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友服務與現況:法令依據、服務措施與社會觀點

街友服務與現況:法令依據、服務措施與社會觀點

「街友」在臺灣社會時常被忽視或誤解,他們的生活不僅僅是「睡在街頭」,更關乎極為複雜的勞動市場、家庭結構、健康狀況,以及社會安全網本身的漏洞。根據多份調查顯示,七成街友其實有工作,只是工作性質多為臨時工或非典型就業;而九成街友流落街頭並非主動選擇,而是因年齡、身體健康、家庭支持不足或租屋限制等因素,逐漸陷入無家可歸的困境。

有些街友曾經努力維持房租,但因失去工作或罹患癌症、遭逢身心變故,最終失去了可以稱作家的房子,只能暫時睡在地上或其他公共空間。在艋舺公園或台北車站周邊,時常能看到無家者分布的數量隨著季節和經濟狀況起伏。這些街友面對的問題並不只是單純的生存,而是涉及到身心疾病、經濟壓力、以及是否有家人或社會資源可以依靠。他們有的年紀已年老,體力上無法支撐長時間勞動;也有的人在不斷搬遷的過程中,喪失了重要的地址與手機等聯絡方式。

本篇文章將依據現行法令、地方政府推動的服務措施,並結合實際案例與社會觀察,詳細介紹街友的定義、安置與輔導措施、服務資源,以及社會上對街友的常見迷思與真實情況,期盼社會大眾能更理解並協助這個群體。在此同時,也有民間團體如人生百味推動各式倡議與計畫(例如石頭湯計畫),希望為街友提供過渡性支持和就業機會,協助他們重返正軌。

一、街友的定義與法令依據

(一)街友的定義

所謂「街友」,官方常用「遊民」一詞,即指經常性露宿於街頭或公共場所、居無定所者。這些人因多重原因而失去原本的住處,如失業、家庭破裂、身體或心理健康問題、年齡偏大而無法勝任勞力工作、無可依靠的家屬等,最後被迫在公共空間落腳。

值得注意的是,流浪的過程往往是漸進式的。他們先是短暫借宿親友或網咖、速食店,之後在無法負擔房租或無人能再提供幫助時,才真正走上街頭。有些人在這樣的過程中,與家人或親友的關係愈加疏離,甚至連話都難以開口,內心積壓眾多事情卻無處傾訴。

(二)法令依據

  1. 社會救助法第17條
    這是臺灣協助遊民(街友)重要的法律依據,明訂對於國內具中低收入戶或陷入無家可歸狀態者,政府應提供必要的急難救助與相關服務。
  2. 各地方政府遊民安置及輔導辦法
    以臺南市為例,依據《臺南市遊民安置及輔導辦法》,明確規範了街友的安置流程、身分查驗、資源轉介以及後續輔導等事項,並與警察、衛生、民政等單位配合執行。

二、街友服務對象與處遇措施

(一)街友身分及後續分流

  1. 具榮民身分者
    若查明為榮民,則由當地榮民服務處辦理安置。
  2. 非本市市民
    若街友戶籍不在所在地,社工會轉知其戶籍所在縣市的社政單位,以協助返鄉或就近安置。
  3. 本市市民有家屬可依靠
    若街友查明有家屬、扶養義務人或監護人,主管機關會通知其家屬接回,若拒不接回且涉有遺棄嫌疑,則由社會局會同警察機關依法處理。
  4. 更生人身分
    若街友為更生人,則會由更生保護會等單位提供出獄後的輔導服務,協助再融入社會。

