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麵包果樹」,許多台灣人的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公園裡高大、葉片寬闊的綠蔭身影。然而,對於這種樹木所結下的果實——麵包果,許多人卻感到陌生。這種在夏季悄然落下的果實,不僅可以食用,更被《新科學人》雜誌譽為具有潛力成為下一個「超級食物」。
在台灣,它還有個更親切的名字「巴吉魯」(Pacilo),是東部阿美族語中的傳統食材,承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與代代相傳的美味記憶。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個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食材,從它的品種、營養價值、處理技巧到多樣的麵包果料理,帶您完整認識麵包果的魅力。
麵包果的身世之謎:您吃的是哪一種?
首先,一個重要的觀念需要釐清:在台灣我們通稱的「麵包樹」,與國際上廣泛討論的「麵包樹」其實是近親,但在品種和特性上有所差異。台灣常見的品種主要由早期達悟族與阿美族自菲律賓等地傳入,其果實內含有大量種子,外型與波羅蜜有幾分神似但體積小得多;而國際上所指的、被視為主食的「太平洋麵包樹」,則是幾乎無籽的品種。兩者在口感和料理方式上有顯著不同,東南亞地區甚至戲稱有籽的為「窮人的麵包樹」,無籽的為「富人的麵包樹」。
為了讓您更清楚地瞭解其中的區別,我們整理了以下比較表:
特徵 | 太平洋麵包樹 (Artocarpus altilis) | 台灣常見麵包樹 (Artocarpus treculianus) |
---|---|---|
俗名 | Breadfruit(麵包果) | Breadnut(麵包堅果)、台灣麵包果 |
種子 | 無籽或僅有少量退化種子 | 含有大量可食用的種子(果核) |
口感/風味 | 口感綿密、鬆軟,類似加了奶油的馬鈴薯或麵包,風味極佳。 | 果肉口感較差,需烹煮,風味清淡;種子煮熟後口感鬆脆,類似花生。 |
建議料理方式 | 可直接烘烤、蒸、炸,用途廣泛。 | 因外皮黏液多,多以水煮成湯品或蒸熟後再料理,無法直接烘烤。 |
台灣分佈 | 樹性怕冷,台灣氣候難以越冬,故極為罕見或無引進。 | 適應性較強,為台灣各地普遍栽培的品種,尤其盛產於花蓮、台東。 |
因此,本文後續所探討的「麵包果」或「巴吉魯」,主要指的是在台灣花東地區常見、富含種子的麵包樹果實。
「巴吉魯」的營養價值與潛力
麵包果之所以被看好成為「超級食物」,源於其出色的營養成分。它不僅是優質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其鉀含量極為豐富,甚至是同為高鉀水果代表「香蕉」的10倍之多,有助於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不僅在台灣原住民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夏威夷的傳統神話裡,麵包樹更是拯救飢餓親族的神祇化身,象徵豐饒與生命。
此外,麵包果搭上了全球性的「無麩質」飲食風潮,對於麩質過敏或患有慢性腸道疾病的族群來說,是一種絕佳的天然澱粉選擇。其果實產量驚人,一顆成熟的果實可重達數公斤,足以養活一個小家庭,這使得它在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成為解決糧食匱乏問題的潛力作物。
產季、挑選與處理訣竅
- 產季與產地:麵包果的產季非常集中在夏季的6月至9月,是典型的季節性食材。台灣的主要產地為東部的花蓮縣與台東縣。
