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抓姦偏偏要叫「抓猴」?四大驚奇典故,解密台灣特有文化

為什麼抓姦偏偏要叫「抓猴」?四大驚奇典故,解密台灣特有文化

在台灣的日常用語中,當論及婚姻中的不忠關係時,一個極具地方色彩且生動的詞彙——「抓猴」,便會立刻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這個詞的台語讀作「掠猴(lia̍h-kâu)」,也就是俗稱的lia kau,早已超越了字面上的意義,成為「抓姦」最普遍的代名詞。從街頭巷尾徵信社的廣告看板,到日常對話的戲稱,甚至是懷舊電玩遊戲(如Ape Escape)的名稱,處處可見「猴子」的蹤影。

然而,為何是「猴」,而不是其他動物,成為了形容婚外情的特定隱喻?「抓猴」一詞的背後,究竟蘊含了哪些有趣的語源典故、社會文化觀察與歷史脈絡?在現代法律體系下,「通姦除罪化」後,「抓猴」的意義與目的又發生了何種轉變?本文將深入剖析,為您完整揭開「抓猴」的神秘面紗與大眾印象。

探究「抓猴」的四大典故由來

「抓猴」一詞的起源眾說紛紜,綜合各方文獻與民間說法,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流傳最廣的典故,它們從諧音、生物習性、行業引申到歷史記載,共同形塑了這個詞彙的豐富內涵。

「掠鱟」的諧音誤傳說

這是語言學上最常被提及的說法之一。據說,「抓猴」最早的說法應為台語的「掠鱟(lia̍h-hāu)」。(音同「后」)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節肢動物,其最為人所知的特性,便是在繁殖季節時,體型較小的雄鱟會緊密地趴附在雌鱟的背上,幾乎形影不離。漁民在捕撈時,常常一次就能抓起一對,因此「鱟」在民間被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徵,也被稱為「夫妻魚」。

然而,這種「成雙成對」的特性,也被戲謔地用來指代捉姦的場景——將總是疊在一起的兩人一網打盡。由於台語中,「鱟(hāu)」與「猴(kâu)」的發音有其相似之處,在長期的口語流傳與不同地區的音變影響下,原本帶有海洋生物意象的「掠鱟」,便逐漸被發音更為響亮、形象更為鮮明的「掠猴」所取代。

猴子習性的隱喻說

此說法從猴子的天性與形象出發,認為其行為特徵與婚外情男女的狀態不謀而合。

  • 生性好淫與鬼祟行徑: 民間普遍認為,猴子在哺乳動物中性欲旺盛,且在進行交配時,除了擁有優先交配權的「猴王」外,其他公猴也常需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地尋找機會,深怕被發現。這種既好色又帶有隱密、怕被撞破的動作與行為模式,被認為與婚外情中那種見不得光、小心翼翼的狀態十分相似。
  • 「老猴」的稱謂: 另有一說指出,在早期的台灣社會,部分已婚婦女會戲稱或私下稱自己的丈夫為「老猴」。因此,當丈夫出軌時,妻子要去抓的自然就是自家的「老猴」,所以抓姦的行為是抓猴。

「牽猴仔」的行業引申說

這個說法追溯至民國初期盛行的特種行業文化。當時,負責為紅燈區或茶室招攬男性顧客、媒介性關係的中間人,被稱為「牽猴仔(khan-kâu-á)」。這個詞彙源於更早的「耍猴戲」,耍猴人會用繩子牽引著猴子登場表演。後來,「牽猴仔」被引申為「皮條客」的台語說法,而被他們「牽」引的男性嫖客,則被隱喻為一隻隻被慾望牽著走的「猴子」。

因此,當妻子要抓的對象,正是那位被「牽猴仔」牽去尋歡的丈夫時,「抓猴」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抓姦的代名詞。隨著時代變遷,雖然茶室文化不再盛行,但「抓猴」一詞卻保留下來,泛指抓出軌配偶的行為。

連橫《台灣詞典》的懲戒意涵說

此為較具文獻根據的說法,出自於連橫所著的《台灣詞典》。書中記載:「姦夫曰猴。台人捕猴,必斷其尾,則猴不敢逃入山,恐為同類所噬。捉姦者必割其髮,以示懲罰,則見者以為恥。

這段文字揭示了一種平行的懲罰概念。在當時的台灣,人們捕捉到會偷竊農作物的猴子時,會將其尾巴砍斷再放走。失去尾巴的猴子回到山林中,會因為外觀的殘缺而被同類排擠、攻擊,使其難以生存。

這種做法的目的在於公開羞辱與懲罰。同樣地,當時的人們在抓到通姦者時,也會採取類似的手段,例如割去通姦者的頭髮,使其在鄉里間抬不起頭,達到公開羞辱、以儆效尤的目的。因為這種「抓到後加以羞辱懲戒」的行為與結果極為相似,「抓猴」也就成為了捉姦的另一種深刻詮釋。

為什麼要「抓猴」?從通姦除罪化到侵害配偶權

在過去,《中華民國刑法》第239條訂有「通姦罪」,這意味著婚外性行為不僅是道德問題,更是刑事犯罪。在那個時期,「抓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蒐集「性器結合」的直接證據,以利提出刑事告訴,讓出軌的配偶與第三者(也就是外遇對象)面臨徒刑。這也是為何「抓姦在床」成為當時最關鍵的行動。

然而,司法院大法官於2020年做出釋字第791號解釋,宣告「通姦罪」違憲,即刻失效。這意味著「抓猴」的刑事目的已不復存在。那麼,為何至今徵信社的「抓猴」業務依然熱門?許多人為何仍堅持要抓猴?