在這些分流過程中,有時也會遇到街友的內心抗拒,或因為曾經出現身心疾病的症狀,不容易配合程序。若是女生街友,可能還必須額外考量安全與保護的因素。

(二)主要服務項目

  1. 臨時及短期安置:協助街友盡速尋找可過夜的收容中心或民間庇護所。
  2. 人道關懷:包含臨時餐食、沐浴、清洗衣物,以及行動沐浴車定點提供盥洗。部分民間團體也會提供熱便當或其他食物,幫助街友度過飢餓時刻。
  3. 醫療照顧:協助街友就醫並申請醫療補助,對慢性病、重大傷病者轉介至專業醫療單位。有些個案甚至因罹患癌症而需要長期治療,若沒有醫生和社工的多方合作,往往難以獲得完善照護。
  4. 就業媒合:與勞動、就業服務單位合作,推介合適的臨時性或穩定工作。
  5. 協尋家屬、協助返家:如街友有意返鄉且家屬願意接納,社工可協助交通費或聯繫接駁。
  6. 補辦證件:幫助街友重辦身分證或健保卡,以利後續求職與就醫。
  7. 轉介其他社會福利:如低收入戶認定、住房補助、心理諮商等。
  8. 儲蓄理財輔導:協助街友學習整理收支,避免陷入惡性循環。這些服務能給予街友重新出發的動力,但前提是個案願意配合並與社工保持聯繫。
  9. 協助租屋:若街友存到足以承擔租金的金額,社工可陪同看房、協調房東並提供社會福利訊息,減輕租屋障礙。對於因年老或患有身心疾病而行動不便的個案,往往還需額外的居家修繕或無障礙設備協助。

三、街友服務地點與行動沐浴車

在臺南市,街友服務由社會局及多個民間團體共同推動。除了區公所或區域性社福中心,也有行動沐浴車定點服務。以下整理主要資訊:

(一)行動沐浴車時段與地點

星期 時間 地點 備註
星期一至五 16:30 – 17:30 公園消防分隊 委辦單位提供餐食與沐浴服務
星期一 09:30 – 11:30 新營新東陸橋 社會局辦理
星期二 09:30 – 11:30 水萍塭公園 社會局辦理
星期四 09:30 – 11:30、14:00 – 16:00 水萍塭公園、海安路&正興街口 社會局辦理
星期五 09:30 – 11:30 新營新東陸橋 社會局辦理

註:以上地點與時段自113年8月1日起調整適用,實際狀況可再向當地社福中心或社會局查詢。

在這些行動沐浴車服務點,街友可以洗去臉的風霜,也能暫時放下身上的東西好好整理。若發現個案有特殊需求,社工也會立即通報或轉介。

(二)服務中心聯絡方式

單位名稱 服務範圍 電話
永華市政中心(行政業務窗口) 南區街友、行政窗口 (06) 299-1111 分機 8351
安平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東區街友 (06) 223-1000、(06) 223-1957
南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中西區、安平區街友 (06) 215-0795
永康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永康區、仁德區、歸仁區、關廟區、龍崎區街友 (06) 311-0232
玉井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玉井區、楠西區、南化區、左鎮區街友 (06) 574-4616
善化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善化區、安定區、新市區、新化區、山上區、麻豆區、下營區、六甲區、官田區、大內區街友 (06) 581-2251
新營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新營區、鹽水區、柳營區、後壁區、東山區、白河區、北門區、學甲區、將軍區、佳里區、七股區、西港區街友 (06) 635-4466
財團法人高雄市慈聯社會福利基金會(臺南街友中心) 北區、安南區街友及街友生活重建服務(含安置) (06) 291-7759

四、性別差異與隱形的女性街友

談到街友,外界常用「流浪漢」一詞,似乎代表街頭幾乎都是男性。然而,根據部分調查或外展經驗,女性街友的存在其實相對隱形,這樣的現象源自女性在街頭生存時往往更加危險,包括更容易遭遇性騷擾與暴力。她們可能以「讓自己看起來更邋遢」的方式自保,或乾脆半夜睡不著、或隱身僻靜角落,使得外界更難看見。即便官方統計顯示女性街友人數僅占一成左右,也應被特別關注。

有些女生街友在家庭失能或家暴中掙扎,也可能因為要扶養小孩卻無力負擔房租;或是與家人的關係破裂後,再也無處容身。這些事情加深了她們的脆弱與風險。

女性街友往往經歷過家庭失能、家暴、單親經濟壓力,或中高齡後無人照顧導致無法再投入職場等問題。實務上,她們面對的問題更為複雜:

  • 衛生及安全:洗澡、如廁等對女性來說威脅更大。
  • 性別暴力:在街頭或公園深夜時,性騷擾與性侵案例並不罕見。
  • 社會標籤:傳統思維下,女性流浪更容易遭周遭異樣眼光。

因此,許多NGO團體與政府單位也陸續成立專案或特別服務,以保護並協助女性街友脫離高風險環境,且在安置時提供相對隱蔽與安全的空間。

五、街友常見社會迷思與真實狀況

迷思:街友都好吃懶做,不想工作

事實:調查顯示,約七成街友有在舉牌、派報、資源回收或短期工地等臨時工作。他們常因年紀偏大、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提供住址或電話而被拒用,導致經濟不穩定。

