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季怎麼分?四季吹什麼風?各季節氣溫和降雨量解析

台灣四季怎麼分?四季吹什麼風?各季節氣溫和降雨量解析

台灣四季氣候變化多端,深受地理位置與季風影響,展現出獨特的氣候特色。本文將探討台灣四季的劃分標準、各季節的主要風向、氣溫、降雨特徵,以及各地區在不同季節的氣候差異,幫助讀者更全面了解台灣的季節變化與氣候特徵,無論是規劃旅行、日常生活還是農業生產,都能有所參考。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一年之所以有四季,主要原因在於地球自轉軸的傾斜以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地球的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軌道平面(黃道面)傾斜約23.5度,這使得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不同的時間段,太陽光直射地球表面的緯度位置會發生變化,導致不同的季節。

具體而言,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北半球和南半球所接受的太陽光照量會隨時間而變化。當北半球傾向太陽時,該地區接受的陽光較多,氣溫升高,進入夏季;同時,南半球則遠離太陽,接受的光照較少,進入冬季。反之,當北半球遠離太陽時,進入冬季,南半球則進入夏季。春季和秋季則是過渡階段,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附近,南北半球接受的光照相近,氣溫適中。值得一提的是,在白晝的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長短也會因季節而有明顯變化。

此外,地球自轉軸的傾斜還導致了晝夜長短的變化。例如,在夏至時,北半球的白晝時間達到最長,夜晚最短;而在冬至時,情況則相反。這些晝夜長短的變化進一步影響了各地的天氣型態,強化了四季的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四季的劃分主要適用於溫帶地區。在熱帶地區,季節劃分通常以雨季和旱季為主,或無明顯季節變化;在極地則常只有夏季和冬季之分。

台灣四季月份和溫度

台灣位於北半球,四季分明,每個季節的氣候特徵各有不同。以下是台灣四季的月份劃分及其溫度特徵:

春季月份(3月至5月)

  • 氣溫:平均高溫約22°C至27°C,低溫約16°C至20°C。
  • 特徵:氣溫逐漸回升,天氣由涼爽轉為溫暖,降雨量較少,天氣較為穩定。

夏季月份(6月至8月)

  • 氣溫:平均高溫約30°C至35°C,低溫約22°C至28°C。
  • 特徵:炎熱潮濕,午後雷陣雨頻繁,且為颱風季節。

秋季月份(9月至11月)

  • 氣溫:平均高溫約20°C至30°C,低溫約15°C至22°C。
  • 特徵:氣溫逐漸下降,天氣由溫暖轉為涼爽,偶有東北季風影響,降雨量減少,天氣穩定。

冬季月份(12月至翌年2月)

  • 氣溫:平均高溫約10°C至15°C,低溫約5°C至10°C。
  • 特徵:氣溫較低,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可能低於10°C,容易出現寒流或冷氣團,帶來降雨或霧氣。

需要注意的是,台灣南北縱向狹長,地形多樣,氣候也因此有所差異。北部地區如台北市,冬季較為濕冷,夏季則炎熱潮濕;中部地區如台中市,氣候較為溫和,降雨量相對較少;南部地區如高雄市,全年氣溫較高,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

然而,由於台灣地處副熱帶,氣候特徵與中緯度地區有所不同,四季的界線並不如高緯度地區明顯。因此,除了上述的四季劃分外,台灣也會根據特定的氣候現象,將一年分為不同的季節:

  • 春雨季:2月至4月
  • 梅雨季:5月至6月
  • 颱風季:7月至9月

此外,台灣的降雨量主要受季風影響,夏季的西南季風和冬季的東北季風帶來不同的降雨型態。夏季午後雷陣雨頻繁,冬季則因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和東北部地區降雨較多。

台灣四季分明嗎?

台灣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氣候特徵因地理位置和地形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變化。整體而言,台灣的四季變化不如溫帶地區明顯,但仍可感受到季節的更迭。

春季(3月至5月):氣溫逐漸回暖,平均氣溫約在20至25°C之間。此時百花盛開,櫻花、杜鵑花等相繼綻放,適合進行賞花和戶外活動。

夏季(6月至8月):氣候炎熱潮濕,平均氣溫約在27至35°C之間。此期間也是颱風季節,常伴隨強降雨。民眾多前往海邊戲水消暑,或在海洋上衝浪,但需注意防曬與防颱措施。

秋季(9月至11月):氣溫逐漸下降,平均氣溫約在22至28°C之間。天氣涼爽宜人,適合旅遊與戶外活動。此時農作物豐收,各地舉辦相關慶典,展現豐收的喜悅,也是很適合賞楓葉的季節。

冬季(12月至2月):氣溫較低,北部地區平均氣溫約在15至20°C之間,南部則較為溫暖。高山地區如合歡山、陽明山、阿里山、玉山等山頂都可能出現降雪,吸引遊客前往欣賞雪花,同時也是泡湯族最愛的季節。冬季也是品嚐火鍋等熱食的好時節。

夏天臺灣哪裡最熱?

在所有月份中,7月通常是全台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最高的時段。根據歷年氣象報導與年平均溫度紀錄,便可發現:

  • 台北由於開發程度高、都市熱島效應明顯,加上位處四面環山的盆地地形,散熱不易,使得臺北成為全臺夏季最炎熱的平地城市。
  • 基隆在夏天的降雨相對偏少,雨水帶來的降溫效用有限,加上它位於西南季風的背風面,使其成為全臺第2熱的地區。

冬天臺灣哪裡最冷?

