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全球半數人口生命中的自然週期,然而,這項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卻在全球各地,包含富裕的台灣,衍生出一個複雜且長期被忽視的社會現象——「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它不僅僅是指經濟弱勢者無力負擔衛生用品的窘境,更牽涉到因月經而生的「月經不平等」與「月經汙名化」,形成一道無形的枷鎖,限制了個人的健康、教育、就業乃至基本人權。
本文將深入剖析月經貧窮問題的成因與影響,梳理台灣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的應對行動,並參照國際經驗,探討如何更全面地邁向「月經平權」的終極目標。
月經貧窮:不只是「買不起」的困境
所謂「月經貧窮」,根據非營利組織「小紅帽 With Red」(創辦人為林薇)與國際社會的普遍定義,月經貧窮是指泛指個人因經濟困境,無法負擔或取得足夠且合適且衛生的生理用品及相關衛生設施,從而對其生理、心理健康及社會參與造成負面影響的現象。
其影響層面既深且廣:
- 生理健康衝擊:為了節省開銷,許多女性因為經濟困難被迫延長衛生棉的使用時間,或使用衛生紙、破布等不潔的替代品。這些行為極易導致陰道感染、骨盆腔發炎等婦科健康問題,對身體造成長期且不可逆的傷害,並增加未來的醫療負擔。韓國健康保險資料庫的統計曾指出,貧窮女性的陰道感染率較富裕女性高出1.6倍,凸顯了此問題的嚴重性。
- 心理健康與尊嚴:每月一次的焦慮、擔心經血外漏的尷尬、以及無法啟齒求助的壓力,都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構成沉重負擔。這種長期的不安全感與自我懷疑,尤其在青少女時期,會嚴重影響自信心的建立。
- 教育與就業權益受損:目前的月經貧窮是導致學生失學的隱形殺手。研究顯示,在紐西蘭每12個學生中就有1人因此而缺課。無法安心上學,直接剝奪了個人的受教權與行動自由,進而影響未來的就業機會,使個人陷入弱勢的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月經不平等」(Period Inequity)與「月經汙名化」(Period Stigma)更是加劇此問題的兩大推手。前者指生理女性因月經此一先天生理差異,必須承擔額外的財務支出(如「月經稅」),在薪資結構本已不平等的狀況下,更顯弱勢。後者則是指社會文化中將月經視為不潔、羞恥的禁忌,使得公開討論月經議題、求助變得困難重重。從使用「大姨媽」、「好朋友」、甚至是「草莓吐司」等代稱,到結帳時店員主動提供的紙袋,都反映了根深蒂固的月經汙名。
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的宣言一針見血,並與世界月經衛生日(World Menstrual Hygiene Day)的精神相呼應:「月經並不是一個女孩或婦女的議題,而是人權議題。」正視月經貧窮,即是捍衛每一個人的健康權、教育權與享有尊嚴生活的權利。
月經貧窮的台灣圖像
許多人誤以為月經貧窮是開發中國家獨有的問題,但事實上,這個月經貧窮問題在台灣社會同樣普遍存在。「小紅帽 With Red」的調查顯示,台灣約有9%的受訪女性曾陷入月經貧窮的困境,更有14%的人因無法負擔生理用品費用而感到長期壓力。
根據內政部2015年的數據,台灣女性一生平均花費約新台幣9.12萬元購買生理用品。對比勞動部2021年公布的兩性薪資差距(女性平均薪資為男性的84.2%),這筆「額外」的固定開銷無疑加重了女性的經濟壓力。對於低收入戶、單親家庭或經濟狀況緊縮的個人而言,當房租、水電與三餐費用已捉襟見肘時,生理必需用品往往成為最先被犧牲的「非必要」支出,儘管它實為生活必需品。
各國如何應對?從減稅到全國免費供應
國際社會近年來積極應對月經貧窮,此問題在國際上漸漸受到重視,世界各國與如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主要策略可分為「減(免)稅」與「免費提供」兩大路徑。蘇格蘭堪稱全球典範,而許多國家的行動也為台灣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國家/地區 | 主要措施 | 重點說明 |
蘇格蘭 | 全國性免費提供 | 2018年起於各級學校免費提供,2020年通過《生理用品免費供應法》,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所有公共場所(如社區中心、藥局)為所有人免費提供生理用品的國家。 |
紐西蘭 | 校園免費提供 | 2021年6月起,於全國各級學校為學生免費提供生理用品,旨在解決在紐西蘭每12個學生就有1人因此而失學的問題。 |
日本 | 專案經費補助 | 2021年撥款13.5億日圓,透過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助因疫情陷入經濟困境的女性免費取得生理用品。 |
英國 | 月經稅免除與校園提供 | 自2021年起,全面免除生理用品的增值稅(VAT)。英格蘭地區的各級學校也免費提供生理用品。 |
肯亞、印度、澳洲等 | 減稅或免稅 | 肯亞是全球最早取消生理用品稅收的國家之一。印度、澳洲、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降稅)等多國也透過稅制改革減輕女性負擔。 |
