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石虎與黑熊:守護台灣保育類動物,從認識牠們面臨的生存危機開始

台灣,這座位於西太平洋的綠色島嶼,擁有從熱帶到亞寒帶的多元生態系,孕育了無數獨特而珍貴的野生動物。然而,隨著經濟發展與人為活動的擴張,許多物種的生存面臨嚴峻威脅。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自然資產,台灣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育名錄系統,將受脅物種納入法律保障。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台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議題,不僅詳述法定的三個保育等級,比較其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名錄的異同,更將透過具代表性的物種列表,呈現台灣陸域及海域的保育現況。此外,本文也將觸及保育名錄的動態調整機制,以及針對特定物種的「瀕危物種保育行動計畫」,最後總結當前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保育等級的定義:從台灣法規到國際標準

在討論保育議題時,常會聽到「保育類」、「瀕危種」或「稀有種」等詞彙,它們雖有關聯,但意義不盡相同。「瀕危」與「稀有」多為科學上基於族羣數量、分佈範圍的評估,而「保育類」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身份。

一、 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三級分類

台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主管機關,陸域保育類物種的發布單位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海域物種則為「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四條,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評估分類由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執行,並依其瀕危程度,分為以下三級:

第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Critically Endangered/Endangered)

  • 定義:指族羣量已降至危險標準,或其棲地已遭嚴重破壞,物種面臨立即且高度滅絕風險。
  • 代表物種:【陸域】台灣黑熊、石虎、台灣雲豹(已滅絕)、草鴞、山麻雀、赤腹遊蛇、台灣山椒魚(包含觀霧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南湖山椒魚)、大紫蛺蝶、寬尾鳳蝶、珠光鳳蝶等。【海域】北極鯨、小鬚鯨、白鱀豚、伊河海豚、矮鰭海豚、露脊鼠海豚(江豚)、加灣鼠海豚、僧侶海豹、非洲海牛、北美海牛、綠蠵龜、遺鷗、粉嘴鰹鳥、白腹軍艦鳥、卷羽鵜鶘、黑腳信天翁、洪氏環企鵝、短吻鱘、斑點鱘、加州犬形黃花魚等。

第II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Rare and Valuable)

  • 定義:指各地族羣量稀少,或因棲地特殊、分佈狹窄,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需要特別保護的物種。
  • 代表物種:【陸域】穿山甲、林鵰、遊隼、台灣畫眉、黑長尾雉(帝雉)、藍腹鷴、黃魚鴞、百步蛇、琵嘴鷸、椰子蟹等。【海域】南方海獅、象鼻海豹、海鬣蜥等。

第III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Other Conservation-Deserving Wildlife)

  • 定義:指族羣量雖未達前兩級的危急程度,但仍面臨生存壓力,若不加以保護,未來可能轉為珍貴稀有或瀕臨絕種的物종。
  • 代表物種:台灣野山羊、台灣水鹿、台灣藍鵲、黃喉貂、冠羽畫眉、白耳畫眉、慄背林鴝、巖鷚、董雞、黑頭文鳥、長尾鳩、紅腹濱鷸、紅腰杓鷸、黑尾鷸等。

二、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名錄

IUCN所制定的紅皮書名錄是全球公認最具權威的物種保育狀況評估系統。其評估標準客觀且量化,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受威脅等級:

  • 極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在野外近期面臨極高滅絕風險。
  • 瀕危 (Endangered, EN):在野外面臨很高的滅絕風險。
  • 易危 (Vulnerable, VU):在野外面臨高的滅絕風險。

這三個等級合稱為「受威脅等級 (Threatened Categories)」,是全球保育行動的優先關注對象。

三、 為何台灣名錄包含外來物種?

翻閱台灣的保育名錄,會發現諸如大貓熊、灰鸚鵡、大食蟻獸等非台灣原生物種。這主要是為了遵循國際公約,特別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台灣雖非締約國,但為善盡國際責任並有效管制國內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的交易,將CITES附錄一、二中的高風險物種納入保育名錄,以國內法進行管理,防止台灣成為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中繼站。

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代表物種

以下列舉部分台灣陸域及海域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並對照IUCN及台灣紅皮書的評估等級。(特有種以*標示,特有亞種以**標示)

陸域哺乳類

中文名 學名 台灣保育等級 IUCN 紅皮書等級 台灣紅皮書等級
台灣黑熊 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I 級 – 瀕臨絕種 易危 (VU) 瀕危 (EN)
石虎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 I 級 – 瀕臨絕種 無危 (LC) 瀕危 (EN)
歐亞水獺 Lutra lutra chinensis I 級 – 瀕臨絕種 近危 (NT) 極危 (CR)
台灣狐蝠 Pteropus dasymallus formosus I 級 – 瀕臨絕種 易危 (VU) 極危 (CR)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II 級 – 珍貴稀有 極危 (CR) 易危 (VU)
台灣野山羊 Capricornis swinhoei III 級 – 其他應予保育 無危 (LC) 近危 (NT)
台灣水鹿 Rusa unicolor swinhoei III 級 – 其他應予保育 易危 (VU) 近危 (NT)

