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孔子遇上DJ:卜學亮的《子曰》,究竟是在崇古還是反諷?

在2000年伊始,台灣華語樂壇迎來了一首風格奇特、傳唱大街小巷的國民歌曲——卜學亮的《子曰》。這首作品以其石破天驚的創意,將深奧的儒家《論語》經典,與當時正逐漸興起的嘻哈饒舌音樂形式巧妙融合,不僅締造了驚人的唱片銷售紀錄,更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碼。

由主持人形象深入人心的卜學亮跨界演唱,這首歌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驚喜。其歌詞源於一場相聲表演的即興火花,最終發展成一首結構完整、思想深刻的音樂作品,透過古今對話的形式,幽默地詰問傳統價值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與意義,引發了跨世代的共鳴與反思。

歌曲基本資訊

《子曰》作為卜學亮音樂生涯的代表作,其幕後團隊集結了當時的樂壇精英,共同打造出這首經典之-作。

項目

詳細資訊

歌曲名稱

子曰

演唱者

卜學亮 (Feat. 曾寶儀)

所屬專輯

《我愛阿亮》

發行日期

2000年1月12日

唱片公司

豐華唱片 (Forward Music)

作詞

武雄、卜學亮

作曲

黃舒駿

編曲

鍾興民、屠穎

音樂風格

嘻哈 (Hip-hop)、饒舌 (Rap)

創作背景:從相聲舞台到錄音室

《子曰》的誕生並非傳統唱片工業的企劃產物,其根源可追溯至1997年【表演工作坊】的相聲作品《又一夜,他們說相聲》。在劇中,卜學亮飾演一位補習班歷史老師,為了讓學生對枯燥的「中國思想全史」提起興趣,他別出心裁地將孔子的核心思想,用「一點節奏」的說唱方式進行教學。這段充滿創意與記憶點的表演,正是《子曰》一曲最初的雛形與靈感來源。

這個巧妙的構想被知名音樂製作人黃舒駿捕捉到,並與金曲作詞人武雄及卜學亮本人合作,將這段僅數十秒的相聲段子,擴展成一首長達五分鐘的完整歌曲。他們保留了原有的「孔子思想」核心,並在此基礎上,建構了一場孔子與現代人「亮子」之間的跨時空虛擬對話,從而深化了作品的內涵與層次。

歌詞深度解析:孔子與「亮子」的跨時空對話

《子曰》的歌詞結構精巧,以鮮明的二元對立,呈現了傳統道德與現代價值觀的碰撞與思辨。歌曲前半段闡述孔子的儒家倫理,後半段則轉為現代人「亮子」的滿腹困惑。

第一部分: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歌曲開篇即以極具辨識度的唸白定調: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仁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他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
對父母為孝 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 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這段歌詞高度濃縮了《論語》中關於「仁」的核心概念,將「忠恕之道」與孝、悌、信、忠等具體德行,用口語化、條理化的方式普及給聽眾。它不僅是對經典的致敬,更是一種知識的轉譯,讓原本莊重肅穆的聖人之言,變得親切易懂。「子曰」二字在古文中特指「孔子說」,歌曲以此為題,本身就帶有引用權威、解構權威的雙重意味。

第二部分:亮子的中心思想是個「Why」

緊接著,畫風一轉,卜學亮以「亮子」的身份登場,巧妙地與「孔子」形成對仗。如果說孔子給出的是人生的答案,那麼亮子提出的則是一連串的疑問:

我~亮子的中心思想是個why
why的表現是 搞不懂就問人 搞得懂就答人
沒有人懂 還可以問神
如以why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生活上
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
要懂得推理 要心存懷疑 要充滿好奇
要鉅細靡遺 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裡的「Why」精神,代表了現代社會所崇尚的批判性思維與求知慾。歌曲隨後以排山倒海般的排比句,列舉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與價值觀矛盾,質問「這款人生敢有未來」:

  • 物質追逐與慾望膨脹:「有了車子 想要房子 有了妻子 想要馬子 有了銀子 想要位子」,甚至進一步「有了位子拿了架子,搞了圈子使了性子,鐵了膽子忘了老子!」

  • 虛偽的「面子文化」:「先管面子 再管裡子 先填肚子 再補腦子」,處處都是算計,「先看例子再拿耗子,先插旗子再給樣子」。

  • 生活的無奈與壓力:「搞棟房子 搞一輩子 停個車子 一堆單子」。

  • 凡夫俗子的生存之道:「想想法子 混混日子 照照鏡子 刮刮鬍子」,最終「阮嘛共款」逍遙自在,「打打拍子哼哼曲子」。

  • 社會百態的羅列:歌詞中更將世間人物一網打盡,從「孔子孟子 老子莊子」到「男子女子黑子白子」,再到「正人君子 樑上君子」,呈現眾生相。

  • 處世哲學的對比:歌曲後半段提出一種更灑脫的人生態度,勸人「不當俗子不做判子,不幹頭子不當痞子」,並且「不耍性子不搞圈子,不扣帽子不抬轎子」。

這些以「子」字結尾的短句,不僅在形式上達成音韻的和諧,內容上更像一幅生動的當代浮世繪,將人們在物質追求、社會壓力與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迷惘描寫得淋漓盡致,形成了對前半段儒家理想世界的辛辣反諷與現實回應。

副歌與詰問:現代人的集體心聲

在卜學亮快節奏的饒舌之間,由曾寶儀演唱的副歌成為了情緒的宣洩口:

Oh! My God 我聽不懂 看不懂 學不懂 都不懂
究竟誰對誰錯人生多美 愛情多痛
Please Tell Me, Please 生命有太多疑惑
Help Me Help Me Babe Oh! 不要讓我自己去摸索

這段旋律化的副歌,以直白的吶喊表達了現代人在面對複雜世界時的無力感與精神困惑。它代表了一種集體的心聲:在傳統道德逐漸模糊、新價值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時代夾縫中,個體應如何選擇?這份坦率的迷茫,讓整首歌曲在幽默之外,增添了深沉的哲學思辨色彩。

音樂風格與時代意義

在2000年,將嘻哈饒舌作為主打歌在主流市場推廣,本身就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編曲家鍾興民與屠穎運用了簡潔而強烈的節奏,搭配標誌性的DJ刮盤音效,為這首充滿文字遊戲的歌曲提供了完美的音樂載體。整首曲子的編曲並未過於花俏,而是服務於歌詞的清晰傳達,讓聽眾能跟上卜學亮時而清晰、時而加速的唸白節奏。

《子曰》的成功,證明瞭音樂的包容性與無限可能。它打破了嚴肅題材與流行音樂之間的壁壘,將哲學思辨以一種極具娛樂性的方式呈現,成功吸引了年輕世代的關注。多年後,卜學亮更推出了加速版的《子曰超激版》,挑戰更快的語速,再次引發話題。

當年,這首歌的火紅程度,甚至讓知名綜藝節目《超級星期天》舉辦「子曰挑戰賽」,考驗來賓能否一字不差地唱完全曲,足見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它不僅是一首暢銷單曲,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普及,讓《論語》的智慧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走進了現代人的生活。

常見問題 (FAQ)

Q1: 《子曰》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A: 這首歌的最初靈感來自於1997年由【表演工作坊】出品的相聲《又一夜,他們說相聲》。在劇中,飾演歷史老師的卜學亮為幫助學生記憶,用饒舌的方式演唱了一段關於孔子思想的內容,這成為了歌曲第一段的基礎。

Q2: 歌詞中提到的「亮子」是誰?

A: 「亮子」是演唱者卜學亮的自稱,也是一種充滿巧思的文字遊戲。他將自己設定為「亮子」,與古代的「孔子」進行對話,代表現代人提出對生活與傳統價值的種種疑問。

Q3: 為什麼這首歌在當年如此受歡迎?

A: 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其形式新穎,將儒家經典與嘻哈饒舌結合,極具創意與記憶點;其次,歌詞內容引發強烈共鳴,既有對古代聖賢的簡明解讀,也精準描繪了現代人面對的壓力與困惑;最後,歌曲節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具備了高度的傳唱性。

Q4: 「子曰」在古文中的確切意思是什麼?

A: 「子曰」的字面意思是「老師說」。在中國古代,「子」是對有德行、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在儒家經典著作如《論語》中,「子曰」專門指「孔子說」,是對孔子言論的記錄,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總結

總體而言,《子曰》不僅僅是一首旋律 catchy 的懷舊金曲,它更是一件精心雕琢的文化藝術品。它以幽默為外衣,以思辨為內核,巧妙地借用「孔子」之名,行「反思當代」之實。

歌曲透過一場古今思想的碰撞,生動地展現了個體在時代變遷中的精神困惑與價值抉擇。卜學亮以其親民、詼諧的形象,成功駕馭了這首信息量巨大的作品,使其在歡快的節奏中,引導聽眾進行了一場關於人生、社會與自我的深刻思考。

二十多年過去,當我們再次聆聽這首歌,會發現它所探討的議題——物質主義、精神焦慮、傳統與現代的拉扯——依然切中時弊,這也正是《子曰》能夠跨越時間,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原因。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