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浩瀚星空中,武當派是一個兼具歷史真實與文學想像的璀璨星座。它既是植根於道家思想、以養生修道為核心的真實武學流派,也是武俠世界裡與少林寺並駕齊驅、象徵著內家拳巔峯的武林聖地。從湖北省煙雲繚繞的武當山,到無數武俠小說與影視作品中的俠義江湖,武當派承載了深厚的哲學底蘊、獨特的武術體系以及無數人的英雄夢想。
本文將深入剖析的武當歷史源流、武學理念、現代傳承,並詳細梳理其在武俠文化中豐富多彩的形象,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而完整的武當。
武當派的歷史源流與考證
武當派的起源,始終籠罩在一層傳說與史實交織的迷霧之中,其核心人物便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張三豐。
一、 創派祖師:傳說中的張三豐
根據多數文獻與民間傳說,武當派的開山祖師為張三豐真人。然而,關於他的生平卻眾說紛紜。其名號多樣,或稱張全一,字玄玄;或稱元代之張君寶。其形象亦被描繪得神乎其技,如《明史》所載,他「身長、魁偉、大耳、眼圓,鬚如戟」,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傳說他生於南宋,歷經元、明兩朝,壽數超過二百載,平時能穿山走石,最終得道成仙,成為一位神仙中人。
神韻藝術團的資料描述,張三豐曾在陝西寶雞金台觀死而復生,並預言武當山日後必將香火鼎盛。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多次派遣使者尋訪未果,永樂皇帝繼位後亦是多次派人探訪,僅得其書信一封,勸諭帝王「澄心寡慾」,永樂帝大喜之下,下令大修武當,使其成為皇室家廟,應驗了張三豐的預言。
二、 太極拳創始之爭:張三豐與陳王廷
武當派與太極拳的關係密不可分,但太極拳的創始人究竟是誰,歷來存在兩種主要說法:
-
張三豐創拳說:此說法盛行於清末民初,尤其在楊氏太極拳傳人中廣為流傳。楊澄甫在其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中明確指出:「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此觀點認為,張三豐夜夢玄天上帝授拳,後觀摩蛇鵲相鬥,領悟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內家拳法,並將其命名為太極拳。這一說法將武當派與太極拳緊密綑綁,賦予其深厚的道家淵源。
-
陳王廷創拳說:此為現代武術史界與中國武術協會根據可考史料所認定的觀點。該說法認為,太極拳(早期稱「棉拳」)由明末清初的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所創。陳王廷結合了家傳武學、明代軍中戰技以及中醫經絡學說與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創編了太極拳。此後的楊氏、吳氏、武氏、孫氏等太極拳流派,均可追溯至陳家溝。此觀點認為,張三豐的歷史記載中並無確鑿證據顯示其與太極拳有關,將其奉為祖師更可能是後人為了增添武學的神祕感與道統正當性。
三、 近代研究與國術館的確立
儘管存在爭議,1992年,由武漢體育學院教授江百龍領導的國家體委科研項目《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得出結論,認定「張三豐確有其人,武當山確有其拳」,並肯定武當拳派是與少林齊名的中國內家拳派。
而在民國時期,武當派的稱謂得到了官方的確立。1927年,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將全國武術劃分為「少林」、「武當」兩門。其中,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注重內功修煉的拳種被歸入武當門,由高振東擔任門長。這一劃分,正式將「武當」從一個地理與道教概念,提升為代表整個內家拳體系的符號。
武當武術的核心理念與特色
武當武術之所以能自成一派,關鍵在於其深植於道家哲學的獨特武學思想。它不僅僅是格鬥技術,更是一套完整的修身養性、探索生命至理的體系。
-
