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日本第一天,開開心心到飯店,結果飯店的人跟我說,他們沒有跟Agoda合作…」一篇在社羣平台 Threads 上的貼文,引發了超過百萬次的瀏覽和廣泛共鳴。許多旅客紛紛留言分享自己在 Agoda 這個線上訂房網站訂房時遭遇的類似困境:臨時被取消訂單、到場才發現房型不對,甚至流落街頭。這讓許多人不禁產生疑問:「大家真的不要用 Agoda 訂房嗎?」
然而,與此同時,也有大量使用者表示自己使用 Agoda 長達數年,從未出過問題,並成功享受其優惠價格。Agoda 究竟是一個充滿陷阱的「地雷平台」,還是一個能省下大筆旅費的實用工具?本文將深入剖析網路上的正反評論,拆解問題核心,比較其與其他平台的優劣,並提供一套完整的「趨吉避兇」安全訂房攻略,幫助您在規劃自由行時,能全面瞭解 Agoda,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為何Agoda負面評價頻傳?拆解三大核心問題
綜合眾多網友的慘痛經驗,Agoda 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大核心環節,而這些環節都與其獨特的商業模式息息相關。
「到場查無訂單」的惡夢:第三方轉單(Third-Party Reselling)的祕密
這是最嚴重且最常見的問題根源。許多旅客遇到的「飯店說沒跟 Agoda 合作」情況,並非飯店說謊,而是因為您的訂單根本不是由 Agoda 直接傳送給飯店。
- 背後運作模式:Agoda 與 booking.com 其實是隸屬於同一母公司 Booking Holdings 的「姐妹公司」。Agoda 會在其平台上銷售來自 booking.com 的房源。當您在 Agoda 下訂這類房間時,Agoda 實際上是作為一個「二房東」,再去向 booking.com 下單,最後由 booking.com 將訂單發給飯店。
- 資訊斷層的後果:在這個過程中,飯店方收到的訂房資訊只會顯示來源為 booking.com,他們對 Agoda 的存在毫不知情。這就導致了嚴重的資訊斷層:
- 房型錯誤:使用者在 PTT 上分享,自己明明訂的是四人房,Agoda 傳給飯店的卻是二人房訂單。
- 人數不符:飯店收到的訂單可能只顯示2位成人,但您實際預訂的是家庭入住。
- 溝通困難:當您拿著 Agoda 的訂單文章編號(Booking ID)去詢問飯店時,他們系統裡根本查不到,因為他們只有 booking.com 的訂單編號(Booking Reference No.)。
- 特殊需求遺失:您在 Agoda 提出的特殊需求(如高樓層、嬰兒牀)很可能在轉單過程中遺失。
一位旅館業者在討論中也證實:「Agoda 會抓 Booking 的房間來賣,但不提供客人聯絡方式,讓業者聯絡不到住客,10個放鳥的客人有9個是agoda的。」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飯店會直接表明「沒有和 Agoda 合作」,他們希望避免這種混亂的訂房過程。
臨時取消與資訊不對等:被遺忘的通知信與客服難題
許多旅客的另一大惡夢,是在出發前一兩天,甚至當天,才發現行程訂單被 Agoda 單方面取消。
- 致命的電子郵件通知:Agoda 的關鍵通知(如信用卡授權失敗、需補充資料)幾乎完全依賴電子郵件。這些重要的信件很容易被當成廣告信忽略,或掉入垃圾郵件中。許多受害者都是到了飯店現場,纔去翻找信箱,發現一封當天下午才寄來的取消通知。
- App 缺乏提醒:與直覺相反,Agoda 的手機 App 在訂單有問題時,幾乎不會有任何顯著的推播或警告通知,讓使用者誤以為一切正常。
- 無效的客服溝通:當問題發生在國外時,情況會變得更糟。有網友在 Dcard 上分享,因使用旅遊網卡無法撥打電話,只能拜託飯店聯繫 Agoda 客服的人員,卻被客服以「我們只接受客戶本人從自己的電話打來」為由不斷跳針,拒絕處理,令人心力交瘁。
價格像變魔術?動態定價與隱藏費用的真相
「Agoda 訂房沒有比較便宜,看時較便宜,訂後付款反而漲價。」這是許多使用者的共同感受。
- 先別高興太早的「未稅價」:Agoda 在搜尋結果頁面預設顯示的是「不含稅」的價格,讓房價看起來極具吸引力。直到您進入最後的結帳頁面,才會將服務費、城市稅等各種費用加上去,最終價格可能比預期高出 15-20%。
- 「越查越貴」的動態定價:Agoda 與許多電商平台一樣,使用動態定價策略。它會透過追蹤您的瀏覽紀錄(Cookies),當發現您對某個飯店有高度興趣(反覆查詢)時,便可能悄悄提高價格,營造出「房間很搶手,再不訂就沒了」的假象。這就是為什麼使用無痕模式或清除 Cookies 後,有時會看到更便宜的價格。
儘管風險存在,為何仍有旅客持續使用Agoda?
