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苦等官方!高手私藏的Notion手寫三大技巧,讓筆記系統大升級

Notion 以其強大的資料庫、靈活的頁面佈局和無與倫比的系統化能力,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第二大腦」。然而,對於許多使用者來說,它始終存在一個令人扼腕的缺憾:無法直接手寫。在追求極致效率的數位科技時代,我們為何依然對那看似「老派」的筆尖溫度念念不忘?

從 Reddit 社羣的熱烈討論到無數筆記愛好者的分享,對 Notion 手寫功能的呼喚從未停歇。這不僅僅是懷舊,更是因為手寫與打字觸發了我們大腦中完全不同的思考路徑,這也是許多人依然堅持手寫的原因。如果說 Notion 是我們負責邏輯、結構與歸檔的「左腦」,那麼手寫就是那個掌管創意、靈感與發散思維的「右腦」。

與其苦等官方更新,不如化被動為主動。本文的目的將為您拆解手寫與 Notion 的核心優勢,並提供三大實戰策略,就像一份實戰教學,教您如何不必在兩者之間做痛苦的抉擇,而是將它們的戰力結合,打造出一個既有邏輯又有創意的黃金筆記系統。

Notion 與手寫筆記的戰力分析:一場不該存在的對決

將 Notion 與手寫筆記視為競爭對手,本身就是一個迷思。它們並非為了取代彼此而生,而是為了在不同的場景下發揮各自的獨特價值。瞭解它們的優點與缺點,是組合最強戰隊的第一步。西班牙 Cadiz 大學的研究便發現,「手寫筆記組」的記憶力維持更久,而「打字筆記組」在速度和正確性上表現更佳。

以下是兩者詳細的戰力分析表:

特性 手寫筆記 (傳統) Notion (數位筆記)
核心優勢 激發靈感、加深記憶、提升專注力 系統化整理、高效搜尋、版本迭代
思考模式 發散性、非線性、視覺化 (廣角鏡) 結構化、邏輯性、層級化 (放大鏡)
適用情境 創意發想、心智圖、初步構思、深度思考 專案管理、知識庫建檔、任務追蹤、內容寫作
編輯與修改 不易修改,塗改會留下痕跡,追求完美者易感壓力 快速修正、輕鬆排版、無痛增刪,適合敏捷調整
搜尋與連結 困難,高度依賴手動索引或記憶 強大全文檢索,透過標籤、篩選和連結輕鬆定位
共享與協作 需透過掃描或拍照,無法即時同步 即時共享、多人線上共編,適合團隊合作
便攜與存取 受限於筆記本的體積與重量 跨平臺雲端同步,隨時隨地在手機、電腦、平板存取
永續性 容易遺失、保存不易,查找困難 數位化永久保存,易於備份與遷移
主要限制 難以規模化管理與搜尋 上手門檻較高,功能繁多可能導致分心與過度整理,反而忘了做事情的初衷

三大實戰策略:將手寫無縫融入 Notion 工作流

既然瞭解了雙方的優勢,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如何「組隊」。以下三大策略,涵蓋了從思維發想到數位歸檔的全流程,能幫助您無痛地將手寫的溫度融入 Notion 的強大系統中,這也是許多資深用戶的 使用心得。

策略一:分階段雙打法 (The Two-Stage Method)

此策略的核心是流程分工,將筆記過程切分為「捕捉」與「建檔」兩個階段,讓對的筆記工具做對的事情。

  • 第一階段:用紙筆自由捕捉 (Capture)
    許多人反映,一打開 Notion 就想開始分類、排版,反而打斷了思緒,這種情況很常見。這個階段,請徹底拋開 Notion。使用最簡單的工具:一張白紙、一本口袋筆記本、一塊白板,甚至是 iPad 上面的無邊記 (Freeform) APP。若使用方格筆記本,更有助於繪製圖表。 執行方法:
    1. 發想草稿: 在構思文章、企劃或解決複雜問題時,拿起筆,用最不受拘束的方式寫下所有想到的東西。畫心智圖、流程圖,甚至只是雜亂無章的關鍵字。
    2. 擁抱混亂: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清空大腦」,而非「產出完美筆記」。寫得越亂、越快越好,不必擔心字跡或版面,徹底釋放創意思維。
  • 第二階段:在 Notion 梳理建檔 (Structure)
    當靈感與想法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輪到 Notion 上場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絕佳的「二次思考」。 執行方法:
  • 轉化與提煉: 將紙上面的零散觀點,轉化為結構化的文字輸入 Notion。利用 Toggle List (下拉式選單) 隱藏細節,用標題和分隔線建立層次結構。
  • 資料庫歸檔: 將提煉後的資訊放入 Notion 資料庫。例如,將閱讀筆記整理成一個帶有作者、評分、標籤屬性的資料庫;將專案想法歸入一個帶有進度看板的任務管理器,或是規劃自己的生活。
  • 建立連結: 利用 Notion 的 @ 功能,將相關的想法、任務、代辦事項和文件連結起來,建立一個真正的知識網絡。

這個方法讓紙本負責「從 0 到 1」的創意發散,Notion 負責「從 1 到 100」的邏輯深化,完美互補。

策略二:數位嵌入法 (The Digital Embedding Method)

