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工業生產或商業交易中,精準的測量是維持優良產品品質、成本管理與法律法規遵循的基石。許多人誤以為,將一個已知重量的物體放上電子秤,確認讀數相符就是「校正」。然而,這僅僅是「檢查」而非真正的校正。一個未經妥善校正的設備,其測量結果可能導致原料浪費、產品不合格,甚至引發產品召回的巨大損失。
本文將深入探討電子天平與磅秤校正的完整流程,從核心概念的釐清、正確法碼的選擇,到詳盡的校正步驟與後續維護,確保您的每一次測量都精準可靠。
一、核心概念釐清:校正、調整與檢查的根本差異
要精通校正,首先必須理解三個常被混淆的詞彙:
-
檢查 (Checking/Verification):這是最基礎的操作。使用者將一個已知的參考砝碼放置於秤上,單純「查看」顯示的讀數是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這是一種日常的、快速的性能確認。
-
校正 (Calibration):這是一個具備量化比較的嚴謹過程。根據國際度量衡局 (BIPM) 的定義,校正是「在特定條件下,建立測量儀器所顯示的測量值與對應的參考標準值(參考值)之間關係的一系列操作」。簡單來說,校正不僅是看準不準,更是要量化並記錄儀器讀數與真值之間的誤差(包含測量不確定度)。一份完整的校正證書或報告會詳細列出這些數據,作為儀器性能的客觀證據。
-
調整 (Adjustment):當校正結果顯示儀器的誤差超出了允收標準時,對儀器進行修改以使其提供更準確讀數(提升準確度)的動作,稱為調整。調整會改變儀器的性能,因此調整後必須重新進行校正,以確認調整後的新性能狀態。
簡單說,檢查是問「它還準嗎?」,校正是回答「它有多準或多不準?」,而調整則是「將不準的修到準」。
二、校正砝碼的選擇:精度與規格的完美匹配
選擇合適的校正砝碼是成功校正的先決條件。錯誤的砝碼會讓校正失去意義。選擇時需考量以下要素:
1. 重量選擇
校正點的選擇應涵蓋日常使用的稱量範圍。一般建議使用接近電子秤最大秤量的砝碼進行校正,以確保全範圍的準確度。若無特定規定,可參考以下經驗法則:
-
3 kg 電子秤:使用 2 kg 砝碼
-
30 kg 電子秤:使用 20 kg 或 30 kg 砝碼
-
150 kg 檯秤:使用 100 kg 或 150 kg 砝碼
2. 材質與精度等級
校正砝碼依其精確度分為不同等級,通常遵循國際法定計量組織 (OIML) 的國際標準規範。材質以不銹鋼最為普遍,因其高密度、抗腐蝕且性質穩定。
校正砝碼等級、材質與適用範圍
等級 |
主要材質 |
精度(公差) |
主要適用範圍 |
---|---|---|---|
E1 |
不銹鋼 |
極高 (µg 等級) |
用於校準 E2 級砝碼和最高精度的分析天平、微量天平。 |
E2 |
不銹鋼 |
非常高 |
用於校準 F1 級砝碼,以及高精度的分析天平與精密天平。 |
F1 |
不銹鋼 |
高 |
用於校準 F2 級砝碼及一般實驗室用的精密天平。 |
F2 |
不銹鋼、鍍鎳 |
良好 |
用於校準 M1/M2 級砝碼,以及一般品質測試、教育用途的電子秤。 |
M1 |
鑄鐵、不銹鋼 |
標準 |
用於一般工業用途、商業交易磅秤的校正。 |
M2 |
鑄鐵 |
普通 |
用於大宗貨物測量等對精度要求不高的工業磅秤。 |
M3 |
鑄鐵 |
較低 |
用於粗略測量的場合。 |
三、內校與外校:兩種校準方式的比較
電子秤的校正方式主要分為內部校正與外部校正。
-
外部校正 (External Calibration):使用者手動將外部的標準砝碼放置於秤盤上,進入校正模式後由儀器進行校準。這是最傳統也最通用的方式。
-
內部校正 (Internal Calibration):較高階的電子天平內建由馬達驅動的標準砝碼。使用者僅需按下一個按鈕或設定特定條件(如溫差變化),天平即可自動完成校正。
校準方式 |
優點 |
缺點 |
---|---|---|
內部校正 |
• 操作極為方便、快速 |
• 儀器價格較高 |
外部校正 |
• 校準精度可根據所選砝碼等級決定,彈性高 |
• 操作較為繁瑣,需手動操作 |
四、標準校正作業程序(SOP)詳解
一個嚴謹的校正需遵循標準化流程,目的是為了確保結果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1. 準備工作