如果 Agoda 問題這麼多,為何它依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線上訂房平台之一?原因很簡單,它提供的「優點」確實擊中了許多旅客的核心需求。
- 價格優勢:亞洲市場的殺手鐧
根據多家分析,Agoda 在亞洲市場(特別是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地)的訂房價格通常比其他平台最便宜 5% – 15%。對於價格敏感的自由行旅客來說,這點價格優惠極具誘惑力。 - 會員計畫與回饋
Agoda VIP 會員計畫提供專屬優惠與額外折扣,且訂房可累積 A 金(AgodaCash)與積分,用於折抵未來的消費,對於常客而言不無小補。 - 房源廣泛與便利介面
Agoda 在全球擁有數百萬個房源,尤其在亞洲的選擇非常豐富。其網站和 App 介面直觀,搜尋篩選功能強大,讓旅行者能快速找到符合需求的住宿選項。 - 頻繁的促銷與信用卡合作
Agoda 經常推出限時特賣、神祕優惠價(Secret Deals),並與各大銀行合作提供信用卡優惠與額外訂房優惠,讓精打細算的旅客能省上加省。
Agoda 與其他訂房平台的比較
沒有完美的平台,只有最適合您的平台。瞭解Agoda與其他主流旅遊平台如booking.com、Expedia、Trip.com和Hotels.com的差異,能幫助您做出更全面的判斷。
項目 | Booking.com | Agoda | Trip.com | 飯店官網 |
---|---|---|---|---|
主要優勢 | 歐美房源廣泛、多為「到店付款」、價格透明度較高(多數情況下含稅)、Genius 會員計畫 | 亞洲地區價格極具競爭力、VIP 會員優惠與 A 金回饋、促銷活動頻繁 | 訂機票功能強大、「機+酒」套票划算、中國大陸房源豐富 | 訂單最可靠、資訊最準確、可直接累積飯店集團會員點數與房晚、無中間商問題 |
主要劣勢 | 亞洲價格可能偏高、近年詐騙郵件事件頻傳 | 第三方轉單風險極高、價格顯示方式易混淆(預設未稅)、客服問題較多 | 國際房源選擇性相對較少、部分訂單處理依賴中國客服 | 價格通常最高、缺乏比價便利性、優惠活動較少 |
付款方式 | 多為到店付款(信用卡擔保) | 多為預先付款 | 預先付款為主 | 預先付款或到店付款皆有 |
適合客羣 | 偏好彈性付款的旅客、歐洲與美洲旅遊為主 | 價格敏感型旅客、以亞洲(日韓泰)旅遊為主、願意承擔風險並做足功課者 | 需要同時預訂機票與住宿的旅客、前往中國大陸旅遊 | 追求零風險與服務確定性的旅客、酒店集團忠實會員 |
趨吉避兇:Agoda安全訂房自保攻略
在 Agoda 訂房,就像一場高報酬但也高風險的投資。如果您決定使用它來換取更優惠的價格,請務必做好以下「自保」措施,將風險降至最低。
1. 預訂後:務必主動聯繫飯店確認!