臺灣多數地區最冷的月份通常落在1月。若根據各氣象站1月的月平均溫度,會發現平地中最冷的區域是:

  • 淡水:緊鄰臺灣海峽,地勢開闊,冬季時寒風可直接侵入,夜間降溫速度也快,因而成為平地中最寒冷的地區。
  • 新竹:有「風城」之稱,風勢強勁,是第2冷的平地城市。
  • 基隆:面對東北季風正面來襲,是第3冷的城市。
  • 臺北宜蘭則分居第4、5名。
  • 嘉義位於嘉南平原北端,廣大平原區域夜間輻射冷卻效應明顯,使其成為第6冷的平地地區。
    至於全臺最南端的恆春,在冬季時仍然維持溫暖的氣候,平均氣溫較其他地方高。

台灣一年四季吹什麼風?

台灣位於東亞季風區,四季風向隨季節變化,形成獨特的氣候特徵。以下是台灣各季節的主要風向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春季(3月至6月中旬):

春季期間,東北季風逐漸減弱,南方暖濕氣流開始影響台灣。此時,冷暖空氣交替,天氣多變,常有鋒面通過,帶來降雨。5月至6月間,冷暖氣團在台灣附近交會,形成滯留鋒,導致連續陰雨天氣,稱為「梅雨季」。

夏季(6月中旬至8月):

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西南季風,帶來溫暖潮濕的空氣,午後常出現熱對流雷陣雨。颱風也多在此時影響台灣,可能帶來強風豪雨和洶湧的海浪。

秋季(9月至11月):

秋季,隨著太陽直射位置南移,西伯利亞與蒙古的冷高壓逐漸增強,東北季風開始影響台灣。此時,天氣轉涼,降雨減少,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因迎風面影響,可能出現降雨。偶爾,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會出現短暫的高溫天氣,稱為「秋老虎」。

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冬季,東北季風盛行,冷空氣頻繁南下,台灣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因迎風面影響,常有陰雨天氣,氣溫較低。中南部地區因位於背風面,天氣相對乾燥晴朗。當強烈冷氣團影響時,氣溫驟降,可能出現寒流現象。

臺灣一年的降雨分布特徵是什麼?

中央山脈縱貫臺灣,導致不同區域在各季節呈現多樣化的降雨特性。

  • 12月至隔年1月:全臺年雨量最少的時期。東北季風迎風面的北部、東部平均每日降雨約3毫米,背風面的中南部甚至不到1毫米。
  • 2月至4月(春雨季):北部雨量增加至約每日6毫米,是上一時期的兩倍左右;中部與東部雨勢也較先前增多,但增幅不如北部。至於南部,則依舊延續秋冬的乾燥狀態,春雨量仍偏少。
  • 5月至6月(梅雨季):對臺灣西半部是相當重要的雨量來源,尤其5月中起雨量便顯著攀升,於6月上旬左右達到高峰後迅速減少,象徵梅雨季結束。此時,西半部雨量有「越往南越多」的趨勢;東部梅雨量則較西部少,每年的這個時候出門一定要帶雨傘,隨時都有可能下雨。
  • 7月至9月:颱風與熱帶系統貢獻了此時期最主要的雨量,也是臺灣水資源最關鍵的一環。西半部普遍較東半部雨量多,且同樣呈現「越往南雨量越充沛」的現象。
  • 秋、冬至翌年初春(10月至次年1月):中南部在10月後降雨量迅速下降,是該區的枯水期;相較之下,北部和東部因位於迎風面,秋季雨量依舊可觀,尤其東部在10月仍有每日約12毫米的降雨。

臺灣季節雨量分布比例如何?

若將臺灣一年分為春雨(2-4月)梅雨(5-6月)夏季(7-9月)秋季(10-11月)、冬季(12-1月)等五個時段,觀察雨量在各季的分配比例,可以總結如下:

  • 臺北:秋、冬季的總雨量占全年的約18%,而春雨占比達15%,梅雨約2至3成,夏季約38%。
  • 中南部(臺中、高雄等):秋、冬加起來僅佔全年6~7%左右,春雨在中、北部能佔到近2成,但在南部只佔不到1成(如高雄6%左右)。梅雨季在中南部是第二大的雨量來源,約占全年3成多,僅次於夏季;夏季又以南部比例最高,高雄可達57%。
  • 東部(花蓮等):情況與西半部有明顯差異。梅雨季只佔全年17%,夏季39%,秋季則有26%,成為僅次於夏季的主力雨量來源;冬季雨量僅佔全年7%,是東部一年裡最少的季節。

關於台灣四季的常見問題

台灣幾月開始變冷?

台灣通常在11月開始轉涼,北部地區較早感受到氣溫下降,南部則相對較晚。

台灣雨季是幾月?

台灣的雨季主要分為兩個時期:5月至6月的梅雨季,以及7月至9月的颱風季。

台灣冬季適合做什麼?

很多人會與家人或朋友一起泡湯、品嚐火鍋;若幸運遇到寒流,可到高山地區欣賞白雪或冰霜奇景。

總結

台灣四季雖不如溫帶地區明顯,但在氣溫、降雨與季風型態上仍展現出鮮明的變化。春季溫暖回升、夏季炎熱潮濕並伴隨颱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則因東北季風帶來濕冷天氣。各地因地形差異,氣候表現亦有所不同。了解台灣四季的氣候特徵,不僅有助於日常生活安排,更能增進對台灣自然環境的認識與體驗。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