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的宗教世界中,基督宗教(Christianity)是信眾最廣泛的信仰體系之一。然而,許多人對於其內部的主要分支——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與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在華語圈常被通稱為「基督教」)——之間的區別,往往僅有模糊的認知,甚至誤以為兩者僅是名稱或派別上的些微不同。
事實上,儘管二者共同尊奉主耶穌基督為救主,共享部分歷史淵源,但在過去五個世紀的發展中,已在教會權威、神學教義、禮儀實踐及組織結構上,形成了深刻且根本的差異。探討天主教與基督教有什麼不同,是理解基督信仰的關鍵。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從歷史的岔路口回溯,剖析兩者在覈心信仰上的分歧,並比較其在教會生活與基督徒實踐中的不同面貌。透過此一全面性的梳理,期能釐清長久以來的普遍誤解,為尋求理解基督信仰豐富內涵的讀者,提供一份清晰、詳實的參考。若想獲得更多元的資訊,許多線上平臺如GOODTV等也提供相關影片介紹。
歷史源流的岔路:從合一到分裂
要理解天主教與新教的差異,必須回到歷史的長河中,探尋其演變的軌跡。
共同的根源與第一次大分裂
基督信仰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由耶穌基督創立,並由其宗徒(使徒)們傳播開來。在最初的一千年裡,教會在羅馬帝國的土壤上發展壯大,並建立了各地教會,形成了以羅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及耶路撒冷為中心的五大牧首區。
然而,由於東西方在語言(拉丁文與希臘文)、文化、政治及神學詮釋上的差異日益擴大,最終在公元1054年,羅馬宗主教(教宗)與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互相開除對方教籍,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自此,基督宗教正式分為西方的「公教會」(即西方教會,天主教會)與東方的「正教會」(Eastern Orthodox Church,即東方教會),後者也常被稱為東正教。
宗教改革:基督新教的誕生
天主教在西歐繼續發展,其教義與權威在中古世紀達到頂峯。然而到了16世紀,教會內部的腐敗問題(如販售贖罪券)、教宗過高的權力以及神學上的爭議,引發了一場劇烈的宗教的變革運動——宗教改革(Reformation)。
1517年,德國天主教神父暨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九十五條論綱》,質疑贖罪券的功效與教宗的權威,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主張「因信稱義」,認為人的得救單憑信德,而非善行或教會的聖事。隨後,法國的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在瑞士日內瓦建立其神學體系,影響了後來的歸正宗教派與長老會。與此同時,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成立了英國國教(聖公會)。
這些脫離天主教會的改革者及其跟隨者,被統稱為「Protestant」(抗議者、誓反教徒),中文譯為「基督新教」。這場運動的核心精神在於回歸《聖經》原始教導,挑戰天主教會的聖傳與聖統制度。自此,西方基督宗教世界分裂為天主教(舊教)與基督新教(新教)兩大陣營,而新教更在此後數百年間,發展出數以萬計、各自獨立的教派。
信仰核心與教義的根本差異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最核心的差異,體現在對信仰權威來源、得救方式、教會角色等根本問題的詮釋上。以下透過表格詳細比較:
項目 | 天主教會 (Catholic Church) | 基督新教 (Protestantism) |
---|---|---|
教會權威 | 奉行「聖統制」,相信耶穌將教會建立在宗徒之長伯多祿(彼得)的磐石上,羅馬教宗為其繼承人,擁有對普世教會的最高、直接權力。主教們為宗徒的繼承人,與教宗共同管理教會,包含地方教會。 | 強調「信徒皆祭司」,認為所有信徒皆可透過基督直接與天主溝通,無須神職人員作為中介。教會組織多樣,多為地方教會自主,或以宗派聯盟形式運作,沒有全球統一的最高領袖。 |
教義來源 | 《聖經》與「聖傳」(Sacred Tradition)。認為天主和救主基督的啟示同時保存在成文的《聖經》和教會活生生的傳統(大公會議、教父教導、教會訓導)之中,兩者同等重要,互為補充。 |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認為《聖經》是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最高、無誤的權威。教會的傳統和信條必須接受《聖經》的檢驗,不能與之並列。 |