法國 | 校園免費提供 | 宣布在大學校園為學生免費提供生理用品。 |
台灣的行動與挑戰
面對月經貧窮,台灣近年來在官方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也逐步展開行動與應對措施,但仍面臨挑戰。
中央政府的策略
教育部「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這是台灣中央層級最重要的一步。自2023年8月1日起,教育部挹注約1億2百萬元預算,針對全國各級學校(從國小到大學)的不利處境學生,提供免費且多元的生理用品(實物或兌換券),並於各校與教育部所屬場館設置定點,供有急需的學生取用,期望能有效終結月經貧窮在校園中的影響。計畫的背後目的不僅是提供物資,更應加強相關的月經教育知識,並將其融入健康教育課程。
立法進程的停滯:儘管多年來陸續有跨黨派立委提案,希望修正《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以免除生理用品的5%營業稅,或修正《社會救助法》等將生理用品納入社福補助,但這些草案在立法院完成一讀後便無實質進展,顯示在稅制改革上尚未達成社會共識。
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協力
在中央政策全面上路前,許多地方政府已率先與民間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動試點計畫:
- 臺北市:最早於部分國中試辦「月經盒」,後擴大至全市國中小高年級女學生,透過「酷課雲」平台派發兌換券至超商領取。並於臺北捷運20個重點車站的詢問處提供免費衛生棉應急。
- 新北市:與民間團體合作,在市民廣場的性別友善廁所設置「見紅就發:多元生理用品放送機」。
- 臺南市:推動「登月計畫」,結合企業與小紅帽等組織,提供弱勢家庭與偏鄉學生生理用品及月經教育。
- 民間力量的關鍵角色:非營利組織「小紅帽 With Red」是推動台灣月經平權的核心力量。他們不僅直接服務超過800位月經貧窮個案,提供長期穩定的物資與教育,更透過倡議、研究,並創立全球第一間實體「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從根本上挑戰月經汙名,提升社會意識。
然而,地方性的措施多仰賴企業贊助,物資供應來源不穩,且各地作法不一,難以形成全國性的安全防護網,這也反映了現實環境的複雜性。
常見問題 (FAQ)
Q1: 台灣真的有「月經貧窮」嗎?一包衛生棉感覺並不貴。
A: 的確存在。對於一般家庭,生理用品的開銷或許不大,但對於每月收入需精打細算的經濟弱勢家庭而言,他們可能真的沒有辦法負擔這筆固定支出,會在食物、房租、學雜費等生存必需品之間產生排擠效應。如文中所述,他們可能為了省錢而犧牲自己的健康與尊嚴,因此月經貧窮的確是台灣社會的真實困境。
Q2: 全面免費提供生理用品,會不會造成資源浪費?
A: 這是政策規劃時的重要考量。目前的執行方式多非「無限量自取」,而是針對特定需求者(如弱勢學生)提供足夠的生理用品兌換券,或是在公共廁所設置「應急」取用盒,旨在滿足基本與緊急需求,而非鼓勵囤積。良好的制度設計與教育宣導,可以有效降低浪費風險,確保資源用於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Q3: 為何要推動生理用品免除營業稅?
A: 因為生理用品對女性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而非可以自由選擇的「奢侈品」。對此類必需品課稅,形同對特定生理性別課徵了額外的「月經稅」,這在性別平等的原則下構成了不公平的財務負擔。全球已有許多國家體認到此點而進行了稅制改革。
Q4: 除了捐贈物資或支持政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幫助消弭月經貧窮?
A: 打破「月經汙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關鍵行動。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在日常對話中(不分性別)公開、健康地討論月經,分享正面的月經經驗,不再使用隱晦的代稱。支持並分享「小紅帽」等組織的月經教育資訊,鼓勵學校與家庭進行更全面的性別平等教育。當整個社會對月經抱持更開放、正向的態度時,有需求的人才更敢於求助,相關政策也更容易獲得廣泛支持。
總結
月經貧窮是一個盤根錯節的結構性問題,單純發放免費生理用品僅是治標,而非治本。立法院法制局的研析報告指出,消弭月經貧窮問題應從全國一致性的策略著手,可參照蘇格蘭模式,分階段推動,先從弱勢族群與學生開始,並研修相關法規,賦予政策穩固的法源依據。在生理用品免稅尚未取得共識前,將其稅收專款專用於免費供應政策,亦不失為務實的替代方案。
真正的「月經平權」,需要政策支持、月經教育知識的深化與文化變革三管齊下。唯有當社會能自在地談論月經,當生理用品如衛生紙般普及且可負擔,當沒有人再因自然的月經的生理現象而感到匱乏或羞恥時,我們才能說,真正終結月經貧窮,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尊嚴、無所畏懼地度過每一個「那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