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希伯來語:מֹשֶׁה),這位在世界三大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中均佔有核心地位的先知,其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交織著神蹟、掙扎、領導與傳承的史詩。
在聖經中,他不僅是帶領以色列民擺脫埃及奴役、前往一塊富饒的應許之地、影響深遠的民族領袖,更是親自在西奈山領受上帝律法、奠定猶太教信仰基石的立法者,猶太教徒認為他是創始者。
傳統上認為,作為舊約聖經核心的《摩西五經》(又稱《妥拉》)正是出自其手。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摩西跨越120年的傳奇生命,整合聖經記載、歷史考證、神學詮釋與多重文化視角,呈現一個立體而深刻的摩西形象。
早年歲月與埃及王子的身份 (0-40歲)
背景: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處境
摩西的故事始於一個充滿壓迫與苦難的時代。距離其先祖雅各帶領家族因饑荒遷居埃及,已過去數百載。曾經作為客人的希伯來民族,人口日益繁盛,引起了「不認識約瑟」的新法老王的憂慮。出於對這股內部勢力的恐懼,法老對以色列人施以殘酷的奴役,強迫他們建造比東和蘭塞兩座積貨城。然而,越是苦害,以色列人越是增多。於是,法老下達了更為殘暴的命令:所有希伯來人新生的男嬰,都必須被扔進尼羅河中。
降生與奇蹟般的獲救
在這樣一個肅殺的背景下,利未支派的暗蘭與約基別夫婦誕下了一名男嬰。聖經形容這孩子「俊美非凡」,父母因著信心,不忍將其殺害,在家中密藏了三個月。當哭聲漸大,再也無法隱藏時,母親約基別編織了一個蒲草箱,塗上石漆和石油防水,小心地將嬰孩放入其中,擱在尼羅河邊的蘆葦叢中。他的姐姐米利暗,一個機敏的女孩,則遠遠觀望,看這孩子的命運將會如何,以及後續的事。
這看似絕望的安排,卻是上帝奇妙護理的開端。法老女兒恰巧此時來到河邊沐浴,發現了這個裝著嬰孩的箱子。她動了憐憫之心,儘管認出這是希伯來人的孩子,仍決定收養他。米利暗抓住時機上前,巧妙地建議為公主尋找一位希伯來婦人作奶媽,並成功引薦了自己的母親。於是,摩西在生母約基別的懷抱中度過了哺乳期,不僅得到了生命的滋養,更重要的是,在這段關鍵的幼年時光裡,他從母親那裡領受了關於自己民族身份、以及「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的信仰根基。
埃及的智慧與宮廷生活
斷奶之後,摩西被送入王宮,正式成為法老女兒的養子,並被取名為「摩西」,意思是從水裡拉出來。他在埃及王宮中成長,接受了當時世界最頂尖的教育。使徒行傳7記載,「摩西學了埃及人的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他享受著王子的尊榮與權力,前途一片光明。部分學者根據出埃及的「早期說」推論,收養摩西的公主可能是埃及歷史上極具權勢的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這也解釋了摩西為何能在以底比斯為首都的王宮中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身份認同與抉擇
光陰流轉,摩西年屆四十。儘管身處埃及權力的中心,他內心深處對同胞的苦難無法釋懷。希伯來書評價道:「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願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
一天,他目睹一名埃及人毒打他的希伯來弟兄,血氣方剛的摩西在激憤之下,殺死了那名埃及人並將其埋在沙土中。他原以為此舉能喚醒同胞,讓他們明白上帝要藉他的手拯救他們,然而,第二天當他試圖調解兩名希伯來人的爭鬥時,卻被反詰:「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難道你要殺我,像殺那個埃及人嗎?」這句話讓摩西意識到,他憑藉血氣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不僅未能獲得族人認同,反而使自己的處境陷入危險。事情傳到法老耳中,摩西被迫展開逃亡生涯,這整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米甸的曠野歲月 (40-80歲)