以道家哲理為指導:武當武術的根基是老子的道家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拳理處處體現著對宇宙自然規律的模擬。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不僅是哲學符號,更是拳法、功法、技擊戰術的指導原則。它追求的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強調順應自然,而非強行對抗。
-
以養生修道為宗旨:與外家拳強調肌肉筋骨的鍛鍊不同,武當內家拳的核心是「內練一口氣」。張三豐在《太極拳歌》中言明其目的為「延年益壽不老春」。武當武術被視為修煉內丹的「動功」,講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其一切招式都以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臟為前提,即使在技擊中,也絕不違背養生原則,因此具有極高的健康價值。
-
以技擊實戰為末學:道家思想崇尚和平,「止戈為武」。因此,武當武術將技擊視為「不急之末學」,是為護道降魔、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其戰術思想核心是「後發制人」與「貴化不貴抗」。它不主張主動攻擊,而是處處從人,隨敵之動而動,借力打力。正如《太極拳論》所言:「彼之力方礙我,我已得機,若彼力未到我身,我何能引之使進?」這種思想讓武當武術在格鬥中顯得從容不迫,充滿智慧。
-
以高尚道德為門風:武當派歷來擇徒極嚴,將武德置於首位。民間流傳有「四不傳」(心險好鬥者不傳、人格低卑者不傳、貪酒好色者不傳、輕浮賣弄者不傳)、「五不傳」(在四不傳基礎上增加「骨柔質鈍者不傳」)等規矩。認為無德之人若習得高深武功,只會為禍武林,敗壞門風。這種對品德的嚴苛要求,確保了其武學傳承的正統與純淨,也是其成為修道者的重要原因。
-
以師法自然為神韻:從審美上看,武當武術展現出一種柔韌、圓活、連綿不絕的自然之美。無論是太極拳的纏絲勁,還是八卦掌的走轉遊移,其運動軌跡皆以「圓」為核心,大圓套小圓,平圓、立圓、斜圓,無處不圓。這種風格源於對自然的模仿,如行雲流水、如靈蛇出洞、如仙鶴亮翅,將人體運動與自然韻律融為一體,給人以高雅脫俗的藝術享受。
現今武當派的主要分支與傳承
歷經數百年發展,武當派已開枝散葉,形成多個主要流派。各派雖在具體功法內容上略有差異,但皆尊張三豐為祖師,並遵循內家拳的核心理念。以下為根據維基百科等參考資料整理的主要分支情況:
一、 玄武派 (Xuanwu School)
此派被視為武當山的本山派系,因供奉的主神玄天上帝(又稱玄武大帝)而得名。歷史上曾一度中斷,於1989年由武當山道教協會決定恢復,承接原第十二代,從第十三代開始傳承。
-
輩份排行用字:宣、淵、一、道、志,求、德、振、常、存,照、應、通、玄、理,微、希、太、景、成…
-
代表人物:
-
王光德 (道號通聖):玄武派第十三代掌門人,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對恢復玄武派有重大貢獻。
-
遊玄德 (道號玉京子):玄武派第十四代掌門人,大力推廣「祕傳武當太極拳」與「武當內丹養生術」,著作等身,門下弟子遍佈海內外。
-
田理陽、袁理敏、羅理英:均為玄武派第十五代傑出傳人,在各自領域傳承和推廣武當武術。
-
二、 三豐派 (Sanfeng School)
此派亦是武當山影響力較大的分支之一,擁有完整的師徒傳承體系。
-
輩份排行用字:玄、元、通、道、居、端、靜,白、鶴、乘、虛、向、自、清,師、資、月、圓、皈、志、禮…
-
代表人物:
-
鍾雲龍 (道號清微):三豐派第十四代武術傳人,師承多位名家,擅長「武當太乙五行拳」。
-
陳師行 (道號師行):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師承鍾雲龍,以其出神入化的輕功展示而聞名,創立武當師行功夫館。
-
袁修剛 (道號師懋)、鍾學勇 (道號師瓊):均為三豐派第十五代重要傳人,擔任武術院總教練等職,廣收門徒。
-
三、 三豐自然派 (Sanfeng Ziran School)
相傳張三豐為遼東懿州人,因此在遼東地區(今遼寧閭山)留下一脈傳承,稱為三豐自然派。
-
代表人物:
-
劉煥軍:三豐自然派第二十四代掌門人,曾受聘為北京大學武術研究中心顧問,培養了眾多武術名人。
-
