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這片風景如詩如畫的土地,不僅是其特殊地理位置上的中南半島明珠,更是文化上的東亞瑰寶。其文化身分獨特而複雜,猶如一條條歷史的河流在此交匯。它深植於古老的東山文化,歷經上千年中華文明的深刻薰陶,又在近百年染上了法蘭西的浪漫與憂鬱色彩,同時在其南向擴張的過程中,吸收了佔婆與高棉族的養分。這使得越南文化呈現出一種迷人的多層次樣貌:既有與中國、日、韓相似的儒家倫理與生活哲學,又飽含東南亞特有的熱帶風情與生命力。
本文章將深入剖析越南文化的各個層面,從歷史的熔爐中探尋其根源,細緻描繪南北之間顯著的文化差異,並逐一介紹其語言文字的演變、舌尖上的飲食藝術、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服飾、獨具一格的表演藝術、深植人心的宗教信仰,以及貫穿日常的文化習俗與節慶。期望透過這趟詳盡的文化之旅,能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真實且充滿細節的越南。
一、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熔爐
越南文化的形成並非單一線性的發展,而是一個不斷吸收、融合並「越南化」外來文化的動態過程。
本土文化的源頭
多數史學家認為,越南文化的源頭可追溯至史前的「東山文化」。此文化以其精美的銅鼓和水稻種植技術聞名,為越南民族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本土基礎。
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長達千年的北屬時期,使中華文化,特別是儒、釋、道三教,深入越南社會的骨髓。漢字(越南稱「漢文」Hán Văn)曾是唯一的官方書寫系統,科舉制度、官僚體系、宮廷建築、服飾禮儀乃至祖先崇拜的觀念,都烙下了深刻的中華印記。然而,越南並未被完全同化,而是在吸收的基礎上,發展出本土化的喃字(Chữ Nôm),並在思想上對「忠君」的理解昇華為更強烈的「忠於國家」。
法國殖民文化的烙印
19世紀中葉,法國殖民者的到來為越南帶來了劇烈的文化衝擊,形成了特殊的殖民文化。天主教的傳播、法式建築的興建(如河內大教堂)、飲食習慣的改變(如法棍麵包Bánh mì的普及)以及咖啡文化的引入,都為越南增添了西式風情。其中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17世紀由傳教士發明,後經法國殖民政府推廣的羅馬化拼音文字——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它最終取代了漢字與喃字,成為今日越南的官方文字。
南方文化的融合
隨著越南版圖向南擴張,原屬於佔婆王國(越南中部)和高棉族(南部)的土地被納入其中。這使得越南文化在中部和南部地區,融入了部分印度教與南傳佛教的元素,形成了與北方略有不同的地區文化景觀,這個影響甚至可追溯至古代的柬埔寨。
二、南北殊異:一國兩貌的文化景觀
越南國土狹長,南北相距超過1600公里,再加上長達30年的越戰所造成的歷史隔閡,使得南北之間存在著顯著且深刻的文化差異。這種「戰南北」的情結,不僅是歷史記憶,更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歷史根源與政治經濟
北方是京族的故土與千年首都(河內)所在地,國家意識強烈,被視為政治與文化的正統中心。相對地,南方是後來開拓的魚米之鄉,經濟富饒,對外來文化(如法國、美國)的接受度更高,形成了以南越胡志明市(舊稱西貢)為核心的經濟重鎮。這種「北政南經」的格局,也影響了兩地人民的思維模式。北方派系在政治上相對保守,南方派系則較為開明。
個性與價值觀
一般而言,北方人因歷史上較為貧困,養成了喫苦耐勞、勤儉持家的性格,個性上較為嚴謹、保守,注重傳統與集體。這也是為何在工廠工作的越南勞工多來自北方。南方人則因物產豐饒,氣候溫和,當地人個性上更為樂天知命、隨性自在,也更具商業頭腦和創業精神,偏好從事服務業。
飲食風味
飲食是南北差異最直觀的體現。
- 口味:北方菜偏鹹,口味較為單純、質樸。南方菜則明顯偏甜,並大量使用椰奶、香料和新鮮香草,風味層次更為豐富。有一種說法是,古代糖價昂貴,經濟較好的南方人才有條件在菜餚中加糖。
- 河粉(Phở):北方的河粉湯頭清澈,注重原味,僅加入大量青蔥,有時會搭配油條食用。南方的河粉則像一場豐盛的味覺饗宴,上桌時會附上一大盤新鮮的九層塔、豆芽菜、刺芫荽、檸檬角和辣椒,讓食客依喜好自行添加,湯頭也較為濃鬱。