迷思:街友都酗酒、製造髒亂或違法行為

事實:酗酒的確存在,但經常是面對生理病痛、心理壓力的不得已逃避方式。街友露宿公共場所也可能跟着物品堆積,但部分縣市已推行集中管理(提供收納袋、物品集中區)及外展清潔隊協助,減少環境脫序。

迷思:政府可以強制帶街友去收容所

事實:除非個案涉及自殘或傷人風險,否則並無法律途徑強制收容。即使有意願入住,也常因收容床位不足、地點偏遠、無法配合工作時間等因素而流失。

迷思:成為街友就是自己選擇的自由生活方式

事實:研究指出,九成街友其實屬「非自願」流浪,過去生活或家庭結構遭遇重大變故導致無家可歸。他們對「自由」的感受,往往是生存困境下的一種自我調適或無奈。

六、如何協助街友

  1. 及時通報:若發現有人在公共場所長期露宿,可撥打當地社會局專線或市民服務專線(如1999),將有專業社工前往外展評估。
  2. 捐助物資:在捐衣服時可留意是否有適合中高齡、戶外穿著需求的衣物,女性物資(例如衛生用品)亦不可少。
  3. 志工及陪伴:許多民間機構定期招募志工,協助發放物資、尋訪街頭街友。定期關懷與傾聽有助於發現個案轉變的契機。
  4. 破除標籤:最重要的是改變「街友懶惰、自我放棄」的刻板印象,了解他們是真正的社會弱勢,需要社會網絡的支撐。
  5. 支持民間組織:有些團體提供“過渡性住房”、社會企業(如二手市集、餐車)就業機會等,協助街友恢復自立。如果無力親身參與,也可透過捐款或推廣讓這些單位能持續服務。像人生百味或其他團體也會在服務據點裡面讓街友們聚餐、分享經驗,這些互相支持的氛圍能提升他們重新站起來的動力。

七、無家者身分不明者處理流程

當在街頭遇到身分不明、無法確認戶籍地的街友時,政府部門與警察機關會進行以下程序:

  1. 初步關懷:先由社會局或外展社工提供緊急資源或人道服務。
  2. 查驗身分:與警方合作,確認個案是否有身分證明文件或前科。
  3. 必要安置:若個案無法言語或身體狀況危急,則優先就醫或送收容機構。
  4. 持續追蹤:後續再確認是否可聯繫到親屬,或登記為無戶籍街友並持續輔導。

常見問題(FAQ)

Q1:為何不看見街友白天工作?他們是不是都不工作?

A:街友多從事臨時性或非典型工作,例如舉牌、出陣頭、資源回收、清潔打掃等,工作時間並不固定。有些人白天外出工作時,身上行李收在公園固定角落,因此不易被認出是街友。

Q2:收容所既然有床位,為何還有街友不願進去?

A:收容所位置通常較偏遠,或者管制規定嚴格,部分街友會擔心「工作無法配合作息」、「不想跟陌生人一起住」等。此外,收入不穩定或心理因素,也可能導致他們中途放棄或不想前往。

Q3:看到街友似乎有酗酒、違規行為,該怎麼辦?

A:可通報警方或1999市民服務專線,並向社福單位反映。酗酒常伴隨身體痛苦或心理創傷,若能及時轉介成癮治療或醫療單位,是相對有效的方式。

Q4:女性街友是否更少?該如何協助?

A:女性街友在人數上較少,但風險更高,尤其容易遭受性騷擾與暴力。有些NGO及政府單位已成立女性街友專案,可透過熱線或民間組織轉介,把她們引導至安全環境。

Q5:一般民眾可以怎麼幫忙?

A:最直接方式是尊重、傾聽並協助通報。此外也可參與捐贈物資(特別是適合女性及中高齡者的衣物、生活用品),或支持各項街友就業和庇護計畫,一同協力讓他們重返自立生活。

總結

街友問題並非單一城市或單一社會階層的議題,而是整體社會安全網的檢驗。無家可歸的原因可能是突如其來的變故、長期累積的家庭問題,或經濟與健康交互影響下的結果。政府與民間單位已逐漸形塑完整的服務措施,包括安置、醫療、就業與生活重建;然而,缺乏社會支持和污名化,仍是他們重回自立之路的一大障礙。當我們能正視街友的真實面貌、理解他們背後的複雜處境,便能給予更有溫度且更具體的協助。讓我們一起透過行動,讓這些流浪的靈魂重新感受人生的希望與價值,而不是僅僅被視為城市街上的過客。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