這是最重要的黃金法則,這個重要的訂房過程,無論在哪個第三方旅遊平台訂房都適用。預訂完成後,請務必透過 Email 或電話直接聯繫飯店,確認以下訂房資訊:
- 訂房人姓名 (Guest Name)
- 入住與退房日期 (Check-in / Check-out Dates)
- 預訂的房型與牀型 (Room Type and Bed Type)
- 入住人數(成人與孩童) (Number of Guests)
- 您的訂單編號(同時提供 Agoda 和可能存在的 booking.com 編號)
2. 預訂前:學會看懂訂單來源
在 Agoda 的訂單確認信中,可以找到一些判斷是否為「轉單」的線索。有經驗的網友分享,可以仔細查看「預訂與付款方 (Booking And Payable By)」欄位。如果除了 Agoda 資訊外,還加註了是透過 booking.com 或其他合作業者下訂,那這就是一筆第三方轉單,您需要格外小心。
3. 比價時:破解動態定價手法
為了看到最真實的價格,請採取以下步驟:
- 使用無痕模式: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避免網站追蹤您的瀏覽紀錄。
– 清除瀏覽器 Cookies。
- 多裝置比價:同時使用手機 App、電腦網頁、不同瀏覽器進行比較。
- 開啟含稅價顯示:在搜尋設定中,將價格顯示調整為「含所有稅費和附加費的總價」。
4. 付款前:再三確認最終總價
永遠不要只看搜尋頁的價格。務必點擊到最後一步的付款頁面,看清楚包含所有費用後的「應付總額」,再按下確認鍵。同時,請仔細閱讀該房價的「取消政策」,瞭解是「免費取消」還是「不可退款」,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支付方式,以確保愉快的旅遊與旅遊體驗。
常見問題 (FAQ)
Q1: 我在 Agoda 訂房,但飯店說沒有跟 Agoda 合作,agoda是詐騙嗎?
A1: 這通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詐騙,而是「第三方轉單」造成的結果。您的訂單很可能是 Agoda 透過 booking.com 向飯店預訂的。飯店只知道 booking.com,不知道 Agoda。建議您立即聯繫 Agoda 客服的人員,並索取飯店端能查詢到的「原始訂單編號」(通常是 booking.com 的編號)。這也是為何「訂房後主動向飯店確認」至關重要的原因。
Q2: Agoda 和 Booking.com 到底是什麼關係?
A2: 它們是同一家美國上市公司 Booking Holdings 旗下的姐妹公司。簡單來說,Agoda 的強項在亞洲市場,提供更優惠的價格;而 booking.com 的優勢在歐美市場。它們之間會共享房源庫存,這既是合作,也是造成許多訂單混亂問題的根源。
Q3: 如何避免 Agoda 的價格越查越貴?
A3: 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瀏覽器的「無痕模式」或「私密模式」來搜尋。您也可以嘗試清除瀏覽器的 Cookies 和瀏覽紀錄,或是使用不同的裝置(例如手機 App 和電腦)進行比價,通常能看到未經個人化追蹤的原始價格。
Q4: 除了 Agoda,去日本旅遊推薦用什麼線上訂房平台?
A4: 對於日本旅遊,許多經驗豐富的旅客會推薦以下幾個平台,有些平台也能一併處理航班預訂:
飯店官網 (Official Website):最可靠、最沒爭議的選擇。
Jalan (じゃらんnet)、樂天旅遊 (Rakuten Travel):日本本土最大的訂房網站,房源多、常有優惠券,資訊準確,但介面可能對不熟悉日文的旅客稍有挑戰。
Booking.com:雖然與 Agoda 同集團,但因其在日本市場深耕已久,訂單穩定性相對較高,且較多「到店付款」選項。
Trip.com或Expedia:這些全球性的旅遊平台也提供日本的住宿與航班選擇,適合想要一次搞定多樣行程的旅行者*。
無論使用哪個平台,訂房後再次向飯店確認,永遠是保障自己權益的首選方式。
總結
回到最初的問題:「大家真的不要用 Agoda 訂房嗎?」答案並非絕對。Agoda 本身並非詐騙平台,但其「第三方轉單」的商業模式,無疑在系統中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將資訊不對等、溝通不良的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和飯店。
- 對於追求「安心、零風險」的旅客:如果您不願花費額外心力去聯繫飯店確認,或無法承受任何臨時出錯的可能性(如帶著長輩或小孩出遊),那麼多花一點錢從飯店官網預訂,或是選擇信譽更穩固的平台,會是更明智的選擇。
- 對於「價格敏感、勤勞」的旅客:如果您願意為了省錢而「多做功課」,將「主動聯繫飯店確認」視為標準作業流程,並能看懂各種價格陷阱,那麼 Agoda 依然可以是一個幫您省下可觀旅費的好工具。
總而言之,Agoda 像一把鋒利的雙面刃,善用它能為您節省開支,但若掉以輕心,則可能劃傷您的完美旅程。在使用前,請務必權衡其潛在風險與價格優勢,並做好萬全準備。
資料來源
- 大家真的不要用Agoda訂房今天來日本第一天開開心心到 …
- Agoda vs. Booking.com 哪個好?要怎麼選?有哪些坑要注意?
- TOP10訂房網站推薦「國內外旅遊最愛」比較Booking/Ago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