- 特色料理:北方有因應寒冷冬天的「越南羊肉爐」,這在四季如夏的南方是見不到的。南方則有更多樣的冰品和清涼飲品,如雷公草(崩大碗)。
語言口音
越南語雖為全國通用,但南北口音差異極大。北方(河內)口音被視為標準音,發音清晰、音調分明、優雅。南方(西igon)口音則較為柔軟、含糊,發音時常省略某些尾音,語速也較快。詞彙上亦有不同,例如北方人稱「碗」為 bát,南方人則稱為 chén。
三、語言與文字的演變
越南語言的發展歷程,是其民族身分認同鬥爭的縮影。最初,越南語只有口語,書寫時完全使用文言文(漢文)。為了精確記錄本民族的語言,越南人在13世紀以漢字為基礎,發明瞭「喃字」(Chữ Nôm),實現了言文的初步一致,著名小說《金雲翹傳》便是以漢喃文寫成。
然而,漢喃文筆劃複雜,學習困難,僅限於知識分子階層。17世紀,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Alexandre de Rhodes)等人創制了以拉丁字母拼寫越南語的「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因其易學性,國語字在法屬時期被大力推廣,並於1945年八月革命後正式成為越南的官方文字,極大地提高了國民識字率,並成為現代越南文化發展的重要工具,但各地的少數民族語言也同樣受到尊重並存於社會中。
四、越南之味:舌尖上的飲食文化
越南菜以其清爽、健康的特點和豐富多變的風味聞名於世,越南料理強調食材的新鮮與味道的平衡。
核心風味
魚露(nước mắm)是越南菜的靈魂,幾乎無處不在。此外,大量使用新鮮香草,如檸檬草、薄荷、九層塔、芫荽等,以及青檸的酸、辣椒的辣,共同構建了越南菜的味覺基底。烹飪方式上少油炸,多為涼拌、清蒸、水煮和燒烤,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國民美食
- 越南河粉(Phở):不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以牛骨或雞骨熬製的濃鬱湯頭,搭配滑順的米粉與肉片,是越南人早餐的首選。
- 法式三明治(Bánh mì):法越文化融合的完美典範。酥脆的法棍麵包中,夾入烤肉、肉醬、火腿、醃蘿蔔絲、黃瓜、香菜和辣椒,口感豐富,價格親民。
- 生春捲(Gỏi cuốn):用半透明的米紙包裹鮮蝦、豬肉、米線和大量生菜,沾上特製的花生醬或魚露醬汁,清爽開胃。
- 烤肉米線(Bún chả):將炭烤豬肉片和肉丸,浸泡在酸甜的魚露醬汁中,與米線和新鮮生菜一同食用,是河內的代表性美食。
獨特的越南咖啡之道
越南是世界第二大咖啡生產國,其咖啡文化自成一格,主要種植的咖啡豆為羅布斯塔(Robusta)品種。
- 滴漏咖啡(Cà phê phin):使用金屬滴漏壺,讓熱水緩慢穿過咖啡粉,滴入杯中。這種慢活的沖泡方式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 煉乳冰咖啡(Cà phê sữa đá):將滴漏出的濃醇黑咖啡,與甜膩的煉乳攪拌均勻,再倒入裝滿冰塊的杯中,是越南最經典的越南咖啡飲品。
- 雞蛋咖啡(Cà phê trứng):河內的特色咖啡。將蛋黃與砂糖、煉乳打發成綿密如卡士達醬的奶泡,覆蓋在濃黑咖啡之上,口感香甜滑順,絲毫沒有腥味。
- 街頭咖啡文化:越南人熱愛在街邊矮凳上喝咖啡,這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無論是清晨還是午後,隨處可見人們坐在路邊,一杯咖啡,閒話家常。
飲酒文化
越南人,尤其是男性,熱愛飲酒。無論是聚會還是日常,Bia Hơi(生啤)都非常受歡迎。此外,還有用蛇、蠍子等動物泡製的藥酒,被視為珍貴的待客之物。
五、傳統與現代的霓裳羽衣
越南的服飾不僅是蔽體之物,更是社會地位和文化認同的象徵。
國服奧黛(Áo dài/襖長)
奧黛是越南女性的傳統國服,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服飾之一。它由一件高領、緊身、長及腳踝並從腰部開衩的長衫,搭配一條寬鬆的長褲組成。奧黛完美地勾勒出女性婀娜的身姿,既典雅端莊,又不失飄逸性感。傳統上奧黛多為白色或素雅色系,現今則有更多鮮豔的色彩和圖案。女學生、空服員、銀行職員等常以奧黛作為制服,在婚禮、節慶等重要場合,奧黛更是必備的禮服。
標誌性斗笠(Nón Lá)
