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人電腦的發展史中,曾經有一個追求極致效能的「美好年代」,當時在主機中安裝兩張、甚至多張獨立顯卡,是頂級遊戲玩家與電腦組裝人的終極夢想。NVIDIA與AMD這兩家公司的SLI與CrossFire技術,象徵著那個時代對圖形性能無盡的渴望。然而,隨著單張顯卡的性能飛躍式成長,傳統雙卡串聯技術因其高功耗、高成本、散熱挑戰以及不穩定的軟體支援等多重因素,而逐漸淡出主流玩家的視野。
但技術的演進總是充滿驚喜。當人們以為雙顯卡在遊戲領域已成歷史時,一股由AI驅動的新浪潮正悄然興起。如今,「雙顯卡」的概念被重新定義,不再是兩張卡合力渲染同一畫面,而是一種更具巧思的非對稱式協作——這件事的目的是讓一張主卡專心渲染,另一張副卡則利用AI技術生成額外幀數,為高刷新率遊戲體驗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本文將深入探討雙顯卡技術的演變,從其輝煌的過去到創新的現在,並提供詳盡的實戰配置與分析,讓讀者瞭解在不同情況下如何配置自己的電腦系統。
傳統雙顯卡技術的興衰
在深入瞭解新技術之前,我們必須回顧傳統雙顯卡技術的原理及其面臨的挑戰,這有助於理解為何它們會被市場淘汰。
1.1 技術原理:SLI 與 CrossFire
傳統的雙顯卡技術主要有兩種:
-
NVIDIA SLI (Scalable Link Interface – 可擴展連結介面):此技術允許在支援SLI技術的主板上,透過一個稱為「SLI橋接器」的物理連接器,將兩張或多張相同的NVIDIA GeForce獨立顯卡串聯起來,協同處理渲染任務。
-
AMD CrossFire (交叉火力):AMD的對應技術,也就是所謂的交火技術,同樣讓多張AMD Radeon顯卡能夠並行工作。早期的CrossFire需要特定的主卡與子卡搭配,後期發展為透過主板的PCIe通道或專用橋接器連接。
其核心目的一致:將畫面渲染的負擔分配給多個GPU,理論上能獲得接近翻倍的圖形性能,以應對當時對圖形要求極高的遊戲大作。
1.2 輝煌背後的挑戰
儘管理念美好,但在實際應用中,SLI與CrossFire這種交火技術卻面臨著諸多難以克服的障礙:
-
性能並非簡單翻倍:受限於驅動程式、遊戲引擎的優化程度以及多GPU間的通訊開銷等因素,圖形性能提升幅度往往落在30%至70%之間,遠達不到100%的理想值。在某些未經優化的遊戲中,甚至會出現性能不升反降的「負優化」情況。
-
軟體支援度不足:雙顯卡能否發揮作用,完全取決於遊戲或應用程式是否為其撰寫了專門的設定檔(Profile)。許多遊戲,特別是獨立遊戲或較舊的產品,根本不支援多GPU,導致第二張顯卡的硬體資源完全閒置。
-
驚人的功耗與散熱:兩張獨立顯卡同時滿載運行,會產生巨大的功耗和熱量。這不僅需要玩家投資瓦數更高、價格更貴的電源供應器,更對機殼的散熱風道設計構成了嚴峻的考驗。位於上方的第一張顯卡往往會因被下方顯卡的熱氣烘烤而導致過熱降頻。
-
關鍵的VRAM限制: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兩張8GB顯卡的VRAM會疊加成16GB。事實上,在SLI/CrossFire模式下,為了讓兩顆GPU能同步處理資料,每張卡的VRAM中都必須儲存完全相同的資料副本。因此,兩張8GB顯卡協作時,系統實際可用的VRAM資源仍然只有8GB。
-
高昂的總體成本:考慮到購買兩張中階顯卡、一張支援多GPU的昂貴主板以及一顆大功率電源的總成本,往往已經超過了直接購買一張頂級旗艦單卡的價格,而後者在穩定性和相容性方面通常表現更佳。
正因上述種種限制,從NVIDIA GeForce 10系列開始,公司便逐步限縮對SLI的支援,最終在RTX 30系列產品中僅保留了最頂級的RTX 3090提供NVLink SLI功能,宣告了傳統遊戲用多GPU時代的基本終結。
AI時代的雙顯卡新玩法:非對稱式補幀