- 挑選守則:挑選時,應選擇果皮已開始轉為黃綠色或黃色的果實,這代表它已成熟,風味較佳。
- 處理撇步(告別黏液困擾):處理生麵包果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其外皮和果肉中富含的黏稠白色乳汁。以下提供兩個實用的處理作法小撇步,讓您處理時不再黏手:
- 刀上抹油:在下刀前,先在刀子的兩面塗上一層食用油,利用油來隔絕乳汁,可大幅減少沾黏情況。
- 浸泡清水:將削皮切塊後的麵包果,立即放入清水中浸泡。這個動作不僅能洗去多餘的黏液,也能防止果肉氧化變黑,使後續料理的口感更清爽。
- 保存方式:若想長期保存,可將削皮切塊的麵包果蒸煮至半熟,待冷卻後分裝,放入冷凍庫保存,可存放數月之久。
從鹹到甜:麵包果的多元料理
麵包果的麵包果料理方式非常多元,其淡雅的風味讓它能輕鬆融入各種菜色,無論是鹹食還是甜點,都能展現其獨特魅力。
經典湯品
最道地、最常見的料理方式,莫過於煮湯。一道經典的麵包果排骨湯,是將麵包果與排骨、小魚乾(丁香魚乾)一同熬煮,是阿美族流傳下來的經典美味。果肉在湯中變得鬆軟,吸收了排骨與海味的鮮甜,起鍋前簡單調味,滋味溫潤醇厚。
家常熱炒與紅燒
麵包果也可以切片或切塊,與肉絲、小黃瓜等食材一同拌炒;或是搭配豆豉與排骨,做成紅燒口味,根據不同食譜加入喜愛的調味料,口感層次豐富,非常下飯。
香酥油炸
將麵包果切成塊狀或條狀,裹上薄薄的麵糊(可用低筋麵粉、雞蛋、冰水調製)後用大火下鍋油炸至金黃酥脆,灑上胡椒鹽,就是一道令人吮指的創意點心。
清爽涼拌
將麵包果燙熟後泡冰水冷卻,再與燙熟的雞絲、小黃瓜絲及火腿絲等一同拌入醬料,做成涼拌菜,是夏日裡一道清爽的開胃菜。
樸實甜湯
麵包果本身帶有微甜,也非常適合做成甜品。最簡單的方式是將其去皮去心後撥成小塊,加水煮至軟爛,再依喜好加入砂糖或綠豆,就是一碗清涼消暑的麵包果甜湯。
常見問題 (FAQ)
Q1: 麵包果吃起來是什麼味道?
A1: 煮熟後的麵包果果肉,口感鬆軟綿密,類似馬鈴薯或芋頭,但帶有一股淡淡的、獨特的清甜香氣。而其內部的種子(果核)在煮熟後,口感則像花生一樣鬆脆可口。
Q2: 處理麵包果時,如何避免雙手和刀具都沾滿黏液?
A2: 最有效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在處理前,先將食用油均勻塗抹在刀具和雙手上;二是將整顆麵包果放入冰箱冷藏一晚,低溫會讓乳汁的黏性降低。處理完畢後,將切好的果肉浸泡在清水中,可以進一步去除黏液。
Q3: 台灣的麵包果和國外媒體報導的「Breadfruit」是同一種東西嗎?
A3: 不完全相同。台灣常見的品種(學名 Artocarpus treculianus)果實內有許多種子,通常被稱為「Breadnut」。而國際上常提到的、作為熱帶地區主食的品種(學名 Artocarpus altilis),則是幾乎無籽的「Breadfruit」。兩者是近親,但特性與最佳料理方式不同。
Q4: 麵包果的盛產季節是什麼時候?在哪裡可以買到?
A4: 麵包果是典型的夏季水果,產季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9月。在台灣,主要產地為花蓮和台東,在這段期間,東部的傳統市場或路邊攤販最容易找到它的蹤影。
總結
麵包果「巴吉魯」,不僅是台灣東海岸部落餐桌上的家常美味,更是一種蘊含著無限潛力的營養瑰寶。從其獨特的植物學背景、豐富的營養價值,到實用的處理技巧與千變萬化的料理方式,都展現了它獨一無二的魅力。下次當您在夏季走訪花東,或是在市場上看見這顆外型樸實的果實時,不妨帶著這份新的認識,親手嘗試料理這份來自大地的贈禮,體驗它那鬆軟香甜的絕妙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