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便被譽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服飾,遠非僅為蔽體禦寒之物,它更是一部無聲的史書,是文化、禮制、審美與社會變遷的縮影。
從上古時期「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傳說,到各個朝代獨具特色的袍衫裙褲,中華服飾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璀璨奪目的完整體系。它既是王朝禮法與社會身份的具象表徵,也是紡織、染印、刺繡等精湛工藝的集中體現,更在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激盪中,不斷汲取養分,演繹出新的風貌。
本文將依託豐富的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系統梳理從先秦到明清的服飾發展軌跡,深入探討其形制結構、文化內涵與歷史意義,呈現一幅立體的中國古代衣冠文明畫卷,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先秦時期:禮制初立,深衣奠基
先秦是中華服飾制度的奠基時代。從神話傳說中的嫘祖養蠶製絲,到考古發掘中的骨針、陶紡輪,都揭示了我們的祖先早已掌握紡織製衣的技術。
夏、商、周的服制演變
夏、商、週三代,隨著禮制的確立,服飾開始被賦予「分尊卑,別貴賤」的社會功能。
-
夏朝:據文獻記載,夏朝崇尚黑色,祭祀時穿著染為黑色的衣裳。
-
商朝:商代尚白,以白色縞衣為貴。從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等文物來看,商代服飾已具備「交領、右衽、束帶」的基本特徵。其基本形制為上衣下裳,即上身穿衣,下身穿裙,腰間以寬帶束縛。貴族衣物多用色彩華美的絲綢,並有織繡紋樣,而平民則穿著粗麻布衣。
-
周朝:周代集夏商之大成,服飾制度更為完善,並被納入「禮治」範疇。周代設有「司服」、「內司服」等官職,專門掌管王室的冠服。此時的禮服以「玄衣纁裳」為貴,即黑色上衣搭配淺紅色下裳,象徵天地的顏色,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除了冕服,玄端也是當時重要的禮服。
深衣的出現與結構
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服裝款式——深衣——應運而生。深衣將上衣和下裳分開剪裁,然後在腰部縫合為一體,兼顧了禮儀的莊重與日常的便利。這種衣服的出現是中國服飾史上的重要節點。
《禮記·深衣》註疏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
深衣的製作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象徵意義:
-
上下連屬:象徵天道與地道相連,也體現了對傳統衣裳制度的尊重。
-
交領右衽:衣襟呈y字形,向右掩,是華夏服飾的核心特徵,用以區分周邊民族的「左衽」。
-
背後中縫:一條筆直的縫線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
-
下襬平齊如權衡:象徵處事公平。
-
用料規範:上衣用四幅布,象徵四季;下裳用十二幅布,象徵一年十二月。
深衣不僅是士大夫的居家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真正做到了上下通服,成為了春秋戰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
秦漢時期:大一統王朝的威儀
秦漢王朝的建立,使服飾制度成為大一統帝國等級禮法的標誌。這一時期的服飾基本沿襲戰國的深衣制,但更加規範化、制度化。
袍服的盛行
秦漢時期最主要的服裝是袍服,按裁剪方式可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種。
-
曲裾袍:也稱繞襟袍。其特點是衣襟加長,穿著時需向身後層層纏繞,最後以腰帶系帶束緊。這種設計既能防止衣襟散開,又能更好地包裹身體,顯得儀態雍容。西漢早期,曲裾袍最為流行,通身緊窄,長可曳地,行不露足。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漢代貴婦常穿著多層衣物,每層的領、袖緣都顯露在外,形成豐富的層次感,稱為「三重衣」。
-
直裾袍:隨著紡織技術的發展和褲子的普及,直裾袍(又稱襜褕)在東漢時期逐漸取代曲裾袍,成為主流。其衣襟垂直裁下,不像曲裾那樣纏繞,穿著更為便捷。
冠制與等級
漢代建立了完備的輿服制度,冠帽與佩飾成為區分身份等級最重要的標誌。天子有通天冠,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武弁大冠(惠文冠),不同官階所佩戴的綬帶顏色和材質也各有不同,所謂「漢官威儀」,正是此番景象的寫照。
婦女的襦裙
儘管袍服盛行,但上衣下裳的襦裙依然是漢代婦女的日常服裝之一。漢代襦裙的上襦通常很短,即短衣,僅至腰間,而下裙則很長,裙腰高繫,風格簡潔。
魏晉南北朝:胡漢交融的風尚
這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戰亂與政權更迭帶來了文化的碰撞與交流,魏晉南北朝的服飾也呈現出多元化的面貌。