傳統雙卡模式的衰落,並不意味著在電腦中安裝兩張顯卡就毫無意義。以台灣巴哈姆特論壇網友的實測分享為例,一種全新的、更具彈性的雙顯卡應用模式應運而生,其核心是「渲染與輸出分離」。
2.1 核心概念:渲染與輸出分離
這種新玩法的邏輯如下:
1. 主渲染卡:使用一張採用新架構、性能較強的獨立顯卡(如NVIDIA RTX 40系列)專職負責遊戲的核心渲染工作,包括光線追蹤、材質貼圖等所有複雜運算。
2. 副輸出卡:使用第二張顯卡(可以是不同品牌、不同等級的卡,如AMD RX 6000系列)專門負責最後的「AI補幀」與「影像輸出」。
流程是將主卡的渲染成果傳遞給副卡,副卡利用其AI功能在原始幀之間插入生成的「假幀」,最後再將混合了真實幀與生成幀的影像訊號透過自身的連接埠輸出到螢幕上。這個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極大化幀率表現。
2.2 關鍵技術:AFMF 與 Lossless Scaling
實現此模式的關鍵在於兩種補幀技術:
-
AMD Fluid Motion Frames (AFMF):這是AMD驅動程式內建的全域性補幀技術。只要輸出卡是支援AFMF的AMD顯卡(如RX 6000/7000系列,甚至是某些具備同樣架構核心的APU),就能在幾乎所有DirectX 11/12遊戲中啟用,強制生成額外幀數。
-
Lossless Scaling (俗稱小黃鴨):這是一款在Steam上販售的第三方軟體產品,其內建的LSFG(Lossless Scaling Frame Generation)功能同樣可以實現補幀。它的優勢在於品牌無關,無論是A+N、N+N還是A+A的組合都能使用,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
2.3 實戰配置與效能增益
我們以巴哈姆特網友的電腦配置為例,深入分析其設定與效果。
測試平台:
-
主渲染卡:NVIDIA GeForce RTX 4060
-
副輸出卡:AMD Radeon RX 6600
-
測試遊戲:《電馭叛客 2077 (Cyberpunk 2077)》,畫質設定為2K解析度、特效全高、光線追蹤開啟。
設定流程:
-
硬體安裝:將兩張顯卡都安裝在主板上,並將螢幕的訊號線連接到副卡(RX 6600)的輸出埠。
-
驅動安裝:分別安裝NVIDIA和AMD的最新驅動程式。現代Windows系統對雙品牌驅動的相容性已大有改善。
-
指定渲染GPU:這是最關鍵的一步。進入Windows的「顯示設定」>「圖形設定」,將《電馭叛客 2077》的執行檔指定給「高效能」GPU,即RTX 4060。這確保了遊戲渲染由NVIDIA顯卡負責。
-
啟用補幀:打開AMD Adrenalin軟體,啟用AFMF功能。若使用小黃鴨,則在軟體中開啟LSFG。
性能結果對比:
-
RTX 4060單卡 (DLSS 3.5 補幀):幀數穩定在 50-60 FPS。
-
雙卡協作 (RTX 4060渲染 + RX 6600 AFMF補幀):幀數提升至穩定 60-70 FPS。
-
雙卡協作 (RTX 4060渲染 + RX 6600 LSFG 3X補幀):幀數大幅躍升至 90-100 FPS。
性能分析:
結果非常驚人。這種模式之所以能超越RTX 4060自身的DLSS 3補幀,是因為它將渲染和補幀兩個繁重任務徹底分工。RTX 4060得以卸下補幀的負擔,全力以赴地渲染出更高基數的原始幀,而補幀這個相對「模式化」的工作則交由RX 6600完成。更高的原始幀率加上AI補幀,最終得到了遠超單卡能實現的流暢度,在這種情況下,圖形性能得到了最大化。
組建雙顯卡系統的考量
雖然AI補幀玩法前景誘人,但它並非簡單的即插即用,仍需考量多個硬體與軟體方面的細節。
3.1 硬體需求
-
主機板:至少需要兩個物理上的PCIe x16長度插槽,選擇一張好的主板是穩定運行的第一步。
-
PCIe 通道頻寬:在大多數消費級主板上,只有第一個PCIe插槽是滿速的x16,第二個插槽通常只有x8甚至x4的頻寬。對於傳統SLI,這會是巨大瓶頸。但對於AI補幀應用,由於副卡僅需接收渲染完成的畫面並做後處理,對頻寬要求不高,x4的頻寬經實測已足夠,性能減損非常有限。
