸閱讀。

常見問題 (FAQ)

Q1: 到底幾歲之後換工作會太晚?

A1: 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可以參考「28、35、45歲」的職涯節點。普遍認為,35歲前是確立專業方向和價值的關鍵期,轉換跑道的彈性較大。45歲之後,轉換成本相對較高,更需要有策略地規劃「第二職涯」,而非貿然轉行去尋找新的職缺。重點不在年齡數字,而在於每一次轉換是否能延續並深化你的核心競爭力。

Q2: 「穩定的能力」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培養?

A2: 「穩定的能力」指的是不依賴特定公司或職位,而能持續創造價值並獲取回報的核心競爭力。培養方式包括:1. 深度專業:在你的領域扮演頂尖角色,成為難以被取代的專家。2. 跨界技能:學習與主業相關的輔助技能,如行銷人員懂設計、工程師懂溝通。3.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執行任務,而是能主動發現問題並提出有效解決方案。4. 持續學習:對新知識、新技術保持開放心態,不斷迭代自己的知識庫。在建構個人履歷或作品集時,引用圖片來源的正確標示也能展現專業性。

Q3: 追求穩定工作一定是錯的嗎?

A3: 並非絕對錯誤。對於追求安穩生活、不喜變動的人來說,穩定的全職工作(如公職或大型企業)仍是合理的選擇。關鍵在於,做選擇前必須清楚認知其代價,包括可能犧牲的自主性、彈性與成長天花板。同時,即使在穩定的工作中,也應抱持「自僱者思維」,持續精進自我,以應對潛在的組織變革或裁員風險。

Q4: 家人反對我從事自由工作或不穩定的職業,該怎麼溝通?

A4: 家人的反對通常源於關心與對未知的恐懼,他們的安全感模型建立在過往的經驗上。有效的溝通方式是:

1. 理解並肯定他們的情感:先表示你明白他們的擔心。

2. 展示你的計劃與能力:用實際的收入、客戶案例或詳細的事業規劃,證明你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有備而來。當你擁有更多面試機會,也代表市場對你的肯定。

3. 重新定義穩定:向他們解釋新時代的穩定概念,即「能力的穩定」遠比「工作的穩定」更可靠,並說明你正在如何打造這種能力,即使投遞履歷後沒有下文,也是一種學習過程,能幫助你找到更好的錄取機會。

4. 設定檢視點:可以和家人約定一個時間點(如半年或一年後),共同檢視你的成果,讓他們看到你的成長與決心。

總結

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對「穩定」的迷信,可能是我們為職涯規劃所設下的最大陷阱。追求一份穩定的工作本身沒有對錯,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背後的隱性成本——僵化的制度、受限的自主權,以及將所有風險集中於單一僱主的脆弱性。

真正的穩定,不再是一張長期的飯票,而是一種內化於心的「反脆弱」能力。它意味著持續學習、不斷精進自己的核心技能,並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自僱者思維。與其執著於尋找一個穩定的「位子」,不如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到任何地方都能創造價值的「人物」。當你對某個領域抱有高度興趣,並願意將其發展為專業時,你就在為自己打造獨特的X因子。當你擁有隨時可以離開的底氣和能力時,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你都能為自己的人生藍圖,透過精準的文字與行動,描繪出最篤定、最精彩的一筆。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