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海洋的豐饒恩賜深深融入了島嶼的飲食文化中。從熱鬧的漁港到巷口的傳統市場,各式各樣的鮮魚是台灣民眾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要角。品嚐海鮮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的體現。然而,面對琳瑯滿目的魚種類,您是否曾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分辨與挑選?
台灣民間流傳著一句關於魚類美味的俗諺:「一鯃、二紅鯊、三鯧、四馬加、五鮸、六嘉、七赤、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這不僅是對這些魚種美味程度的排序,也反映了牠們在老饕心中的崇高地位,是傳統飲食文化中有趣的一環。本篇文章將以這些參考資料為基礎,深入淺出地為您解析台灣市場上常見的食用魚,從牠們的學名、特徵、產季到最佳料理方式,並補充有趣的背景知識,讓您下次逛市場時,能成為一位懂魚、會吃、更會選的聰明消費者。
市場常見魚類深度解析
以下我們將詳細介紹幾種在台灣極具代表性且廣受歡迎的魚類。
1. 午仔魚 (Fourfinger Threadfin)
-
俗名:午魚、四指馬鮁
-
學名: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
科別:馬鮁科 (Polynemidae)
-
特徵與辨識:午仔魚最顯著的特徵是其胸鰭下方有4條遊離的絲狀鰭條,這也是「四指馬鮁」名稱的由來。魚身呈現略帶銀白的色澤,腹部顏色更淺。其體型大小決定了不同的稱呼與價值,一台斤(約600克)以上的稱為「竹午」,價格最高;一公斤以下稱「大午」;而500克以下的則為最常見的「午仔魚」。
-
產季與料理:每年冬至前一個月為其盛產期,此時的午仔魚油脂最為肥美。其肉質細緻、少刺,油脂含量豐富,簡單烹調即可彰顯其美味。體型較小的午仔魚非常適合乾煎至外皮金黃酥脆,或製成一夜幹;體型較大的「大午」或「竹午」則適合燉煮或紅燒,享受其豐厚細嫩的肉質。
2. 白鯧 (Silver Pomfret)
-
俗名:銀鯧、正鯧
-
學名:Pampus argenteus
-
科別:鯧科 (Stromateidae)
-
特徵與辨識:白鯧體形側扁,略呈菱形,色澤銀白閃亮,是台灣人心中的高級食用魚。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俗稱的「鯧魚」種類繁多,包含黑鯧等,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只有銀鯧(白鯧)和鬥鯧屬於真正的鯧魚。
-
產季與料理:白鯧是農曆春節期間最搶手的魚貨,象徵著「昌盛」與「昌隆」,因此價格不菲。其骨骼細小、肉質極為鮮美細膩,幾乎沒有細刺,非常適合長者與孩童食用。料理方式多元,抹鹽乾煎最能品嚐其原始鮮甜;用薑絲清蒸或以醬汁紅燒,也都能完美展現其細緻的口感。白鯧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有高血脂、高膽固醇困擾的民眾來說是一種不錯的魚類選擇。
3. 土魠魚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
俗名:馬加魚、鮁魚、土魠
-
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此為日本馬加鰆,市售土魠羹常用康氏馬加鰆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
科別:鯖科 (Scombridae)
-
特徵與辨識:土魠魚是洄游性魚類,其光滑的流線型身軀讓牠在水中有極快的游泳速度,體型細長,背部帶有青黑色斑紋。每年冬季,牠們會洄游至澎湖附近海域,此時的魚肉最為肥美。
-
產季與料理:入冬至農曆春節前為主要產季。土魠魚肉質紮實,但腥味稍重,因此較不適合清蒸。台灣最著名的小吃「土魠魚羹」便是將魚塊裹粉油炸後,放入勾芡的羹湯中,魚肉的鮮美與羹湯的甜鹹完美結合。此外,乾煎或紅燒也是常見的料理方式。
4. 鱸魚 (Perch / Sea Bass)
-
俗名:花鱸、青鱸、金目鱸
-
學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七星鱸) / Lates calcarifer (金目鱸)
-
科別:狼鱸科 / 尖吻鱸科
-
特徵與辨識:台灣養殖的鱸魚主要為「七星鱸」與「金目鱸」。七星鱸體側有黑色斑點,體型較修長;金目鱸體型較為高挺,眼睛在光線下會反射出金色光芒。其英文名為Sea Bass,在西式料理中亦十分常見。
-
產季與料理:由於養殖技術成熟,鱸魚一年四季皆可品嚐。其肉質細緻、富含膠質,且魚肉纖維短,易於人體消化吸收。鱸魚湯是民間傳統的滋補聖品,特別適合孕婦、產後婦女、手術後及體力虛弱者食用以補充體力。除了煮湯,清蒸鱸魚(如檸檬魚)也是極受歡迎的料理。
5. 台灣鯛 (Taiwan Tilapia)
-
俗名:吳郭魚、福壽魚
-
學名:Oreochromis spp.