如果您需要在 Notion 頁面中直接看到手寫的圖表、數學公式或註解,那麼這個方法是最佳選擇。它需要一臺支援手寫筆的平板電腦 (如 iPad + Apple Pencil) 和一款筆記軟體。

  • 推薦工具: GoodNotes、Notability、OneNote 或 iOS 內建備忘錄。
  • 執行流程:
    1. 在筆記 App 中創作: 打開 GoodNotes 或 Notability,手寫筆記、繪製圖表或為截圖加上註解。
    2. 選取並匯出: 使用「套索工具」圈選您想要嵌入 Notion 的部分。
    3. 複製為圖片: 選擇「拷貝」或「分享」功能,將選取範圍以圖片 (Image) 格式複製到剪貼簿。
    4. 貼入 Notion: 回到 Notion 頁面,直接 Ctrl+V (或 Cmd+V) 貼上。該手寫內容就會以圖片形式完美嵌入。

這個使用情境幾乎無縫地實現了在 Notion 中「畫圖」和「手寫」的視覺效果,極大地豐富了筆記的呈現形式。但請注意這個限制點,嵌入的內容是圖片,其上面的文字無法被 Notion 的搜尋功能索引。

策略三:掃描歸檔法 (The Scan-and-Archive Method)

這是一個更為簡單直接的混合模式,適合需要完整保存紙本筆記原始樣貌的使用者。

  • 執行流程:
    1. 完成手寫筆記: 在您習慣的實體筆記本上完成會議記錄、課堂的筆記等。
    2. 手機掃描: 使用手機內建的掃描功能 (如 iPhone 備忘錄的「掃描文件」) 或 Microsoft Office Lens、Google Drive 等專業 App,將紙本筆記轉換為高品質的 PDF 或 JPG 檔案。
    3. 上傳至 Notion: 在 Notion 中建立一個「手寫筆記資料庫」,你甚至可以為此建立一個專屬模板,為每則筆記建立一個新頁面,並將掃描檔上傳為附件。
    4. 添加元數據: 為該頁面添加重要的標籤 (Tags)、日期 (Date)、主題 (Topic) 等屬性。這樣即使無法搜尋筆記內容,也能透過這些元數據快速篩選和定位。

此方法將 Notion 作為一個強大的「索引目錄」和「數位檔案櫃」,讓您所有的手寫資產都能被妥善保管和分類,這是此方法的一大好處。

常見問題 (FAQ)

Q1: Notion 官方未來會推出原生的手寫功能嗎?

A: 這是全球 Notion 社羣最熱門的功能請求之一。雖然 Notion 官方並未公佈具體的時程表,但他們完全瞭解此一需求。不過,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利用本文提到的三大策略,立即優化您的工作流程。許多使用者也會在 YouTube 上觀看相關影片來找尋解決方案。

Q2: 我應該選擇 GoodNotes 還是 Notability 來搭配 Notion?

A: 兩者都是頂級的數位手寫 App。GoodNotes 以其精美的筆記本管理系統和多樣的紙張範本著稱,適合喜歡分類整理的使用者。Notability 則以其強大的「錄音同步筆記」功能聞名,是學生和會議記錄者的最愛。您可以根據主要用途來選擇,例如要做大量的閱讀筆記註解,GoodNotes 可能更直覺;若是上課或開會,Notability 的錄音功能則無可取代。兩者與 Notion 的「數位嵌入法」流程都非常順暢。

Q3: 嵌入到 Notion 的手寫圖片或掃描檔可以被搜尋到嗎?

A: 不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限制。Notion 的搜尋功能無法對圖片或掃描檔進行光學字元辨識 (OCR)。因此,您必須手動在圖片下方或 Notion 頁面的屬性中,為其添加描述性的文字、關鍵字或標籤,這樣才能在未來透過搜尋找到它,您的筆記內容才能被有效管理。

Q4: 這種混合模式會不會讓我的筆記變得更分散、更複雜?

A: 如果沒有建立清晰的規則,確實有可能。成功的關鍵在於紀律。將您的手寫工具(無論是紙本或 App)定位為一個臨時的「收件匣」或「草稿區」,一開始可能會感覺多了一道工序,但請養成定期「處理」的習慣——將其中有價值的、結構化的內容轉移到作為「永久總部」的 Notion 中。只要規則簡單且固定執行,就不會造成混亂,反而會讓思路更加清晰,完成整理後也會很有成就感。

總結:您不是在選工具,而是在建系統

回歸到最初的問題:Notion v.s. 手寫?答案是「我兩個都要」。這兩者從來不是零和遊戲。數位工具的冰冷邏輯與手寫筆記的溫暖創意,如同左右腦一般,協同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潛力。

真正的關鍵不在於找到一個能做所有事情的「萬能工具」,而在於建立一個清晰、簡單、適合自己的「工作系統」。不要再為 Notion 無法手寫而煩惱,而是開始思考:在我的工作流中,哪個環節最需要手寫的自由發散?哪個環節又最需要 Notion 的結構化管理?

嘗試以上三種策略,組合出專屬於您的「混合筆記法」,打造您最強的「輸出」戰隊,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自我成長的道路上,都能朝著您的人生金牌邁進一大步。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