逃亡與安頓
摩西逃離埃及,長途跋涉來到米甸地。在井旁歇息時,他再次挺身而出,幫助米甸祭司葉忒羅(又名流珥)的七個女兒趕走粗暴的牧羊人,並為她們的羊羣打水。葉忒羅欣賞摩西的為人,邀請他同住,這些米甸人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
婚姻與家庭及四十年牧羊生涯
摩西在米甸娶了葉忒羅的女兒西坡拉為妻,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牧羊生活。他從一個養尊處優的王子,轉變為一個在曠野中日曬雨淋的牧人。這段歲月磨去了他的驕傲與急躁,培養了他的忍耐、謙卑與對羊羣(象徵未來的以色列百姓)的深刻理解。
在此期間,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取名為「革舜」,意為「我在外邦作了寄居的」,表達了他內心深處的漂泊與疏離感。次子名為「以利以謝」,意為「我父親的上帝幫助了我」。從兒子的名字中,可窺見摩西內心對上帝的持續仰望與對自我身份的掙扎。這四十年的沉寂,是上帝對其未來承擔艱巨使命的深度預備和塑造。
蒙召與出埃及的偉大使命 (80-120歲)
燃燒的荊棘與神的呼召
八十歲那年,當摩西在何烈山(即西奈山)牧放羊羣時,他看到了一個奇異的景象:一叢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被燒毀。當他走近觀看時,上帝從荊棘叢中呼喚他的名字,宣告他所站之地為聖地,並啟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上帝宣告祂已看見百姓的苦情,決意拯救他們,並指派摩西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
摩西的推辭與神的應許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神聖使命,歷經四十年曠野磨礪的摩西顯得極為猶豫。他接連提出五個推辭的理由:
- 「我是什麼人?」 (自覺卑微) — 上帝應許:「我必與你同在。」 他自問:我怎能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
- 「他們若問『他叫什麼名字?』」 (對上帝的權威存疑) — 上帝啟示其聖名:「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WHO I AM)。」
- 「他們必不信我。」 (擔心百姓不接納) — 上帝賜下三個神蹟的系列:杖變蛇、手長大痲瘋後復原、水變血。
- 「我本是拙口笨舌的。」 (自認缺乏口才) — 上帝反問:「誰造人的口呢?……我必賜你口才。」
- 「主啊,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 (直接拒絕) — 上帝雖因此發怒,但仍體恤他的軟弱,指派他的哥哥亞倫作他的代言人。
返回埃及與法老的對峙
摩西順服了上帝的吩咐,帶著妻子和兒子返回埃及。在路上,因他未給兒子行割禮(遵行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的記號),險些被上帝擊殺,原來上帝吩咐摩西的事,他卻忽略了,幸得妻子西坡拉及時補救。這件事嚴肅地提醒摩西,作為立約之民的領袖,必須首先在自身和家庭中嚴格遵守上帝的盟約。
摩西與亞倫來到法老面前,要求釋放以色列百姓。法老態度強硬地拒絕,反而加重了以色列人的勞役,導致百姓對摩西產生怨言。
十災與逾越節
為彰顯其大能並審判埃及諸神,上帝透過摩西在埃及降下十次災殃:
- 血災:尼羅河水變血,攻擊埃及的生命之神哈皮(Hapi)。
- 蛙災
- 蝨災
- 蠅災
- 畜疫之災
- 瘡災
- 雹災
- 蝗災
- 黑暗之災:攻擊埃及至高的太陽神拉(Ra)。
- 擊殺長子之災
每一次災難後,法老都暫時屈服,但災情一過便心硬反悔。直到第十災,上帝曉諭以色列人設立逾越節。每家宰殺一隻羔羊,將血塗在門框和門楣上。當夜,滅命的天使巡行埃及,擊殺了所有埃及家庭的長子和頭生的牲畜,卻越過了所有塗有羔羊血的以色列家庭。巨大的哀痛使法老最終屈服,催促以色列人立即離開。
出埃及與過紅海
以色列人在逾越節次日,即正月十五日,昂然無懼地離開了埃及,結束了長達430年的寄居生活。然而,法老很快就後悔,率領精銳的戰車部隊追趕而來。以色列百姓被困在紅海與追兵之間,陷入極大的恐懼和埋怨。