-
科別:慈鯛科 (Cichlidae)
-
特徵與辨識:台灣鯛是吳郭魚經過多年品種改良的優質化版本,大幅減少了早期吳郭魚帶有的「土味」,是一種淡水養殖魚。其命名由來是為了紀念1946年將此魚種自新加坡引進台灣的吳振輝先生與郭啟彰先生。
-
產季與料理:雖然盛產期在4至9月,但因養殖普及,全年均可供應。從營養角度來看,台灣鯛肉質紮實、低脂且蛋白質含量高,在市場上多以去骨去刺的魚片形式販售,非常方便料理。適合紅燒、燉煮,或加工製成日式的「蒲燒鯛」。
6. 蝨目魚 (Milkfish)
-
俗名:牛奶魚、安平魚、國姓魚
-
學名:Chanos chanos
-
科別:蝨目魚科 (Chanidae)
-
特徵與辨識:蝨目魚體呈銀白色,體型修長。牠以其全身多達222根細刺而聞名,雖然多刺,但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台灣南部尤其受到喜愛。
-
產季與料理:蝨目魚是台灣南部最重要的養殖魚種之一。全魚皆可利用,從魚頭、魚肚、魚皮到魚肉,各有不同的料理方式。無論是乾煎、煮湯、煮粥、紅燒或製成魚丸,都極為美味。市面上販售的「無刺蝨目魚肚」是經過人工處理去除大部分魚刺的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
7. 石斑魚 (Grouper)
-
俗名:海雞肉、石斑
-
學名:Epinephelus spp. (為一大家族)
-
科別:鮨科 (Serranidae)
-
特徵與辨識:石斑魚是對鮨科中多個屬魚類的通稱,種類繁多,如青斑、龍膽石斑、老虎斑等。牠們是底棲性魚類,身體肥厚,口部巨大,體長可達一公尺以上。其肉質潔白細嫩,口感Q彈,與雞肉相似,故有「海雞肉」之美稱。
-
產季與料理:作為高經濟價值的魚種,石斑魚價格較為昂貴。因其肉質細嫩且富含膠質,最適合的料理方式是清蒸,能完整保留其鮮甜原味。此外,煮湯或紅燒也相當普遍。
8. 鯖魚 (Mackerel)
-
俗名:花飛、青花魚
-
學名:Scomber australasicus (花腹鯖) / Scomber japonicus (白腹鯖)
-
科別:鯖科 (Scombridae)
-
特徵與辨識:鯖魚是群居性的中小型海洋魚類,體側有明顯的波浪狀花紋。台灣常見的有花腹鯖與白腹鯖兩種。
-
產季與料理:鯖魚營養價值極高,其蛋白質含量豐富,更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D和B群。其肉質較緊實,帶有特殊風味。最常見的料理方式是鹽烤或香煎,挪威進口的鯖魚因油脂含量更高,尤其受到燒烤店的青睞。此外,也常用於製成罐頭或一夜幹。
9. 黃鰭鯛 (Yellowfin Seabream)
-
俗名:赤翅仔、黃鰭
-
學名:Acanthopagrus latus
-
科別:鯛科 (Sparidae)
-
特徵與辨識:為台灣沿海常見的高級食用魚,體色略為青灰帶黃,腹部銀白。最明顯的特徵是其腹鰭、臀鰭及尾鰭下半部均呈現鮮明的黃色。
-
產季與料理:全年皆有產,味道鮮美,肉質細膩。火烤、清蒸、紅燒或煮湯皆能展現其美味,是用途非常廣泛的魚。
台灣市場常見魚類速查表
魚類俗名 |
學名 (代表性) |
科別 |
盛產期 |
料理方式建議 |
---|---|---|---|---|
午仔魚 |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
馬鮁科 |
冬季 |
乾煎、一夜幹、紅燒 |
白鯧 |
Pampus argenteus |
鯧科 |
冬、春季 |
乾煎、清蒸、紅燒 |
土魠魚 |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
鯖科 |
冬季 |
油炸 (魚羹)、乾煎、紅燒 |
鱸魚 |
Lates calcarifer / L. japonicus |
尖吻鱸科/狼鱸科 |
全年 (養殖) |
煮湯、清蒸 |
台灣鯛 |
Oreochromis spp. |
慈鯛科 |
全年 (養殖) |
紅燒、燉煮、蒲燒 |
蝨目魚 |
Chanos chanos |
