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台灣正面臨著多重議題的挑戰與機遇,尤其在社會問題上更顯複雜。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能源危機(並夾帶俄烏戰爭影響)以及勞動市場變革與人口結構轉變等因素交織,我國民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呈現出多元且深刻的特性。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國研院科政中心)透過半年的深入調查,整合智庫分析、業界見解(包含社企流觀察)、產學研專家建議、傳統媒體報導及社群媒體等多重資料來源,構建了一個涵蓋14大類、79小類、共334項議題的系統架構。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最為關注的議題依序為「環境」、「勞動權益與薪資」、「糧食」(包含糧食危機及糧食問題)、「災害」及「能源」,而「食品造假與標示不實」則被視為單一最受關注議題,顯示出民眾對發生多起食安事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敏感性。這些社會議題其實也不只台灣有,可以說是全球流行語。
民眾關注的核心議題與背後意涵
透過2018年的網路調查,共有20,048位受訪民眾參與,根據統計數據,調查不僅反映出台灣各年齡層人們對日常生活安全與品質的重視,更揭示了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問題。例如:
環境議題:
涉及源頭減量、物質循環再利用、因氣溫異常引起的農業損失與增加的用電需求、空氣污染以及臭氧層破壞等,這些議題直接關係到生態永續與民眾健康,同時也反映出台灣在工業化與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環保壓力;這類議題在世界各地均引起廣泛討論。
勞動權益與薪資:
重點包括工時制度改革、勞動權益保障(強調人權與員工權利)、就業穩定與薪資結構調整。隨著全球化及產業轉型的浪潮,台灣勞動市場面臨轉型挑戰,薪資不均及就業安全成為引發社會爭議的重要因素,並與政治決策息息相關,同時也挑戰著提升生活成本下民眾的實質福祉。
糧食安全:
涵蓋食品造假、標示不實、農作物產銷失衡與食物中毒防範等問題。尤其在全球糧食供應鏈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問題更顯得迫切,直接關係到國民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保障。
災害應變:
主要探討豪雨成災、水患防治、颱風與地震預警機制以及氣候變遷對防災策略的影響。台灣地處地震帶,加上頻繁遭受颱風侵襲,因此在防災與減少災害發生率上,需著重完善預警系統,並為可能的區域戰爭等做準備,確保能迅速支援受害者。
能源發展:
議題重點包括核能發電的安全性、穩定能源供給與能源轉型,以及再生能源政策與推廣。在面對國際能源轉型趨勢下,台灣正積極探索如何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同時,推動綠能發展並保障穩定電力來源,其中如半導體、AI技術與人工智慧的發展,讓用電量持續上升。
這些議題的排列順序與深度,不僅反映出民眾對生活品質與未來發展的多重關切,也擴大了社會課題範圍,成為各界政策制定時不可忽視的重要主題。
世代間的關注差異與價值觀轉變
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因其成長背景、生活經驗與當前處境,對社會議題的重視有所不同。調查中將受訪者依據年齡分為青年(18-30歲)、壯年(31-50歲)以及銀髮(51歲以上)三大群體,各自的焦點存在顯著差異:
青年世代:
此群體較關注價值導向與資訊流通相關議題,如新聞品質、媒體倫理與網路媒體內容管理,以及性別認同與平等議題,並強調反對性別歧視與metoo運動所引發的討論。在信息爆炸的數位時代,青年期盼政府能加強監管並保護個人隱私,促進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壯年世代:
作為家庭與職場中堅力量,壯年群體更重視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如勞動權益保障(兼顧人權問題)、薪資結構調整以及婦女就業平等;他們關注的議題還包括家庭暴力與兒童虐待防治,並要求政府著力提升現狀,以保障員工及家庭的基本權利與安全,應對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
銀髮世代:
隨著人口老化問題的加劇,年長群體對於糧食安全、食品來源監管、農產品產銷調控以及高齡者再就業與退休保障更為關注。此外,健康醫療體系的完善也是他們極為重視的議題,因為這直接影響到老年生活的質量與保障。
這種世代間的議題差異,不僅反映了不同年齡層的生活需求,也體現了台灣社會在跨世代價值觀與利益分配上亟待平衡與調整的現實挑戰。
區域差異與地理環境的影響
台灣各地區因地理環境、基礎建設與生活型態的不同,民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重點亦存在明顯差異:
北部地區:
由於基礎建設較為完善,民眾普遍較為關注新聞品質、媒體倫理與網路內容管理等價值型議題。這裡的民眾除了期盼政府在政策透明度與資訊公開方面持續努力外,也注重對於公共議題的深入討論與理性溝通。
中部地區:
該區長期以來面臨空氣污染與臭氧層破壞等環境問題,民眾對於這類議題有著深刻體會。除了要求加強環保措施,民眾更期待能夠從政策層面獲得具體改善措施,如推動清潔能源及加強環境監管。
南部地區:
由於受颱風與豪雨等極端氣候影響較大,災害應變與防洪工程成為南部民眾最為關注的重點。這裡的居民對於防災基礎建設、災害預警系統以及緊急救援機制的完善,抱有極高的期望,認為這直接關係到生命安全與財產保障。