鳥類

中文名 學名 台灣保育等級 IUCN 紅皮書等級 台灣紅皮書等級
熊鷹 Nisaetus nipalensis I 級 – 瀕臨絕種 無危 (LC) 瀕危 (EN)
草鴞 Tyto longimembris I 級 – 瀕臨絕種 無危 (LC) 瀕危 (EN)
黑面琵鷺 Platalea minor I 級 – 瀕臨絕種 瀕危 (EN) 近危 (NT)
黑長尾雉(帝雉) Syrmaticus mikado II 級 – 珍貴稀有 近危 (NT) N/A
藍腹鷴 Lophura swinhoii II 級 – 珍貴稀有 近危 (NT) N/A
黃魚鴞 Ketupa flavipes II 級 – 珍貴稀有 無危 (LC) 瀕危 (EN)
台灣藍鵲 Urocissa caerulea III 級 – 其他應予保育 無危 (LC) N/A

爬行類與兩棲類

中文名 學名 台灣保育等級 IUCN 紅皮書等級 台灣紅皮書等級
食蛇龜 Cuora flavomarginata I 級 – 瀕臨絕種 瀕危 (EN) 易危 (VU)
綠蠵龜 Chelonia mydas I 級 – 瀕臨絕種 瀕危 (EN) N/A
金絲蛇 Hebius miyajimae I 級 – 瀕臨絕種 易危 (VU) 瀕危 (EN)
百步蛇 Deinagkistrodon acutus II 級 – 珍貴稀有 N/A 無危 (LC)
台灣山椒魚 Hynobius formosanus I 級 – 瀕臨絕種 瀕危 (EN) 瀕危 (EN)

魚類與無脊椎動物

中文名 學名 台灣保育等級 IUCN 紅皮書等級
櫻花鉤吻鮭 Oncorhynchus formosanus I 級 – 瀕臨絕種 極危 (CR)
巴氏銀鮈 Squalidus banarescui I 級 – 瀕臨絕種 極危 (CR)
寬尾鳳蝶 Papilio maraho I 級 – 瀕臨絕種 近危 (NT)
曲紋脣魚(龍王鯛) Cheilinus undulatus II 級 – 珍貴稀有 瀕危 (EN)
椰子蟹 Birgus latro II 級 – 珍貴稀有 易危 (VU)

動態調整的名錄與保育行動

台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依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族羣調查數據及國際趨勢進行定期檢討與修正。

  • 名錄的調整:近年來,部分物種因族羣穩定而降級或移出名錄,例如台灣獼猴、山羌及白鼻心等已回歸一般類野生動物。與此同時,也有物種因威脅加劇而被提升保育等級,如食蛇龜、柴棺龜便從「珍貴稀有」提升為「瀕臨絕種」。2023年,更有14種淡水魚(如溪流細鯽、陳氏鰍鮀等)因面臨棲地破壞及過度採捕壓力而被新增至保育名錄中。
  • 瀕危物種保育行動計畫:除了被動的名錄管理,林業保育署更主動針對23種最受威脅的物種,制定了「瀕危動物保育行動計畫」。這些物種包括石虎、歐亞水獺、台灣黑熊、台灣穿山甲、熊鷹、草鴞、所有台灣原生山椒魚、金絲蛇、巴氏銀鮈、飯島氏銀鮈等。此計畫旨在整合資源,針對各種物種面臨的核心威脅(如路殺、棲地喪失、流浪犬攻擊、非法獵捕等)提出具體且積極的保育策略與行動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名列其中的台灣穿山甲和阿里山山椒魚雖在法定等級上為「珍貴稀有」,但因其所受威脅的急迫性,仍被視為需採取最高強度保育行動的對象。

常見問題 (FAQ)

Q1: 台灣的「保育類動物」和國際的「瀕危動物」有什麼不同?

A1: 主要區別在於法律效力與評估體系。「保育類動物」是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下的法律名詞,分為三級,違法騷擾、獵捕或買賣將面臨罰則。而「瀕危動物」通常指依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等科學標準評估出的受威脅物種(如極危、瀕危、易危),它是一種科學評估結果,本身不直接具備法律效力,但常被各國作為制定保育名錄的重要參考。

Q2: 為何台灣的保育名錄中會包含國外的大貓熊或灰鸚鵡?

A2: 這是為了配合《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規定。為了遏止全球性的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台灣將CITES附錄中受高度貿易威脅的物種納入國內的保育名錄,藉此管制其在台灣的持有、買賣與展示,防止台灣成為國際非法貿易的一環,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

Q3: 如果我撿到受傷的保育類動物該怎麼辦?

A3: 請不要試圖自行處理或飼養。應立即通報所在地縣市政府的農業局/處或動物保護相關單位,也可撥打1999市民專線尋求協助。切勿觸碰或驚擾動物,保持安全距離,並盡可能提供發現的確切地點與動物狀況,由專業人員進行救援。

Q4: 保育類動物名錄是固定不變的嗎?

A4: 不是。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會由主管機關邀集專家學者,根據最新的族羣調查資料、科學研究成果、國內外保育趨勢等進行定期評估與檢討。因此,名錄會動態調整,可能會有物種被新增、移除,或是在不同保育等級間進行調整。

總結

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工作,建立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堅實基礎之上,形成了一套涵蓋陸、海域,並與國際接軌的系統性保護框架。從三級保育分類、動態的名錄調整,到針對性的瀕危物種行動計畫,皆反映了台灣在生態保育上的努力與承諾。

然而,挑戰依然巨大。棲地破碎化、非法盜獵與買賣、外來種入侵、以及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持續威脅著這些珍貴物種的未來。保育的終極目標,並非僅是擁有一份長長的保育名錄,而是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讓所有物種都能繁衍生息,最終不再需要被列入名單。這需要政府部門、科研單位、民間組織乃至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透過教育推廣、公民科學及負責任的生活方式,共同守護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多樣性。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