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國華航空嗎?一段不該被台灣人遺忘的飛安血淚史

你還記得國華航空嗎?一段不該被台灣人遺忘的飛安血淚史

在台灣民航發展史上,曾有一家名為「國華航空」的公司,它的名字對於年輕一代或許極度陌生,但對許多台灣人而言,卻是一段交織著便利與傷痛的複雜記憶。從其前身「永興航空」起家,到最終併入「華信航空」,國華航空短暫的歷史,因其在兩年內發生三起致命空難而畫下句點,不僅改變了台灣的航空業版圖,更催生了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的成立,成為台灣提升飛航安全的重要轉捩點。

從永興到國華:時代變遷下的航空公司

國華航空的歷史可追溯至1966年5月5日成立的「永興航空」。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航空公司,永興航空在台灣往返馬祖等離島航線扮演著重要角色。1994年,隨著誠洲電子集團的資金挹注與結盟,永興航空正式更名為「國華航空」,期望能展現一番新氣象。1996年,中華航空更是購入其大部分股權,試圖整合資源。

然而,更名與集團資金的加入,並未能扭轉其飛安頹勢。從1989年至1998年,國華航空(含永興時期)前後共發生了九次事故,其中以1996年至1998年間的三起重大空難事件最為慘重,最終導致這家擁有33年歷史的航空公司走入歷史。

蒙上陰影的航線:三年三起重大空難

國華航空的終結,始於一連串令人心碎的飛安事故。這些飛安事件不僅奪走了數十條寶貴生命,也重創了台灣社會對國內航線的信心。

1. 1996年國華航空7613號班機北竿墜海事故

  • 日期: 1996年4月5日
  • 航班: 7613號班機,從台北松山機場飛往馬祖北竿
  • 機型: 多尼爾(Dornier)228型,註冊編號B-12257
  • 傷亡: 5人罹難,1人失蹤,11人受傷
  • 事故概要: 當日下午,該班機在接近北竿機場準備降落時,正副機師過度專注於目視尋找跑道,而忽略了當時的飛行高度,導致飛機在進場過程中高度過低,不幸墜入海中。更具爭議的是,事後救援處理不當,在未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打開艙門,導致海水迅速湧入機艙,加劇了傷亡。最終,該案的正副機師被以業務過失致死罪判刑。

2. 1997年國華航空7601號班機馬祖撞山事故

  • 日期: 1997年8月10日
  • 航班: 7601號班機,台北松山機場飛往馬祖北竿
  • 機型: 多尼爾(Dornier)228-212型,註冊編號B-12256
  • 傷亡: 機上16人(含14名乘客及2名機組員)全數罹難
  • 事故概要: 該起國華航空班機在上午8時12分與塔台進行最後通話,機組員表示已目視跑道並獲准降落,但30秒後卻緊急回報要求重飛。隨後班機便失去聯絡,最終被證實於北竿壁山撞山墜毀。調查報告指出,事故主因為駕駛員在惡劣天氣下選擇了錯誤的航道,最終導致了這場悲劇事件。

3. 1998年國華航空7623號班機新竹墜海空難

這起空難事件成為壓垮國華航空的最後一根稻草,其戲劇性的過程與悲慘的結局,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慄。

  • 日期: 1998年3月18日
  • 航班: 7623號班機,新竹飛往高雄小港
  • 機型: 紳寶(SAAB)340B型,註冊編號B-12255
  • 傷亡: 機上13人(含8名乘客及5名機組員)全數罹難
  • 事故概要: 這是國華航空新竹至高雄航線開通的第三天,也是此航線的首航。當晚19時29分,班機在天候良好下從新竹機場起飛,卻在短短兩三分鐘後於2,700呎高度從雷達螢幕上消失,墜毀於機場外海約6浬處。

事發當晚,南寮漁港氣氛凝重,搜救人員、媒體與焦急的家屬徹夜守候。慈濟等慈善團體亦迅速動員,在港邊為家屬及救難人員提供支持與熱食,陪伴他們度過最煎熬的時刻。隨著破碎的飛機殘骸與遺體陸續被運回港口,家屬的希望徹底破滅,悲痛的哭喊聲劃破了寧靜的夜空。