-
環境:將電子秤放置在穩固、水平、無震動、無氣流(如風扇或空調直吹)的檯面上。
-
預熱:開啟電源後,至少預熱30分鐘(高精度分析天平可能需要數小時),待內部電子元件達到熱穩定狀態。
-
清潔:確保秤盤與砝碼表面潔淨無塵、無油污。處理高精度砝碼時應佩戴專用手套或使用鑷子。
2. 進入校正模式
-
依據儀器說明書指示,操作按鍵進入校正(CAL)模式。
3. 執行校正與數據記錄
-
線性測試:(適用於分析天平) 選用至少3個不同重量的砝碼(如最大秤量的25%, 50%, 75%),依序秤量,記錄各點的誤差,以確認天平在整個量程內的響應是否一致。
-
偏載測試:選用一個約為最大秤量1/3的砝碼,先置於秤盤中央,再依序置於前、後、左、右四個象限的中心點,記錄各點讀數與中心點的差異,以確保在秤盤不同位置稱量結果的一致性。
-
重複性測試:選用一個砝碼,重複稱量至少10次,計算結果的標準差(SD)。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檢驗建議,若2*SD除以砝碼標稱值不超過0.10%,則符合允收基準。
-
準確性測試:放置校正砝碼,待讀數穩定後,儀器會自動或手動確認。此步驟即為將儀器的量測基準調整至與砝碼的真值一致。
4. 退出與驗證
-
完成校正程序後,退出校正模式。
-
再次放置校正砝碼進行「檢查」,確認校正後的讀數準確無誤。
5. 文件記錄
-
詳細記錄校正日期、執行人員、儀器編號、使用的砝碼規格與編號、校正前後的數據、環境溫濕度,以及「通過/不通過」的結論。此紀錄(校正報告)是品質管理與稽覈的重要依據。
五、維持校正有效性:日常保養與例行測試
一次完美的校正無法保證永久的準確。兩次校正週期之間的日常維護至關重要。
-
定期檢查:在每日或每次使用前,用一顆可靠的查覈砝碼進行快速檢查,確保儀器狀態未發生偏移。
-
保持清潔:定期用軟布清潔秤體與秤盤。
-
正確使用:避免超過最大秤量,避免物體衝擊秤盤。不使用時,讓秤盤保持淨空。
-
環境穩定:若電子秤被移動過位置,使用前必須重新確認其水平狀態,並建議執行一次檢查或校正。
常見問題(Q\&A)
Q1: 我的電子秤不準,用砝碼校正一下就好了嗎?
A: 不一定。首先應進行故障排除:檢查電源是否穩定、秤體是否水平、周圍是否有風或震動、秤盤下方是否有異物卡住。排除這些外部因素後,若用可靠的砝碼「檢查」後仍有誤差,才需要進行正式的「校正」與可能的「調整」。若自行校正後問題依舊,則可能需要聯繫如沛禮等專業廠商進行維修服務。
Q2: 我應該多久校正一次我的天平/磅秤?
A: 校正頻率沒有絕對標準,應基於風險評估來決定。需考量的因素包含:使用的頻率、稱量結果的重要性(高風險應用如藥品配方,需更頻繁)、儀器的穩定性以及操作環境的嚴苛程度。高風險或高頻率使用的儀器可能需每季或每月校正,以符合內部或外部的認證要求。無論如何,兩次專業校正之間,使用者應執行定期的例行檢查。
Q3: 校正砝碼的等級(E1, F1, M1)有什麼區別?我該如何選擇?
A: 主要區別在於「容許誤差」(Tolerance)。E級砝碼的容許誤差最小(最精確),M級最大。選擇原則是:砝碼的精度等級必須遠高於被校正的電子秤。一般而言,E1、E2級砝碼用於校準讀數精度至0.01mg或0.1mg的分析天平;F1、F2級用於讀數為1mg至0.1g的精密天平;M1、M2級則適用於一般工業或商業用的檯秤、地磅。選擇錯誤的砝碼,例如用M1砝碼去校正分析天平,是沒有意義的。具備此知識是成功校正的第一步。
結論
電子秤的校正是一項嚴謹的科學活動,遠非「看秤重準不準」那麼簡單。它是一套包含正確觀念、合適工具(法碼)、標準化流程、詳實記錄的系統性工作。透過理解校正、調整與檢查的差異,選擇正確等級的砝碼,並執行嚴謹的校正程序與日常維護,才能真正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這項投資不僅能滿足法規與客戶的要求,更能有效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營運風險,是所有專業使用者不可忽視的核心環節。若想獲取更多關於電子秤的知識與優惠資訊,可以關注專業廠商的社群平台,許多廠商也提供全球性的校正服務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