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埃及北部,緊鄰蔚藍的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三角洲以西的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是埃及的第二大城,更是全國吞吐量最大的海港。它不僅是支撐國家經濟命脈的現代化商業樞紐,更是一座承載著超過兩千年歷史厚度的活態博物館。從亞歷山大大帝的宏偉藍圖,到托勒密王朝的黃金時代;從羅馬帝國的統治,到伊斯蘭文明的洗禮,再到近代歐洲風情的融入,亞歷山大港如同一位風姿綽約的「地中海新娘」,在歷史的長河中展現出獨一無二、層次豐富的魅力。
本文將深入探索這座港都的各個面向,從其現代化的港口機能、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到散落陸上的珍貴古蹟與深藏海底的沉沒王城,為您呈現一幅詳盡而完整的畫卷,開啟您的精彩旅程。
港口概覽與現代機能
亞歷山大港的地理結構極具特色,城市的建立在一條分隔地中海與馬裏烏特湖(Lake Mariout)的狹長地帶上。港區由一個T形半島將其自然劃分為東、西兩個港口。東港水域較淺,主要供遊艇和小型漁船停泊,其寧靜的風光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西港則是繁忙的商業心臟,水深港闊,由兩道匯合的防波堤護衛,是所有大型商業航運、貨物裝卸的集中地,其港口性質為灣頸河口,並設有自由工業區。港口透過運河與馬裏烏特湖及尼羅河相連,使得貨物能夠便捷地深入的埃及內陸腹地。
根據統計,亞歷山大港承擔了埃及約80%至90%的對外貿易量,其現代化設施與高效的運營能力,使其成為地中海南岸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亞歷山大港詳細資料
項目 | 詳細資訊 |
---|---|
國家地區 | 埃及 |
地理位置 | 亞歷山卓 |
坐標 | 北緯31°12′16″N, 29°52′48″E |
港口代碼 | EGALY |
營運者 | 亞歷山卓港務局 (Alexandria Port Authority) |
類型 | 沿海防波堤港 |
水域面積 | 16 平方公里 (6.2 平方英里) |
陸地面積 | 22.8 平方公里 (8.8 平方英里) |
現有泊位 | 67 |
年貨物吞吐量 | 17,627,762 公噸 (2012年) |
年貨櫃裝卸量 | 1,442,712 TEU (2012年) |
主要出口貨物 | 棉花、礦石、水果、糖漿、紡織品、農產品等 |
主要進口貨物 | 鋼鐵、汽車、木材、茶葉、咖啡、各類機械等 |
歷史的洪流:從奠基到復興
亞歷山大港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世界文明交流的史詩。
- 希臘化黃金時代:公元前 331 年,亞歷山大大帝在此奠基,以其名命名,其位置鄰近古老的埃及城鎮卡諾珀斯,旨在建立一個連接希臘世界與富饒埃及的中心。在其繼業者托勒密王朝的統治下,亞歷山大迅速崛起為首都,其規模與財富在當時僅次於羅馬。這裡不僅矗立著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法洛斯燈塔,更擁有知識的聖殿——亞歷山大圖書館與博物館(Mouseion),吸引瞭如數學家歐幾裏得等無數學者,成為古典時代的學術與文化中心。
- 羅馬統治與轉變:公元前 80 年,亞歷山大正式納入羅馬治下,成為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糧倉之一。凱撒、克麗奧佩脫拉與馬克·安東尼的傳奇故事,也在此上演。然而,這座城市也見證了羅馬帝國的動盪,公元 215 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的殘酷屠殺,以及公元 365 年由地震引發的毀滅性海嘯,都給這座城帶來重創。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它成為神學理論的中心,但也爆發了激烈的宗教衝突,公元 391 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摧毀異教神廟,輝煌的薩拉皮雍神廟(Serapeum)與古老的圖書館據信在此時期遭到嚴重破壞。