此時,摩西遵從上帝的吩咐,向海伸杖。上帝便用大東風使海水分開,露出一條乾地,以色列人安然走過,海水在他們左右形成了牆垣。當埃及軍隊跟隨進入海中時,摩西再次伸杖,海水複合,將法老的全軍淹沒。這一神蹟性的拯救,成為以色列民族歷史上最核心的記憶,奠定了他們對耶和華上帝的信仰。
曠野漂泊與律法的頒布
曠野的考驗與律法頒布
出埃及後的旅程充滿了考驗。百姓為缺水(在瑪拉)、缺糧(在汛的曠野)而頻繁發怨言。上帝以神蹟回應:使苦水變甜,並從天降下嗎哪和鵪鶉。
出埃及滿三個月後,以色列人來到西奈山下。上帝在雷轟、閃電、密雲與火中降臨,親自頒布了作為盟約核心的「十誡」。百姓因懼怕而請求摩西作他們與上帝之間的中保。上帝的吩咐是透過向摩西傳達的。摩西兩次上山,每次四十晝夜,從上帝那裡領受了詳細的律法、典章以及建造會幕的樣式。
金牛犢事件與摩西的代求
在摩西第一次上山期間,百姓因不耐煩而要求亞倫為他們造神像。亞倫鑄造了一隻金牛犢,百姓對其獻祭敬拜。摩西下山目睹此景,怒不可遏,將手中上帝親手書寫的兩塊法版摔碎。他嚴厲地懲治了犯罪的百姓,後來在申命記中也一再告誡後人不可拜偶像,並向上帝發出了震撼人心的代禱:「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他寧願自己與民同亡,也不願上帝棄絕祂的百姓。因著他的代求,上帝的怒氣才得以平息。
內部的挑戰與四十年漂泊
在曠野中,摩西不僅要應對百姓的怨言,還面臨來自內部的權力挑戰。可拉、大坍、亞比蘭等人結黨攻擊他的領導權,最終遭到上帝的嚴懲。就連他的親哥哥亞倫和姐姐米利暗,也曾因他娶了古實女子為妻而毀謗他。在這次家庭紛爭中,聖經記載特別註記:「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最致命的轉折點發生在加低斯巴尼亞。吩咐摩西差派十二名探子窺探應許之地迦南。其中十人帶回了消極的報告,誇大敵人的強大,導致百姓灰心喪膽,哭號著要另立領袖回埃及去。唯有約書亞和迦勒憑信心鼓勵百姓前進。百姓的悖逆激怒了上帝,祂懲罰那一代二十歲以上的男丁(除了約書亞和迦勒),都不得進入迦南,他們將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直到這一代人全部倒斃。
擊石出水與個人的遺憾
在漂流末期,百姓再次因缺水與摩西爭鬧。上帝指示摩西「吩咐」磐石出水,但他因被百姓激怒,情緒失控,不僅用急躁的話語斥責百姓(「我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還用杖擊打了磐石兩下。雖然水流了出來,但摩西此舉未能尊上帝為聖,反而高抬了自己。因此,上帝宣告,他和亞倫也將不得進入應許之地。這成為摩西一生中最深重的個人遺憾。
歷史性與多重觀點
歷史學的辯論:出埃及的年代
關於摩西和出埃及事件的事,學術界存在長期的辯論,主要圍繞兩個時間點假說:
理論比較 | 早期說 (Early Date) | 晚期說 (Late Date) |
---|---|---|
出埃及時間 | 約公元前1446年 | 約公元前1250-1270年 |
聖經依據 | 《列王紀上》6:1記載,所羅門建殿是在出埃及後480年。 | 較側重考古學證據,認為480年是象徵性數字。 |
對應法老 | 圖特摩斯三世 (Thutmose III) 或 阿蒙霍特普二世 (Amenhotep II) | 拉美西斯二世 (Ramesses II) |
支持論據 | – 符合聖經內部年代表。 – 《士師記》11:26提到以色列人已在迦南居住300年,與早期說吻合。 |
– 拉美西斯二世以大規模建築聞名,包括聖經提到的蘭塞城。 – 考古發現的「以色列碑」(Merneptah Stele,約1208 BC)首次在埃及文獻中提及「以色列」,時間點與晚期說較為契合。 |
潛在問題 | – 缺乏18王朝法老大規模奴役閃族人的直接考古證據。 – 蘭塞城在當時可能名為阿瓦里斯(Avaris)。 |
– 與聖經年代表有衝突。 – 士師時期時間被大幅壓縮。 |
儘管缺乏摩西個人的直接考古證據,但許多學者認為,故事的背景與埃及新王國時期閃族人(如希克索斯人)在埃及的活動與被驅逐的歷史有著廣泛的聯繫。
多宗教視角
- 猶太教:尊稱摩西為「摩西拉比努」(Moshe Rabbeinu,我們的老師摩西),視其為最偉大的先知,是上帝與以色列之間無可替代的中介與律法傳遞者。
- 基督教:視摩西為基督的預表(Type)。他的許多經歷都被詮釋為指向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例如:逾越節的羔羊預表基督的獻祭,曠野中的銅蛇預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摩西與以利亞在耶穌變像山上顯現,分別代表著「律法」與「先知」,一同見證耶穌的榮耀。