男裝的瀟灑與變革
魏晉士人追求玄學,崇尚自然,體現在男子服飾上便是寬袍大袖、飄逸灑脫的「褒衣博帶」。他們頭戴各式巾幗,如幅巾、綸巾,取代了秦漢的硬質冠冕,展現出放浪形骸的名士風度。
與此同時,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袴褶,因其緊身窄袖、衣褲分離、便於活動的特點,也逐漸被漢人所接受。袴褶原為騎馬的裝束,傳入中原後,從軍旅走向民間,無論貴賤男女皆可穿著。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更是一次大規模的官方服飾融合,他下令「群臣皆服漢魏衣冠」,促進了秦漢冠服制度的延續。
女裝的「上儉下豐」
魏晉南北朝的女性服飾,繼承了漢代襦裙的形制,但風格變為「上儉下豐」。上衣緊身合體,袖口肥大;下裙則為多褶襉裙,裙長曳地,下襬寬鬆,走動時搖曳生姿,顯得格外俊俏。著名的《女史箴圖》中就描繪了這種穿著雜裾垂髾服的飄逸女子形象。
隋唐五代:華彩爛漫的盛世氣象
隋唐,國力強盛,對外開放,文化自信,服飾發展也迎來了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各種服飾種類豐富多彩。
男子幞頭與圓領袍
唐代男子的常服以圓領袍衫和幞頭為核心。
-
圓領袍:又稱團領袍、盤領袍。這種圓領服裝起源於西域胡服,在唐代成為從天子到庶民最普遍的服飾。官員的圓領袍以顏色區分品級,形成了「品色服」制度:三品以上用紫色,五品以上用緋色(大紅),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
幞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首服。初唐時較軟,後期則在內部加上硬質襯墊,演變出平直或翹起的「展腳」,最終在宋朝定型為官帽。
女子襦裙的萬千風情
唐代女裝極富時裝性,其風格演變清晰可見,當時長安甚至有許多外國人也受到影響:
-
初唐:流行小袖短襦搭配緊身長裙,裙腰高繫至腋下,顯得身形俏麗修長。
-
盛唐:風氣開放,女子體態豐腴,服飾也隨之變得寬鬆華麗。出現了領口開得較低的「袒領」,展現出大氣自信的風貌。
-
流行配飾:「半臂」(一種短袖對襟罩衫)和「披帛」(一條搭在肩臂間的長紗羅)是此時最時髦的搭配,增添了服飾的層次感和飄逸感。
-
妝容髮式:女子髮髻高聳,樣式繁多,如高髻、螺髻等,並流行在髮髻上插滿梳篦,臉上貼花鈿、點口脂,整體造型雍容華貴。
遼宋金元:理性內斂與多元並存
宋代:簡約清雅的理學之美
宋代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審美趨向內斂、質樸。宋朝服飾風格雖承襲唐制,但褪去了盛唐的華麗奔放,顯得典雅文靜。
-
男子服飾:官服仍以圓領袍為主,頭戴展腳幞頭,腰間佩戴「魚袋」以區分官階。文人士大夫的日常便服則流行「直裰」和「道袍」,款式寬鬆,配以東坡巾等軟巾,顯得儒雅。
-
女子服飾:上衣下裳的襦裙仍是基本形制,但出現了重要的新品種——褙子。褙子是一種對襟、直領、兩側開衩的長罩衫,男女皆可穿,穿在襦裙或袍衫之外,既可保暖,又能增加風度。宋代婦女追求纖細的身材,纏足之風也在此時開始出現。
遼、金、元的民族特色
與兩宋並存的遼、金、元等政權,其民族服飾保留了濃厚的北方特色,同時也與漢族文化相互影響。
-
遼(契丹)、金(女真):服飾多為左衽、窄袖、圓領的長袍,便於騎射。他們也採納漢制的「南官」制度,允許境內的漢族官員穿著唐宋官服。
-
元(蒙古):元代服飾最具特色的是「辮線襖」(又稱腰線襖),其特點是上衣緊身,腰部以下打上細密的褶襉,並在腰間裝飾辮線,極具草原風格。這種服飾對後來的明代「曳撒」產生了直接影響。
明代:漢族傳統的恢復與創新
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蒙元後,下詔「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力圖恢復漢族傳統。明朝服飾在承襲唐宋風貌的基礎上,也吸收了部分元代服飾元素,並發展出新的時代特徵。
男子的多樣袍服
明代男子的袍服種類繁多,根據不同場合穿著不同款式。
-
官服:公服、常服以圓領袍為主。最大的特色是採用補子來區分官階。補子是縫綴在官服前胸和後背的方形刺繡,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一至九品,各有不同,一目瞭然。
-
士人常服:道袍、直身、襴衫、大衫等成為士人階層的日常穿著。道袍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男子便服,其形制為直領、大襟、大袖,衣身兩側開衩處有「暗擺」設計,走動時褶子展開,行動方便。
-
特色服飾:
曳撒:源自元代腰線襖,上衣下裳相連,前身分裁而後身不斷,腰部以下打褶,是明代非常流行的便服和軍服,連皇帝也常穿著。
飛魚服:並非一種特定的服裝款式,而是指飾有「飛魚紋」的賜服。飛魚是一種似龍、有魚鰭、有四爪的瑞獸。能獲賜飛魚服是極大的榮耀,錦衣衛所穿的即為此類服飾。
品級 |
文官補子圖案 |
武官補子圖案 |
---|---|---|
一品 |
仙鶴 |
獅子 |
二品 |
錦雞 |
獅子 |
三品 |
孔雀 |
虎 |
四品 |
雲雁 |
豹 |
五品 |
白鷴 |
熊 |
六品 |
鷺鷥 |
彪 |
七品 |
鸂鶒 |
彪 |
八品 |
黃鸝 |
犀牛 |
九品 |
鵪鶉 |