-
電源供應器:必須確保總瓦數足以應對CPU、兩張顯卡、硬碟及其他所有組件的總功耗,並建議保留20-30%的餘裕。同時,也要確認有足夠的PCIe 8-pin電源接頭。
-
機殼與散熱:良好的機殼風道至關重要,以避免下方副卡的熱量影響到上方主渲染卡的散熱效率。
表格:傳統SLI支援顯卡列表 (部分範例)
為了對比新舊時代的技術,下表列出部分支援傳統SLI技術的NVIDIA顯卡產品型號:
系列 (Series) |
支援 SLI 的型號 (SLI-Supported Models) |
---|---|
GeForce 900 |
GTX 960, GTX 970, GTX 980, GTX 980 Ti, GTX TITAN X |
GeForce 700 |
GTX 760, GTX 770, GTX 780, GTX 780 Ti, GTX TITAN, GTX Titan Black |
GeForce 600 |
GTX 650 Ti BOOST, GTX 660, GTX 660 Ti, GTX 670, GTX 680, GTX 690 |
GeForce 500 |
GTX 550 Ti, GTX 560, GTX 560 Ti, GTX 570, GTX 580, GTX 590 |
常見問題 (FAQ)
Q1: 裝兩張顯卡,顯示記憶體 (VRAM) 會相加嗎?
A: 不會。無論是傳統SLI/CrossFire還是新的AI補幀玩法,VRAM資源都無法疊加。系統能使用的VRAM容量,取決於負責主要渲染任務的那張顯卡。例如,一張12GB卡和一張8GB卡協作,遊戲可用的VRAM就是12GB。
Q2: 我可以用一張NVIDIA卡和一張AMD卡來玩遊戲嗎?
A: 在傳統SLI/CrossFire模式下絕對不行,兩家公司的產品與技術互不相容。但在本文介紹的AI補幀新玩法中,這不僅可行,甚至是相當推薦的配置。例如,使用NVIDIA RTX 40系列顯卡強大的渲染性能,搭配AMD RX 6000/7000系列顯卡來啟用AFMF功能進行輸出,是經過驗證的有效組合。
Q3: 這種雙顯卡補幀方法會不會增加很多輸入延遲?
A: 會增加一定的輸入延遲,這是所有幀生成技術的固有代價。使用人可以透過啟用主卡的NVIDIA Reflex或副卡的AMD Anti-Lag技術來部分抵銷延遲。對於《電馭叛客2077》這類注重視覺體驗的單機遊戲,流暢度的提升往往遠大於延遲的負面影響。但對於《CS:GO》、《Valorant》等需要極速反應的競技類射擊遊戲,則不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使用任何形式的補幀。
Q4: 我需要多大的電源供應器來支持這種雙顯卡配置?
A: 您需要將兩張顯卡的官方標示功耗(TGP/TDP)、CPU的功耗以及其他週邊組件的功耗相加,並在此基礎上保留至少150W-200W的餘裕。以上述RTX 4060(約115W)和RX 6600(約132W)搭配一顆105W的CPU為例,總基礎功耗約350W,推薦選用穩定可靠的550W至650W或更高瓦數的電源供應器,以確保系統在高負載下穩定運行。
總結
傳統意義上為了提升單一遊戲性能的SLI與CrossFire技術,在權衡成本、功耗與效益後,確實已經走入了歷史的塵埃。然而,「雙顯卡」的生命力並未就此終結,它以一種更靈活、更具創意的非對稱協作方式在AI時代獲得了新生,這是件很酷的事。
透過將渲染與AI補幀任務解耦,玩家可以利用手邊閒置的舊顯卡,或以較低成本購入一張副卡,來顯著提升主力的遊戲體驗,這在當前高階旗艦顯卡價格居高不下的市場環境中,無疑為DIY愛好者提供了一種充滿樂趣且極具性價比的性能提升方案。它或許不是適合所有人的主流選擇,但它完美詮釋了PC硬體社群永不停止的探索與創新精神。這種折騰電腦的樂趣,也不僅限於Windows系統,在mac或linux平台上,使用者社群同樣在不同方面探索著硬體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