圓錐形的斗笠是越南農村的標誌性配件。它以竹子和蘆葦葉製成,輕便實用,既能遮陽又能擋雨。關於斗笠,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斗笠的16個圓圈,象徵著情侶約定在每月16日月圓之日相會,寓意美好。
歷史服飾
在阮朝以前,越南平民女性常穿著「四身襖」(Áo tứ thân)和「五身襖」(Áo ngũ thân),這些服飾帶有濃厚的漢服元素。阮朝時期,服飾規定森嚴,皇帝著黃袍,官員依品級穿著不同顏色和補子的官服,其形制與明朝官服頗為相似,是其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六、藝術與表演的傳承
越南的藝術形式多樣,既有莊重的宮廷藝術,也有活潑的民間藝術。
水上木偶戲(Múa rối nước/𦨂𦇒渃)
這是越南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充滿了民族特色,起源於11世紀的紅河三角洲。表演者藏在竹簾後的水中,利用長竹竿和繩線操縱水面上的木偶,演繹民間傳說和生活場景。水池既是舞台,也隱藏了操縱的祕密,場面新奇有趣。
傳統戲曲
- 嘲劇(Hát chèo/咭嘲):流行於北方的民間戲曲,廣受庶民喜愛,內容多為諷刺社會現實,表演形式自由活潑。
- 㗰劇(Hát tuồng/咭㗰):源於宮廷,深受中國元曲影響,表演程式化,角色臉譜化。
- 改良劇(Cải lương/改良):20世紀初誕生於南方的現代劇種,融合了南方民歌和西方話劇的元素,深受各階層喜愛。
音樂
- 順化宮廷雅樂(Nhã nhạc/雅樂):越南的宮廷音樂,主要在順化皇城中演奏,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歌籌(Ca trù/歌籌):源於宮廷的室內樂,後發展為由女藝人為文人雅士演唱的藝術形式。
- 北寧官賀民歌(Quan họ/官賀):男女對唱的民歌形式,在春節時流行,同樣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七、信仰與哲思:精神世界的支柱
越南人的精神世界是多種信仰體系融合的結果。
三教合一
儒教、佛教和道教自古從中國傳入,共同構成了越南人傳統價值觀的基礎,其中佛教信仰的影響尤為深遠。儒教的孝道、尊師重道思想,佛教的因果輪迴觀念,道教的自然哲學,都深刻地影響著越南人的行為準則。
祖先崇拜
這是越南最核心、最普遍的信仰。幾乎每個家庭都設有祭壇,供奉祖先牌位。他們相信逝去的親人會庇佑後代,因此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家有大事時,都必須祭告祖先。
天主教
由法國殖民者傳入,目前信徒眾多,尤其在南方。胡志明市的聖母大教堂(紅教堂)便是其歷史見證。
本土宗教
越南也發展出自己的本土宗教,如融合了多種宗教教義的「高台教」(Đạo Cao Đài),以及佛教的變體「和好教」(Phật giáo Hòa Hảo)。
八、日常習俗與現代禁忌
瞭解當地的文化習俗與禁忌,是尊重文化的表現,也能讓在越南的旅途更加順利。以下是一些特色的生活習慣與禁忌:
家庭與社交
- 席地而坐:傳統上,越南人有席地而坐的習慣,無論是用餐還是聊天。他們認為這能更貼近土地,有益健康。在台灣的台北車站大廳常見到越南移工席地而坐,便是此文化的延伸。
- 重視家庭:家庭觀念極重,尊重長輩是基本禮儀。
旅遊禁忌
- 勿摸頭頂:與許多東南亞國家一樣,越南人認為頭部是神聖的部位,隨意觸摸小孩的頭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 勿用手指人:用食指指著別人,被視為不尊重的行為。若要示意,應用整個手掌。
- 手勢注意:在西方文化中表示「祝好運」的食指與中指交叉手勢(Crossed Fingers),在越南是侮辱女性的髒話手勢,切勿使用。
- 衣著得體:參觀寺廟、教堂、胡志明陵寢等莊嚴場所時,切忌穿著無袖上衣、短褲、短裙,以免被拒之門外。
- 筷子用法:不要將筷子直立插在飯碗中,這是祭拜亡者的做法,非常不吉利。
- 小費文化:越南有小費文化。接受飯店、餐廳、按摩、導遊等服務後,給予VND 50,000至VND 100,000的小費,是表達感謝與尊重的禮貌。為了個人財物安全,建議準備小面額的現金鈔票分開放置。
九、節日與慶典
越南的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其中許多與華人社會共通,但慶祝方式和重視程度略有不同。
日期 | 中文名稱 | 越南文名稱 (國語字 / 漢喃) | 備註 |
---|---|---|---|