- 中世紀沉寂與近代復興:公元 641 年,城市被阿拉伯軍隊佔領。隨著公元 969 年開羅的建立,亞歷山大的政治中心地位旁落,其重要性急劇下降。特別是 1498 年好望角航道的發現,幾乎摧毀了其作為東西方貿易中轉站的地位。直到 19 世紀,在穆罕默德·阿里總督的現代化改革下,重建了通往尼羅河的運河,亞歷山大港才得以重生,再次成為一座融合了希臘、義大利、猶太、敘利亞等多國僑民的國際化都市。英國統治時期,這裡成為控制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海軍基地。
陸上遺珍:探索亞歷山大的歷史地標
今日的亞歷山大港,依然遍佈著見證其輝煌與滄桑的歷史遺跡,是所有到訪者的必遊之地。
- 龐貝柱 (Pompey’s Pillar):作為亞歷山大的城市地標,這根高達近 30 米的巨型紅色花崗巖柱,實際上與羅馬名將龐貝無關。它是在公元 293 年為紀念羅馬皇帝戴克裏先而豎立,是古城中宏偉的薩拉皮雍神廟唯一倖存的地面建築。其雄偉的身姿在空曠的遺址之上拔地而起,顯得格外震撼。
- 地下墓穴 (Catacombs of Kom El Shoqafa):這是一處深達地下 35 米、結構複雜的古代墓葬羣,被譽為中世紀七大奇蹟之一。其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墓穴內的壁雕與雕塑完美融合了古埃及的法老、神祇形象,古希臘的神話元素,以及古羅馬的服飾與建築風格,是三大文明在生死觀念上交融的實體見證。
- 羅馬劇場 (Roman Theater):這座保存完好的小型圓形劇場,擁有 13 排大理石座位,其精巧的聲學設計至今仍令人驚嘆。劇場周邊還發掘出了羅馬時期的浴場遺址以及古代住宅的殘跡,漫步其中,可以清晰地想見古羅馬時期市民的公共生活場景。
- 希臘羅馬博物館 (Greco-Roman Museum):位於市中心的希臘羅馬博物館(Greco-Roman Museum)是不可錯過的一站。這座著名的博物館在歷經近二十年的整修後於近年重新開放,館藏大量珍貴文物,涵蓋了古埃及、希臘與羅馬時期,系統性地展示了亞歷山大這座城市獨特的混合文明。
- 奎貝堡 (Qaitbay Citadel):這座雄踞於地中海濱的壯觀堡壘,其位置正在法洛斯島上,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亞歷山大燈塔的原址。燈塔在 14 世紀的地震中被毀後,馬木魯克蘇丹凱特貝於 1480 年利用其殘存的石料,在此基礎上修建了這座防禦性城堡。如今,城堡不僅是欣賞壯闊地中海景色的絕佳地點,其本身也是研究中世紀軍事建築的珍貴範例,但遊客需注意堡內的石階高低落差較大。
- 亞歷山大圖書館 (Bibliotheca Alexandrina):為了向古代的知識燈塔致敬,一座全新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於 2002 年在原址附近落成,是許多人心中的最愛。其傾斜的圓盤式主體建築,象徵著一輪升起於地中海的太陽,極具現代感。館內不僅藏書豐富,地下層還設有古物博物館(Antiquities Museum)和多個常設展覽,是一個集知識、文化、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地標。
海底的祕密:沉沒的王城
亞歷山大港最神祕的魅力,莫過於其水下的考古發現。由於數次強烈的地震與海嘯,古城東部的皇家港區——「偉大之港」(Portus Magnus),連同部分海岸線已沉入海底。
