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台灣所得稅繳納指南:月薪多少要繳稅?

2024 年台灣所得稅繳納指南:月薪多少要繳稅?

報稅季節來臨,許多人對於所得稅的計算、申報規定及如何節稅感到困惑。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2024年台灣所得稅的相關規定,包括所得稅計算方式、各項扣除額、免稅門檻等,並針對雙薪家庭、不同收入級距、特殊情況等提供實用資訊與試算範例,幫助您輕鬆掌握報稅要點。

所得稅:雙薪家庭不可不知的荷包大小事

什麼是所得稅?

所得稅是政府針對個人或企業年收入中,扣除特定項目後的所得淨額所課徵的稅賦。簡單來說,就是從你一年辛苦賺來的錢中,依法繳納給國家的費用。這筆費用會用於國家建設、社會福利等公共支出,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在台灣,一般個人適用的所得稅稱為綜合所得稅,計算方式是將各類所得合併後,減去免稅額及扣除額,再按稅率級距計算應納稅額。

所得稅如何計算?

所得稅的計算看似複雜,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關鍵步驟,就能輕鬆了解:

  1. 計算綜合所得淨額:將薪資收入、利息、股利、租金等各類所得合併,減去免稅額、扣除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即為綜合所得淨額。
  2. 按稅率級距計算應納稅額:將綜合所得淨額套入2024年最新的稅率級距表,即可算出應納稅額。
  3. 減除稅額扣抵:若有可扣抵稅額,可從應納稅額中減除,得出最後實際應繳納的稅額。

2024年所得稅級距表

綜合所得淨額 稅率
不超過 54 萬元 5%
超過 54 萬元至 121 萬元 12%
超過 121 萬元至 242 萬元 20%
超過 242 萬元至 453 萬元 30%
超過 453 萬元至 1,031 萬元 40%
超過 1,031 萬元 45%

注意:此為2024年最新稅率級距,未來可能有所調整。

免稅額、標準扣除額、特別扣除額:減輕你的負擔

  • 免稅額:每人每年享有一定額度的所得免稅額,2024年為9.2萬元。
  • 標準扣除額:2024年為單身12.4萬元,有配偶者合併申報為24.8萬元。
  • 特別扣除額:包括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扣除額、教育學費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等,各項額度有所不同。

基本生活費差額:保障你的基本生活

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是為了保障納稅義務人及其受扶養親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設。2024年每人基本生活費為19.6萬元,若綜合所得淨額未達此標準,可免繳所得稅。若超過此標準,則超出部分才需繳稅款。

舉例說明:雙薪家庭育有2名5歲以下幼兒

小明夫妻2024年綜合所得總額為80萬元,無其他扣除額,育有2名5歲以下幼兒。

  • 綜合所得淨額:80萬 – 9.2萬 (免稅額) – 24.8萬 (夫妻合併標準扣除額) – 19.6萬 (2名子女基本生活費差額) – 5萬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x 2) = 21.4萬
  • 應納稅額:54萬 x 5% + (21.4萬 – 54萬) x 12% = 0 (因未達繳稅門檻)

提醒:以上僅為簡化範例,實際計算可能涉及更多細節,建議諮詢專業人士或參考財政部最新規定。

雙薪家庭報稅注意事項

  • 夫妻合併申報或分開申報:雙薪家庭可選擇合併或分開申報,應比較兩種方式的應納稅額,選擇較有利的方式。
  • 扶養親屬免稅額:若夫妻育有18歲以下子女或其他受扶養親屬無謀生能力者,可享有免稅額,降低應納稅所得額。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每位5歲以下幼兒可扣除2.5萬元。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親屬就讀大專以上院校,每人每年可扣除2.5萬元。
  • 其他扣除額:若符合條件,可申請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等。
  • 進修訓練費: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參與在職進修訓練課程,每人每年可扣除3.6萬元。

如何查詢國稅稅額及申報綜所稅?

  • 國稅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提供「綜所稅試算」及線上申報功能。
  • 各地國稅局:提供諮詢服務及協助申報。

提醒:

  • 65歲以上長者未滿20歲的納稅義務人,若無謀生能力,亦可列為受扶養親屬。
  •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實際報稅規定以財政部公告為準。

年收入級距與繳稅金額:掌握最新資訊,聰明報稅

在台灣,每個人的所得稅負擔會因年收入、家庭狀況、扣除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尤其雙薪家庭在報稅時更需注意相關規定。以下為您整理2024年不同年收入級距的應納稅額試算,並說明影響應納稅額的因素,以及最新的免稅門檻。

不同年收入級距的應納稅額試算

以下試算以單身、無扶養親屬,僅適用標準扣除額的情況為例:

年收入 (萬元) 應納稅額 (萬元)
50 0
70 0
100 1.6
120 5.76
200 21.76
300 51.76
500 151.76
1,000 401.76
2,000 901.76

注意:此試算僅為參考,實際應納稅額可能因個人情況而異,例如雙薪家庭若育有2名5歲以下幼兒,可享有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進一步降低應納稅額。