蝨目魚科 |
全年 (養殖) |
煎、烤、煮湯、煮粥 |
石斑魚 |
Epinephelus spp. |
鮨科 |
全年 (養殖) |
清蒸、煮湯、紅燒 |
鯖魚 |
Scomber australasicus |
鯖科 |
全年 |
鹽烤、香煎 |
黃鰭鯛 |
Acanthopagrus latus |
鯛科 |
全年 |
火烤、清蒸、紅燒、煮湯 |
嘉鱲 |
Pagrus major |
鯛科 |
秋末至冬初 |
生魚片、清蒸、鹽烤 |
秋刀魚 |
Cololabis saira |
秋刀魚科 |
秋季 |
鹽烤 |
比目魚 |
Pleuronectiformes (目) |
多個科 |
全年 (進口) |
香煎、清蒸 (俗稱扁鱈) |
鮭魚 |
Salmo salar / Oncorhynchus spp. |
鮭科 |
全年 (進口) |
生魚片、香煎、焗烤 |
常見問題 (FAQ)
Q1: 市面上常聽到的「扁鱈」和「圓鱈」真的是鱈魚嗎?
A1: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根據台灣政府規定,只有「鱈形目」的魚類才能標示為「鱈魚」。市面上價格親民的「扁鱈」,其真實身分是「大比目魚」,屬於鰈形目,肉質鬆軟。而價格較高的「圓鱈」,通常指的是「智利海鱸」(學名:Dissostichus eleginoides)或「油魚」(帶鰆科魚類),兩者都不是真正的鱈魚。消費者在購買時應多加註意標示。
Q2: 台灣鯛和吳郭魚有什麼不同?
A2: 台灣鯛可以說是「升級版」的吳郭魚。吳郭魚是在1946年由吳振輝與郭啟彰兩位先生引進台灣,而「台灣鯛」是後續透過專業的養殖技術與育種改良,成功去除吳郭魚原有的土腥味,並提升肉質與口感的優質品種,現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出口水產品。
Q3: 為什麼白鯧在過年期間會特別昂貴?
A3: 白鯧價格在農曆新年期間飆漲,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文化象徵,「鯧」字與「昌」同音,帶有「昌隆」、「昌盛」的吉祥寓意,成為年夜飯討吉利的必備菜色。第二是市場需求,在節慶需求的驅動下,供不應求的狀況導致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Q4: 為什麼有些名字有「魚」字的海洋生物,其實不是魚類?
A4: 在生物學上,「魚類」指的是一群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脊椎動物。然而,在日常語言中,許多水生動物因習慣而被冠以「魚」名。例如:魷魚、章魚、墨魚屬於軟體動物頭足綱;鮑魚是軟體動物腹足綱;而鯨魚則是水生的哺乳動物。牠們的身體結構與繁殖方式都與真正的魚種類有根本上的不同。
Q5: 在市場挑選新鮮漁獲有什麼訣竅?
A5: 挑選新鮮的魚,可以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觀察眼睛:新鮮的魚眼睛應該是清澈、明亮且微微凸起的,而非凹陷或混濁。
檢查魚鰓:撥開鰓蓋,內部應呈現鮮紅色,而不是暗褐色或灰白色。
*按壓魚身:輕輕按壓魚肉,質地應緊實有彈性,能迅速回彈。如果按下去留下凹痕,表示新鮮度不佳。
嗅聞氣味*:新鮮的魚只會有淡淡的海水味或魚腥味,不應有刺鼻的腥臭味或氨水味。
總結
從俗諺中的高級魚鮮到日常餐桌的家常魚種,台灣的食用魚文化豐富而多元。瞭解不同魚種類的特性、產季和最佳烹調方式,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美食的樂趣,也是對這片土地海洋資源的一種尊重。下次當您走進市場,不妨放慢腳步,仔細觀察這些來自大海的恩賜,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為家人挑選一道最合適的鮮魚料理,讓美味與健康一同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