農曆除夕至初三 | 元旦(春節) | Tết Nguyên Đán / 節元旦 | 越南最重要、最盛大的節日,全國放長假,家家戶戶團圓,並會製作方形的bánh chưng(糉子)。節前,傳統市場會變得異常熱鬧。 |
農曆正月十五 | 元宵節 | Tết Nguyên Tiêu / 節元宵 | 象徵春節的結束,有喫「開年飯」、去寺廟祈福的習俗。不放假。 |
農曆三月初十 | 雄王祭祖日 | Giỗ tổ Hùng Vương / 𣈜𣋼祖雄王 | 法定的國定假日,全國性祭祀越南民族始祖雄王。 |
農曆五月初五 | 端午節 | Tết Đoan ngọ / 節端午 | 越南稱為「殺蟲節」,主要是進行大掃除、驅逐蚊蟲,不喫糉子也不放假。 |
農曆七月十五 | 中元節 | Lễ Vu Lan / 禮盂蘭 | 重要的祭祖和孝親日,類似越南的母親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不放假。 |
農曆八月十五 | 中秋節 | Tết Trung Thu / 節中秋 | 被視為「兒童節」,主角是提燈籠的小孩,大人則賞月喫月餅。不放假。 |
4月30日 | 南方解放日 | Ngày Giải Phóng / 𣈜解放 | 紀念1975年南北越統一,為國定假日。 |
5月1日 | 勞動節 | Quốc Tế Lao Động / 國際勞動 | 國定假日。 |
9月2日 | 獨立日(國慶日) | Lễ Quốc Khánh / 禮國慶 | 紀念1945年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為國定假日。 |
(註:加粗者為國定假日)
常見問題 (FAQ)
問:越南是母系社會嗎?
答: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越南族羣(主要是京族)因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是標準的父系社會,甚至也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子女從父姓、祭祀祖先以父系為主。大眾會有此誤解,可能是因為看到許多越南女性非常勤勞、肩負養家重任,以及在市集、小販中多為女性經營者。然而,這更多反映了越南女性的堅韌和家庭分工,而非社會結構上的母系制度。
問:到越南旅遊,最需要注意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答:尊重長輩和宗教場所是關鍵。與人互動時,態度謙和有禮,避免觸摸他人頭部。進入寺廟或教堂等莊嚴場所時,務必穿著得體,遮蓋肩膀和膝蓋。瞭解並避免使用不當的手勢(如食指與中指交叉),是用行動表示尊重的最好方式。這些都是在越南的重要文化特徵。
問:越南人會說中文或英文嗎?
答:在主要的觀光城市(如河內、胡志明市、峴港)和觀光景點,從事旅遊業的年輕人普遍能用基礎的英語溝通。年長一輩或華人聚集區(如胡志明市第五郡)可能有人會說中文(多為廣東話或潮州話)。但在鄉村或非觀光區,溝通可能較為困難,建議學習一些基本的越南語詞彙,如「你好」(Xin chào)、「謝謝」(Cảm ơn)、「對不起」(Xin lỗi),或使用翻譯應用程式輔助。
問:在越南需要給小費嗎?
答:是的,越南有小費文化,尤其是在針對觀光客的服務業中。雖然不是強制性的,但對於提供良好服務的導遊、司機、飯店行李員、按摩師和餐廳服務生,給予小費是表示感謝和肯定的普遍做法。建議準備一些小面額的越南盾現金以便給予。
問:若想更深入瞭解越南文化,有什麼建議嗎?
答:除了親身體驗,延伸閱讀相關的歷史書籍與當代文學是很好的方式。此外,觀看越南本地的電影或戲劇,也能從中窺見當地人的生活價值觀與社會面貌,是理解其文化脈絡的有效途徑。
總結
越南文化是一部充滿韌性與智慧的史詩。它在千年歷史中,展現了強大的包容力與生命力,巧妙地將外來元素吸收、改造,使其成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而非被動地同化。從北方的嚴謹傳統到南方的隨性開放,從古老的宮廷雅樂到充滿活力的街頭咖啡,從一襲優雅的奧黛到一碗熱氣騰騰的河粉,越南的魅力正在於其傳統與現代的並存,東方與西方的交匯,以及那份深植於土地與人民心中的、獨一無二的文化自信。理解越南,需要我們放下刻板印象,親身走進它的街巷,品味它的飲食,傾聽它的故事,方能領略其萬種風情與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