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煊,一個在臺灣政壇與公益界都留下深刻印記的名字。他曾是推動稅制改革、言辭犀利的財政部長,被媒體封為「小鋼炮」;也是台灣創立新黨、為小市民發聲的民意代表。卸下公職後,這位前監察院長與夫人蘇法昭攜手投身公益,將畢生積蓄與精力奉獻給孤苦無依的長者,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王聖人」。
近年來,一篇《早安健康》的報導揭露,儘管他面臨自身罹患攝護腺癌與妻子罹患失智症的雙重考驗,這位高齡長者仍未停下腳步,用生命實踐「人去,愛留」的信念,譜寫了一曲從政壇鐵漢到慈善柔情的動人篇章。
早年歲月與政壇崛起
王建煊1938年出生於安徽合肥,1949年隨家人遷臺。出身清寒的他力爭上游,畢業於成功大學會計統計學系與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並曾公費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返國後,他長期在財政體系服務,因其專業與耿直的性格,逐步在政壇嶄露頭角。
財政部長時期
1990年,王建煊出任財政部長,迎來其政治生涯的高峯。在此期間,他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政策與言論:
- 股市名言:面對股市大跌,他對廣大散戶說出「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的名言,安撫了無數投資人的心。
- 開放銀行設立:為促進金融自由化,他在半年內開放了16家新銀行的設立。此舉雖為市場注入活水,但也因部分銀行後續經營不善,引發掏空弊案,而成為日後備受爭議的政策之一。對此,王建煊堅稱自己決策並無錯誤,問題出在後續的監管不力。
- 推動稅改: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力主推行「土地增值稅按實際交易金額課稅」,希望藉此抑制炒地皮的歪風。然而,這項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龐大利益,在國民黨內部引發巨大反彈,甚至被貼上「外省部長搶本省人土地」的標籤。最終,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他選擇辭職下臺,其剛正不阿的形象也因此深植人心,贏得了「小鋼炮」的稱號。儘管任期不長,他仍在1992年獲評為「亞洲最佳財政部長」。
創立新黨與立法委員生涯
辭去部長後,王建煊轉戰民意代表,並以無黨籍身分高票當選第二屆立法委員。他與趙少康、鬱慕明等人共同創立了新黨,以「為小市民代言」為宗旨,成為當時國民黨、民進黨兩大黨之外,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選舉紀錄
王建煊曾多次代表新黨或在泛藍陣營支持下參與重要選舉,其選舉歷程如下表所示:
年度 | 選舉屆數 | 選舉區 | 所屬政黨 | 得票數 | 得票率 | 當選標記 | 備註 |
---|---|---|---|---|---|---|---|
1992 |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 | 臺北市第一選舉區 | 無黨籍 | 129,019 | 21.37% | ✓ | 選區第一高票 |
1998 | 第二屆臺北市市長選舉 | 臺北市 | 新黨 | 44,452 | 2.97% | ||
2001 | 第十四屆臺北縣縣長選舉 | 臺北縣 | 新黨 | 820,808 | 48.16% | 與中國國民黨整合 | |
2024 | 第十一屆立法委員選舉 | 全國不分區 | 新黨 | 40,288 | 0.29% |
監察院長任內的風議
2008年,王建煊獲時任總統馬英九提名,出任監察院長。他將其犀利的風格帶入監察院,任內多次引發爭議,但也凸顯了他對時政的關切與改革的期盼。
- 批評時政:他曾批評公務員體系充斥「笨蛋」、指大學生打工是「賤賣黃金時間」,甚至直言馬英九總統的歷史定位是「無能」。
- 改革呼聲:在監察院二次彈劾基隆市長張通榮關說酒駕案未過後,這位前監察院院長痛心疾首,認為監委多為政治酬庸,功能不彰,主張修憲改革,甚至表示「監院關了比較好」,引發19位監委連署聲明反擊,在監察史上極為罕見。
- 其他爭議:他因反對多元成家草案、評論太陽花學運、在監察院禮堂為友人證婚等事件,多次成為媒體焦點。在九月政爭事件中,他批評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協商,堪稱罪魁禍首。而「三隻小豬」事件中,監察院的善意提醒被扭曲為政治打手,讓他深感在臺灣做好人很難。他認為此事僅為善意,絕非惡意攻擊。
投身公益:創辦「無子西瓜」與「天使居」
告別政壇後,王建煊將人生的下半場完全奉獻給了公益事業。這一切的起點,源於他與妻子蘇法昭的共同心願。
夫妻同心,為愛啟程