《聖經》版本與卷數 | 天主教《聖經》共73卷。舊約46卷,新約27卷。舊約部分包含七卷「次經」(Deuterocanonical books),如《多俾亞傳》、《瑪加伯上下》等。華語世界主要使用《思高聖經》。 | 基督新教《聖經》共66卷。舊約39卷,新約27卷。宗教改革時,新教追隨猶太教的希伯來文正典,未將「次經」納入正典,認為其僅具參考價值。華語世界主要使用《和合本聖經》。 |
得救之道 | 「因信成義」,但信心須結合「善工」(Good Works)與「聖事」(Sacraments)。認為得救是天主的恩典,但人需要以自由意志回應,透過行善功和領受聖事,在恩寵中成長並達致成義。遵守誡命是必要的。 | 「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認為得救完全是出於天主的恩典,單單藉著對耶穌基督的信德而領受,人的善行是得救後結出的果子,而非得救的條件。(註:在討論中,常提及基督教除聖公會外,多數教派均持此觀點。) |
罪的觀念與赦免 | 區分「大罪」(Mortal Sin)與「小罪」(Venial Sin)。大罪使人失去天主的寵愛,若不悔改會導致永罰。犯大罪後需透過「和好聖事」(告解)向神父告明己罪,領受赦免。 | 一般不作大罪、小罪的嚴格區分,認為任何罪都會使人與天主隔絕。信徒直接向天主認罪悔改,即可獲得赦免。救主基督是信徒與天主間的唯一中保。 |
死後世界 | 相信人死後有天堂、地獄、煉獄三種境況。靈魂純潔者直接升入天堂;犯大罪不悔者墮入地獄;靈魂上仍有小罪或暫罰未清者,需在煉獄中受煉淨,之後才能進入天堂。 | 只相信天堂與地獄。信耶穌者死後靈魂歸迴天家,與主同在;不信者則面臨永遠的沉淪。普遍不接受煉獄的觀念,認為基督所流的寶血已一次性洗淨信徒所有的罪。 |
聖事/聖禮 | 共有七件聖事,是基督所親立、分施恩寵的有形標記:聖洗、堅振、聖體、和好、病人傅油、聖秩(授神職)、婚配。聖神在其中運行。 | 主要承認兩項聖禮(Ordinances):洗禮與聖餐。多數宗派視之為耶穌設立的命令,是信徒公開認信的象徵,而非直接施恩的管道。 |
聖體聖事/聖餐 | 相信「變質論」(Transubstantiation)。在彌撒聖祭中,經神父祝聖後,餅和酒的「本質」真實地轉變為主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僅保留其外在形像。信徒是真實地領受從死裡復活的基督。 | 觀點多元。路德宗相信「同領論」(Consubstantiation),即基督真實臨在於餅酒之中;加爾文宗相信「屬靈臨在」;多數福音派教會則視之為「紀念說」,僅為紀念耶穌的犧牲。 |
聖母瑪利亞的角色 | 給予特殊敬禮(Veneration)。相信四大信理:天主之母、終身童貞、無染原罪、靈魂肉身一同昇天。尊其為人類在基督前的有力中保,可為信徒代禱。在聖經中,馬利亞是順服的典範。 | 尊敬馬利亞為耶穌的母親和信德的榜樣,但認為她仍是凡人。反對向她祈禱或給予任何形式的敬禮,認為這會削弱基督作為唯一中保的地位。 |
聖人敬禮 | 相信「諸聖相通功」,認為天上的聖人是教會的成員,他們是信徒的榜樣與代禱者。信徒可以請求聖人為自己轉求,此乃與天主聖父共融的一部分。 | 認為基督是唯一的代禱者,反對向聖人祈禱。尊敬歷史上的聖徒,但僅視其為信仰偉人,而非代禱中保。 |
聖像與圖像 | 許可使用聖像、畫像、十字苦像等,作為輔助祈禱、引發敬心、紀念聖人聖事的工具。強調這是「敬禮」而非「朝拜」偶像。 | 普遍反對或限制使用聖像,認為這違反《聖經》第二誡「不可雕刻偶像」的禁令,容易導致偶像崇拜。教堂佈置通常較為簡潔。 |
祭祖 | 認為祭祖是中華文化中慎終追遠、表達孝道的傳統習俗,只要不摻雜迷信、祈求禍福的成分,教會予以準許和尊重,視為一種「敬禮」。 | 傳統上多數宗派反對祭祖,認為向牌位上香、跪拜等行為屬於偶像崇拜。近年部分教會開始探討以追思會等形式轉化此傳統。 |
神職人員制度 | 擁有嚴謹的聖統(Hierarchy)與獨身制度。分為主教、司鐸(神父)、執事三級。只有男性可領受聖秩聖事,且拉丁禮教會的神父、主教必須遵守獨身。 | 神職人員制度因宗派而異,常見的有牧師、長老、執事等。多數宗派允許牧師結婚,許多宗派也按立女性牧師。 |
禮儀、祈禱與生活實踐的迥異風貌
教義上的差異,直接體現於信徒的日常宗教生活中。
崇拜儀式:彌撒 vs. 主日崇拜
天主教的崇拜核心是「彌撒聖祭」(Mass),又稱感恩祭。彌撒禮儀莊嚴、結構固定,全球統一。分為「聖道禮儀」(聆聽神的聖言)和「聖祭禮儀」(重現主耶穌的最後晚餐與十字架祭獻)兩大部分。神父身著祭衣,儀式中包含大量的固定經文、禱詞、歌詠及特定儀節(如灑聖水、焚香),感官體驗豐富,強調普世教會的共融與傳承。