張奇 (號靈丹子):三豐自然派第二十五代傳人,師承劉煥軍等人,著有《張三豐原式太極拳》。
-
王平 (號風塵子):身兼三豐自然派第二十六代傳人與玄武派第十五代傳人,融會貫通,常駐廣東授徒。
-
武俠文化中的武當派
如果說歷史上的武當派是道家養生哲學的實踐者,那麼武俠文化中的武當派則是俠義精神的化身。自臥龍生的小說《飛燕驚龍》將其列入「九大門派」,到金庸、古龍、梁羽生等大師的生花妙筆,武當派與少林派共同構築了武林的雙極格局——「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經常聯手主持武林正義。
一、 金庸小說中的武當形象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的形象最為豐滿和經典。書中,張三豐原為少林弟子君寶,因故出走後,在武當山悟道,以部分《九陽真經》為基礎,變通少林功法,自創內家武學,開創了武當一派。他的天資極高,座下的「武當七俠」(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個個武藝高強,俠名遠播,成為武林中維護正義的中流砥柱。
二、 武當派絕學總覽
武俠小說為武當派構建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以下根據維基百科與百度百科資料整理其著名武功。這些武當道士們創造的武當拳法與技擊戰術,武學相輔相成。
類別 |
武功名稱 |
簡介 |
---|---|---|
內功心法 |
純陽無極功 |
張三豐所創,是其童男之體修煉八十餘載的結晶,療傷聖品,內力威力絕倫。 |
武當九陽功 |
張三豐默記的部分《九陽真經》心法,威力可算當世第一。 |
|
天蠶功 |
武當七絕之一,掌門絕學,能發出蠶絲狀內力封鎖敵人經脈。 |
|
太和功 |
僅次於純陽功的武當內功,歷來由掌門修習。 |
|
拳掌功夫 |
太極拳法 |
張三豐百歲後所創的武學瑰寶,講究以慢打快、以柔克剛,用意不用力。 |
綿掌 |
手法如棉,動作連綿不斷,內蓄剛勁,外現綿柔。 |
|
震山掌 |
威力巨大的剛猛掌法,為俞岱巖的得意功夫。 |
|
虎爪絕戶手 |
由「虎爪手」變化而來,招招拿人腰眼,陰狠毒辣,能令敵人損陰絕嗣。 |
|
倚天屠龍功 |
張翠山從「武林至尊…」二十四字中悟出的神妙筆法武功。 |
|
劍法 |
太極劍法 |
與太極拳同理,以意馭劍,劍招大大小小皆為圓圈,綿綿不絕,無窮無盡。 |
繞指柔劍 |
以內力將劍刃逼彎,使其如軟帶般飄忽不定,令敵人難以招架。 |
|
神門十三劍 |
共十三招,專刺敵人手腕「神門穴」,中者手腕無力。 |
|
兩儀劍法 |
武當鎮山劍法,妙參陰陽,一人遲緩,一人迅捷,合擊時威力倍增。 |
|
柔雲劍法 |
劍術發動後連綿不斷,如柔絲春雲,是精妙劍法之一。 |
|
輕功與其他 |
梯雲縱 |
武當派的頂級輕功,身形輕巧,高低進退自如,堪稱輕功中的輕功。 |
流雲飛袖 |
袖袍功夫,施展時飄然若仙,袖風可傷人於無形。 |
|
點穴術 |
包括「三十九橋齊點頭」等精妙點穴手法。 |
|
陣法 |
真武七截陣 |
張三豐從龜蛇二山山勢中悟出,由七人合力施展,威力可倍數增長,七人合力相當於六十四位一流高手。 |
九宮八卦劍陣 |
按九宮八卦方位佈陣,劍法綿密無隙,是武當派著名劍陣。 |
三、 武俠小說武當人物誌
小說出處 |
代表人物 |
身份簡介 |
---|---|---|
《倚天屠龍記》 |
張三豐 |
開山祖師,百年不世出的一代宗師。 |
武當七俠 |
宋遠橋、俞蓮舟等七位親傳弟子,武林的中流砥柱。 |
|
宋青書 |
宋遠橋之子,被稱為玉面孟嘗,因誤入歧途而成為反面教材。 |
|
《笑傲江湖》 |
沖虛道長 |
武當派掌門,與方證大師並列為正教領袖,劍法高深。 |
《書劍恩仇錄》 |
陸菲青、張召重 |
「綿裡針」陸菲青為名宿,「火手判官」張召重為武當叛徒。 |
馬真 |
稱號「千里獨行俠」,為當時的武當掌門人。 |
|
餘魚同 |
人稱「金笛秀才」,紅花會十四當家。 |
|
《俠客行》 |
愚茶道長 |
武當派掌門。 |
《陸小鳳傳奇》 |
木道人 |
武當派輩分最尊貴的長老,實為幕後黑手。 |
《白髮魔女傳》 |
卓一航 |
武當派掌門大弟子,與練霓裳的愛情悲劇令人扼腕。 |
《武道狂之詩》 |
姚蓮舟 |
新一代武當掌門,性格堅忍,武功深不可測。 |
常見問題 (FAQ)
問一:武當派的創始人究竟是誰?張三豐還是陳王廷?