- 伊斯蘭教:尊稱摩西為「穆薩」(Musa),是在《古蘭經》中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先知之一。其反抗法老暴政、帶領族人尋求解放的故事,被視為信仰與堅韌的典範。
摩西的終局與傳承
最後的囑託與逝世
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即將結束之際,摩西在摩押平原向新一代以色列人重申律法,發表了《申命記》中感人至深的臨終講論。他按手在嫩的兒子約書亞頭上,正式將領導權移交給他。
隨後,上帝命令他登上尼波山。在那裡,上帝親自將應許之地迦南的全貌指給他看,並對他說:「現在我使你眼睛看見了,你卻不得過到那裡去。」於是,這位耶和華的僕人,在遙望了同胞的未來家園後,於120歲高齡逝世。聖經記載他「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並且是上帝親自將他埋葬在摩押地的一個谷中,至今無人知曉其墳墓確切所在。
永恆的遺產
在摩西的生命雖然以個人的遺憾告終,但他的遺產卻永垂不朽。他不僅是一位將一羣奴隸塑造成一個民族的偉大民族領袖,更是一位奠定了西方世界倫理與法律基石的立法者。《十誡》至今仍是無數人道德生活的準則。他作為一個充滿激情、懷疑、軟弱卻又對上帝懷有巨大信心的複雜人性典範,持續啟發和影響著後世數十億的猶太人與其他信徒。
常見問題 (FAQ)
Q1: 摩西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嗎?
A: 學術界對此沒有定論。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摩西本人的考古證據,但他的故事背景與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歷史事件有諸多吻合之處。許多學者認為,摩西可能是一位歷史核心人物,其事蹟在後世的口傳與記述中被賦予了傳奇與神學色彩。對信徒而言,他則是真實無比的信心先驅。
Q2: 摩西的一生為何分為三個四十年?
A: 這個分期主要來源於聖經記載,特別是使徒行傳7章司提反的講論和申命記中關於他死亡年齡的記錄。這三個階段在神學上被賦予深刻意義:第一個四十年在埃及學習人的智慧;第二個四十年在米甸曠野學習謙卑與等候;第三個四十年則是在曠野帶領百姓,實踐上帝的使命。這一結構完美地展現了上帝對其僕人漫長而周全的預備。
Q3: 摩西為何不能進入應許之地迦南?
A: 根據《民數記》第20章的記載,主要原因是在米利巴水事件中,他沒有完全順服上帝的命令。上帝要他「吩咐」磐石出水,他卻因百姓的激怒而用杖「擊打」了磐石,並在言語中未能將榮耀歸給上帝。這次不信與不尊主為聖的行為,使他失去了進入應許之地的資格。
Q4: 《摩西五經》真的是摩西寫的嗎?
A: 傳統猶太教與基督教觀點認為,摩西是《摩西五經》(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的主要作者,可能由後人(如約書亞)補寫了他去世的記載。然而,近代的聖經批判學(特別是「底本學說」)主張,五經是由不同時期、不同來源的多個文獻(J、E、D、P典)編纂而成。不論作者是誰,摩西無疑是律法的核心人物與源頭。
Q5: 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摩西的地位如何?
A: 在基督教中,摩西是極受尊敬的先知,他所代表的「律法」是上帝啟示的重要部分,並為耶穌基督的「恩典」作了預備和鋪墊。在伊斯蘭教中,穆薩(摩西)是決斷大聖(Ulul ‘Azm)之一,是《古蘭經》中提到最頻繁的先知,他的生平故事被反覆講述,以教導信徒關於順服、忍耐和對抗不義的功課。
總結
摩西的一生是從埃及王子到曠野牧人,再到上帝子民的牧者和領袖的非凡旅程。他的人生被清晰地劃分為三個四十年:四十年的宮廷學習,四十年的曠野預備,四十年的艱辛領導。他既是行神蹟分開紅海的上帝代言人,也是因一時血氣而受罰的凡人。
他帶領以色列民擺脫被奴役的悲慘命運,學會遵守十誡,成為歷史上首個尊奉一神宗教的民族。他既是頒布嚴格律法的立法者,也是為悖逆子民流淚代求的慈父。正是這種神聖與人性的交織,使摩西的形象超越了單純的宗教符號,成為一個關於領導、信心、順服與救贖的永恆故事,其影響力穿越千年,至今依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