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釋義,意指「上古」,一個距離我們極為遙遠的時代。這個詞彙描繪了一幅壯麗而模糊的歷史畫卷,其時間跨度從數百萬年前古人類的首次出現,一直延伸至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建立。
這段漫長的歲月,是中華民族文明從萌芽到成形的關鍵時期,它不僅包含了基於考古發掘的史前時代(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也涵蓋了透過後世文獻流傳下來的、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時代(如三皇五帝)。本文旨在整合現有的考古證據與古史傳說,深入探討遠古時代的社會樣貌、文化發展與歷史脈絡,揭示遠古文明的源頭活水。
一、 史前時代的考古足跡:從猿人到村落
史前時代以文字的發明為界,是遠古歷史中能夠透過考古學家實證的部分。依據生產工具的演進,可主要分為舊石器與新石器兩個階段。
1. 舊石器時代:火與石器的黎明
這一時期從距今約300萬年持續至約1萬年前,是人類演化的初始階段,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由古猿演變而來。當時的人類,在體質上經歷了從直立人(猿人)到早期智人(古人),再到晚期智人(新人)的演變。中國的考古學家透過大量化石研究提出:東亞地區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與非洲起源地說並存。
-
生活方式:人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過著群居的生活,棲身於天然的洞穴之中,生活狀態誠如辭典所描述的「茹毛飲血」。
-
技術革命:此時期最大的技術特徵是使用打製石器。早期的石器粗糙笨重,一器多用;晚期則趨向小型化與多樣化,並出現了骨器、弓箭等複合工具。
-
火的利用:從最初利用野火,到後來發明人工取火(如鑽木取火),火的掌握是人類演化史上的一大步。火不僅用於驅寒、照明、防禦野獸,更重要的是改變了飲食習慣。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有助於營養吸收,極大地促進了人們體質與大腦的發育。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人類,以下表格整理了「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資訊:
特徵 |
北京人 (初期猿人) |
山頂洞人 (末期真人) |
---|---|---|
發現地點 |
河北省房山縣周口店 |
河北省房山縣周口店 |
距今年代 |
約70萬至20萬年前 |
約2萬年前 |
體質特徵 |
「中國猿人」,仍保留部分猿類特徵 |
體質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具蒙古人種特徵 |
生活技能 |
已知用火,狩獵採集維生 |
掌握縫紉技術(發現骨針),石器與骨器種類豐富 |
社會文化 |
居住在天然山洞 |
已有初步的社會組織,並可能產生了信仰觀念 |
2. 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與社會變革
距今約一萬年前,隨著地球氣候變暖,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民國初年,由瑞典人安特生等考古學家的發掘,讓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更爲清晰。這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奠定了文明的基礎。
-
農業誕生:人們開始種植作物,形成了南稻北粟的農業格局。考古發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農業的出現意味著穩定的食物來源,使定居生活成為可能。
-
磨製石器與陶器發明:以磨製為主的石器更為精良適用。陶器的發明則解決了儲存和烹飪的需求,部分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被學者視為中國文字的先驅。
-
村落形成:人們走出洞穴,在水源附近建造房屋(如早期的半地穴式建築),形成了如陝西西安的半坡村、河南澠池的仰韶村等早期聚落,7000年前的遺址中甚至出土了獨木舟和木槳,說明已經有了水上交通工具。部分中晚期遺址出現了夯土城牆,具備了早期城市的雛形。
-
多元發展:考古學證明,中華文明並非單一起源於某一特定地方,而是在廣袤的土地上多點開花,呈現出「滿天星斗」的態樣。
二、 傳說時代的部落與英雄:從神話到歷史
當考古的實證漸趨模糊,我們彷彿能從古史傳說中聽到歷史的聲音,這些文獻內容爲我們提供了另一扇窺探遠古社會的窗口。這些故事雖經後人加工,卻也折射出部落融合、文化創造的歷史影子。
1. 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統
-
三皇時代:通常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他們分別代表了火的利用、漁獵畜牧與八卦的發明、農業與醫藥的開創,是遠古先民對重大文化發明的人格化記憶。
-
五帝時代:以黃帝為首,經顓頊、帝嚳,至堯、舜,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傳說黃帝發明瞭舟車、文字、音律,其妻嫘祖則發明瞭養蠶繅絲。
2. 部落的衝突與融合
古史學家通常將當時的部族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三大集團。華夏集團以黃帝和炎帝族部落為主。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領導權,部落間戰爭頻繁。著名的涿鹿之戰中,黃帝聯合炎帝打敗了以蚩尤為首的東夷集團;隨後的阪泉之戰中,黃帝又戰勝炎帝,最終確立了其領導地位。這一系列的衝突與融合,極大地擴展了華夏集團的勢力範圍,為日後華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 堯、舜、禹與「禪讓」制度