答:這個問題在武術界和學術界尚有爭議。傳統上,特別是楊氏太極拳等流派,尊元明時期的道士張三豐為太極拳和武當內家拳的創始人,此說法賦予武當武術濃厚的道教色彩。然而,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資料,現代武術史學界普遍認為太極拳是由明末清初河南陳家溝的陳王廷所創。可以說,張三豐是武當派精神與文化上的「祖師」,而陳王廷則是太極拳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創始人」。這兩種說法各有其歷史原因與支持對象。
問二:真實的武當武術和武俠小說中的有什麼區別?
答:主要區別在於表現形式和威力。真實的武當武術以養生為首要目的,動作舒緩圓活,雖有技擊功用,但更注重內在的氣息調和與身體機能的改善。武俠小說中的武當武術則被藝術化和誇張化,如「梯雲縱」的飛簷走壁、「太極劍」的無窮劍網、「真武七截陣」的倍數威力增長等,都是為了增強故事的戲劇性與觀賞性而進行的文學創作,與現實中的武術訓練有很大不同。
問三:武當武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答:其核心思想源自道家哲學,主要包括:1. 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動作效法自然。2. 以柔克剛:不以力量硬抗,而是順應、引導、化解對方的力量。3. 養生為本:武術修煉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技擊防身是次要的。4. 重德為先:極度重視武者的品德修養,認為無德者不配習武。
問四:現在還可以到武當山學習武術嗎?有哪些主要的門派?
答:可以。今日的武當山不僅是道教聖地和旅遊勝地,也是一個重要的武術傳承與教學中心。山上及周邊地區有多家武術館,由不同流派的傳人執教。根據資料,主要門派包括武當玄武派、三豐派、三豐自然派等。這些流派都提供面向大眾的教學課程,從短期體驗班到長期的專業弟子班都有。
問五:為什麼說武當是「內家拳」之宗?
答:此說法主要基於武當武術的特性。相對於被視為「外家拳」代表的少林武術(強調筋骨、力量、速度),武當派的武術(如太極、形意、八卦)更注重內部「精、氣、神」的修煉,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以意行氣),以丹田內勁發力,講求氣息的調和與內力的運轉。這種「由內而外」的內家修煉方式,使其成為「內家拳」的典範和集大成者,故被譽為「內家之宗」。
總結
武當派,是一個從歷史深處走來,在文學江湖中綻放異彩的文化符號。它一方面是真實存在的武學流派,以其深邃的道家哲理、獨特的養生功效和精妙的內家拳技,為中華武術增添了厚重的一筆;另一方面,它又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理想國,代表著俠之大者、武學正宗和仙風道骨的極致想像。
無論是尋求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現代人,還是沉醉於快意恩仇、俠骨柔情的武俠迷,都能在武當派的身上找到寄託。它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以柔克剛」的處世智慧以及「重德輕利」的價值取向,早已超越了武術的範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持續啟迪和影響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