在超過 1200 年的時光裡,克麗奧佩脫拉的宮殿、神廟、皇家園林、雕像乃至日常用品,都靜靜地躺在數米深的海底,被泥沙所封存。自 1992 年以來,在法國水下考古學家法蘭克·戈迪奧(Franck Goddio)的帶領下,歐洲水下考古研究所(IEASM)對這片約 400 公頃的水域進行了系統性的探勘與發掘。這些考古活動揭開了沉沒王城的神祕面紗,讓世人之眼得以窺見托勒密王朝與羅馬時期亞歷山大的真實樣貌,重現了凱撒大帝和埃及豔後曾經居住的安蒂霍多斯島(Antirhodos)的輝煌。
旅遊規劃與實用資訊
對於希望親身體驗亞歷山大港魅力的旅客,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 交通方式:從首都開羅前往亞歷山大,最便捷可靠的方式是搭乘巴士(如Go Bus或Blue Bus),車程約 3.5 小時,但需考慮目的地的交通狀況可能出現的塞車。若搭乘航班抵達開羅,需再轉乘地面交通。火車也是一個選項,但誤點情況較為常見。
- 建議行程:
- 一日遊:若時間緊張,可集中遊覽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如奎貝堡、亞歷山大圖書館和龐貝柱。
- 二日遊(精選推薦):這是深度體驗的理想選擇,可以更從容地感受城市的氛圍。
- 第一天:古文明探索。動線可由市區最遠的地下墓穴開始,接著參觀附近的龐貝柱,再返回市中心參觀羅馬劇場及希臘羅馬博物館。晚上可以漫步於海濱大道(Corniche)。
- 第二天:知識與海港風情。上午安排充足時間給亞歷山大圖書館,下午前往奎貝堡,在日落時分欣賞地中海美景。
- 美食體驗:來到亞歷山大,絕不能錯過新鮮的海鮮大餐。沿海一帶遍佈著眾多優質的海鮮餐廳。此外,尋訪一家著名的百年歷史老咖啡館,點一杯傳統的土耳其咖啡,是體驗當地悠閒生活方式的最佳選擇。
常見問題 (FAQ)
Q1: 從開羅前往亞歷山大港最推薦的交通方式是什麼?
A: 考量到時間的準確性與舒適度,搭乘信譽良好的長途巴士(如Go Bus、Blue Bus)是多數旅客推薦的首選。雖然火車也能抵達,但其誤點率較高,可能影響行程安排。
Q2: 參觀亞歷山大港需要多少時間?
A: 一日遊可以涵蓋最核心的景點,但行程會非常緊湊。強烈建議安排兩天一夜或兩天兩夜的行程,這樣才能更從容地參觀主要古蹟,並有時間沿著海濱大道散步,體驗當地獨特的海港悠閒氛圍。
Q3: 現在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和古代的圖書館有什麼關係?
A: 現在的亞歷山大圖書館(Bibliotheca Alexandrina)是一座於 2002 年開幕的現代建築,並非古代圖書館的遺址。它的建立是為了向毀於古代的知識聖殿致敬,並在文化精神上傳承其理念,地點也選在靠近古圖書館遺址的地方。
Q4: 奎貝堡和亞歷山大燈塔有什麼關聯?
A: 兩者有著直接的承襲關係。奎貝堡建造於 15 世紀,其選址正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倒塌後的廢墟之上。建造城堡時,還大量使用了從燈塔廢墟中回收的石料。
Q5: 亞歷山大港真的有沉沒在水下的古城嗎?
A: 是的。古城的東港區(Portus Magnus),包含了托勒密王朝的皇家宮殿、神廟和部分居民區,因數次大地震而沉入海底。近幾十年來,水下考古工作已經發現並繪製了大量水下遺址的地圖,證實了這座「沉沒王城」的存在。
總結
亞歷山大港是一座無法被簡單定義的城市。它既是埃及通往世界的門戶,也是世界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繁忙的貨輪與古老的城堡在同一片海域共存,現代化的圖書館與沉睡千年的地下墓穴在同一片土地上對望。無論是追尋歷史的學者、尋求靈感的藝術家,還是渴望地中海陽光的旅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它的過去深邃而迷人,它的現代建築充滿活力,它的未來,在歷史與現代的交織中,將繼續譜寫新的篇章,讓每個人的旅程都充滿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