東部及離島地區:
相較於本島,東部與離島地區因教育資源分布與醫療資源有限,民眾更關注教育政策、家庭結構變遷及在地醫療資源發展。此外,由於地理位置偏遠,當地居民在面臨災害時,更需要依賴地方政府的應變措施與社區自助機制。
性別與婚育狀況:不同身份下的議題傾向
除了年齡與區域差異,性別及婚育狀況也是影響民眾議題關注的重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
女性群體:
普遍關注勞動權益與薪資保障,尤其重視婦女就業問題與家庭教育等議題。女性在工作與家庭雙重壓力下,期望政府能夠推動更多支持措施,如托育政策與彈性工時安排,從而改善工作環境與家庭照護資源。
男性群體:
較傾向關注能源發展與災害應變議題,如核能安全、穩定能源供給以及防洪工程等。男性受眾往往更注重國家整體發展策略,期待能透過科技創新與政策調整,達到經濟成長與社會穩定的雙重目標。
此外,有子女的家庭則更加關心育兒政策、學前教育與家庭支持系統;而無子女者則更關注公共議題,如社會公平、環境保護與科技發展等。這種差異進一步體現出台灣社會在婚育狀況與家庭結構變遷下,公共政策制定面臨著多層次、多角度的挑戰。
社會關鍵字:「缺」與多重危機
每年,台灣社會都會有一個年度代表字,而近年來的代表字為「缺」,這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字眼,而是反映了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多重短缺問題。從缺蛋、缺水、缺電到缺工與勞動力短缺,再到糧食供應不穩定,這些現象看似零散,卻共同揭示了一個全球性的永續議題。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23年提出的「多重危機」(polycrisis)概念,更進一步強調:極端氣候、區域衝突、能源危機與通膨問題正互相交織,進一步推升社會成本。台灣作為一個資源有限且地理環境特殊的島嶼,面對這樣的挑戰,更需要從根本上反思與調整國內產業結構與社會政策,以實現長期穩定與永續發展。
展望未來:因應挑戰與轉型策略
針對上述種種議題,未來台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社會韌性與永續發展能力:
強化環保與能源政策
- 推動綠能發展與再生能源技術創新,提升能源自主性,減少對傳統核能與化石燃料的依賴。
- 加強源頭減量與廢棄物資源化回收,完善垃圾減量政策,從根本上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 引進智慧城市與環保科技,通過數據分析與即時監控,實現更精準的環境治理。
改善勞動環境與薪資保障
- 推動勞動法規的完善與改革,確保工時合理、薪資結構公平,並提供更完善的就業保障與培訓機制。
- 重視婦女與弱勢族群的就業問題,制定針對性扶持政策,促進多元就業與社會包容。
- 引入彈性工時、遠端工作等新型工作模式,提升勞動市場的適應性與競爭力。
強化糧食安全與農業發展
- 建立更完善的農產品產銷調控機制,確保食品來源透明並加強監管,防範食品造假與標示不實問題。
- 推動農業技術創新與智慧農業發展,提升產能與國際競爭力,減少對進口糧食的依賴。
- 發展在地農產品牌與市場,創造農民收入來源,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完善災害應變與防災機制
- 建立全國性災害預警與應變系統,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提高災害應急反應速度。
- 加強地方基礎建設與社區防災意識培訓,確保每一個地區都能在災害發生時迅速動員,減少損失。
- 推動跨部門、跨區域協作,建立多元災害救援資源共享機制,從而形成整體防災合力。
促進教育公平與社會安全網建設
- 優化教育資源分配,縮小城鄉與區域間的教育差距,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公平且高品質的教育。
- 加強心理健康與社會福利服務,尤其在疫情及其他突發事件中,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與支援。
- 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從醫療、失業救濟到社會保險,確保所有民眾在面臨困難時能夠獲得及時的援助與支持。
總結
台灣的社會議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全球永續發展議題密切相關。從環保、能源到勞動市場、食品安全,每一項議題都牽動著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透過國研院科政中心的系統性研究,我們不僅看到了當前各個領域的挑戰,也得以從中洞察未來政策調整與產業轉型的可能方向。面對日益複雜的多重危機,政府、企業與民間社會必須齊心協力,從制度、技術與社會參與等多層面共同發力,才能真正打造一個更穩定、更公平、更具韌性與永續發展潛力的未來社會。
這樣的全面解析,不僅有助於各界了解民眾的關注焦點,更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展望未來,唯有積極因應、持續創新,才能在全球變局中穩固自身發展,實現社會各階層共榮共生的美好藍圖。
資料來源
- 台灣民眾都在關心什麼?【最新】現今社會議題出爐! – 昇華行銷公司
- 台灣大眾最在意哪些社會議題?國研院調查結果出爐 – PanSci 泛科學
- 這一年你過得好嗎?從 12 篇精選文章,看 2023 關鍵議題 | 社企流 |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主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