基督新教的崇拜則稱為「主日崇拜」或「禮拜」。形式相對簡樸、活潑且多元化。其核心是「講道」(Sermon),由牧師深入淺出地講解《聖經》經文。儀式以誦讀聖經、唱聖詩、公禱和牧師講道為主軸。各宗派、甚至各堂會的崇拜風格差異極大,從傳統莊重的禮儀到現代活潑的敬拜讚美,不一而足。
祈禱方式與對象
天主教徒的祈禱生活豐富多樣。除了直接向天主聖三祈禱外,也會誦念《玫瑰經》、《慈悲串經》等經文,並請求聖母瑪利亞及諸聖人為自己代禱。他們相信天上的聖人能聆聽世人的祈求,並在天主臺前代為轉求,這也是基督耶穌所樂見的。
基督新教徒則強調與天主直接的、個人的溝通。禱告通常是發自內心的、即時的對話,雖然也會使用《主禱文》等固定禱文,但更重視個人的真誠表達。他們認為,透過基督耶穌,信徒可以直接坦然無懼地來到天主面前,無需任何中介,因為這是祂的應許。
教會年曆與節慶
天主教會遵循一套完整的「教會年曆」,將一年劃分為將臨期、聖誕期、四旬期、復活期和常年期。期間點綴著各種聖人瞻禮日、聖母節日等,指導著教會全年的禮儀與靈修生活。
基督新教的年曆則簡化許多,主要慶祝與耶穌直接相關的兩大節日: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與復活節(紀念耶穌復活)。部分禮儀性較強的宗派(如聖公會、信義宗)會保留部分教會年曆的傳統。
常見問題 (FAQ)
問:天主教是「瑪利亞教」嗎?
答:不是。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因為天主教恭敬聖母瑪利亞,給予其極高的「敬禮」(Veneration),她是耶穌的母親,也是信徒的完美榜樣,天主教徒相信她能為信徒代禱。然而,天主教徒所「朝拜」(Worship/Adoration)的對象,唯有三位一體的天主,即上主。敬禮與朝拜在神學上有著本質的區別,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教會詢問。
問:為什麼天主教徒要向神父告解(辦和好聖事)?
答:天主教徒相信,耶穌授予了宗徒們赦罪的權柄(參見《若望福音》20:23)。神父作為宗徒的繼承人,在和好聖事中是扮演「基督代表」(in persona Christi)的角色,藉由他,天主親自赦免人的罪。向神父告明罪過,不僅是承認己罪的具體行動,也是聆聽教會的教導、獲得神恩與補贖指引的途徑。
問:天主教和基督教可以互相參加對方的禮拜嗎?在領聖餐上有什麼規定?
答:可以。雙方通常都歡迎對方信徒參加自己的崇拜儀式,以促進瞭解。但在領受聖餐(聖體)上有嚴格規定。由於對聖餐的意義有著根本性的不同理解,天主教會規定,只有領過洗、身處恩寵狀態(沒有大罪)的天主教徒才能領受聖體;同樣地,天主教徒也不應在基督新教的教會中領受聖餐。這項規定是出於對此聖事神聖性的尊重。
問:為什麼天主教的《聖經》比基督教的多七卷書?
答:這七卷書被天主教會稱為「次經」(Deuterocanonical),被基督新教稱為「旁經」或「偽經」(Apocrypha)。這些書卷存在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中,此版本為初期教會普遍使用。16世紀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等改革家選擇採用流傳於巴勒斯坦地區、較短的希伯來文聖經正典,故將這七卷書排除在正典之外。而天主教會則在之後的特倫多大公會議中,重申這七卷書屬於聖經正典。
問:天主教的「教宗」和基督教的「牧師」有何不同?
答:教宗(Pope)是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被視為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人,對全球天主教會擁有最高管轄權和教導權,是教會合一的象徵。牧師(Pastor)則是基督新教地方堂會的屬靈領袖,主要職責是講道、教導、牧養關懷會眾。牧師的權威僅限於其所屬的堂會或宗派,且沒有一位牧師是全球新教的領袖。
總結
綜上所述,天主教與基督新教雖然同根同源,但在長達五百年的各自發展後,已然成為兩個在權威架構、核心教義、禮儀實踐和文化認同上皆有顯著區別的獨立信仰體系。天主教強調其由宗徒一脈相承的聖統制、聖傳與聖事在救恩中的重要性,展現出一個普世、合一、且歷史悠久的教會面貌。基督新教則高舉《聖經》的至高權威,強調個人因信稱義的恩典,並發展出多元、自主、充滿活力的眾多宗派。
認識這些差異,並非為了製造對立,而是為了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尊重。近年來,隨著「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的發展,雙方在社會服務、學術交流等領域已有更多的對話與合作。然而,核心教義上的根本分歧,依然是兩者完全合一的巨大挑戰。對於每一位探索信仰的人而言,清晰地辨識這兩條道路的不同,是邁向成熟信仰理解的必經之路。