海馬 |
婦女的襖裙與立領
明代婦女的主要服飾是襖裙,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漢民族服飾。
-
襖裙:與唐宋襦裙最大的區別在於,上衣(襖)是穿在裙子外面的,而非束在裙內。
-
立領:明代中後期出現了前代未見的立領(豎領)款式,並在領口處使用金屬或布制的紐扣固定,這一創新影響深遠。
-
裙式:裙子的樣式也極為豐富,以馬面裙最為典型。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中間為光滑的「馬面」,兩側打褶,外觀端莊,便於行走。
-
其他罩衫:褙子、比甲(無袖對襟長褂)等罩衫依然流行,而命婦的禮服則是華美的鳳冠霞帔。
清代:滿漢服飾的並行與變革
清朝建立後,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強制漢族男子改穿滿族服飾,廢除了漢族的傳統冠冕衣裳。這使得中國男子的服裝風格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男子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代表。袍為窄袖、衣身瘦削的長袍,袖口有便於騎射時翻下的「馬蹄袖」。馬褂是套在袍外的短褂,屬於一種男式短衫。官服制度承襲了明代的補子,但官帽則變為冬日的暖帽和夏日的涼帽,頂部以不同材質的「頂戴」和「花翎」區分品級。
-
女子服飾:相較於男子,「剃髮易服」對漢族女子的影響較小,有所謂「男從女不從」的說法。清代漢族婦女初期仍保留明代襖裙的款式,後期逐漸演變為上衣寬大、下穿褲子的裝束。而滿族婦女則穿著特色的「旗裝」(或稱旗袍),其為連身、不開衩或側邊開衩的長袍,足下配以底高寸許的「花盆底」鞋,髮型梳成「兩把頭」或「大拉翅」。近代的現代服飾旗袍,正是在此基礎上結合西式剪裁發展而來。
常見問題 (FAQ)
Q1: 古代漢族服飾最核心的特徵是什麼?
A1: 交領右衽是古代漢族服飾最核心、最持久的特徵之一。即衣襟向右側掩蓋,在外觀上形成「y」字形。這不僅是出於穿著習慣,更被賦予了區分「華夷」的文化意義。《論語》中孔子便有「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之說,足見其重要性。
Q2: 「漢服」一詞在古代就存在嗎?它具體指什麼?
A2: 「漢服」一詞在古籍中確有出現,但其含義與現代的理解不盡相同。在古代文獻中,「漢服」通常是作為一個相對概念,用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例如,《遼史》中將遼朝皇帝和南面漢官所穿的漢族服裝稱為「漢服」,以區別於契丹本族的「國服」。它也可能指代特定朝代,如漢朝的服飾。現代的「漢服」概念,則更多是指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漢民族所穿著的具有悠久傳承和獨特風格的傳統服飾體系。
Q3: 古代男性的服飾款式是否很單一?
A3: 並不單一。雖然袍服是古代男性的主要服裝,但具體款式極為豐富。僅袍服一類,就有深衣、直裾、曲裾、圓領袍、襴衫、道袍、直身、曳撒等多種形制,應用於禮儀、官場、居家、戎旅等不同場合。此外還有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褲的裋褐、袴褶等,適用於勞動或軍事活動,種類繁多。
Q4: 明代的飛魚服和錦衣衛是什麼關係?
A4: 飛魚服是明代的一種高級賜服,其特點是繡有「飛魚」紋樣。飛魚是一種神話中的瑞獸,並非真實的魚。錦衣衛作為皇帝的親軍和儀仗隊,其工作制服中就包括飛魚服。然而,飛魚服並非錦衣衛專屬,有功的官員、太監等也可能蒙皇帝恩賜而獲得穿著資格,是一種身份和榮譽的象徵。
Q5: 古代服飾的顏色有什麼講究嗎?
A5: 古代服飾的顏色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基於陰陽五行學說,形成了青、赤、黃、白、黑五種「正色」,分別對應東、南、中、西、北和木、火、土、金、水。在不同朝代,顏色也是區分等級的重要標誌。例如,唐代官員以紫、緋、綠、青區分品級;明代則以硃色為貴。黃色在唐代以後逐漸成為皇室專用色,平民百姓不得擅用。
總結
中國古代服飾史,是一部不斷演進、融合與創新的歷史。從先秦的禮制奠基,到秦漢的威儀確立;從魏晉的胡漢交融,到隋唐的盛世華章;從宋代的內斂雅緻,到明代的復古創新,每一段歷史都在衣冠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服飾不僅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和工藝水平,更承載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深厚的倫理觀念和豐富的文化象徵。它如同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中華文明在繼承傳統與交流互鑒中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輝煌歷程。理解了古代服飾,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命脈與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