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反目、金錢糾葛:悟覺妙天與妙禪的恩怨情仇錄

師徒反目、金錢糾葛:悟覺妙天與妙禪的恩怨情仇錄

悟覺妙天,本名黃明亮,是台灣一位備受爭議的宗教人物。他身為創辦人,自創「印心禪法」並在台灣各地吸引了廣大信眾,但其傳教方式、與弟子的糾紛以及和政治的緊密關係,都讓他長期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台灣多元的宗教光譜中,悟覺妙天無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存在。他以禪宗第85代宗師自居,創立「印心禪法」,宣揚「地球佛國,人人作佛」的理念,希望能改變世界。然而,圍繞他的爭議從未間斷,從早年的納骨塔詐欺案,到與弟子妙禪的決裂,再到近年來積極參與政治活動,都讓外界對他充滿了好奇與質疑。

本文章將深入探討悟覺妙天的生平、教義、爭議事件以及他與另一位爭議人士妙禪的師徒恩怨。

早年生活與創立教團

悟覺妙天於1934年出生於屏東潮州,早年曾任記者、情報員,退役後結束了原有的工作,並在潛心修行。他自稱師承禪宗第84代宗師敬哉禪師,並在1982年獲得「法脈傳承」,隨後開始創立道場和基金會,推廣他所創的「印心佛法」。

他的教團組織嚴密,在全台各地設有禪修會館,并深入大學校園成立「禪學社」或「領袖社」,吸收年輕信眾。其教義核心為「印心禪法」,強調透過打坐和觀想身體的「十個法輪」,淨化業障,並以其獨特的認知達到「見性成佛」的境界,他認為修行能淨化人心。

與弟子妙禪的恩怨情仇

悟覺妙天與妙禪(本名劉錦隆)的師徒關係,是外界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劉錦隆曾是悟覺妙天的得意弟子,獲賜法號「妙殿明」。他口才便給,為妙天吸引了大量信眾,並極力推崇師父,要求信徒向妙天跪拜。

然而,師徒關係在1998年出現裂痕。劉錦隆自稱成佛,召開記者會指控悟覺妙天斂財。不久後,劉錦隆又公開懺悔,承認對師父的指控是捏造的,並獲准重回師門。但這段和解並未持久,2004年,劉錦禪再度出走,自創「佛教如來宗」,並與悟覺妙天劃清界線。

對於這位昔日的弟子,悟覺妙天曾在2017年及2019年的受訪新聞中批評他「只學了一半就想當師父」,是「三腳貓功夫」,並爆料他曾違反戒律,與女信眾發生問題,甚至有其兒子因與家人不和而拿菜刀追殺的家庭糾紛情况。這段師徒恩怨,也成為台灣宗教界一齣引人側目的戲碼,相關信息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链結。

重大爭議事件

悟覺妙天的一生充滿爭議,以下整理幾個重大事件:

爭議事件 時間 事件概述 後續發展
納骨塔欺詐案 1992-1996年 被指控明知納骨塔為違建,卻對外販售上萬個塔位,獲利約15億新台幣。此事件引發大量負面新聞報導。 案件纏訟多年,悟覺妙天最終在2012年被判處八個月有期徒刑,緩刑三年。他本人則稱此案為政治迫害。
斂財指控 1998年 遭百餘名信徒(包含多名大學生)聯名指控,以購買「蓮座」、參加高價課程等名目詐騙信徒,認為這是一種迷信。 這些指控後來被澄清為劉錦隆(妙禪)在背後策劃的鬧劇。但相關爭議已對妙天教團的形象造成傷害。
政治獻金疑雲 近年 遭指控以宗教團體名義,違法給予政治人物政治獻金。這項爭議在2025年07月再次被媒體提起。 近期如三立新聞網(setn.com)的媒體報導,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承認收受妙天由許芷瑜(橘子)轉交的千萬元現金,引發法律及輿論爭議。

積極參與政治

悟覺妙天對政治的熱衷,在台灣宗教領袖中相當罕見。他不僅與政界人士關係良好,更親自投身政治活動。2018年,他成立「國會政黨聯盟」並擔任黨主席,雖然該黨在2020年因選舉失利而解散,但已顯示出他強烈的政治企圖心。

近年來,悟覺妙天回歸國民黨,並獲聘為榮譽黨員。他主張兩岸和平,並積極參與政治事務,到了2025年,其動向持續受到外界關注。

常見問題

悟覺妙天和妙禪有什麼不同?

雖然妙禪曾是悟覺妙天的弟子,但兩人的教義和行事風格有明顯差異。悟覺妙天強調「印心禪法」的修行,而妙禪則以「感恩師父、讚嘆師父」的口號和個人崇拜聞名,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迷信。此外,悟覺妙天積極參與政治,而妙禪則較少公開涉入政治事務。

悟覺妙天的「印心禪法」是什麼?

「印心禪法」是悟覺妙天自創的修行體系,核心是透過打坐和觀想人體的十個「法輪」,來淨化身心,開啟智慧,最終達到「見性成佛」的目標。這套佛法有其獨特的認知體系。

悟覺妙天為何會成立政黨?

悟覺妙天成立「國會政黨聯盟」的具體原因並未有明確的官方說法。但從他的言論和行動來看,他希望透過政治力量來實現他的理念,並對台灣的政治和社會產生影響。

總結

悟覺妙天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的信徒視他為帶領他們修行解脫的明師,但批評者則認為他利用宗教斂財、操弄信徒,並將宗教與政治過度結合。他與弟子妙禪的恩怨,更增添了其傳奇色彩。從納骨塔案到政治獻金疑雲,悟覺妙天始終能安然度過風暴,其背後的result與cause值得深思。無論外界如何評價,在檢視過關於他的一切圖文信息後,不可否認悟覺妙天都已在台灣的宗教與政治版圖上,留下了深刻且複雜的印記。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