傳說在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的繼承並非世襲,而是通過「禪讓」的方式,即現任首領考察並推薦賢能者作為接班人。堯舉薦了舜,舜則舉薦了治水有功的禹。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尤為動人,面對滔滔洪水,他總結父親鯀用「堵」治水的失敗教訓,改用「疏導」之法,歷經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平定洪水。禹先舉薦皋陶,皋陶死後又舉薦益,這不僅反映了古代先民對抗自然災害的堅韌精神,也承載了民衆對以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三、 社會結構的演變:從「大同」到「小康」
《禮記·禮運》篇為我們描繪了遠古社會結構的兩幅圖景:「大同」與「小康」。
-
大同之世:這對應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財產公有,人人平等,沒有私心與爭鬥,是一個理想的烏託邦社會。
-
小康之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出現,私有制應運而生。社會開始分化,貧富差距顯現。考古學上,龍山文化墓群中懸殊的隨葬品,甚至一些被丟棄在廢棄窖穴中的骸骨,正是階級分化的有力物證。此時的社會變為「天下為家,各親其親」,人們為私利而謀,戰爭也因此而起。
最終,禹逝世後,其子啟憑藉權勢奪取首領之位,廢除了禪讓制,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制先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由此建立,標誌著漫長的遠古時代宣告結束,「小康」社會的形態被制度化。
四、 學術視角: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模式
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情況,學術界經歷了從單一到多元的認知轉變,摒棄了早期的「西來說」,形成了多種本土起源理論,各作者的觀點都具有其重要意義:
-
夷夏東西說(傅斯年):認為上古文化主要由地處西部的夏(華夏)集團與東部的夷(東夷)集團,在對立與融合中發展而來。
-
三集團說(徐旭生):將上古部族劃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與苗蠻三大集團,它們的互動與同化最終形成了華夏文化。
-
區系類型說(蘇秉琦):即「滿天星斗」說。認為中華文明並非僅從黃河流域的中原中心擴散,而是在不同地域單元(如山東、關中、環太湖等)同時存在著多個發展水平相近的文化區系,它們各自發展,又相互影響。
-
多元一體格局說(費孝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認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起源,但在漫長的歷史中,各區域文化不斷接觸、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以華夏為凝聚中心的「一體」格局。
常見問題 (FAQ)
問1:遠古時代的具體時間範圍是什麼?
答: 「遠古時代」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沒有絕對精確的起止年份。從考古學角度看,它涵蓋了整個史前時期,即從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古人類化石(如距今200萬年的巫山人)起,至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為止。其中,又可細分為舊石器時代(約300萬年-1萬年前)和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000年前)。
問2:「三皇五帝」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嗎?
答: 學術界普遍認為,三皇五帝並非信史中的確切個人,而更可能是對遠古時期部落首領、民族英雄或重大社會發展階段的人格化與神話化稱謂。他們代表了從漁獵到農耕、從野蠻到文明的歷史進程的集體記憶,是介於神話與歷史之間的人物形象,也是人民心中的文化英雄。
問3:中國文明的起源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
答: 現代考古學和歷史學的主流觀點支持「多元起源論」。如蘇秉琦院士提出的「滿天星斗」理論所示,中華文明並非僅起源於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而是在遼河流域、長江流域、山東地區等多個區域都獨立發展出了燦爛的早期文化。這些文化在後來的發展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其獨特的文化語境最終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之一的、多元一體的宏大文明體系。
總結
遠古時代是一部從混沌走向文明的宏大史詩。它始於人類祖先在廣袤土地上的艱難求生,歷經舊石器時代的火光與石器,迎來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曙光與定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無數氏族與部落,在衝突與交融中,逐漸匯聚成中華民族的雛形。
從堯舜禹的「天下為公」到夏啟的「天下為家」,不僅是權力繼承方式的改變,更是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轉型。這段由考古實證與英雄傳說共同構成的歷史,不僅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最好證明,也為後世留下了關於民族起源、國家形成與社會理想的深刻記憶,是每一位「炎黃子孫」文化認同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