王建煊與妻子蘇法昭結縭近六十載,兩人未育有子女。他們深刻體會到無子長者在晚年可能面臨的孤獨與無助。蘇法昭(大家暱稱她蘇老師)曾說,婚後一直期盼有自己的孩子,但始終未能如願。然而,她堅信這是上帝最好的安排,讓她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這個共識,成為夫妻倆投身公益的強大動力。
成立基金會,打造溫暖的家
2011年,王建煊夫婦成立了「臺北市無子西瓜社會福利基金會」,決心為無子、無依的長者提供完善的長照服務。他們賣掉了自住的房子,將千萬所得全數捐出。王建煊的夢想,是打造一個不同於傳統安養院的「天使居」長照機構,讓住民們能像天使一樣,快樂、有尊嚴地安享晚年,直到終老。
這個夢想感動了許多企業家,其中東華書局已故創辦人卓鑫淼的遺孀、時任董事長卓劉慶弟女士,她慷慨捐助3.8億元善款,讓位於新北市林口的「鑫淼天使居」得以從藍圖變為現實。這個基金會機構結合了居家式、社區式及機構式的綜合型長照服務,優先照顧失智、失能的貧苦孤老。從無子西瓜基金會(西瓜基金會)到天使居,王建煊的公益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對財富的看法
王建煊對財富與繼承有著獨特的見解。他看過太多家庭因子女爭奪遺產而反目成仇的悲劇,因此常說,父母把所有錢都留給孩子,不但沒有必要,反而可能害了他們,甚至讓自己不得善終。他曾用「活該」二字形容那些因此陷入困境的父母。他認為,父母的責任是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財產則應該用來行公義、濟助窮乏,這樣的愛才能永留人間。王建煊的捐款善舉為社會立下典範。
個人生活:信仰與愛情
王建煊的生命中,基督教信仰與妻子蘇法昭是他最重要的兩大支柱。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王建煊與被譽為「成大校花」的蘇法昭相識於大學,當時蘇法昭全家皆為基督徒,為了能與她同負一軛,王建煊也信主受洗,共同的信仰讓他們相信凡事都有主耶穌的帶領。近一甲子的婚姻中,兩人相互扶持,鶼鰈情深。在王建煊擔任公職時,蘇法昭總是為他打理好一切,讓他無後顧之憂;當王建煊決定投身選舉,蘇法昭即使起初不贊成,一旦先生做出決定,她便成為最鼎力支持的後盾與禱告夥伴。他們的婚禮雖然簡單,但意義非凡,不像有些人追求華麗的婚紗,他們更看重婚姻的實質內容。
病中的扶持與不離不棄
晚年,病痛同時找上了這對恩愛夫婦。王建煊罹患攝護腺癌,而他的太太,夫人蘇法昭則患上了阿茲海默症與肌少症。面對妻子的失智情況,看著她從當年那個精明幹練的才女,變成連飯都食不下嚥、記憶日漸消退的模樣,王建煊坦言曾悲從中來,所幸有朋友的關懷與支持。
他在受訪時數度哽咽,訴說妻子常會問他:「我父親、我媽媽呢?怎麼不來看我們?」他只能心痛地回答:「有一天,我們會在天家再歡聚!」儘管心痛,但他感謝上帝,過去是妻子照顧他,現在讓他有機會可以照顧妻子。他將自己的癌症交給上帝,把最後的力量用來陪伴摯愛、服務社會。這份在病痛中依然緊緊相牽的手,深刻詮釋了婚禮上「我願意」的誓言,是一生一世的承諾。這對夫婦的健康問題,也讓社會更加關注高齡者的生活與照護問題。
常見問題 (FAQ)
Q1: 王建煊在政壇最為人所知的稱號是什麼?
A1: 他最為人所知的稱號是「小鋼炮」,源於他在擔任財政部長時,因力推稅制改革而展現出的耿直、不畏權勢的強硬風格。另外,因其清廉的形象與投身公益的善舉,也被許多人尊稱為「王聖人」。
Q2: 什麼是「天使居」?創辦的初衷是什麼?
A2: 「天使居」是由前監察院長王建煊夫婦創辦的「無子西瓜社會福利基金會」所籌設的長照機構,旨在為無子、無依、貧苦的長者提供一個有尊嚴、快樂的安養環境,讓他們能安享晚年直到終老。創辦的初衷源於王建煊夫婦自身無子,深刻體會到這類長者晚年可能面臨的困境。
Q3: 王建煊對於財富和遺產有什麼看法?
A3: 他認為父母不應將所有財產都留給子女,因為這常會引發家庭紛爭,甚至帶來禍害。他主張父母的責任是提供孩子良好的教育,而多餘的財產應用於慈善公益,將愛留在人間,這纔是更有意義的做法。
Q4: 王建煊與妻子蘇法昭近年面臨什麼樣的健康挑戰?
A4: 王建煊罹患了攝護腺癌,而他的妻子蘇法昭則被診斷出患有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和肌少症。儘管面臨健康挑戰,他們依然積極投身公益,並在病痛中相互扶持。
Q5: 王建煊的基督教信仰對他有什麼影響?
A5: 基督教信仰是王建煊生命中的重要支柱。他為了與妻子結婚而信主,信仰不僅是他們夫妻關係的基石,也成為他投身公益、服務社會的動力來源。他相信上帝的安排,並將晚年的人生與病痛挑戰交託給信仰。
總結
王建煊的一生,是一部充滿轉折與堅持的傳奇。從政壇上直言不諱、力推改革的「小鋼炮」,到公益領域裡散盡家財、為弱勢奔走的「王聖人」,他的角色不斷轉變,但那份為國為民的初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力,而在於留下了什麼。面對生命的黃昏,王建煊選擇燃燒自己,照亮他人,他與妻子蘇法昭的故事,不僅是對愛情的最佳見證,更是對「人去,愛留」這個信念最深刻、最溫暖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