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成年孤兒」的第一天:媽媽過世後,我們才真正開始學習長大

成為「成年孤兒」的第一天:媽媽過世後,我們才真正開始學習長大

小時候,我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父母;長大之後,這份深植內心的恐懼從未改變。當母親這位直系親人離我們而去,無論我們年歲多大,都會在一瞬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失落——我們不再是「某某人的小孩」,那份理所當然的歸屬感與童年一同悄然終結。我們被迫成為「成年孤兒」,第一次直面生命的終點,體會到「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的沉痛。

失去母親,是每個人生命中一堂無法避免的必修課。這堂課的學費是哀傷,而學習的過程則充滿了複雜的情緒、傳統的禮俗與漫長的自我安頓。現代人在社會面期待我們堅強,勸慰人們要「節哀」,但心中的巨大空洞卻難以言喻。

本文章的內容涵蓋心理調適、傳統禮俗與自我療癒三大面向,將整合心理學的觀點與華人社會的傳統習俗禁忌,為每一位走在這條艱難道路上的成年孤兒,提供一份詳細的指引,陪伴您走過悲傷,尋找重新安頓自我的力量。

無可避免的衝擊——成年喪親的心理歷程

失去母親的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悲傷,更是一場深刻的心理衝擊,它會動搖我們對自我和生命的認知。

一、 被刻意忽視的悲傷與社會壓力

相較於兒童喪親所受到的關注,成年人失去父母的悲傷往往被社會所低估。周遭的家人與朋友習慣性地勸說「你已經是大人了,要堅強」、「人死如燈滅,要看開點」,甚至在臉書上看到朋友的關懷消息,也多是類似的勸慰。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我們被迫壓抑自己的情緒,戴上堅強的面具,彷彿成年人的悲傷不該持續太久。然而,這種「無所依歸」的感覺,總會在夜深人靜或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如潮水般湧上心頭,帶來巨大的孤獨感。

二、 悲傷的五個階段:一場非線性的內心風暴

英國死亡學專家 Elisabeth Kübler-Ross 博士提出的悲傷五階段,同樣適用於喪親者。這幾個階段並非依序發生,而可能反覆出現,交織成一場混亂的內心風暴,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狀態:

  1. 否認 (Denial): 「這不是真的,媽媽只是睡著了。」在初期,我們的大腦會啟動防禦機制,拒絕接受這殘酷的現實。
  2. 憤怒 (Anger):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上天這麼不公平?」我們可能會對上天、對醫生,甚至對離去的母親這位往生者感到憤怒,氣她拋下我們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3. 討價還價 (Bargaining): 「如果我能做些什麼,是不是就能換回媽媽的生命?」這是一種試圖奪回控制權的徒勞嘗試,充滿了悔恨與自責。
  4. 憂鬱 (Depression): 當現實的沉重感再也無法迴避,巨大的悲傷、空虛和絕望會席捲而來。生活作息大亂,對一切事事物都提不起勁。
  5. 接受 (Acceptance): 這並非遺忘,也不是快樂的結局。而是我們終於明白,母親確實離開了,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在沒有她的世界裡,帶著這份思念繼續生活。感覺不再那麼可怕,我們開始與悲傷共存。

三、 對自我生命的恐懼

母親的離世,會讓我們驚覺自己真正成為了「大人」,而「大人」也終將變成「老人」。我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與死亡之間再無阻隔。一位朋友的母親在四十歲時意外離世,當她自己接近四十歲時,便陷入了極大的恐懼,哀傷地說:「下一個要死的人,應該就是我了。」這種對自身生命終點的恐懼,是成年喪親者常有的共同體驗。

治喪與服喪——傳統禮俗中的哀思與禁忌

在華人社會,面對死亡有一套複雜而莊重的儀式。了解這些禮俗,不僅是為了遵循傳統,更是儀式本身所帶來的療癒力量。首先,我們需要區分兩個重要的時期:

  • 治喪期間:指從家人過世到出殯安葬的這段時間,現代社會通常約為10至15天。此期間的重點是安排喪事,可尋求專業禮儀公司提供禮儀服務。
  • 服喪期間:指親人安葬後,家屬為其守孝的時期。傳統為三年,現今因應社會型態轉變,多縮短為一年(對年)、百日,甚至出殯後即結束。