影響應納稅額的因素

  • 扶養親屬: 扶養18歲以下或無謀生能力的親屬可享有免稅額,降低應納稅所得額。
  • 扣除額: 包括免稅額、一般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
    • 免稅額: 每人每年享有一定額度的免稅額,2024年為9.2萬元。
    • 一般扣除額: 包括標準扣除額12.4萬元,或列舉扣除額。
    • 特別扣除額: 包括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等。
  • 可扣抵稅額: 若有可扣抵稅額,可從應納稅額中減除。

2024 年免稅門檻

2024年綜合所得稅免稅門檻為:

  • 單身: 年收入不超過 13.6萬元。
  • 夫妻合併申報: 年收入不超過 27.2萬元。
  • 本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尊親屬年滿70歲以上適用身障及長照扣除的雙薪家庭: 其免稅門檻另有規定。

若您的年收入低於免稅門檻,則無需繳納所得稅。

聰明報稅小撇步

除了上述因素,您還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合法節稅:

  • 善用列舉扣除額: 若您的列舉扣除額總額超過標準扣除額,可選擇列舉扣除,以降低應納稅所得額。
  • 善用特別扣除額: 符合資格的特別扣除額,如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等,皆可降低應納稅所得額。
  • 查詢可扣抵稅額: 如有可扣抵稅額,別忘了在報稅時申報,以降低應納稅額。
  • 善用所得稅試算: 利用財政部提供的綜所稅試算服務,預先計算應納稅額,並比較不同計稅方式的結果,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提醒:稅法規定繁雜,建議您在報稅前仔細閱讀相關規定,或諮詢專業人士,以確保自身權益。

特殊情況報稅與繳稅:夫妻、免稅門檻與扣繳稅款

報稅並非一體適用,不同家庭結構、收入狀況,甚至扣繳稅款都會影響應納稅額及申報義務。以下針對夫妻、免稅門檻、扣繳稅款等特殊情況,為您詳細解析。

夫妻合併申報或分開申報的影響

夫妻在報稅時,可選擇合併申報或分開申報。合併申報的優點是可以將夫妻雙方的所得合併計算,適用較低的課稅級距,並享有較高的免稅額及扣除額。然而,若夫妻其中一方有較高收入,合併申報可能導致適用較高稅率級距,反而增加稅負。

舉例來說,若夫妻年收入分別為200萬元及100萬元,合併申報適用20%稅率級距,分開申報則適用12%及5%稅率級距。因此,夫妻應仔細評估自身情況,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申報方式。

年收入未達免稅門檻是否需要申報

若您的年收入未達免稅門檻,原則上無需繳納所得稅。然而,即使免繳稅,仍建議您申報,原因如下:

  • 退稅: 若您有扣繳稅款、可扣抵稅額,或符合退稅條件,只有申報才能領回退稅款。
  • 避免罰款: 若您符合申報義務卻未申報,可能會被國稅局罰款。
  • 延長核課期間: 未申報的案件,國稅局的核課期間會從5年延長至7年。

年收入低於免稅額但有扣繳稅款的情況

若您的年收入低於免稅額,但有被扣繳稅款(例如薪資所得被扣繳),您仍需申報所得稅,才能申請退還扣繳稅款。

舉例來說,小美年收入50萬元,未達免稅門檻,但公司已預扣5萬元所得稅。小美若未申報,這5萬元將無法退還。

年收入300萬的雙薪家庭,育有2歲以下幼兒,要繳多少稅?

假設夫妻年收入共300萬元以下育有2名2歲以下幼兒,僅適用標準扣除額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則應納稅額約為36.76萬元。

注意:此為簡化試算,實際應納稅額可能因夫妻所得分配、扣除額等因素而異。

報稅注意事項

  • 所得總額: 包含薪資收入、利息、股利、租金等各類所得。
  • 免稅額: 2024年為9.2萬元。
  • 扣除額:
    • 標準扣除額: 2024年為單身12.4萬元,夫妻合併24.8萬元。
    • 列舉扣除額: 包括捐贈、保險費、醫藥費、災害損失等。
    • 特別扣除額: 包括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等。
  • 基本生活費差額: 2024年每人為19.6萬元,若受扶養親屬為18歲以下或無 謀生能力,亦可列入計算。
  • 課稅級距: 根據綜合所得淨額適用不同的稅率。

綜所稅申報方式

  • 線上申報: 透過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進行線上申報。
  • 書面申報: 填寫申報書,郵寄或親自至國稅局辦理。

報稅並非一成不變,了解不同情況下的規定,才能確保自身權益。不論您的年收入是否達到免稅門檻,都建議您主動了解相關規定,並諮詢專業人士,以做出最有利的報稅決策。

報稅與否,輕鬆判斷:查詢免稅門檻,確認申報資格

報稅季總是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到底自己是否需要申報所得稅呢?別擔心,本文將帶您了解如何查詢免稅門檻,判斷自己是否符合免稅條件,並提供實用的線上試算工具,讓您輕鬆掌握報稅義務,甚至知道自己要繳多少稅。

查詢免稅門檻:掌握最新資訊

2024年的免稅門檻如下:

  • 單身: 年收入不超過42.3萬元。(包含9.2萬元免稅額、12.4萬元標準扣除額及20.7萬元薪資特別扣除額)
  • 雙薪無子女夫妻: 年收入合計不超過84.6萬元。(即夫妻各自年收入不超過42.3萬元)
  • 有扶養親屬: 免稅門檻會因扶養親屬人數及年齡而異,詳情可參考財政部公布的最新規定。例如,雙薪家庭若育有2歲以下幼兒,可享有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進一步所得總額免稅額。

判斷自己是否符合免稅條件:三大關鍵

  1. 年收入: 您的年收入是否低於上述免稅門檻?
  2. 扶養親屬: 您是否有扶養18歲以下或無謀生能力的親屬?若有,其年齡、身分是否符合規定?
  3. 其他所得: 除了薪資外,您是否還有其他所得,如股利、利息、租金等?

若您符合以下任一條件,則無需申報所得稅:

  • 年收入低於免稅門檻
  • 年收入雖超過免稅門檻,但扣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包含標準扣除額、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如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等)後,應納稅額為零

線上試算工具及資源:讓您輕鬆掌握報稅義務

  • 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 提供「綜所稅試算」功能,可輸入您的所得及扣除額資料,試算應納稅額。
  • 各家銀行及會計師事務所: 許多銀行及會計師事務所也提供免費的線上試算服務,可多加利用。
  •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提供最新的稅務法規及相關資訊,可供查詢參考。

提醒事項:

  • 免稅門檻每年可能有所調整,請務必查詢最新資訊。
  • 即使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下的雙薪家庭,若有扣繳稅款,仍應申報,以利退稅。
  • 若您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申報,建議諮詢專業人士,以確保自身權益。

特別提醒: 年收入20萬以下育有2歲以下幼兒的雙薪家庭,即使年收入未達免稅門檻,也應記得申報,以享有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的優惠,並有機會領取退稅款。

報稅常見問題:薪資所得、扣除額、月薪與繳稅

報稅季到來,許多人對於薪資所得、扣除額、月薪與繳稅之間的關係仍有疑問。以下整理常見問題,為您提供清晰解答。

Q1:月薪多少要繳稅?

月薪與年收入的換算:

  • 月薪 x 12 = 年收入

年收入是否需要繳稅:

  • 年收入未達免稅門檻,則無需繳稅。
  • 年收入超過免稅門檻,但扣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後,應納稅額為零,也無需繳稅。
  • 年收入超過免稅門檻,且扣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仍有應納稅額,則需要繳稅。

2024年免稅門檻:

  • 單身:年收入不超過42.3萬元。(包含9.2萬元免稅額、12.4萬元標準扣除額及20.7萬元薪資特別扣除額)
  • 雙薪無子女夫妻:年收入合計不超過84.6萬元。(即夫妻各自年收入不超過42.3萬元)
  • 扶養18歲以下子女的雙薪家庭:免稅門檻會因扶養親屬人數及年齡而異,詳情可參考財政部公布的最新規定。

Q2:薪資所得是否需要繳稅?

薪資所得是綜合所得稅的一種,因此需要納入計算。但若您的年收入未達免稅門檻,或扣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後應納稅額為零,則實際上無需繳納所得稅。

Q3:薪資扣除額如何計算?

標準扣除額

  • 單身:12.4萬元
  • 夫妻合併申報:24.8萬元

特別扣除額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每人每年可扣除20.7萬元。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為身心障礙者,可依據障礙等級扣除12.8萬元或25.6萬元。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親屬就讀大專以上院校,每人每年可扣除2.5萬元。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每位5歲以下幼兒可扣除2.5萬元。
  •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符合長期照顧狀態,每人每年可扣除12萬元。
  • 職業專用特別扣除額: 特定職業可扣除一定金額,例如執行業務者、醫事人員、教師等。

Q4:其他常見報稅問題

  • 退職所得是否需要繳稅? 退職所得屬於分離課稅,與其他所得分開計算,適用不同稅率級距。
  • 兼職收入是否需要報稅? 兼職收入也屬於所得,需要納入綜合所得稅計算。
  • 海外所得是否需要報稅? 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其來自中華民國境內及境外之所得,均應併計課徵綜合所得稅。
  • 進修訓練費用是否可扣除? 進修訓練費用並非所得稅法定可扣除項目,因此無法扣除。
  • 若扶養年滿70歲以上無謀生能力的父母,是否可享有扣除額? 是的,若符合相關規定,可申報扶養直系尊親屬免稅額及扣除額。

提醒事項:

  •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實際情況可能因個人狀況而異。
  • 若您對報稅有任何疑問,建議諮詢專業人士,以確保自身權益。

總結

了解所得稅相關規定並善用各項扣除額,是節稅的重要關鍵。不論您是單身、雙薪家庭,或是育有子女,都可以透過本文提供的資訊,評估自身狀況,選擇最有利的報稅方式。切記,報稅並非一成不變,每年規定可能有所調整,務必查詢最新資訊,並在有疑問時諮詢專業人士,以確保自身權益。

參考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