事故調查與原因

空難的調查過程充滿波折,初期甚至出現遭國軍飛彈誤擊的揣測,但遭到國防部否認,後續殘骸檢驗也未發現火藥殘留。最終的調查報告於2001年出爐,將事故歸因於一連串的機械故障與人為失誤的連鎖效應:

  1. 儀器故障: 飛機在起飛前,機組員已知自動駕駛、左側電子飛行儀表系統(EFIS)等多項重要儀器故障,不符合「最低裝備需求表(MEL)」的放飛標準,但仍執意起飛。
  2. 動力不均: 第二號發動機的放氣閥卡在開啟位置,導致該發動機溫度較高。為了平衡兩側溫度,機師手動調整油門,卻造成兩具發動機出力不對稱,使飛機開始逐漸向右偏航。
  3. 空間迷向: 由於正處於夜間飛行,加上自動駕駛與部分儀器失效,機長未能及時察覺飛機的偏航與姿態改變。當他最終發現時,飛機已處於嚴重失控狀態。
  4. 失控墜海: 根據飛行紀錄器(DFDR)的資料,飛機最終以向右傾斜71.7度、機頭向下15.8度的姿態,用高達340節(約時速630公里)的速度高速撞擊海面,機上人員瞬間罹難。
日期 航班號碼 機型 / 註冊編號 航線 罹難人數 事故主因
1996年4月5日 7613 多尼爾 228 / B-12257 台北 → 馬祖北竿 6 機師失誤,過度專注尋找跑道忽略飛行高度,導致墜海。
1997年8月10日 7601 多尼爾 228-212 / B-12256 台北 → 馬祖北竿 16 機師在惡劣天氣下飛錯航道導致撞山。
1998年3月18日 7623 紳寶 340B / B-12255 新竹 → 高雄 13 儀器故障下仍起飛,加上引擎動力不均與機師空間迷向。

事故的餘波與歷史的終章

新竹空難發生後,交通部民航局勒令國華航空全面停飛所有航線。儘管為疏運需求曾短暫復航部分航線,但其商譽與營運已無力回天。在政府鼓勵小型航空公司進行資源整合的政策下,1999年8月8日,國華航空正式被「華信航空」合併,其機隊與人員併入華信,國華航空的名稱自此正式走入歷史。

1998年,台灣航空業經歷了黑暗的一年,除了國華航空空難事件,還有中華航空676號班機大園空難等。一連串的悲劇,促使政府深刻檢討飛航安全監督機制,並於同年5月成立了專責獨立調查機構——「航空器飛航安全委員會」(後改組為「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為台灣的飛航安全寫下新的一頁。

常見問題 (FAQ)

Q1: 國華航空的前身是什麼?它最終的結局為何?

A1: 國華航空的前身是成立於1966年的「永興航空」。在經歷一連串嚴重空難後,商譽受損、營運困難,最終於1999年8月8日被「華信航空」合併,國華航空的品牌也隨之走入歷史。

Q2: 1998年國華航空新竹空難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2: 主要原因為多重因素的結合。首先是飛機帶有多項儀器故障起飛;其次,因一側引擎問題導致推力不均,使飛機偏航;最後,飛行員在夜間因儀器失效而產生空間迷向,未能及時修正飛機姿態,導致高速失控墜海。

Q3: 國華航空的空難事件對台灣航空業有何深遠影響?

A3: 國華航空的連續空難,特別是1998年發生的數起重大航空事故,極大地衝擊了社會大眾的信心,並促使台灣政府下定決心改革航空安全監管體系。最重要的影響是催生了「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的成立,建立了一個獨立於民航局之外的專責空難調查機構,對提升台灣整體飛航安全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總結

國華航空的殞落是台灣民航史上的一段悲歌。它反映了早期國內航空市場激烈競爭下,部分業者可能存在的維修疏失與管理問題。這一系列的空難,以無數寶貴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了台灣對飛航安全法規、獨立調查機制以及飛行員訓練的全面重視與改革。雖然國華航空已消失於天際,但它留下的血淚教訓,將永遠警示著後人:飛航安全,是永無止境的追求,也是絕不容妥協的底線。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