答案在於民事上的「侵害配偶權」

雖然通姦不再是刑事犯罪,但它依然是侵犯配偶合法權益的民事侵權行為。受害方可以依據《民法》第184條及第195條,向出軌的配偶及外遇對象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與嚴苛的「通姦罪」不同,「侵害配偶權」的認定標準較為寬鬆,不以「性器結合」為唯一標準。舉凡親密的對話紀錄、接吻、擁抱、長期共宿一室等超出一般社交分際的行為,都可能被法官認定為侵害配偶權,並影響最終裁判結果。

既然如此,為何還需要大費周章地「抓猴」?原因在於證據的強度直接影響判賠金額與離婚談判的籌碼

  1. 爭取更高的精神賠償: 單憑曖昧對話,法官判賠的金額可能有限。但若能提供捉姦在床、兩人赤裸共處一室等極具衝擊性的直接證據,證明其逾矩程度嚴重,將大幅提高法官裁定的賠償金額。
  2. 爭取離婚時的有利條件: 在協議離婚或訴請離婚的過程中,手中握有的證據強度,是影響贍養費、子女監護權歸屬、夫妻剩餘財產分配等議題的關鍵籌碼。強而有力的外遇證據,能讓過失的雙方在談判中因社經地位的壓力而處於劣勢,使受害方能更有效地保障自身權益與未來生活。

因此,在通姦除罪化的今天,「抓猴」的目的已從「將對方送進監牢」的刑事懲罰,轉變為「獲取法律與談判優勢」的民事策略。

徵信社的角色:專業「抓猴」的執行者

「抓猴」過程充滿法律風險與不確定性,這也是為何多數人選擇委託專業的徵信社進行外遇調查。以下比較了自行抓猴與委託徵信社抓猴的差異:

比較項目 自行抓猴 委託合法徵信社
法律風險 風險極高。可能因情緒失控或法律知識不足,觸犯侵入住宅、強制罪、妨害秘密、傷害等罪刑,反讓自己從原告變被告。 較低。專業人員了解法律界線,懂得如何進行合法蒐證,並由公司承擔部分執行風險。
蒐證能力 能力有限。缺乏專業器材(如GPS、針孔攝影機),跟監技巧不足,容易被發現,導致行動失敗。 專業高效。擁有先進的調查器材與經驗豐富的調查員,能有效進行跟監、蒐證,掌握關鍵時機。
情緒管理 極度困難。當事人親眼目睹背叛場景,容易情緒失控,做出不理智的行為,錯失蒐證良機。 專業冷靜。調查員能保持客觀,穩定委託人情緒,專注於完成蒐證的核心目標。
後續支援 獨自面對。抓姦後仍需獨自處理繁瑣的法律訴訟與離婚協商。 全面支援。通常配有法律顧問或合作律師團隊,能從蒐證、談判到訴訟提供一條龍的專業法律諮詢與建議。
成功率 較低。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時間、地點掌握不準),都可能功虧一簣,甚至打草驚蛇。 較高。專業的徵信社會透過縝密的規劃與團隊合作,能大幅提升成功蒐證的機率。

雖然委託徵信費用不菲(通常視案件難度,從數萬到數十萬新台幣不等),但其提供的專業性與風險規避能力,是個人難以比擬的。

常見問題 (FAQ)

Q1: 「抓猴」就是「抓姦」的意思嗎?

A1: 是的,完全正確。「抓猴」是台語「掠猴(lia̍h-kâu)」的中文寫法,與國語中的「抓姦」是同一個意思,專指捉拿配偶有婚外情的行為。

Q2: 現在通姦都除罪化了,為什麼還需要花大錢「抓猴」?

A2: 主要目的在於民事求償爭取離婚優勢。雖然通姦無刑責,但仍構成「侵害配偶權」。透過「抓猴」取得的強力證據(如捉姦在床),可以在民事訴訟中要求更高的精神賠償金,並在爭取子女監護權、贍養費和財產分配等離婚條件時,獲得極為有利的談判籌碼。

Q3: 「抓猴」的費用大概是多少?

A3: 「抓猴」沒有固定價格。費用會根據案件的複雜度、調查所需的時間、動用的人力與器材等級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抓猴專案,從前期的跟監蒐證到現場抓姦,費用通常落在新台幣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之間。建議諮詢多家合法徵信社,並簽訂詳細合約。

Q4: 我可以自己「抓猴」嗎?會有什麼風險?

A4: 法律上可以,但非常不建議。自行抓猴的風險極高,主要包括:

  • 法律風險: 容易觸犯侵入住宅罪、妨害秘密罪、強制罪等刑責。
  • 人身安全風險: 可能與對方發生肢體衝突,造成傷害。
  • 情緒失控風險: 當下難以保持冷靜,可能導致證據蒐集失敗或做出不理智的舉動。
  • 行動失敗風險: 缺乏經驗與技巧,容易打草驚蛇,讓對方提高警覺,增加未來蒐證的難度。

總結

「抓猴」,這個源於台灣本土的詞彙,不僅僅是一個抓姦的俗稱。它的背後,交織著從「掠鱟」諧音而來的語言趣味、對猴子習性的社會觀察、特定歷史行業的文化印記,以及古老懲戒儀式的縮影。它從一個單純形容抓捕通姦者的行為,演變至今,成為在通姦除罪化時代下,用以捍衛自身民事權益、爭取法律公道與人生新起點的關鍵策略。

了解「抓猴」的由來與其在現代法律中的角色,不僅讓我們窺見語言與文化的奧妙,更能深刻體會到,在面對婚姻背叛時,如何運用智慧與法律武器,冷靜地為自己爭取應有的尊嚴與權益。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