一、 服喪期間的重要時間節點

時間節點 計算方式與意義 祭拜與習俗重點
百日 逝者過世後第100天。 舉行祭祀儀式,象徵一個重要的哀悼階段結束。百日內的喪家禁忌較多。
對年 逝者過世後一週年(以農曆計算)。 象徵服喪期即將屆滿。若遇傳統節日,需提早一天為逝者過節,因其尚未「合爐」,不能與祖先同享祭祀。
合爐 將逝者的牌位火化,香灰合入祖先香爐。 傳統在三年(守孝期滿)後進行,現多於「對年」後擇吉日舉行。合爐後,逝者正式列入祖先牌位,服喪期才算真正結束。未來可安奉於靈骨塔。
三年 傳統守孝期,實際為25個月。 現代多在做完「對年」後接著做「假三年」儀式,簡化了傳統繁複的禮節。

二、 治喪與服喪期間的禁忌與注意事項有哪些?

以下整理傳統喪事禁忌與現代做法的對照,家屬可依據家庭傳統與個人狀況進行調適。這些親人過世禁忌是重要的社會規範。

類別 禁忌事項 傳統習俗與原因 現代觀點與做法
儀容穿著 修容與穿著 不剪髮、不刮鬍、不剪指甲,象徵無暇顧及儀容的哀痛。穿著以黑、白、素色為主,忌諱鮮豔。 為應對工作與社交,多在出殯後便會整理儀容。穿著以簡單素淨為原則,表達對逝者的尊重。
飲食居住 遮神與茹素 若大體在家,需用紅紙遮蔽家中神明廳以示尊重。治喪期間茹素,為逝者祈福。平時祭拜地基主的儀式也暫停。 若大體未安置家中則可免「遮神」。茹素與否可依個人習慣,飲食簡單即可。
社交活動 避免進出宮廟 認為喪家帶有不淨之氣,進入宮廟會冒犯神明。 此為道教觀念,佛教無此禁忌。多數人會等到出殯或百日後再恢復參拜。
  避免拜訪他人 避免將晦氣帶給他人,是傳統的禮貌。 至今仍是普遍的禮節。若有必要,可先詢問對方意願。
  避免參加紅白事 認為喜喪會相沖,參加他人婚禮會帶給新人不祥。參加其他喪事亦不宜。 現代多以「禮到人不到」的方式致意,或在徵得對方同意後參加。參加喪禮則需視對方家庭是否介意。
節日慶祝 過節方式 服喪期限內逢年過節不慶祝,不貼紅色春聯,不自製年糕、粽子等應景食物。 保持低調,過節供品可由親友贈送。祭拜時,需提前一天先拜新亡靈,節日當天再拜祖先。

重要觀念:違反服喪禁忌並不會帶來實質的厄運。這些禮俗的目的,是為了讓生者有一個抒發哀思的管道,並維護社會對於喪家的觀感。比起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心那份對母親的思念與感謝。

尋找出口——從悲傷中安頓自我的方法

當儀式結束,生活回歸日常,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我們該如何安頓那顆失落的心?

一、 允許自己悲傷,適度宣洩情緒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壓抑。想哭就哭,想念就大方地承認。悲傷需要一個出口,壓抑只會讓情緒在體內累積,最終以更具破壞力的方式爆發。可以找有同樣經歷的朋友聊聊,或是在兄弟姊妹之間圍坐在一起,共同緬懷母親,讓眼淚自然流淌。成人的哭泣,是在放鬆的心情下,對至親最溫柔的緬懷。無論是市井小民,甚至是地方首長如新竹市長,在面對親人逝去的悲痛時,都同樣需要時間與空間來療癒。

二、 儀式的療癒力量

積極參與治喪儀式,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無論是摺蓮花元寶、誦經,或是為母親挑選遺照,這些重複性的、專注的行為,能幫助我們沉澱心情,將注意力從巨大的悲痛中暫時轉移,達到類似正念減壓的效果。這些儀式提供了一個被社會允許的、可以盡情表達哀傷的時空。

三、 將思念轉化為有意義的行動

當悲傷的情緒稍稍平復,可以嘗試將對母親的愛,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這會帶來巨大的療癒力量:

  • 完成母親的遺願:如果母親生前最掛心哪個孫子,我們可以多花時間去關心他。
  • 延續母親的愛:如果母親生病時曾接受過輸血,我們可以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去捐血,將這份愛延續下去。
  • 投身志願服務:如果後悔陪伴母親的時間太少,可以到社福機構擔任志工,陪伴其他長者。

當我們「把自己有的給出去」,我們會從中獲得新的生命意義與力量。

四、 處理手足關係,避免二次失落

台灣俗諺說:「父死路遙,母死路斷。」母親往往是維繫手足情感的關鍵紐帶。她離世後,子女之間可能因遺產分配、生活習慣不同而產生嫌隙,漸行漸遠,造成除了失去母親外的「二次失落」。

為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式是主動維繫。花一點錢請兄弟姊妹吃飯,贏回家庭的歡樂。每一次的祭祀活動,都是化解心結的絕佳機會,共同商量時間、地點、分工,讓這個家庭在沒有母親之後,依然能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常見問題 (FAQ)

Q1: 服喪期間真的不能剪頭髮或刮鬍子嗎?如果違反了會怎麼樣?

A: 這主要是傳統上表達哀痛與孝思的方式,象徵無暇整理儀容。在現代社會,因工作和社交需求,許多人會在出殯後就恢復正常。違反並不會帶來厄運或不祥,更多的是個人如何看待這份傳統以及對外的觀感。若內心坦然,以整潔的儀容面對生活亦無不可。

Q2: 媽媽過世好一陣子了,為什麼有時還是會突然非常難過?這樣正常嗎?

A: 這是完全正常的。悲傷並非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在畢業、結婚、生子等重要的人生時刻,或是某個平凡的早晨,都可能因觸景生情而再次感到椎心之痛。這代表著母親在您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個過程可能持續數年,請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與耐心。

Q3: 親人過世未滿一年,遇到過年或端午節該怎麼辦?

A: 應保持低調,避免熱鬧的慶祝活動。傳統上,家中不貼紅色春聯,也不自製年糕、紅龜粿、粽子等應景食物,可由親友贈送。在祭拜時,需在節日的前一天先祭拜新亡的親人,節日當天再依慣例祭拜祖先與神明。

Q4: 為了轉移悲傷,我是不是該快點生個孩子?

A: 強烈不建議。律師與心理專家都提醒,孩子不應該是為了填補父母的寂寞或轉移悲傷而被創造出來的。將孩子當成情感的替代品,不僅無法解決自身的空虛,更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健康的心理投射,帶來更複雜的家庭問題。請先處理好自己的悲傷,再考慮迎接新生命。

Q5: 治喪期間和服喪期間有什麼不同?

A: 「治喪期間」指的是從親人過世到出殯安葬的這段時間(約10-15天),主要任務是處理喪禮相關事宜。「服喪期間」則是安葬後,家屬為逝者守孝的時期,傳統為三年,現今多縮短為一年或百日。兩者在時間長度、禁忌和儀式重點上都有所不同,其意思與規範需要了解。

Q6: 服喪期間是否需要禁慾,可以有性事嗎?

A: 嚴格來說,傳統習俗禁忌中並沒有明文禁止性事。但按照常理,家屬在此期間通常情緒狀態低落、哀戚,重心放在悼念往生者上,較無心力顧及房中之事。因此,這更偏向個人狀態的自然反應而非硬性規定。若有特殊需求,只要不張揚、不影響哀悼的莊重,相信逝者也能理解。

總結

母親的死,是我們人生中一門沉重的必修課。這趟旅程沒有捷徑,悲傷會隨著時間逐漸轉化,但不會完全消失。它會像一道疤痕,提醒我們曾經有過多深的愛。

走過這段路,我們終將明白,接受現實並非遺忘,而是學會了帶著這份愛與影響繼續前行。如同作家亞歷山大·李維所說,當我們回顧母親的生命地圖,研究她如何詮釋、如何選擇每一個轉捩點時,我們也將從中發現自己生命地圖的其餘部分,然後,更勇敢、更完整地走完屬於自己的生命旅程。母親需要我們懷念她,但也更需要我們忘掉悲傷,活得快樂。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